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纵隔影像学解剖与纵隔肿块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当代影像学新技术 (CT和MRI)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极大地提高了纵隔内病变的显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同时也促进了纵隔影像解剖研究的更加深入和细致。因而 ,对纵隔肿块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一、纵隔分区在X线诊断中的应用在X线诊断中 ,国内外的放射学家对纵隔的X线分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1 4 ] 。基于临床应用的实践提出了许多的分区方法 :如传统的五区分法和九区分法等。Felson[1]提出的三区分法 ,受到许多学者的欢迎 ,此法比较简单实用 ,即在侧位胸片上以纵向走行分成前、中、后 3个区域。根据纵隔肿块在纵隔分…  相似文献   

3.
纵隔侧位X线分区对纵隔原发性肿瘤定性诊断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而分区法达数种之多,但较常用的有五分区法(1),九分区法(2),近年陈金城等又提出了七分区法(3),为权利日常择优应用,我们通过一组病例,对五,七,九三种分区法在纵隔 肿瘤定性中的价值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4.
纵隔障内肿瘤的X线诊断:附12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对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3例临床病理证实的纵隔肿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六分区法划定肿瘤部位,结合密度判定肿瘤的性质来源。结果:a)不同质地的纵隔肿瘤有其好发部位及特征性CT表现,b)CT检查对纵隔肿瘤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X线检查。结论:CT检查对纵隔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多数肿瘤结合临床和CT扫描可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纵隔肿瘤并不少见,约占住院病人的1/3400(1),国内有不少报导,其诊断目前仍主要靠X线检查,本文报告我院经临床,X线和病理证实的纵隔肿瘤71例,着重其X线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纵隔肿瘤的MSCT影像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提高CT对前纵隔肿瘤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39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及病理证实的前纵隔肿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CT影像学特征。结果 39例前纵隔肿瘤中,胸腺瘤14例,包括侵袭性胸腺瘤2例,非侵袭性胸腺瘤12例;胸腺囊肿4例;胸腺癌共6例,包括小细胞癌2例,鳞癌3例,类癌1例;畸胎瘤6例;生殖细胞瘤5例;淋巴瘤4例。结论 MSCT检查对前纵隔肿瘤良恶性的判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并可显示肿瘤的位置及累及范围,对临床治疗及估计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原发于纵隔组织或器官的肿瘤(与囊肿)是胸部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其诊断主要依靠X线检查,文献报告(1,2),根据术前X线检查,纵隔肿瘤的定位准确率可高达87.5-95.1%,但是少数肿瘤向肺内生长,突入肺野,甚至占据一侧胸腔,在X线片上酷似纵隔外病变而致误诊,以致延误治疗或给手术方式带来一定困难,我们查阅了自1970年以来我院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纵隔肿瘤共173例,术前X线误诊为纵隔外病变者16例,其中3例经反复讨论体层片后得以纠正,误诊为7.4%,本文就其X线误诊原因及与纵隔外病变的鉴别诊断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CT检查对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CT误诊原因及避免误诊的关键因素。方法报道原发性纵隔肿瘤58例,全部病例均进行了CT检查。作者详细分析了CT表现,并分别对本组病例CT检查结果和本院同期手术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255例的X线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①CT诊断正确率显著高于X线平片(P<0.005),而误诊率则低于X线平片(P<0.01),且CT检查无1例漏诊;②对某些纵隔肿瘤的认识不足如罕少见纵隔肿瘤、纵隔囊肿及畸胎瘤破入胸腔、心包与支气管等是该组疾病CT误诊的主要原因。结论CT检查在发现病灶、肿瘤定位、分类诊断及良恶性鉴别方面均明显优于X线检查,宜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10.
11.
纵隔血管性肿瘤:(附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8例纵隔血管性肿瘤,其中血管外皮瘤4例,良恶性各2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纤维血管瘤1例。本组男5例,女3例,年龄22~64岁,平均42.9岁.结合文献复习,讨论了这些肿瘤的临床、X 线表现和诊断问题.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探讨肺-纵隔交界区肿瘤的多层螺旋CT特征.方法:搜集经手术、活检病理证实的50例肺-纵隔交界区肿瘤,回顾性分析其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特征,选择分析对肺-纵隔交界区肿瘤定位定性诊断有价值的影像学征象.有价值的CT定位征象主要有:宏观征象:病灶中心位置;病灶与肺及纵隔交界面的夹角;纵隔内脂肪间隙及大血管形态的改变情况;病灶密度(钙化、脂肪等);胸膜增厚及移位情况;纵隔淋巴结肿大情况;胸腔积液;肺内纹理走行、病灶邻近肺野改变;增强扫描特征.细节征象:病灶与纵隔交界面特征;病灶与肺交界面特征.结果:肺癌22例,胸腺肿瘤20例,生殖细胞肿瘤3例,神经源性肿瘤5例,总的诊断符合率达到95%.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增强扫描特征,尤其是肿瘤与肺-纵隔分别的交界面情况,胸膜的移位情况,纵隔内大血管形态、位置改变等等,能对肺-纵隔交界区肿瘤作出正确的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5.
据尸解标本观察(1),侧位两侧肺门的位置并非处在同一冠状平面,通常右肺门较左肺门稍靠前方,右肺门结构从前到后的排列次序为右上肺静脉干,右下肺动脉干,中间支气管,而左肺门则稍有不同,前面为左肺静脉干,其后为左下叶支气管,最后为左肺动脉干,右肺门的前后径一般较左肺门大,但其位置较左肺门低,基于上述肺门的解剖特点,故在绝大多数侧位胸片上,尽管两肺门血管,支气管有部分重叠,但 主要分支仍能清楚识别。本文对一组侧位胸片肺门影进行了观察与测量,并结合文献和病例就其诊断意义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6.
17.
原发性纵隔肿瘤X线诊断(附255例X线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的X线诊断与误诊原因,并进一步评价X线检查对该类肿瘤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 分析原发性纵隔肿瘤255例的X线表现(全部病例均有胸部正、侧位片,58例有胸部CT片,3例进行了胸部MRI检查),并对照分析本组X线、CT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步骤及各步骤的X线诊断依据。提出并研究“典型胸膜外征”、“非典型胸膜外征”与“沟征”的形成机理与诊断价值,探讨肿块  相似文献   

18.
19.
患者 女 ,5 2岁。无明显诱因发现右颈部包块伴胸闷15年。查体 :右颈部一拳头大小质软包块 ,无触痛。胸部正位X线片示 :右肺野呈大片均匀致密影改变 ,仅见右下肺近膈面处有少许含气的肺组织影 ,气管右移 (图 1)。CT平扫及冠、矢状位重建 :纵隔窗示右胸腔巨大低密度肿块与上中纵隔相连 ,气管、支气管被包绕 ,并推压上中纵隔大血管左移 ,气管向右、后移位变形 ,CT值 - 12 0HU ,呈典型脂肪密度 ,其内可见线样和斑点状高密度影钙化 (图 2~ 4 )。病灶延及双侧颈部、气管旁和咽喉旁 ,边缘清晰 ,密度均匀。手术所见 :右胸内见 2 0cm× 2 0cm× …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诊断(附4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CT对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与活检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表现,其中胸内甲状腺肿13例,恶性淋巴瘤10例.神经源肿瘤8例.胸腺瘤6例,生殖细胞瘤2例,心包囊肿1例。结果:40例纵隔肿瘤CT定位正确39例.定性正确34倒,CT检查对纵隔肿癌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X线检查。结论:CT检查对纵隔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竹值.多数肿瘤结合临床和CT扫描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