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评价内镜下胰管括约肌切开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观察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行ERCP的住院患者,将ERCP下行胰管括约肌切开术的患者纳入研究。在ERCP术前及术中分别将患者和操作相关情况记录在统一的观察表上;术后随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直至出院;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纳入观察的165例行胰管括约肌切开术的患者中,25例发生并发症(15.2%),其中急性胰腺炎22例(13.3%,轻度15例、中度6例、重度1例),出血1例(0.6%),急性胆管炎2例(1.2%),无穿孔或操作相关的死亡发生。多变量分析提示术后急性胰腺炎危险因素是:女性(OR=3.8,95%CI1.4~10.8)、复发性胰腺炎(OR=3.1,95%CI1.0-9.9)、副乳头切开术(OR=5.9,95%CI1.2—28.8)。结论与常规ERCP操作比较,内镜下胰管括约肌切开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女性、复发性胰腺炎、行副乳头切开术的患者,术后更易发生急性胰腺炎。  相似文献   

2.
戴益琛  宋于刚 《临床肝胆病杂志》2005,21(2):128-128,F003
内镜下Oddis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胰疾病,其疗效确切,已普遍应用于临床。但EST有较多的并发症,近期并发症如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穿孔、局部感染等,经适当治疗多可痊愈;远期并发症如胆结石的复发、十二指肠乳头的狭窄、胆管炎、胆囊炎、胆囊癌、复发性急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肝脓肿等等,已经受到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良性胆系疾病行胆系疾病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并发胰腺炎(PEP)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该院接受ERCP的患者200例,采用Pearson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良性胆系疾病行ERCP并发PEP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采用Pearson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出现ERCP并发PEP与性别、年龄、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乳头括约肌预切开、球囊扩张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胆总管直径大小、Oddis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SOD)、多次胰管插管、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及有胰腺炎病史有关(P<0.05)。患者胆总管直径<10 mm、有SOD、多次胰管插管、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及有胰腺炎病史是良性胆系疾病行ERCP并发PEP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正确认识良性胆系疾病行ERCP并发胰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进行有效预防,可以降低PEP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陈志坦  孔文涛 《胰腺病学》2004,4(3):180-181
慢性胰腺炎的治疗是综合性的。内镜下胰管括约肌切开能对胰管进行减压,减轻胰管扩张,便于胰管内取石及胰管内、外引流术的进行。2001年12月~2003年7月,我院对5例慢性胰腺炎患者进行内镜下双括约肌切开治疗,临床疗效满意。现将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以及相关治疗技术已成为胆胰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ERCP 术后急性胰腺炎(AP)是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目前研究发现.治疗性ERCP、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Oddi括约肌压力检测、内镜下乳头括约肌气囊扩张术、插管困难与多次胰管注射、操作者的经验不足为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常见危险因素.关于预防ERCP 术后AP的药物研究被广泛开展,生长抑素和加贝酯被多数学者认为对AP有显著的预防作用.更广泛的药物研究其具体效果尚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在内镜技术方面,选择性插管技术的改进、胰管支架和胆道引流技术被认为可有效地防止ERCP术后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复发性急性胰腺炎的机制及治疗日趋受到人们重视。其病因复杂,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OD)是重要原因之一。且SOD与高血脂、高血钙、NO等多种细胞因子及胃肠激素有关,通过内镜治疗SOD可防治复发性急性胰腺炎。因此 SOD与复发性急性胰腺炎密切相关。本就上述两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Oddi括约肌是控制胆胰管通道的阀门,对于维护胆胰管正常生理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括约肌成形还是切开术,均可不同程度的破坏Oddi括约肌的功能,造成术后十二指肠液的反流和胆汁细菌污染,增加复发性胆总管结石、反流性胆管炎甚至胆管癌的风险。因此,临床医师应重视保护Oddi括约肌的结构和功能。基于笔者的经验,对于括约肌已被医源性损伤的患者,在肝外胆道可保留的前提下,均应联合经十二指肠括约肌修复术以恢复Oddi括约肌结构的完整性,减少其功能缺失继发的胆胰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是在ERCP诊断性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内镜下高频电切开十二指肠乳头及胆总管末端括约肌的治疗技术。EST经过近40年的临床应用和发展,已经成为胆总管结石、胆源性胰腺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及乳头括约肌功能障碍(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SOD)等胆胰疾病的内镜下标准治疗方式。但EST需部分或全部切开胆管或胰管括约肌,势必会带来Oddi括约肌结构和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复发性和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复发性胰腺炎约占急性胰腺炎的10%~20%,其部分病因与急性胰腺炎相同,如胆石、高血脂、高血钙,治疗同急性胰腺炎,但部分病因与慢性胰腺炎相仿,如Oddi括约肌功能失调、壶腹乳头狭窄、胰管炎症后狭窄、胆总管囊肿、乳头上皮瘤、十二指肠梗阻,还有一些病因不明。临床上,有反复发作性中上腹痛放射至背,有局部压痛,血尿淀粉酶增高。诊断采用B超检测有无结石,ERCP排除胰管结构  相似文献   

10.
蔡炜  夏青 《临床内科杂志》2004,21(11):784-784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广泛应用于胰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其术后并发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对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是否增加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慢性胰腺炎的治疗是综合性的.内镜下胰管括约肌切开能对胰管进行减压,减轻胰管扩张,便于胰管内取石及胰管内、外引流术的进行.2001年12月~ 2003年7月,我院对5例慢性胰腺炎患者进行内镜下双括约肌切开治疗,临床疗效满意.现将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复发性急性胰腺炎的机制及治疗日趋受到人们重视。其病因复杂,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OD)是重要原因之一。且SOD与高血脂、高血钙、NO等多种细胞因子及胃肠激素有关,通过内镜治疗SOD可防治复发性急性胰腺炎。因此SOD与复发性急性胰腺炎密切相关。本文就上述两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对慢性胰腺炎患者进行内镜下胰管括约肌切开术(EPS)的技术成功率、操作和并发症。 材料和方法:自1987年至1998年,171例慢性胰腺炎患者接受了内镜下胰管括约肌切开术(EPS)或拟行EPS。对1987年至1994年中8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996后对这些患者中的大部分进行电话随访(本研究中的回顾性部分)。1994年6月至1998年4月,又对91名慢性胰腺炎拟行EPS患者列入前瞻性研究。使用导丝引导的括  相似文献   

14.
胆囊和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与罗马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胜良  萧树东 《胃肠病学》2006,11(12):744-749
罗马Ⅲ的E部分阐述了胆囊和Oddi括约肌(sphincterofOddi,SO)功能障碍的定义、诊断和治疗原则。其要点包括:胆囊功能障碍指胆囊动力障碍;SO功能障碍指胆胰管SO动力异常;胆囊和胆道SO功能障碍的症状相似;胰管SO功能障碍与急性胰腺炎症状相似;胆囊和胆道SO功能障碍的典型症状是上腹部和(或)右侧季肋腹部持续性疼痛(持续至少30min),由轻到重,直至相对稳定的水平,诊断需排除胆囊结石或其他器质性病变。并经胆道闪烁显像证实,胆囊收缩素(CCK)刺激后胆囊喷射分数(GBEF)降低,胆囊切除术后胆痛消失;胆道SO功能障碍可能伴有胆道梗阻:胰管SO功能障碍常伴有胰酶升高甚至胰腺炎;测压术是诊断SO功能障碍的特异性检查;在非侵入性检查结果阴性时,才推荐侵入性检查;对症状严重且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的SO功能障碍患者,可考虑胆胰管括约肌切开治疗。  相似文献   

15.
本症群的命名庞杂,包括乳头狭窄、胆管痉挛、胆管运动障碍及胆囊切除后综合征等,说明其不确切性。Oddi 括约肌功能失调可引起胆道绞痛及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本文仅就胆管功能方面讨论。Oddi 括约肌的临床解剖和生理Oddi 括约肌为环绕胆总管远端、胰管及胆、胰管共同通道(即Vater 壶腹)周围的平滑肌组织,长约4~6mm,有助于调节胆汁及胰液输入十二指肠。置放测压导管可测得胆总管内压力较十二指肠内压高5~15mmHg。缓  相似文献   

16.
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OD)是指胆管和(或)胰管括约肌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对于Ⅲ型SOD患者是否需行内镜下Oddi括约肌测压或括约肌切开治疗一直持有争议。此类患者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并发症风险高,尤其是ERCP术后胰腺炎。EPISOD研究更新了人们对Ⅲ型SOD的认识。最新颁布的罗马Ⅳ共识已摒弃Ⅲ型胆型SOD的诊断,并重新制订了胆型SOD的分类,目前不推荐此类患者行Oddi括约肌测压和括约肌切开术。本文着重对SOD尤其是Ⅲ型SOD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7.
<正>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在胆胰疾病诊治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十二指肠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胆胰管取石、支架或鼻胆胰管引流等内镜微创操作技术,ERCP能有效解除胆胰管梗阻,改善临床症状,是胆胰管结石、良性胆胰管狭窄、无法外科手术的恶性胆管狭窄等常见胆胰疾病的一线治疗方法。本文主要介绍  相似文献   

18.
内镜治疗胰腺炎的方法分为两类: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和慢性胰腺炎的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介入性治疗方法通常有两种:即胆道括约肌切开术和胆道取石术(包括泥砂状沉积物);慢性胰腺炎的介入性治疗包括沿用至今治疗胆道疾病的各种方法,包括胰管括约肌切开术、取石术、经鼻胰腺引流术和治疗胰管疾病、假性囊肿、胸腔积液及胰性腹水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胆胰管汇合异常(APBDJ)的诊断、治疗及其效果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7月本院确诊的52例APBDJ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式,用直观模拟标度尺(VAS)评分来评估治疗前、后腹痛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以腹痛为主,发生率为80.8%。常并发胆管结石(38.5%)、慢性胰腺炎(25.0%)及急性胰腺炎(15.4%)。经ERCP确诊的患者中,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的检出率为18.6%。内镜下治疗包括内镜下留置鼻胆管引流(ENBD)(61.5%)、内镜下胆管括约肌切开术(EST)(47.7%)及内镜下逆行胆管引流(ERBD)(23.1%)。经治疗后,患者疼痛VAS评分明显下降[(1.2±0.8)分比(5.8±1.6)分,P<0.05]。结论:APBDJ的主要症状为腹痛,胆管结石及急慢性胰腺炎发生率较高。ERCP是APBDJ一种可靠的诊断手段。可根据患者合并症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内镜治疗措施,有效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20.
硝酸甘油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的荟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是ERCP术后常见并发症[1],PEP发生率达20%,但多为轻症.硝酸甘油可以有效松弛Oddis括约肌,解除括约肌的痉挛,从而降低胆胰管的压力,减轻胰腺炎的症状.但它预防PEP的结论并不一致.因此,本文通过荟萃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