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胃癌组织细胞周期调节因子p27蛋白表达的关联性,了解H.pylori感染引起胃癌的发病机制。 方法选取胃癌切除术的胃癌组织标本62例和癌旁组织标本42例。采用14C-尿素酶呼吸试验法检测癌组织标本H.pylori感染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快捷法检测组织中p27蛋白表达水平。分析H.pylori感染与胃癌患者p27表达的关联性。 结果62例胃癌患者中H.pylori感染者40例(64.52%)。高、中分化胃癌患者p27蛋白表达率高于低分化胃癌患者(P<0.01);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胃癌患者p27蛋白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pylori感染与胃癌癌组织中p27蛋白表达呈负性相关(P<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程度是胃癌组织p27蛋白阳性表达的危险因素(P<0.01)。p2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1)。 结论H.pylori感染与胃癌患者p27蛋白表达水平存在关联性,H.pylori感染可能通过降低p27 蛋白表达水平引起胃黏膜癌变,p27蛋白可作为临床诊断胃癌及是否合并H.pylori感染的辅助指标,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可作为疾病后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这一过程的发展和结局.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和宿主本身胃癌遗传易感性基因的多态性被认为是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本文就H.pylori感染及IL-4、PTPN-1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生、发展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致癌机制中环氧合酶-2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感染与胃癌发生相关,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其列为人类Ⅰ类致癌原,但其确切致癌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近年来研究表明,H.pylori感染可增加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表达,COX-2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能是导致胃癌的机制之一,现将这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对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关键性凋亡调节基因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H.pylori可能的致癌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20例胃癌组织、18例重度异型增生、12例肠上皮化生、24例萎缩性胃炎、16例浅表性胃炎组织中Bcl-2、PCNA蛋白表达情况,快速尿素酶法和HE染色检测H.pylori感染情况.结果:胃癌组H.pylori感染12例,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从浅表性胃炎到胃癌PCNA指数呈递增趋势,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组中H.pylori阳性组与H.pyloir阴性组的PCNA LI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各组间H.pylori阳性和H.pylori阴性病例间的PCNA LI差异无显著性.Bcl-2蛋白在异型增生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肠上皮化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与慢性胃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H.pylori阳性组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组织中Bcl-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H.pylort阴性组,它们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pylori感染可促使PCNA、Bcl-2蛋白表达增加,H.pylori可能作为促癌剂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胃癌的发生与发展是多因素作用、多基凶参与、经过多个阶段才最终形成的复杂的生物学现象,在该生物现象中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起着重要作用。自从1982年warren和marshall首次发现H.pylori以来,已经发现H.pylori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胃癌作为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其中H.pylori毒力相关因子A(CagA)成为胃癌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本文用新的视角总结了CagA参与的病理活动和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的作用,同时对CagA及其亚型多样性与胃病程度的关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左金丸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的人胃癌MKN45细胞转移的机制。方法:以H.pylori感染人胃癌MKN45细胞,采用CCK-8检测不同浓度左金丸醇提物对H.pylori感染的MKN45细胞生长抑制作用。Transwell检测低、中、高剂量(25、50、100μg/ml)左金丸对H.pylori感染的MKN45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其对H.pylori感染的MKN45细胞核中的β-catenin蛋白表达;ELISA检测其对H.pylori感染的MKN45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MP-7表达。结果:左金丸醇提物对H.pylori感染的MKN45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Transwell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pylori感染后MKN45细胞转移能力显著增强(P0.01);与H.pylori感染组比较,低、中、高剂量左金丸均能够明显抑制H.pylori诱导的MKN45细胞转移能力(P0.01),呈剂量依赖性,且左金丸能够明显下调H.pylori诱导的β-catenin在细胞核的累积及其下游靶基因MMP-7蛋白表达(P0.01)。结论:左金丸防治H.pylori诱发胃癌细胞转移的机制可能与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MMP-7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三叶因子3 (trefoil factor 3,TFF3)在胃癌前病变及胃癌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探讨H.pylori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收集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dysplasia,Dys)各30例,胃癌(gastric cancer,GC)4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TFF3蛋白的表达.采用warthin-starry银染法及尿素酶试验检测胃黏膜H.pylori感染.结果 CSG、IM、Dys、GC组织中H.pylori感染的胃黏膜组织中,TFF3的表达高于无H.pylori感染的患者(P<0.05).结论 H.pylori感染可能通过上调TFF3的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白细胞介素在胃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胃癌危险因素.H.pylori感染引起胃黏膜的炎症,诱导宿主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其中有些因子可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向癌演变.H.pylori感染后白细胞介素(ILs)表达发生明显改变,不同的ILs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文章就ILs在胃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胃癌组织中P38的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的P38的表达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38的表达,用改良Giemsa染色、快速尿素酶试验和H.pylori-IgG检测H.pylori感染情况。结果:P38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67.5%,在高-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粘液腺癌和未分化癌中的表达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H.pylori阳性患者中P38的表达阳性率为71.42%,明显高于H.pylori阴性患者中的阳性率(33.33%,P<0.05)。单指标血抗H.plori-IgG与P38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人胃癌组织中P38的表达与H.pylori感染有关,H.pylori感染可能通过P38信号传导途径诱导胃上皮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胃癌危险因素。H.pylori感染引起胃黏膜的炎症,诱导宿主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其中有些因子可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向癌演变。H.pylori感染后白细胞介素(ILs)表达发生明显改变,不同的ILs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文章就ILs在胃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3年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以来,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列为人类胃癌第1类致癌原。Hp与胃癌关系的研究更加受到重视。目前认为HD感染为胃癌发生的始发因素,而综合因素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对蒙古沙土鼠胃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幽门螺杆菌(H.pylori)长期感染蒙古沙土鼠腺胃模型基础上,探讨H.pylori感染诱致胃癌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H.pylori国际标准菌株NCTC11637灌喂蒙古沙土鼠,建立H.pylori长期感染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H.pylori感染致胃上皮细胞增殖的改变。结果成功建立了H.pylori长期感染蒙古沙土鼠腺胃模型,其胃粘膜的组织学变化显示,H.pylori感染可致正常胃粘膜发生慢性胃炎→胃萎缩→胃上皮肠化生→胃上皮异型增生的发展过程。H.pylori感染能引起胃窦上皮细胞增殖增加(P<0.05),随着H.pylori感染时间的延长,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mRNA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mRNA的阳性信号表达呈逐渐增加的趋势(P<0.05)。结论H.pylori定植致胃窦上皮细胞增殖的异常,对正常胃窦粘膜向不典型增生进展的过程起重要作用;EGF及EGFR在mRNA水平的异常表达可能是H.pylori定植致胃窦上皮细胞增殖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幽门螺杆菌(H.pylori)长期感染蒙古沙土鼠腺胃模型基础上,探讨H.pylori感染诱致胃癌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H.pylori国际标准 株NCC11637灌喂蒙古沙土鼠,建立H.pylori长期感染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H.pylori感染致胃上皮细胞增殖的改变。结果:成功建立了H.pylori长期感染蒙古沙土鼠腺胃模型,其胃粘膜的组织学变化显示,H.pylori感染可致正常胃粘膜发生慢性胃炎-胃萎缩-胃上皮肠化生-胃上皮异型增生的发展过程。H.pylori感染能引起胃窦上皮细胞增殖增加(P<0.05),随着H.pylori感染时间的延长,表皮在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mRNA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mRNA的阳性信号表达呈逐渐增加的趋势(P<0.05),结论:H.pylori定植致胃窦上皮细胞增殖的异常,对正常胃窦粘膜向不典型增生进展的过程起重要作用;EGF及EGFR在mRNA水平的异常表达可能是H.pylori定植致胃窦上皮细胞增殖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赵光祖  李俊海  余明  王博  唐钰 《安徽医学》2021,42(10):1183-1185
幽门螺旋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唯一能在人胃中生存的微生物[1] ,H.pylori感染已被确认与慢性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酸相关的急性感染性胃炎、胃癌等疾病有关[2].过去认为H.pylori感染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是非器质性的[3],但随后的研究[4]发现,肠-脑轴(gut-brain axis)是H.pylori感染与神经系统之间联系的物质基础.这一研究结果引起了学术界对H.pylori感染与神经系统疾病之间联系的关注,然而,目前H.pylori感染在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中作用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5-8].因此,本文对近5年来该方向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回顾,旨在为临床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消化道肿瘤高发国家,也是胃癌发病率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双高国家。H. pylori是胃癌的明确致癌物,同时也是胃癌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根除H. pylori的时机选择越早越好,对于已发生肠化生的患者通过根除H. pylori也可获益。H. pylori感染的管理策略已经从“检测和治疗”、“筛查和治疗”向“以家庭为单位防控”转变。筛查并根除H. pylori是降低我国胃癌发生率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侵袭转移及MMP-2,TIMP-2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H.pylori感染与胃癌侵袭转移及MMP-2,TIMP-2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Warthin-starry组织染色法、快速尿素酶试验及14C-UBT检测H.pylori感染,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2例H.pylori感染胃癌与22例无H.pylori感染胃癌组织MMP-2,TIMP-2表达。结果:H.pylori感染胃癌组浆膜侵袭率与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81.8%与72.7%,高于无H.pylori感染胃癌组(P<0.05)。胃癌浆膜侵袭组、淋巴结转移组MMP-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6.6%与100.0%,高于无浆膜侵袭组、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40.0%与50.0%);TIMP-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8.3%与45.8%,低于无浆膜侵袭组、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86.7%与80.0%);MMP-2/TIMP-2值分别为6.86与7.94,高于无浆膜侵袭组、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0.87与1.07)。H.pylori感染胃癌组MMP-2表达阳性率为90.9%,高于无H.pylori感染胃癌组(63.6%);TIMP-2表达阳性率为36.4%,低于无H.pylori感染胃癌组(P<0.01);MMP-2/TIMP-2值为7.73,高于无H.pylori感染胃癌组(P<0.01)。结论:H.pylori感染胃癌浆膜侵袭和淋巴结转移增多,与MMP-2表达增加、TIMP-2表达减少、MMP-2/TIMP-2值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作为全球最常见的感染性消化道细菌,其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H.pylori感染对胃肠外疾病的影响也得到了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已证实H.pylori感染与缺血性贫血(iron deficient anemia,IDA)相关,多项研究显示,IDA患者H.pylori感染率更高,积极根除H.pylori后,IDA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能够不同程度的升高甚至恢复正常,但结论仍存在争议。本文就H.pylori感染与IDA(尤其是不明原因IDA)的相关性、作用机制、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对临床医生诊疗不明确或难治性IDA患者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活化诱导胞嘧啶核苷脱氨酶(AID)蛋白在肠型胃癌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及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关系,探讨其在肠型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及H.pylori的致癌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了AID蛋白在H.pylori阳性及阴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肠型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其与CDX2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H.pylori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肠型胃癌组胃黏膜AID的表达率高于相应的H.pylori阴性组(P<0.05), 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肠型胃癌组胃黏膜AID的表达率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表达率(P<0.05),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肠型胃癌组AID的表达与CDX2表达均呈正相关(r=0.310, P<0.05; r=0.324, P<0.05)。结论 H.pylori慢性感染能导致胃黏膜上皮AID的异常表达,AID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胃黏膜的肠化生及癌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环氧化酶-2(COX-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并探究它们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47例胃癌组织及相应的20例癌旁组织EGFR、COX-2的表达;用快速尿素酶诊断法和13C呼气试验两种方法检测胃癌患者H.pyliri感染状况.结果:胃癌组织中EGFR、COX-2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EGFR、COX-2在胃癌中表达呈正相关(P<0.05).有H.pylori感染的胃癌组织中EGFR、COX-2的阳性表达率较未感染的胃癌组织中高(P<0.01).结论:EGFR、COX-2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有相关性;H.pylori感染可能上调胃癌组织中EGFR、COX-2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