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治疗(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众多疾病的预防、发生和治疗都与肠道微生态有关, TCM与肠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TCM治疗的基础理论与微生态学的很多理论和观点一致,从两者一致的基础理论出发,对TCM治疗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进行综述,对从肠道微生态出发探讨TCM治疗临床疾病的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论述TCM治疗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以及TCM治疗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以此为中医治疗的传统手段治疗肠道微生态相关的疾病提供新的理论与依据.旨在促进TCM的现代化研究,促进TCM的临床应用和全球化.  相似文献   

2.
邢乐康  邓永东  金凤玲 《肝脏》2020,(2):216-218
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如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酗酒,胆汁淤积和药物或化学毒物等引起的常见弥漫性肝损害。其并发症包括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和肝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常成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当肝硬化发生时,因“肠-肝轴”(gut-liver axis)这一特定连接方式会造成肠道屏障被破坏,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肠道微生态失衡并继发肠道感染和内毒素的产生;当机体发生肠道菌群紊乱时不但会使肠道感染程度更加严重还会进一步加重肝脏代谢负担并使肝组织破坏程度明显上升,二者相互作用和影响。本文对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与肠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肠道正常菌群参与了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和药理过程。正常菌群实际上已成为宿主生命的必需的组成部分。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整体协调的结果,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阴阳相互对立、制约、促进、依存与转化中保持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微生态学认为机体内的微生态系统,是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和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统一有机整体,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环节的立体交叉网络结构,是物质、能量、基因流动的动态平衡,即所谓"微生态平衡",是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动态的生理性组合。这种生理性组合构成的平衡若因某种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一旦被打破,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即所谓微生态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由此可见中医学的平衡观和微生态平衡理论极其相似。近十几年来,许多中医药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上去探索中医药学与肠道微生态学的关系,为中医药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本文就近十几年来中医学在胃肠道微生态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微生物菌群影响许多生物过程,从早期大脑发育到先天免疫细胞的衰老[1-4]。近期研究表明[5],肠道菌群在正常造血中也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能够刺激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固有层中的树突细胞,维持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以及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活性,进而促进造血功能稳态以及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对细菌和病毒感染的警戒作用[6]。广谱抗生素会大幅度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和多样性,即破坏肠道微生态,导致造血功能受损及增加细菌和病毒感染[7]  相似文献   

5.
肠道微生态与人类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肠道微生态系统复杂多样,不同种群微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从而达到一种稳定的微生态平衡状态。一旦失衡,将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反应,从而引发疾病。因此肠道微生态与人类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探明肠道微生态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关系,对认识和治疗各种疾病至关重要。本文就肠道微生态及其参与人类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痛泻是中医病名,症见由情志不遂引发的腹痛腹泻、泻后痛减.痛泻要方是治疗痛泻的经典中医方剂,研究痛泻要方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对痛泻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的拓展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整理,从痛泻的概念入手,对痛泻与肠道微生态的关联研究以及痛泻要方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进行探讨,为痛泻要方的治疗机制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对患者肠道菌群状态(肠道微生态)及耐药性的影响。方法 分别称取60例患者治疗前后新鲜粪便0.5g,选择肠道菌群中具代表性的4种需氧菌和6种厌氧菌分别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从培养出的菌落中挑选相同的菌株进行治疗前后药敏试验。结果 (1)治疗后肠道菌群中肠杆菌、葡萄球菌、拟杆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梭菌、乳杆菌、真杆菌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2)治疗后肠道菌群中大肠埃希氏菌、消化链球菌、赛氏葡萄球菌、普氏梭杆菌、肺炎致病性链球菌群、产气真杆菌等对庆大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特美丁、头孢噻肟钠等药耐药率明显增加,且存在多重耐药(P<0.05);(3)治疗后超广谱β—内酰氨酶阳性的消化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普氏梭杆菌、肺炎致病性链球菌群、赛氏葡萄球菌等较治疗前分别增加26.2%、33.3%、28.6%、35.3%、28.6%。结论 三联抗Hp治疗后肠道菌群失调、耐药菌株的增加、传播与扩散对广大人群存在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微生态学与中医学关系引起了中医药学者的广泛关注,为中医证候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脾虚证为祖国医学脏腑辨证之常见证型,研究证明中医"脾"与肠道微生态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基因组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们深入研究肠道微生态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对脾虚证本质和检验标准的探索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本文对脾虚证检验标准化研究及其与肠道微生态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急性肝衰竭大鼠肠道菌群和内毒素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研究急性肝衰竭大鼠肠道菌群及内毒素的动态变化。 方法 腹腔注射半乳糖胺建立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10只;B组12只,C组18只(均为肝衰竭大鼠)。实验开始时(A组)、造模后24 h(B组)和48 h(C组)分别处死各组大鼠并检测肝功能,定性、定量分析空肠、回肠及结肠菌群,定量测定门静脉、右心室血,回肠及结肠内毒素。 结果 肝功能检测显示:B组大鼠的肝脏损伤最为严重;与B组相比,C组大鼠的肝功能开始好转。肠道菌群分析显示:B组大鼠肠道内肠杆菌科细菌显著增加(空肠、回肠间,P<0.01;结肠间,P<0.05)、乳酸杆菌下降(P<0.01);与B组相比,C组空肠和结肠内的肠杆菌科细菌出现下降(P<0.05)、乳酸杆菌增加,以空肠为显著(P<0.05)。内毒素测定表明B组回肠内毒素增加(P<0.05);C组空肠和回肠内毒素继续增高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门静脉内内毒素在B组最高,与A、C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 急性肝衰竭大鼠肠道存在菌群失调、肠杆菌科细菌过度生长,菌群失调程度与肝损伤程度有关;肠道菌群失调伴有回肠和结肠内内毒素升高;门静脉内毒素的增加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10.
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病机制复杂,目前没有统一的理论能解释IBS的发病,也没有单一的药物能缓解IBS的所有症状。此文就肠易激综合征与肠道微生态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外感寒湿邪气最易伤脾阳,影响脾主运化与脾的散精功能.人体肠道菌群广泛参与肠道及胃肠消化生理机能的调节.因此,本文通过现代研究对肠道微生态与"脾"的相关性的普遍认识,探讨机体胃肠消化功能紊乱发生的过程中肠道菌群应对寒湿环境随机暴露的响应机制,认为肠道微生态失调可能是中医外感寒湿伤脾的形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进程中的终末期阶段,是由一种及以上病因引起的进行性、弥漫性、纤维性病变。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时,因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等因素可导致菌群失调。由于肠道内菌群的种属、定植能力及代谢能力等改变,在不同的阶段均可加重肝脏损伤。近年来,肝硬化进展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特别是细菌移位机制及肠道微生态失衡在常见进展期肝硬化并发症中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3.
急性胰腺炎与肠道微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特别是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急,病情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经过,其病程呈双峰型变化。在早期,临床表现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系统功能不全;而病程中后期以胰腺、胰周脓肿和败血症等感染合并症为主。我科经过20余年的临床实践,率先提出“益活清下法”为主的中西结合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疗效,使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控制在10.77%左右,居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温阳解毒化瘀方对HBV相关肝衰竭患者肠道菌群、血浆内毒素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中医辨证为"脾虚瘀黄"的HBV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西医治疗+温阳解毒化瘀方)30例,对照组(西医治疗)30例,疗程共4周。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计数、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92.8%)优于对照组(71.4%);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双歧杆菌的菌落数增加(P〈0.01),肠杆菌数量下降(P〈0.05),血浆内毒素下降(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比对照组患者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增加(P〈0.05),血浆内毒素明显下降(P〈0.05)。结论:温阳解毒化瘀方治疗HBV相关肝衰竭可改善患者肠道菌群,降低血浆内毒素的水平,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肠道内的微生物是人体内最主要、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肠道微生物群改变导致或加重肝硬化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这种改变反过来又会影响肠道微生态的稳定,即所谓的肠-肝轴。本文综述讨论了肝硬化并发症患者肠道微生物群变化的特点及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药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医学微生态学是微生态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包括人类口腔、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皮肤和呼吸道微生态学,亦即人类与外界接触或相通的管道均有微生物存在,而且这些微生物与人类已经形成了共生的关系。据估计,肠道的微生物占人体微生物总量的78.6%,对全身微生态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研究胃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药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现就胃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药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IBF)是肠道微生态改变和肠内炎性物质相互作用的后果,可造成肠壁通透性增加,导致肠道细菌或其毒性代谢产物向肠外易位.肠道菌群失调和肠道通透性增加可能是细菌移位的两个主要原因.由于肠道通透性和肠道微生态临床上都缺乏客观、准确的检测方法,既无法确定一个科学的IBF的诊断标准,也很难明确肠道微生态失衡与IBF的关系.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多种慢性消化病患者肠道通透性和肠道菌群的测定,以探讨IBF与肠道微生态失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肠道是一个多元化的微生态系统,其结构及功能是生命科学及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中医药调节肠道微生态的研究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药疗效机制等的阐明具有重要意义.肠道微生态研究技术对该领域研究至关重要,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中医药调节肠道微生态研究的相关技术如微生物培养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变性/温度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LC)和肝衰竭(LF)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差异。方法 纳入CHB患者23例,失代偿期LC患者20例,LF患者6例和成年健康人9例,采用粪便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粪便肠道菌群DNA,应用16SrDNA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应用相关生物学软件和统计学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肠道菌群门分类水平分析显示,每个样本均以拟杆菌门为主,其次为变形菌门;CHB组拟杆菌门丰度 (617.83)显著高于LC组(343.16)、LF组(182.15)和健康组(23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组变形菌门丰度(183.16)多于CHB组(35.86)、LF组(18.87)和健康组(53.40,P<0.05);属分类水平显示,CHB组、LC组和LF组均以拟杆菌属为主,其次为普氏菌属、梭菌属;CHB组普氏菌属丰度(345.28)较LC组(46.75)、LF组(5.63)和健康组(20.14)明显增多,LC组拟杆菌属丰度最少(150.28,P<0.05)。结论 CHB、LC和LF患者肠道菌群结构有显著性差异。拟杆菌为肠道优势菌群,在各样本中菌群丰度发生了变化,了解这些变化可能有助于对疾病发生和处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药方剂赤白汤对急性肝衰竭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剂量中药组、中剂量中药组、小剂量中药组和丽珠肠乐组,每组8只。先给动物生理盐水、中药或丽珠肠乐灌胃8 d,采用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腹腔注射诱导急性肝衰竭(ALF)。采用平板活菌计数法检测小鼠粪便肠道菌群。结果 模型组小鼠血清ALT水平为(1983.3±629.0) U/L,显著高于正常组[(36.9±7.5)U/L,P<0.001],肝脏指数为(6.7±0.6)%,显著高于正常组[(5.2±0.3)%,P<0.001],大肠杆菌为(8.7±0.5) lgCFU/粪便和肠球菌为(9.5±0.3) lgCFU/粪便,显著高于正常组[(7.6±0.9)lgCFU/粪便,P<0.01和(8.8±0.2) lgCFU/粪便,P<0.001],乳酸杆菌为(9.3±0.3) lgCFU/粪便和双歧杆菌为(10.1±0.4) lgCFU/粪便,显著低于正常组[(10.4±0.5) lgCFU/粪便,P<0.001和(11.2±0.5) lgCFU/粪便,P<0.001];与模型组比,大、中、小剂量中药和丽珠肠乐处理动物肝组织出血、坏死改善,肠道菌群部分恢复。结论 中药方剂赤白汤具有改善急性肝衰竭小鼠肝功能和肠道菌群紊乱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