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心室偏心性除极时复极离散度指标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显性预激综合征时心室复极离散度指标 ( QTd和 JTd)的临床价值 ,以阐明偏心性心室除极是否导致心室复极离散度异常。方法 选择 4 6例成人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行射频消融术 ,观察射频消融前后的心室复极离散度指标 ( QTd和 JTd)的变化。结果 射频消融后最大 QRS时间较消融前缩短 ( 4 6± 2 8) ms,随着预激波消失和 QRS的“正常化”,消融后的 QTd[( 3 0± 13 ) ms]和 QTcd[( 3 7± 19) ms]较消融前的 QTd[( 5 1± 2 3 ) ms]和 QTcd[( 60± 2 7) ms]明显缩短( P值均 <0 .0 5 ) ,而消融后的 JTd[( 2 5± 10 ) ms]和 JTcd[( 2 8± 10 ) ms]与消融前的 JTd[( 2 7± 12 )ms]和 JTcd[( 3 2± 12 ) ms]相比无明显变化 ( P值均 >0 .0 5 )。消融前的预激 QRS波群导致消融前后 QTd和 QTcd的差别。由于消融前后 JTd和 JTcd并无差异 ,表明心室偏心除极不导致复极离散度异常。结论 在显性预激存在时 ,测定心室复极离散度使用 JTd和 JTcd优于 QTd和 QTcd;同时 ,预激时的心室偏心除极不导致复极离散度异常 ,即心室偏心除极不是导致复极离散度异常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程序电刺激时心室复极离散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程序电刺激 (PES)时心室复极离散度的变化 ,探讨PES诱发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VTA)的可能机制。采用单相动作电位 (MAP)标测技术测定 1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接受PES时的心室复极离散度。结果 :S1 S1 刺激 ( 5 0 0ms)时的动作电位时程 (APD)的离散度 (APDd)与窦性心律时无明显差异 ( 34± 10msvs38± 9ms ,P >0 .0 5 )。随S1 S2 间期缩短 ,各标测点S2 的APD逐渐缩短 ,且与S1 S2 间期呈正相关 ,但激动时间 (AT)及其离散度 (ATd)、APDd、复极时间离散度 (RTd)逐渐延长 ;S1 S2 间期缩短至有效不应期 (ERP) +30ms后 ,S2 的APDd、RTd大于窦性心律及S1 S1 刺激时 (APDd :5 1± 8msvs 38± 9ms或 34± 10ms,P <0 .0 5 ;RTd :39± 10msvs2 4± 7ms,P<0 .0 5 ) ,但ATd无明显增大。心室内各点有效不应期离散度为 31± 14ms,ERP APD平均为 0 .89± 0 .0 8。认为在无器质性心脏病者PES可使心室复极离散度增大 ,但不增加传导差异 ,不易诱发VTA  相似文献   

3.
经静脉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一例及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单相动作电位(MAP)技术、腔内单极电图(UECG)记录、体表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三种方法.研究19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的心室复极离散度,旨在探讨复极离散度测定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体表心电标测测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有更大体表取样范围的体表心电标测(BSPM)中反映的QT间期离散度及分布.方法 (1)记录1998年3月至1999年12月间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年龄59岁)的96导联体表心电标测图及12导联心电图,分别测定QT间期及QT离散度,并与58名正常对照(平均年龄50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正常人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SPM法测得的QT离散度、QT最大值均大于12导心电图值,QT最小值小于12导心电图;(2)正常人BSPM法测得的QTd为(50.6±17.1)ms.最大值多位于左侧胸及偏后部、胸骨上部和右锁骨区,最小值位于胸部偏右下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SPM法测得的QTd为(83.3±28.7)ms,较正常对照组高.QT间期分布发生明显变化,QT间期最大值移至覆盖于心肌梗死部位的体表区域;(3)BSPM法测得QTd的变异系数低于12导心电图.BSPM法区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正常人QTd的灵敏度高于12导心电图(分别为81%,58%);特异性分别为91%和90%.结论 12导心电图及BSPM方法均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增加,BSPM方法较12导心电图能更有效地发现体表QT间期最大、最小值及心室复极的离散,尤其可展示QT间期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5.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的变化.方法观察4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并与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比较.结果心房颤动组P波离散度增高(48.05±8.38ms),与对照组(36.44±4.84ms)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P波离散度为40ms时,预测心房颤动的敏感性为82%,特异性为85%,阳性预测准确度为83.33%.结论P波离散度是预测心房颤动的一个体表心电图新指标.  相似文献   

6.
自主神经系统对在体犬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自主神经系统对在体犬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用单相动作电位(MAP)记录技术 ,同步记录 12只开胸犬左心室游离壁心外膜心肌 (epicardium ,Epi)、中层心肌(midmyocardium ,Mid)和心内膜心肌 (endocardium ,Endo)的MAP。对自主神经刺激前和刺激过程中 ,三层心肌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和早期后除极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起搏周长为 10 0 0ms时 ,在未刺激自主神经的情况下 ,Epi、Mid和Endo的单相动作电位时程 (MAPD)复极 90 %的时限 (MAPD90 )分别是 (2 78± 11)ms、(316± 16 )ms和 (2 70± 12 )ms;其中Mid的MAPD90 明显长于Epi和Endo的MAPD90 (P<0 0 1)。刺激交感神经时 ,Epi、Mid和Endo细胞的MAPD90 分别缩短 (19± 4 )ms、(45± 6 )ms、(18± 3)ms。与刺激前相比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由 (44± 4 )ms减少到 (15± 3)ms(P <0 0 1) ;但是交感神经刺激时 ,有 5只犬 (41% )的中层心肌出现了早期后除极。迷走神经刺激对三层心肌的MAPD90 值无明显影响。结论  (1)在体犬心室肌存在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 ;(2 )交感神经刺激可减少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但易在Mid诱发早期后除极 ;(3)迷走神经刺激对跨室壁复极离散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自主神经系统对犬急性缺血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犬急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 ,用单相动作电位 (MAP)记录技术 ,同步记录 12只开胸犬急性缺血的左心室游离壁心外膜心肌 (epicardium ,Epi)、中层心肌 (midmyocardium ,Mid)和心内膜心肌 (endocardium ,Endo)的MAP。对自主神经刺激前和刺激过程中 ,3层心肌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和早期后除极 (earlyafterdepolarization ,EAD)的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 缺血 10min后 ,起搏周长为 10 0 0ms ,在未刺激自主神经的情况下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为 (5 5± 8)ms ;刺激交感神经的过程中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加到 (86± 15 )ms (P <0 0 1) ;迷走神经刺激过程中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为 (5 3± 9)ms,与刺激前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5 5± 8)ms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交感神经刺激前 ,2只 (17% )犬的中层心肌出现EAD ;交感神经刺激过程中 ,7只 (5 8% )犬的中层心肌出现EAD (P <0 0 1)。结论  (1)交感神经刺激可增加缺血心肌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且易在中层心肌细胞诱发EAD ,两者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 ;(2 )迷走神经刺激对缺血心肌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在体情况下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变化及其对心电图T波影响的可能机制。运用单相动作电位 (MAP)记录技术 ,同步记录 2 1只开胸兔的左室心肌心外膜层 (Epi) ,中层 (Mid) ,内膜层 (Endo)的MAP ,分别予以减慢心率、静脉注射索他洛尔 (dl sotalol)、海葵毒素 (ATX Ⅱ )后 ,观察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变化以及心电图T波的相应改变。结果 :①慢频率导致Mid层细胞MAP复极时间 (RT)显著延长 (从 2 0 2± 19ms到 370± 34ms,P <0 .0 5 ) ,跨壁复极离散度 (TDR)增大 (从 11± 4ms到 40± 2 1ms,P <0 .0 5 ) ,QT间期延长 (从 2 0 5± 2 1ms到 371± 30ms,P <0 .0 5 ) ,T波增宽。②dl sotalol导致Mid层细胞MAP的RT显著的延长 (从 2 0 2± 19ms到 395± 34ms,P <0 .0 5 ) ,TDR增大 (从 10± 3ms到 75± 2 5ms ,P <0 .0 5 ) ,QT间期延长 (从 2 0 8± 16ms到 397± 33ms,P <0 .0 5 ) ,三层心肌MAP的 3相复极不同程度的延长 ,使复极电位梯度变化 ,产生增宽、低幅有切迹的T波。③ATX Ⅱ导致Mid层细胞MAP的RT显著的延长 (从370± 34ms到 473± 35ms,P <0 .0 5 ) ,TDR增大 (从 40± 2 1ms到 6 2± 19ms,P <0 .0 5 ) ,QT间期延长 (从 372± 33ms到 479± 33ms,P <0 .0 5 ) ,三层心肌MAP的 2相平台期不同程度延长 ,使复极电位梯  相似文献   

9.
从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的角度研究左旋四氢巴马汀(L-THP)的电生理作用。采用自制电极同步记录在体犬左室三层心肌细胞的单向动作电位(MAP),观察静脉注射L-THP前后动作电位时程(APD)、振幅(APA)、TDR及各层心肌有效不应期(ERP)的变化。结果:应用L-THP后三层心肌的动作电位复极90%的时程均延长(内、中、外层心肌分别为189.67±23.29msvs182.83±23.70ms、194.67±24.12msvs192.17±24.49ms和185.08±24.53msvs173.42±22.06ms,P均<0.01),内、外层心肌ERP显著增加(分别为164.54±20.53msvs159.08±20.08ms、161.60±21.28msvs150.99±18.93ms,P<0.01)、TDR降低(9.58±2.94msvs18.75±3.77ms,P<0.01),对APA无明显影响。结论:L-THP降低心室肌的TDR,延长心室内、外膜心肌细胞的ERP。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性别对心室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对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46例男性及44例女性冠心病患者体表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V3测定心率、Q-T间期、Q-Tp间期,计算Tp-e间期、Tp-e / Q-T比值、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C间期)和Tp-e间期(Tp-eC间期),并对上述参数作不同性别组间比较.结果 男性与女性冠心病患者Q-T间期及Q-TC间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Tp-e间期[男性(106±19)ms、女性(90±17)ms,P<0.01]、Tp-e / Q-T比值(男性0.26±0.05、女性0.22±0.04,P<0.01)、Tp-eC间期[男性(116±19)ms、女性(96±16)ms,P<0.01]男性组均显著大于女性组.结论 与女性冠心病患者相比,男性冠心病患者心室复极离散度增大.  相似文献   

11.
作者测定分析10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第3d的17导联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及JT间期离散度(JTd),并以10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表明:AMI组的QTd及JTd较正常组明显增大,差异非常显著(P<0.01)。AMI泵功能级别(Kilip分法)与QTd及JTd呈正相关,即泵功能级别愈高,则QTd,JTd值愈大(r分别为0.99与0.95)。  相似文献   

12.
心肌缺血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对QT间期离散度(QTd)及校正后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冠心病患者,测定每例患者心肌缺血期、缺血缓解期及稳定期的QTd及QTcd。结果:QTd与QTcd在心肌缺血期为0.0913±0.0324秒、0.0106±0.0378秒;在缺血缓解期为0.0523±0.0328秒、0.0611±0.0373秒;在稳定期为0.0497±0.0230秒、0.0566±0.0271秒。心肌缺血期与缺血缓解期及稳定期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而稳定期与缺血缓解期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肌缺血可引起QTd及QTcd的增大;心肌缺血期QTd及QTcd增大,且显著高于缺血缓解期及稳定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JT间期离散度(J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63例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d及JTd,比较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的QTd、JTd.结果:AMI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JT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QTd(112.86±33.84)ms对(54.48±24.43)ms,JTd(101.43±36.34)ms对(41.38±19.22)ms,P<0.01.结论:QTd或JT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14.
测定10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第三心肌梗塞日的QT间期离散度(QTd)和JT间期离散度(JTd).并以10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显示:AMI组QTd、JT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均P<0.001)。住院期间死亡组(3O例)QTd与JTd较存活组(77例)明显增大(均P<0.001)。提示以QTd、JTd增大来评价AMI患者的近期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Q—T及J—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雨  鲍颖 《心电学杂志》1997,16(3):142-143
为评价冠心病Q-T_d及J-T_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根据Lown分级对161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_d及J-T_d进行分析,并与4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显示:(1)对照组Q-T_d为41.5±14.9ms,J-T_d为34.8±14.0ms,无性别差异。(2)随室性期前收缩级别的增加,Q-T_d及J-T_d逐渐延长。(3)在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方面,J-T_d比Q-T_d敏感。(4)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和成对期前收缩者Q-T_c及J-T_c较长。认为Q-T_d及J-T_d对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且J-T_d比Q-T_d敏感。  相似文献   

16.
QT及JT离散度对心性猝死预测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32例心性猝死和30例非猝死性心性死亡病人入院后的首次心电图QT离散度(QTd)和JT离散度(JTd),产以30例存活病人作对照,结果显示:(1)心性猝死组QTd,JTd较存活组和非猝死性心性死亡组显著增大(前者P均〈0.01,后者P均〈0.05,而非猝死性心性死亡组与存活组QTd,JT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在心性猝死病人中,死亡直接原因为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组(23例)的QTd,JTd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早期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及JT离散度(JTd)的变化,以探讨老年AMI患者QTd、J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老年组AMI患者109例和非老年组AMI患者34例心电图的QT、JT间期,计算其QTd及JTd。结果(1)QTd及JTd在老年组分别为64.77±21.67ms、60.00±22.38ms,非老年组为55.59±11.33ms、49.41±14.99ms,两组比较差异极为显著(P<0.01)。(2)QTd、JTd在老年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别为78.89±24.24ms、76.00±24.81ms,在非老年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别为60.76±14.41ms、61.54±14.63ms,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3)老年组QTd、JTd≥100ms者全部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显著高于QTD、JTd<100ms者(P<0.01)。结论老年AMI患者QTd、JTd值越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QTd、JTd可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与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 PTCA)对心绞痛患者 QT及 JT离散度 ( QTd及 JTd)的作用。方法 :测定 5 0例心绞痛患者 (心绞痛组 ) PTCA术前和术后的 QTd及 JTd,并以 5 0例正常冠状动脉者作对照 (对照组 )。结果 :1心绞痛组于 PTCA后 QTd及 JTd显著减小 ( P <0 .0 1) ,而对照组于冠状动脉造影术后 QTd及JTd与术前比较 ,无明显改变。 2与对照组比较 ,心绞痛组 PTCA前 QTd及 JTd明显增大 ( P <0 .0 1)。术后心绞痛组 QTd及 JTd值虽高于对照组 ,但无统计学意义 ( P >0 .0 5 )。结论 :PTCA能使 QTd及 JTd减小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对长期运动左心室重量增加个体的QT离散度(QTd)进行分析。方法各入选26例长期运动个体和运动较少的正常个体,经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室结构参数,记录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离散度。结果长期运动的个体左心室重量明显大于运动少的个体(216±39kg对155±30kg;P<0.01);长期运动个体校正的QT离散度(QTcd)比运动少的个体明显减少(42±13ms对51±15ms,p<0.01)。左心室重量(LVM)与QT离散度和QTcd呈明显的负相关(r=-0.38,p=0.002和r=0.53,p=0.001)。结论运动诱导的心肌肥厚使QT离散度减小,反映了长期运动个体心肌复极化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