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所谓“药证”,即中医用药的指征和证据,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单元。按此证用此药必有效,这是中医几千年的经验。笔者经多年临床实践,不断搜集资料,积累经验,对黄芪药证及临床应用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现列举如下。1药黄芪,原名“黄耆”,为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等的干燥根。主产于山西绵山者,称“绵黄芪”,为道地药材。此外,产于黑龙江、内蒙古者,亦为佳品。黄芪,味甘,微温,归脾、肺经,有补气升阳、补肺固表、利水消肿及托疮生肌等功效。与人参共为补气要药。《本草求真》有言:“黄耆,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耆之称。与人…  相似文献   

2.
黄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煌 《中国乡村医生》2002,18(13):34-35
黄芪是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 ,以根条粗长、皱纹少、质地坚而绵、粉性足、味甜者为佳。饮片大多呈褐黄色、浅黄色、淡黄白色 ,然也有赤褐色或赤色、黑色或黑褐色等不同。黄芪主产于内蒙古、山西、吉林、河北、山西等地。黄芪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药物之一。据对全国 330位国家级名中医的问卷调查 ,有 139位名中医认为黄芪是他们临床擅长应用的药物之一 ,列居第 1位。1 药证黄芪用于多汗而浮肿。《金匮要略》中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的黄芪量最大 ,用 5两 ,主治“身体肿 ,发热汗出而渴 ,状如风水 ,汗沾衣 ,色正黄如…  相似文献   

3.
黄芪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相似文献   

4.
活血化瘀药是治疗血瘀证的有效方法。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微循环、血液流变学检查的进展,对血瘀证的病理改变有了较明确的认识,因而对活血化瘀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也有较大的扩展。1 现代医学对血瘀证的认识现代医学认为血瘀证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由于血液流变性质和血管病理改变所致。常表现为:①血液循环障碍(包括微循环)所造成的人体组织的血瘀、血栓、出血、水肿等改变。②炎症所造成的组织变性、坏死、萎缩、增生等病变。③组织无限制的增生或细胞分化不良。④局部组织的代谢发生障碍以及由此产生的病理反应。总之,血瘀证是…  相似文献   

5.
黄芪味甘微温 ,入脾、肺经。李时珍称其为补药之长 ,后世有人将其理解为最补之药 ,其实不然 ,“长”是优的意思 ,不是“最”的意思。本意是指黄芪在补药中优点突出 ,能补一般补药之不能补之症 ,能治一般补药之不能治之病。张元素对其补的功用总结为 :“其用有五 ,补诸虚不足 ,一也 ;益元气 ,二也 ;壮脾胃 ,三也 ;去肌热 ,四也 ;排脓止痛 ,活血生血 ,内托阴疽 ,为疮家圣药 ,五也。”又曰 :“补五藏诸虚 ,治脉弦自汗 ,泻阴火 ,去虚热 ,无汗则发之 ,有汗则止之。”可见黄芪之补是一种动态的补 ,就是在行气活血的基础上起到补的作用。这与参类药…  相似文献   

6.
黄芪及黄芪注射液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黄芪首载于我国古代第一部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干燥的根。黄芪为临床常见的补气药品,性味甘温,入肺、脾经。我从事药行多年,常在处方中接触黄芪,对其应用有些体会,简介如下。1 黄芪的应用1.1 对汗液作用:中医讲脾主四肢肌肉,脾胃虚则四肢皮肤腠理不固,汗液自泄,气有固涩作用,能使汗液分泌正常。黄芪有“实腠理”之功,凡临床阳虚自汗、气虚自汗均能治之。气虚、阳虚可导致汗自出,谓之自汗,又可导致无汗,黄芪通过补气大途径使临床表现趋向相反的病症皆以疗之,是中医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黄芪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宋登海  吴燕 《医学综述》2001,7(7):439-440
黄芪系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asmembranaceus(Fisch)Bge .Var.Mongholcus(Bge)Hslao或膜荚黄芪A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为常用补气药 ,具有益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生肌等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 ,黄芪富含黄芪皂甙、黄芪多糖、异黄酮类化合物及硒元素 ,富含 2 1种氨基酸 ,参与机体的多种代谢 ,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在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现将近几年来黄芪的应用情况 ,综述如下。1 临床报道1 1 对心绞痛的治疗 戚宏等[1 ] …  相似文献   

9.
黄芪原为黄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陶弘景谓:"第一出陇西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李时珍谓:"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相似文献   

10.
补气生阳: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之症。脾为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气。脾肺气虚则会出现食少便溏、气短乏力等症。如兼中气下陷,则能导致久泻脱肛、子宫下垂;如气虚不能摄血,则能引起便血、崩漏。黄芪能补脾肺之气,为补气要药,且有升举阳气的作用,所以可用于上述诸症,须随不同的气虚表现而相应的配伍。  相似文献   

11.
黄芪临床妙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黄芪,又名北芪,它药性甘、微温,归肺脾两经,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之功效。但其性温.升阳助火,走而不守,若用之失当易引起伤阴耗津或助邪为患。笔者临床喜用黄芪治疗多种病证,且屡用凑效.精究其临床运用,颇有体会,现将其运用经验归要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黄芪临床妙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芪,又名北芪,它药性甘、微温,归肺脾两经,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之功效。但其性温,升阳助火,走而不守,若用之失当易引起伤阴耗津或助邪为患。笔者临床喜用黄芪治疗多种病证,且屡用凑效,精究其临床运用,颇有体会,现将其运用经验归要如下:1应用广泛,辨证为纲作者在前人用药经验的基础上[1,2],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以辨证为纲,归纳出黄芪的十二大功效。  相似文献   

14.
黄芪含有多种糖类、蛋白质、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促进机体代谢及利尿、强心、降压等作用.能够鼓舞肾阳,温煦三焦、激发气机、调理血脉,它激发与调节了各脏腑的功能与其配伍药物饮食吸纳有补气养血而使精血得以补充,从而使精气得以培养之故.  相似文献   

15.
黄芪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或膜荚黄芪A.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黄芪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是传统中药。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之功效。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  相似文献   

16.
黄芪建中汤为仲景经方,见录于《金匮要略方论.血痹虚劳篇》,后世应用本方范围甚广,方简理清,用之确实,余用之深有体会,古人无见之理,圆直并俱,引人入胜。整理数则病例如下:1病例简介1.1虚劳患者女,25岁。初诊时间2009年3月6日。主症:精神倦怠,午后烘热如潮,开始不以为意,照常工作,渐至  相似文献   

17.
刘军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2):2801-2802
黄芪建中汤为仲景经方,见录于《金匮要略方论.血痹虚劳篇》,后世应用本方范围甚广,方简理清,用之确实,余用之深有体会,古人无见之理,圆直并俱,引人入胜。整理数则病例如下:1病例简介1.1虚劳患者女,25岁。初诊时间2009年3月6日。主症:精神倦怠,午后烘热如潮,开始不以为意,照常工作,渐至  相似文献   

18.
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李勤  刘宏 《医学综述》2004,10(10):633-635
中药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膜夹黄芪和蒙古黄芪的干燥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甘性温,入脾肺二经。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利水消肿和生肌等功效。其化学成分包括:甙类、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等。  相似文献   

19.
临床上常用黄芪同芳香宣化、清热解毒、化瘀利水、利湿散结、温经祛风诸药相伍,借其补而宣通之力运行他药治疗某些疾病,效果颇佳。 如黄芪与香薷、金银花、竹叶、莲子、薏苡仁、滑石、甘草等合方,对于病势缠绵,浊邪留恋于气分,而肢体倦怠神色晦淡者有较好的透热化湿效果,黄芪虽有微温之性,但同上诸药合用并不碍邪,反利气化。若为急性之炎证,凡正气不足者,多用黄芪剂量25g~50g,可鼓舞正气以排泄毒邪。  相似文献   

20.
黄芪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宏贤  李欣 《中原医刊》2000,27(7):45-45,54
1黄芪的来源及功效 黄芪来源于豆科植物蒙古黄芪及膜荚黄芪的干燥根,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主产于山西、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其性微温、味甘具有益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药物之2黄芪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2.1化学成分:黄芪主要含有黄芪多糖、葡萄糖荃酸。粘液质、数种氨基酸、苦味素、胆碱、甜菜碱、叶酸、2’、4’二氢基5、6──二甲氧基异黄烷、熊竹素等。内蒙黄芪脂质的皂化产物中分了亚油酸、亚麻酸,非皂化部分中有β-谷留醇,根中还含有以新三萜环黄芪醇为甙元的黄芪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