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脏脂肪瘤猝死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脂肪瘤猝死1例蔡红星程言博刘华同胡志强高维刚(法医学教研室)(徐州市公安局)(新沂市公安局)关键词心脏脂肪瘤猝死分类号R732.1心脏脂肪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原发性心脏肿瘤。心脏脂肪瘤引起猝死国内尚未见报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检索),我们在...  相似文献   

2.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据美国国立健康统计中心报道,其4年死亡率高达50%,而猝死就占病死人数的23%-51%。心衰患者在病程进展的任何时刻都有可能发生猝死,轻度心力衰竭者中猝死更为多见。因此,在心衰病人中如何有效地识别和:治疗这些心脏性猝死病人,是临床心血管研究的重要课题。对其病因提高认识,在临床工作中减少或避免发病因素,可降低猝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120例心脏性猝死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脏性猝死的特点和规律。方法 统计分析120例心脏性猝死者的性别、年龄、死因、诱因及心脏大体测量。结果 心脏性猝死者的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7.5:1,高发年龄段在41-60岁。冠心病猝死者发生率居首位,高血压性心脏病及脂肪心次之;猝死诱因以撕打损伤,争吵、情绪激动多见;心脏性猝死患者心脏普遍肥大。结论 本次统计结果对猝死的法医学鉴定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4.
<正> 猝死是出乎意外死亡的一种形式。据文献报道,冠心病占猝死中的一半以上,其他心脏病占一半左右。原发性心肌病也引起猝死,但以原发性梗阻型心脏病多见。近  相似文献   

5.
笔者对1982~1992年,10年间的62例冠心病猝死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并提出行为预防重要性。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2例中男58例,女4例,男:女=14.5:1。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为50±7.5。猝死与年龄关系见表1。1.2 发病至死亡时间(见表2)1.3 猝死时所处状态(见表3)2 讨论本组资料显示,中青年冠心病猝死并非少见,机理可能因为中青年整个病程短,冠脉侧支循环尚未完善,一旦遭受袭  相似文献   

6.
陈政 《疑难病杂志》2008,7(10):620-620
近年来,胃食管反流(GER)成为儿科常见且重要的临床问题。此症状多发生于新生儿时期,尤其早产儿更多见,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大量反流可致猝死。现就我院新生儿科在2000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因胃食管反流致猝死的6例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脏猝死是内科险恶急症之一。笔者通过对历年来曾抢救过的猝死病例进行总结分析发现:(1)最多见的病因是心血管疾病,其余依次为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2)即刻或短时间内猝死者占总数的接近一半,其中心血管疾病远比非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高;(3)无诱因和无先兆者占50%以上,这可能是潜在的疾病病变逐渐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突然暴发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公安局法医经办的猝死案例,揭示该地区猝死的流行病学特征,以期为相关案件的法医学死因鉴定提供新的参考数据,同时为相关公共卫生研究和决策提供可能的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广州市公安局2004-2021年的全部猝死案例,对基本案情、病历资料、法医学尸体解剖、毒化检验及组织病理学检验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338例猝死案件,心血管疾病猝死为主要类型,占比58.58%,而心血管疾病猝死中,冠心病致死最多见(40.40%)。猝死者年龄以30~<50岁最多见,占比51.78%。总样本男女性别比为3.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805,P<0.01)。猝死者的死前状态呈多样化分布,其中情绪及心理波动占比最多(42.74%),其次为轻微外伤(24.19%)、饮酒和/或吸毒(12.10%)。5-9月高温(162例,占47.93%)和1月(34例,占10.06%)低温季节猝死案件多发。结论 猝死病因主要类型为心血管疾病猝死,其中冠心病最多。青壮年男性猝死多见,多发于高低温季节。猝死死前状态或诱因表现多样性,但分布数量呈聚集性。  相似文献   

9.
甲亢并发周期性麻痹(TPP)临床上并不少见,有时甚至是甲亢的首发症状和就诊原因。但在法医学实践中,甲亢导致猝死的案例并不多见,而甲亢并发周期性麻痹猝死的法医学鉴定案例就更为少见。患者或因短时间内死亡而导致死亡原因不明,也可因临床病史不明确或甲亢症状不典型而被忽略或误诊,同时也易误为暴力性死亡或其他原因所致死亡,或由此而引发医疗纠纷。现结合1例,对甲亢并发周期性麻痹猝死有关问题及法医学鉴定作一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肥厚性心肌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厚性心肌病的治疗进展右江民族医学院附院内科罗维贵(百色533000)肥厚性心肌病(HCM)的最早报道见于1869年[1],猝死为其高危因素,治疗症状和预防猝死的方法一直为临床医生所寻求。随着生物医学和电生理学的发展,为HCM的防治开辟了新的方法和途...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成年成年猝死患者的病因和猝死时间,为预防成年患者猝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08年10月1日-2012年10月30日马鞍山市十七冶医院院257例成年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设定三餐就餐时间:早餐时间6:30—8:30,中餐时间11:00-13:00,晚餐时间18:30—20:30;根据猝死时间是否在就餐时间内分2组,并根据不同就餐时间分3组,组间进行比较;猝死年龄以60岁为界分2组,2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57例猝死患者60岁以上(大于60岁者)183例(71.21%);小于等于40岁者15例(5.84%);有冠心病者124例(48.24%),有糖尿病者88例(34.24%),有高血压者75例(29.18%);有脑卒中者61例(23.74%),不明原因者52例(20.23%),有慢性阻塞性肺病者26例(10.12%),有癫痫者10例(3.89%);小于等于40岁者(总15例)以不明原因死亡者11例;60岁以上组猝死183例,其中猝死时间为就餐时间89例(48.08%),60岁以下组猝死74例,猝死时间为就餐时间29例(39.19%),2组间X。检验,x2=14.77,P〈0.01。结论成年猝死患者以印岁以上多见,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者多见;年青猝死者以不明原因死亡者多见;年老患者猝死时间以就餐时间多见,故就餐可能是猝死的诱发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抗精神病药物,特别是酚噻嗪类在精神科临床中已广为应用,经过30多年来临床实践证明,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精神病人是安全有效的,但极少数病人可发生猝死。其发生因素有窒息、肺动脉栓塞、心室颤动和不可逆性低血压,还有原因不明的“酚噻嗪猝死”,尤以窒息为多见。本文报告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窒息死亡5例,并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47例猝死的原发性肝癌,临床发生率5.70%,直接死因以上消化道大出血多见。在原因未明者中,认为癌栓导致的肺塞呆能是其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14.
猝死是指平常健康或病情稳定者,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意想不到的非创伤性死亡,属病理性死亡。导致猝死的原因很多,其中以心源性猝死最为多见。本文报道3例猝死病人,其胸腺增大均超过正常标准,就其临床病理特点及死因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精神科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发生猝死的相关因素。方法:抽取精神科住院精神障碍猝死患者共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精神科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猝死率为2.37‰,其中以新入院、病程5年以上、住院2个月内治疗无效、多药联合应用的患者猝死多见;72.22%精神科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伴有躯体疾病;合并用药占66.67%。结论: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猝死多与合并躯体疾病及联合用药有关。  相似文献   

16.
<正> 心脏疾患所致猝死病例屡见不鲜,其中以冠心病、心肌病及其他病因心脏病处于心衰阶段等为多见。猝死虽已受到广泛重视,但检出高危病例,预报指标,防治措施都未解决。因此本文谨就被多数人接受的一些猝死防治措施作一介绍,以供参考。一、病因冠心病猝死多见于心肌梗塞后,大多发生在急性冠状动脉梗阻数小时内。发生于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猝死的特点和规律。方法 统计分析 118例猝死者的性别、年龄、死亡原因和猝死诱因等。结果 ①猝死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男女之比为 3.5∶1;年龄高峰在 30~ 5 9岁。②心血管系统疾病猝死居首位(38.1% )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17.8% )及呼吸系统疾病 (13.6 % )次之 ,其他系统疾病较少见 ;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肺炎分别居各系统疾病之首。③猝死诱因以争吵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撕打损伤、注射、手术、药物最多见。结论 对猝死的法医学检验鉴定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8.
猝死并不少见,美国每年70万人死于心脏病,其中65%为猝死,有人报告猝死的发生率男性平均为10.5/10万,女性为3.6/10万。兹收集近三年来门诊和住院死亡病人中符合猝死标准的10人,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0人中生前有冠心病者8人,风心病和心肌炎各1人,10人均于发病后1~12小时内死亡,按文献规定均属于猝死。其临床资料见下表:  相似文献   

19.
118例猝死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猝死的特点和规律。方法 统计分析118例猝死的性别、年龄、死亡原因和猝死诱因等。结果 ①猝死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5:1;年龄高峰在30-59岁。②心血管系统疾病猝死居首位(38.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17.8%)及呼吸系统疾病(13.6)次之,其他系统疾病较少见;冠心病、心肌梗死、随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肺炎分别居各系统疾病之首。③猝死诱因以争吵,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撕打损伤、注射、手术、药物最多见。结论 对猝死的法医学检验鉴定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较准确地认识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多见和少见病种及其危害程度。了解在直接死因中.心力衰竭及心脏猝死的构成比。方法本院心内科2003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四年内死亡总病例数146例,回顾性分析每种疾病致死的人数及其构成比,并计算心力衰竭及心脏猝死在直接死因中的构成比。结果第一位致死疾病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构成比24.66%(36/146);第二位致死疾病为风湿性心脏病(RHD),构成比21.23%(31/146);并列第三位是冠心病(CHD)(急性心肌梗死另计)和扩张型心肌病,构成比均为11.64%(17/146);其它主要为感染性心内膜炎(IE)(6.16%)。另外,在直接死因中.心力衰竭占74.00%(108/146),心脏猝死占15.07%(22/146)。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另计)、扩张型心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主要的引起死亡的心血管病;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病患者最多见的直接死困,(院内)心脏猝死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