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住院期间ST段变化的发生率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冠心病监护病房收治的 3 80例ACS患者 ,行 12导动态心电ST段监测。根据ST段监测结果 ,将发生ST段变化的 93例患者分成ST段抬高组 (A组 ,43例 )和ST段压低组 (B组 ,5 0例 ) ,分别对两组进行分析及比较。结果 ( 1)ACS患者住院期间ST段变化发生率 2 4.49% ,ST段抬高发生率与ST段压低发生率相似 ( 11.3 2 %比 13 .16% ,P >0 .0 5 )。( 2 )ST段抬高组较ST段压低组冠状动脉单支病变发生率高 ( 4 8.82 %比 2 2 .0 0 % ,P <0 .0 5 ) ,而多支病变发生率低 ( 2 7.90 %比 5 6.0 0 % ,P <0 .0 5 )。 ( 3 )ST段压低组侧支循环建立较ST段抬高组高 ( 4 4.0 0 %比 13 .95 % ,P <0 .0 5 )。结论 发生ST段压低的ACS患者 ,其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广泛且存在侧支循环建立。对住院的ACS患者进行 12导动态心电ST段监测 ,有利于心肌缺血的确定。 相似文献
2.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NSTEMI)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 (冠脉 )病变特点 ,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 对 73例NSTEMI病人的临床及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冠心病危险因素 :合并高血压者 5 0例 (6 8% ) ,糖尿病者 2 6例 (35 % ) ,高血脂者 34例 (4 6 % ) ,有吸烟史 2 8例 (38% )。既往有冠心病心绞痛者 5 2例(71% ) ,住院期间发生心肌梗死后心绞痛 2 2例 (30 6 % )、严重心律失常 15例 (2 0 4 % ) ,心源性休克者 7例(10 2 % )、死亡 3例 (4 % )。心电图ST -T下移 5 2例 (71% ) ,大致正常 2 1例 (2 9% )。冠脉造影显示 :≥ 2支血管病变 5 4例 (74 % ) ,单支血管病变 19例 (2 6 % )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阻塞程度为 95 %~ 99%狭窄者最多 ,占 6 5 8% (4 8/ 73) ,侧支循环形成者占 2 6 5 % (19/ 73)。在 2~ 3支血管病变的 5 4例中 4 9例 (90 7% )血管狭窄部位相互对应。结论 NSTEMI病人临床症状往往较轻 ,住院并发症较低 ,但其基础病变较重 ,预后较差 ,需及时进行冠脉血运重建。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脉易损斑块的破裂或溃烂,引起血小板聚集并激活凝血系统,进而诱发血栓形成,加之冠脉强烈痉挛引起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或心脏猝死。近年对ACS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直接导致了治疗策略的巨大变化,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都依据最新的研究进展重新修订了ACS的治疗指南,但多数研究成果都来自于65岁以下的男性患者。老年患者因为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其治疗多数仍然停留在包括减少药物使用的保守治疗基础上。北京阜外心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治疗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是指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和非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 (NQMI)。2 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随着对非ST段抬高的ACS发病机理的深入研究 ,对它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本文对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治疗非ST段抬高的ACS的进展进行综述。一、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治疗非ST段抬高的ACS1 直接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治疗非ST段抬高的ACS :指在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发病早期 (2 4~ 4 8h)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 ,若无禁忌证 ,同时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 相似文献
5.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脑型利钠肽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脑型利钠肽(BNP)水平,探讨血清BNP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早期诊断、危险分层、预后判断以及治疗选择的意义。方法选择2006年11月至2007年4月两院急诊及心内科住院患者,NSTEACS病例36例,男性28例,女性8例,年龄43~74(61.2±12.0)岁,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7例,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9例,进行血清BNP含量的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ESA)与AP组、健康对照组比较,BNP与传统心脏标志物cTnI比较,并对NSTEACS患者随访1个月。结果NSTEMI组BNP(576.68±89.42)和UAP组BNP(144.12±29.64)与AP组、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NP较肌钙蛋白(cTnI)敏感。1个月的随防不良事件发生率,再发心绞痛为50%,充血性心衰为8.33%,总发生率为69.4%。结论NSTEACS患者BNP明显增高,且BNP的升高要早于cTnI,表明BNP可以作为ACS的敏感性的指标,1个月的随访不良事件发生率很高,说明NSTEACS病情轻重及预后与BNP成正相关。因此BNP在筛选NSTEACS方面表现出明显优越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s ,ACS)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16 5例ACS患者 ,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 89例 ,经内科治疗病情改善后再介入治疗的 76例。所有“罪犯”病变均予治疗 ,其中 4 1例患者同时接受了“罪犯”与非“罪犯”病变血管的治疗。介入方法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支架、直接植入支架及切割球囊扩张。结果 16 5处“罪犯”病变PTCA后植入支架 134枚 ,直接植入支架 4 8枚。术后残余狭窄均 <10 % ;前向血流达TIMI 3级 ;136例患者心绞痛消失 ,11例有不典型胸痛 ,2 4h后消失 ;术前仅有胸闷症状的 18例患者 ,术后 15例消失 ,3例减轻 ;无术中死亡及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病例。随访 139例患者 2~ 18个月 ,2 0例再发心绞痛 ,有 14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再狭窄 ,其中 11例再次行PTCA ,1例PTCA +支架 ,2例接受外科CABG ;无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及心功能恶化发生。结论 在条件具备的介入中心 ,由经验丰富和技术娴熟的介入治疗医生施行或在其指导下 ,对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近、远期临床效果较满意 ,手术成功率及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运动诱发ST段抬高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无心肌梗死 (MI)运动诱发心电图ST段抬高者 6例 ,探讨其冠状动脉 (冠脉 )病变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无MI而运动诱发心电图ST段抬高的患者进行静息心电图、运动试验及冠脉造影检查 ,运动试验采用Bruce方案。结果 :在 2 86 4例行运动试验检查者中 ,有 6例未患MI而运动诱发心绞痛伴心电图ST段抬高 ,发生率为 0 .2 1%。相应导联ST段抬高 0 .1~ 1.0mV ,停止运动后心绞痛症状消失 ,ST段恢复正常。 6例中 ,1例冠脉病变轻 (狭窄 <35 % ) ,但于冠脉造影后 4周发生急性MI ,梗死部位与ST段抬高导联所对应的部位一致 ;余 5例冠脉均有严重狭窄 (90 %~ 10 0 % ) ,ST段抬高导联与缺血相关血管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近期内行冠脉腔内球囊成形术效果良好 ,术后症状消失 ,多次复查运动试验 ,结果均阴性。结论 :无MI患者运动诱发心电图ST段抬高多提示心肌透壁缺血 ,冠脉病变重 ,预后差 ,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 (冠脉 )综合征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 1991年 1月至 2 0 0 0年 1月 2 2 4例进行冠脉介入治疗的病人进行了随访研究 ,随访时间 10~ 10 8个月 ,平均 ( 32 4± 19 5 )个月。根据临床资料分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组 (n =12 6 )和稳定型心绞痛组 (n =98)。将全部病例的随访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 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之间的胸痛 ( 0 71± 0 79和 0 36± 0 5 7,P >0 0 5 ) ,气急、气短 ( 0 2 4± 0 4 8和 0 13± 0 34,P >0 0 5 )和心悸症状 ( 0 89± 1 0 3和 0 36± 0 5 7,P >0 0 5 )的积分差异无显著性。两组间超声心动图局部室壁运动异常发生率 ( 6 5 %和 5 9% ,P >0 0 5 )和次极量负荷实验阳性率 ( 19%和 13% ,P>0 0 5 )差异无显著性 ,两组的无心脏事件生存率和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 ( 6 2 %和 91% ,P >0 0 5 ;5 %和 1% ,P >0 0 5 )。两组患者的主观满意率分别是 84 %和 94 % (P >0 0 5 )。结论 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可获得较好的远期效果 ,并与稳定型心绞痛的介入治疗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临床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缺血事件发生相关联,高Fib血症者其死亡和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更高〔1 ,2〕。本研究探讨降纤治疗对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按WHO诊断标准,收集两家协作医院1 999年1 2月~2 0 0 3年6月心内科收住的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 90例,其中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1 69例,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2 1例。1 90例患者中男99例,年龄41~70 ( 5 5 .7±1 3.2 )岁;女91例,年龄46~70 ( 5 8.6±1 1 .3)岁。部分病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 相似文献
10.
周秋杰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9,18(3):232-233
目的:比较非ST段抬高型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接受冠脉造影的268例AMI患者的资料,患者被分为A、B两组:A组为非ST段抬高型AMI(NSTEMI)。共148例,B组为ST段抬高型AMI(STEMI),共120例。结果:非ST段抬高型AMI组冠脉造影病变的血管数及血管狭窄程度明显高于ST段抬高型AMI组的(P〈0.01)。4年随访中NSTEMI组死亡19例(12.8%)。STEMI组死亡9例(7.5%),NSTEMI组死亡率显著高于STEMI组(P〈0.01)。结论:非ST段抬高型AMI的病情较ST段抬高型AMI更重。 相似文献
11.
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心电图QRS波群和ST段改变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利用大鼠心肌缺血模型,观察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早期QRS波群和ST段变化及二者的关系。探讨大鼠缺血模型的成功标准。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108只,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大鼠心肌缺血模型。观察缺血5min内心电图QRS波群和ST段变化。结果①108只大鼠中,心肌缺血后R波明显增高89只(占82.4%),伴QRS波群时间增宽。②108只大鼠心肌缺血5minST段均有明显抬高,但5min内ST段改变过程表现为三种形式:缺血后ST段抬高过程中出现一过性下降,然后又逐渐抬高(60只,占55.6%);缺血后ST段抬高逐渐增加(37只,占34.3%);缺血后ST段先下降,1~5min后出现ST段抬高(11只,占10.2%)。③心肌缺血5min内QRS变化与ST段变化的关系:心肌缺血后R波明显增高的89只大鼠,其ST段出现上述三种改变,R波无明显变化的19只大鼠中,ST段变化均表现为缺血后抬高逐渐增加。R波增高越明显,QRS时间越宽,ST段下移也越明显。结论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出现一过性R波增高、QRS波群增宽是心肌急性缺血损伤早期表现,在心电图记录中较ST段变化易于观察,可以作为早期结扎成功的心电图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2.
首次急性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首次发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选择首次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50例(ST段抬高组)和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50例(非ST段抬高组),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并发症、心功能以及冠状动脉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T段抬高组起病急,主要以剧烈胸痛为主,就诊时间较早,非ST段抬高组首发症状多样。ST段抬高组总并发症、室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组(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非ST段抬高组(P<0.05)。与ST段抬高组比较,非ST段抬高组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较多,3支病变、侧支循环比例较高(P<0.05,P<0.01)。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起病急,并发症多,影响心功能,应积极尽快实施血运重建,以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但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往往较重。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预后与起病急缓、透壁性心肌坏死范围等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临床上不少见右室梗死并发有下壁或后壁心肌梗死。大量研究证实右胸导联 (V3 R~ V5R)对右室梗死有诊断价值。本文的目的是进一步分析在急性下壁或下、后壁心肌梗死时V1 ~ V3 导联 ST段抬高 ,特别是 V1 导联 ST段对诊断并发急性右室梗死的价值。1 对象和方法 1993~ 2 0 0 0年收集患者 88例。均符合WHO诊断标准确认的急性下壁或下、后壁心肌梗死患者 (并除外前间壁、前壁、前侧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束支阻滞及过早复极综合征 )。并发右室梗死者 42 (男 2 7,女 15 )例 ,年龄42~ 87(6 8± 10 )岁 ,其中下壁梗死 2 3例 ,下、后壁… 相似文献
14.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中高危患者,早期介入和强化抗栓药物治疗是最佳选择,对于低危患者,早期介入或选择介入都可行。欧洲心脏病协会指南认为NSTEACS症状反复发作,并有高危因素,Grace风险评分>109分,推荐于发病72h内行介入治疗;Grace风险评分>140分,建议24h内行介入治疗;对并发难治性心绞痛、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者建议发病2h内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5.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ST段抬高STⅢ/Ⅱ>1对右室梗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常并发右室梗死 ,占下壁梗死的 2 0 %~ 40 % 〔1〕。临床可根据STV3R~ 5R抬高0 .1mV作出诊断。大多数医院右胸导联常无记录且右胸导联ST段抬高持续时间较短 ,约 5 0 %此类患者ST段在发病 1 0h内降至正常。故右室梗死易被漏诊。本文探讨STⅢ /Ⅱ >1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右室梗死的诊断价值。1 对象与方法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共 2 4例 ,均符合 1 978年WHO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 6例 ,女 8例 ,年龄 47~ 81 ( 63± 7.5 )岁 ,均在发病6h内就诊。 2 4例中 1 0例并发右室梗死 (诊断标准为 … 相似文献
16.
17.
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陈纪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8):501-50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 ,ACS)包括Q波急性心肌梗死 (AMI)、非Q波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他们的主流机制都是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 ,如果形成急性闭塞性血栓则主要造成ST段抬高的Q波AMI,如果血栓为非闭塞性 ,或虽为闭塞性 ,但其远端已有侧支循环形成 ,多造成非Q波AMI或UA ,统称为无ST段抬高的ACS。梗死相关冠脉血栓性闭塞率在ST段抬高的Q波性AMI、无ST段抬高的非Q波性AMI和UA中分别占90 %、2 0 %~ 40 %和 10 %左右。急性血栓形成的速… 相似文献
18.
高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治疗策略选择一直是临床医师关心的问题。因此本文对这类患者接受有创或保守治疗的风险及获益比、有创治疗的时机确立、抗栓治疗的药物选择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运动诱发心电图ST段抬高的无心肌梗死(MI)者6例,探讨其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特点。方法对无MI而运动诱发心电图ST段抬高的患者进行静息心电图、运动试验及冠脉造影检查,运动试验采用Bruce方案。结果在3002例行运动试验检查者中,有6例未患MI而运动诱发心绞痛伴心电图ST段抬高,发生率为0.2%。相应导联ST段抬高0.1~0.6mV,停止运动后心绞痛症状消失,ST段恢复正常。6例中,1例冠状动脉正常;余5例冠脉均有严重狭窄(70%~95%),ST段抬高导联与缺血相关血管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近期内行冠脉介入治疗效果良好,术后症状消失。多次复查运动试验,结果均阴性。结论无MI者运动诱发心电图ST段抬高多提示心肌透壁缺血,冠脉病变重,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0.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理生理机制深入了解、诊断工具的进步和危险分层标准的更新.为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更好的依据。三联抗血小板药、普拉格雷、磺达肝癸钠、比伐卢定对高危的患者均显示强大的临床益处。ICTUS试验结果的公布及药物洗脱球囊的开发使我们对介入时机的选择及防治支架内再狭窄等都有最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