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喉接触性肉芽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喉接触性肉芽肿或接触性溃疡是喉组织受损伤后形成的。损伤后声带粘膜发生溃疡形成接触性溃疡 ,或组织增生堆积形成接触性肉芽肿。接触性肉芽肿通常表现为喉后部近杓状软骨的部位一表面光滑的淡黄色或粉红色或乳白色肿块 ,有时为分叶甚至多分叶状。1 概况喉肉芽肿可分为两类 :特异性肉芽肿和非特异性肉芽肿。特异性肉芽肿非常罕见 ,包括喉结核性肉芽肿和梅毒性肉芽肿等。非特异性肉芽肿是位于单侧或双侧声带突部位的良性病变。喉接触性肉芽肿是位于声带后 1 3(杓状软骨声带突部位 )的一类非特异性肉芽肿 ,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声带 ,Jaroma…  相似文献   

2.
喉接触性肉芽肿(laryngeal contact granuloma, LCG),也称为声带突肉芽肿或喉接触性溃疡,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声带突周围黏膜损伤及溃疡反复发作,进一步组织增生形成的肉芽肿样病变。该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常见于持续性声带压迫、咽喉反流以及有长期清嗓史的人群。具有难治愈、易复发的特点。临床上部分患者常出现药物治疗无效、无法耐受药物治疗或反复手术后复发及后续的治疗方案难以抉择等问题。因此针对不同患者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非常重要。本文将重点对LCG的发病机制及不同治疗手段进行综述与总结,为个体化治疗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喉非特异性肉芽肿是一种少见的非肿瘤性肉芽增生性病变,好发于声带突及其附近。单侧多见,呈灰白色、粉红色或红色,表面光滑的半圆球形肿块,带蒂或广基,有时呈分叶状。常见临床症状为声嘶、咽喉异物感、发声时喉痛及咳嗽等。发病原因及形成机制尚未明确,手术复发率高,临床治疗棘手。现将我科2000-2006年收治的21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声带接触性肉芽肿(contact granuloma of vocal cord)是喉组织受损伤后声带黏膜发生溃疡形成接触性溃疡,或组织增生堆积形成接触性肉芽肿。声带接触性肉芽肿的发病率占嗓音疾病的0.9%-2.7%。几乎只发生于20岁以上的男性,常见于讲话多的职业人员如律师、政府官员、生意人等。  相似文献   

5.
喉后部肉芽肿常发生于杓区 ,通常超出声带突 ,一般与以下因素有关 :经口气管插管、用声不当及胃食管返流性疾病。当没有以上相关病因的证据时考虑为特发性。该文对 10年间 6 6例喉后部肉芽肿进行回顾性研究 ,患者年龄 18~ 73岁 ,根据引起肉芽肿的原因将患者分为 4组 :插管后发病组 (1组 )、用声不当 (2组 )、胃食管返流 (3组 )及特发性 (4组 )。对照组为 6 0例 (男女各 30例 )随机抽选的发音正常及电视喉镜下未见喉病变者。所有对象通过电视喉镜全面检查耳鼻咽喉科情况 ,测定吸气时喉部声门比例 (GP) ,即声门区膜间部与软骨间部正中矢状径…  相似文献   

6.
喉非特异性肉芽肿好发于声带软骨部。目前主要靠喉显微外科手术钳除,很易复发。复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手术损伤了披裂软骨或软骨膜,或术后愈合过程有障碍。有报告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有效。为研究局部外用的类固醇抗炎药双丙酸倍氯美松吸入剂(BDI)的治疗效果,9例喉肉芽肿患者接受了BDI治疗。由定量喷雾器一次喷出BDI50mg。一日喷吸4回,每回喷2次(100mg),连续2~6个月。结果:有3例3个月内、1例6个月、1例7个  相似文献   

7.
喉接触性肉芽肿(laryngeal contact granuloma,LCG)是由于各种理化因素导致的声带突周围黏膜损伤、溃疡,继而该处的黏膜组织反应性增生形成的炎性肉芽肿。尽管目前认为LCG的主要致病因素有咽喉反流或胃食管反流、不合理用声、反复清嗓、慢性咳嗽及气管插管损伤等,但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临床上治疗包括内科治疗及外科治疗,缺少统一的治疗方法,具有难治愈、易复发的特点。本文主要就LCG的发病机制及不同治疗手段做一综述,为LCG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喉接触性肉芽肿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喉软组织受损伤后声带黏膜发生溃疡形成接触性溃疡,或组织增牛堆积形成接触性肉芽肿,临床上并非罕见,用声过度、喉咽反流、吸烟等是喉接触性肉芽肿或溃疡常见的发病原因,由于对其发病机制认识不够,易造成误诊误治,使患者遭受不必要的痛苦.  相似文献   

9.
喉损伤性肉芽肿又名肉芽肿性息肉,系损伤后非特异性感染所致。常见为气管内插管或直接喉镜、支气管镜等直接损伤所引起。我科近年来收治该类病人13例,其中应用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治疗6例,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声带肉芽肿发病因素及中西医结合配合发声训练治疗声带肉芽肿临床疗效。方法声带接触性肉芽肿患者20例,分析以香砂六君子汤合乌贝散、会厌逐瘀汤加减,西药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口服、配合发声训练间接及直接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20例均有用嗓不当或过度、咽喉返流因素。经中西医药物治疗及发声训练直接+间接治疗后,20例喉接触性肉芽肿中,14例(70%)肉芽肿全部消失,肉芽肿消失时间为3~12月,平均为6.9个月,6例(30%)较前均缩小。结论喉接触性肉芽肿常为多种病因所致,中西医结合配合发声训练治疗声带肉芽肿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中耳胆固醇肉芽肿 ( MECG)常并存于各种慢性中耳疾病中 ,尤其常与胆脂瘤型中耳炎及骨疡型中耳炎共存。其病因通常认为与含气腔通气受阻、腔内出血及引流障碍等因素有关。中耳胆固醇肉芽肿形成是否与炎症因素有关 ,其作用机制如何 ,均尚不清楚。细胞间粘附分子 - 1 (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 ,ICAM- 1 )在许多炎症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本文检测 ICAM- 1在中耳胆固醇肉芽肿中的表达与分布 ,借以探讨其在中耳胆固醇肉芽肿发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1 材料与方法1 .1   标本来源选择近 3年来我科行中耳乳突手术…  相似文献   

12.
肉毒杆菌毒素(BT)成功治疗声带肉芽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带肉芽肿是良性病变 ,但其频繁复发使病人和经治医师均感失望。它最常发生于一侧或双侧杓状软骨声带突 ,现因包括气管内插管 ,滥用嗓音、习惯性清喉、胃食管返流、低音调发声以及身心疾病等。最近提出机械性病因 ,认为声带突之间的浅表溃疡及声带肉芽肿是“锤与砧”的活动结果。对声带肉芽肿的常规治疗包括发声休息、发声训练、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抗返流治疗以及手术切除 ,但没有一种方法取得完全成功。为调查喉内注射 BT治疗声带肉芽肿的疗效 ,对 8例复发性声带肉芽肿患者应用 BT治疗 ,8例患者均为男性非吸烟者 ,至少行了 1次 (最高 …  相似文献   

13.
成人气管插管后喉肉芽肿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成人气管插管后喉肉芽肿的形成原因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1996年1月-2006年12月诊治的8例气管插管后喉肉芽肿成人患者,分析其气管导管口径和留置时间与发生插管后喉肉芽肿的关系,总结诊疗经验体会。结果所有患者所用气管导管均为F28-F30;导管留置2-23h,平均7.4h。全部病例均有拔管后的迟发性声嘶发生;喉肉芽肿物多位于声带突处,6例为单侧,2例双侧。均先予以保守治疗,2例经保守疗法治疗而痊愈,另6例经手术切除而治愈。肉芽肿组织病理学表现为炎性肉芽肿。经随访观察1年以上,所有病例的喉肉芽肿均完全消失而无复发。结论结合气管插管史,综合分析咽喉部症状特别是迟发性声嘶和喉镜检查所见,即可确诊。保守治疗或手术切除均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喉显微外科手术联合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对声带突肉芽肿的治疗效果。方法:28例声带突肉芽肿患者,采用全身静脉麻醉,经口插入气管导管,支撑喉镜暴露病变,在显微镜下应用喉显微剪刀及CO2激光切除病变,8-0可吸收缝线对位缝合创缘黏膜,封闭创面,在患侧甲杓肌分四点注射A型肉毒素8~15u,术后给予布地奈德气雾剂雾化治疗1周;伴胃食管返流者给予抑酸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注射侧声带术后2~3d出现运动障碍。术后1个月,28例患者手术创面愈合良好,注射侧声带活动受限;术后3个月,双侧声带活动正常,声带突黏膜光滑。随访1年以上,1例患者于术后2个月时发现肉芽肿复发,治愈率为96.4%。结论:以喉显微手术联合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声带突肉芽肿,能够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气管插管后并发喉双侧肉芽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喉肉芽肿是成人气管插管后相对少见的并发症,通常位于声带突处,喉双侧肉芽肿较为罕见。我们诊治2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喉非特异性肉芽肿是相对少见的一种喉慢性炎症性疾病,但近年来有关报道逐渐增多,其病因及发病机理不清,有多种因素同时存在的可能性。为加深对此病的认识,本文就其病因、发病机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技术治疗声带突肉芽肿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收治的声带突肉芽肿1例,采用全麻支撑喉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技术治疗。结果患者手术安全,病变切除完全,术后恢复顺利,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声带突肉芽肿创伤小,患者痛苦小,喉功能保存好。  相似文献   

18.
<正>气管插管后喉肉芽肿首由Clausen于1932年报道,是成人气管插管相对罕见的并发症~([1])。气管插管时披裂软骨及声带突受到机械损伤,局部产生溃疡,加之气管插管保留时间长,一般4~6周左右形成肉芽肿。插管后声带肉芽肿多见于女性,这可能与女性的喉声门比较小,喉腔黏膜较薄等因素有关~([2])。其准确发生率难以统计,估计约为1~350/万,可出现在喉腔各部,常见于声带突内侧面,当肉芽成熟呈蒂状或肉芽肿物过大引起呼吸困难时需行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非特异性喉肉芽肿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8~2005年经组织病理确诊的25例非特异性喉肉芽肿患者,均以手术联合非手术冶疗,口服制酸剂、吸入类固醇,语音治疗等综合治疗,2例低剂量放射治疗。结果:手术加非手术治疗复发率都极高,术后2~3个月内复发,反复手术达3~5次。手术联合非手术治疗中,插管性肉芽肿8例,治愈6例,缩小2例。接触性肉芽肿8例,语音治疗治愈6例,缩小2例。胃食管反流9例,制酸治疗治愈6例,缩小2例,1例经前述治疗2个疗程后癌变。2例加用放疗冶愈,随访18个月无复发。结论:虽然喉非特异性肉芽肿有强烈的复发倾向,但其治疗仍以手术联合非手术治疗为主,包括制酸、局部吸入类固醇,语音疗法等综合治疗,对前述治疗无效者,低剂量放射治疗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疗法。  相似文献   

20.
声带突肉芽肿是发生在杓状软骨声带突的良性增生性病变,目前具体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明确,但一般认为主要与用声过度、咽喉反流及气管插管损伤有关,且前两者常同时存在,相互影响。对于声带突肉芽肿的治疗,目前主要有嗓音矫正治疗、抑酸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肉毒杆菌毒素注射疗法及联合治疗等[1]。近年来随着对声带突肉芽肿病因及发病机制的不断研究,特别是对咽喉反流疾病研究的深入,认为咽喉反流是引起声带突肉芽肿的一个重要原因[2],故目前普遍认同抑酸疗法是治疗声带突肉芽肿的首选疗法[1,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