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目的 比较异丙酚复合氯胺酮与地西泮复合氯胺酮麻醉应用于表浅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行表浅手术患者 6 0例随机分为 2组 :异丙酚组诱导用异丙酚 1.5~ 2mg/kg静注 ,维持量 10 0~ 110 μg/ (kg·min)。地西泮组诱导用地西泮 0 .2~ 0 .3mg/kg静注 ,维持量 2 .5~ 3μg/ (kg·min)。两组在诱导后均静注负荷量氯胺酮 2mg/kg ,维持量 35~ 4 0 μg/ (kg·min)。结果 异丙酚组在用药后 5min平均动脉压 (MAP)下降 ,心率 (HR)、呼吸 (RR)及切皮时HR减慢 ,较用药前有显著性差异。两组用药后 5minMAP ,HR ,RR及切皮时HR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且异丙酚组呼吸抑制、躁动、苏醒时恶梦发生率明显短于地西泮组 ,停药后患者清醒时间也短。结论 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麻醉比地西泮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更适合表浅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芬太尼、异丙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在乳腺快通道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择60例择期乳腺手术病人ASAI-Ⅱ级,随机分为实验组(A纽)和对照组(B组),均选择全凭静脉麻醉,A组手术开始前10rain静脉注入芬太尼1LLg/kg、静脉泵入异丙酚60-80μg·kg^-1·h^-1,于术前1min静脉注入氯胺酮0.5—1.0mg,kg,术中酌情追加氯胺酮;B组手术开始前10min静脉泵入异丙龄60—80μg·kg^-1·h^-1,于术前1min静注氯胺酮1—2mg/kg后开始手术,术中酌情追加氯胺酮。结果:两组麻醉效果好,满足手术要求,血氧饱和度、心率均保持稳定。B组有6例患者出现血压升高。A组氯胺酮用量少于B组,A组术毕苏醒早、完全、无兴奋、躁动等不良反应,B组苏醒期精神症状等不艮反应明显高于A组。结论:芬太尼、异丙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在乳腺手术中是一种较为良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异丙酚、瑞芬太尼、联合小剂量氯胺酮全凭静脉麻醉在乳腺乎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异丙酚联合氯胺酮在白内障患儿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文对行白内障手术的患儿采用异丙酚联合氯胺酮麻醉,并与单独使用氯胺酮麻醉的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用药后心率(HR)均有明显增快,但是观察组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HR和SpO2平稳。另外,观察组患者中有1例出现恶心呕吐;而对照组中有2例出现恶心呕吐,2例出现呼吸抑制,1例出现躁动。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异丙酚联合氯胺酮麻醉,可收到较单纯的氯胺酮麻醉更好的麻醉效果,具有起效快,麻醉平稳,苏醒迅速,副作用极少等优点,是手术治疗小儿白内障的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6.
我院近来对60例乳房区段手术患者实行了芬氟合剂配伍氯胺酮静脉麻醉下手术,麻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七氟醚在小儿骨科短小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儿由于住院手术,对环境的改变及暂时离开父母,可产生心理创伤,且与成人相比,从生理、心理、药理而言,均有一定的差别.小儿骨科手术常需全身麻醉,以往氯胺酮在小儿手术中应用普遍,但需静注或肌注,小儿不配合且无肌松作用,术后呕吐发生率高、苏醒较晚、有暂时性心血管兴奋作用等缺点.七氟醚为无色透明、带有香味的液体、血气分配系数为0.63,起效迅速,恢复快,不良反应少,息儿及家属易于接受,故七氟醚吸入麻醉逐渐应用于小儿手术.  相似文献   

8.
阑尾切除术通常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具有镇痛完全、肌松良好的优点,但不能完全抑制术中阑尾的牵拉反应,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胃区不适和疼痛等症状。本研究采用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异丙酚作为辅助用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泵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60例全麻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异氟醚吸入+芬太尼静脉麻醉,并持续泵注异丙酚;B组微泵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B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明显少于A组(P0.05);A组患者疼痛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泵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效果比常规静脉吸入麻醉好,且患者术后苏醒更快,术后镇痛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林丽娜  张建新 《中医正骨》2007,19(10):73-73
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CSEA)是近几年较为推广的麻醉方法,其优点为起效快、效果确切、肌松好、用药量少、可延长阻滞时间,且操作简单,易于开展。我们将CSEA应用于老年骨科下肢手术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7例,男25例,女32例,年龄63~102岁。体重48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微泵输注技术评价骨科病人应用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复合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ASAⅠ-Ⅱ级的股骨干骨折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R组为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组,F组为芬太尼复合麻醉组,每组30例。观察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麻醉期间、术毕病人苏醒、拔管时的HR、BP、SpO2变化以及副反应。结果:瑞芬太尼微泵输注麻醉调控方便,可控性强、精确、用于骨科手术术中平稳,对气管插管、拔管等强刺激反应轻微,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可安全用于骨科手术。  相似文献   

12.
观察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同期比较碳酸利多卡因硬膜外阻滞行剖宫产手术,探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整体护理译自英文Holistic Nursing,Holistic源于希腊文,意为“全体论的,以人的功能为整体论的”。整体护理又被称为“全人护理”(total patient care),是以病人的需求为护理工作的中心,以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为护理工作目标,倡导人道伦理意识,强调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骨伤科病人大都是在意外的情况下受伤的,其特点是在合并其它部位受损时,心理上和行为上都难以忍受,手术前和手术后的身体状况及心理状态对手术效果及预后会产牛很大的影响。我科自1998年开展整体护理以来,针对骨伤科病人的特点,不断总结临床经验,积累经验,护理工作效果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小儿手及前臂的麻醉常规臂丛神经阻滞加静脉辅助麻醉完成,以往多用氯胺酮、r-0H丁酸钠、杜冷丁-异丙嗪合剂作为辅助麻醉用药,这些药物并发症及不良反应较多,而异丙酚是一种新型短效的静脉麻醉剂,本文将其作为小儿臂丛麻醉的辅助用药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在小切口白内障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04例(106眼)白内障患者在球后及表面麻醉下行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观察二者麻醉效果、术后一周视力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二者麻醉效果、术后一周视力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表面麻醉是小切口白内障术的一种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在小切口白内障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04例(106眼)白内障患者在球后及表面麻醉下行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观察二者麻醉效果、术后一周视力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二者麻醉效果、术后一周视力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表面麻醉是小切口白内障术的一种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7.
高位虚挂引流法在高位肛瘘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肛瘘是肛管直肠瘘的简称,是肛管或直肠因病理原因形成的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通道。目前国内外学者均认为肛瘘的手术治疗方法视肛瘘位置的高低及与括约肌的关系不同而不同。低位肛瘘即瘘道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不包括深部)者,一般可采用直接切开瘘管或切除瘘管。而对高位肛瘘即瘘道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者(包括深部)则采用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并通过分次紧缩高位挂线,慢性勒开瘘道及肛肠环,达到治疗目的。但传统的挂线勒割方法术后紧线时患者疼痛明显,且会后遗不完全性肛门失禁等缺点,为此我们在临床上采用了低位切开高位虚挂引流术治疗高位肛瘘,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高位虚挂引流法在高位肛瘘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肛瘘是肛管直肠瘘的简称,是肛管或直肠因病理原因形成的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通道。目前国内外学者均认为肛瘘的手术治疗方法视肛瘘位置的高低及与括约肌的关系不同而不同。低位肛瘘即瘘道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不包括深部)者,一般可采用直接切开瘘管或切除瘘管。而对高位肛瘘即瘘道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者(包括深部)则采用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并通过分次紧缩高位挂线,慢性勒开瘘道及肛肠环,达到治疗目的。但传统的挂线勒割方法术后紧线时患者疼痛明显,且会后遗不完全性肛门失禁等缺点,为此我们在临床上采用了低位切开高位虚挂引流术治疗高位肛瘘,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在基层医院普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为长期禁食需肠外营养,化疗等病人提供更为安全、方便、有效的手段。方法:选择11例消化道肿瘤、6例长期禁食需肠外营养的病人行中心静脉置管,对需肠外营养治疗的病人在无三升感的情况下采用三组营养液同时由导管缓慢滴和。结果中心静脉置管均成功进行肠外营养的化疗。结论:中心静脉置管在基层医院普外科治疗中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崔永锋  袁浩  李刚 《中医研究》2003,16(4):63-64,F003
杜仲,拉丁名Eucommia ulmoides Oliv。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药用部位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其味甘、微辛,性温,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为骨伤科常用药物之一。单文钵曾于1985年利用电子计算机对111种医学典籍中所收载的有关治疗骨科疾病的中药方剂3269首进行统计,使用频率最高的前64名中,杜仲位居46名;张兆云统计,目前国内以杜仲为配方的骨科中成药至少有40余种,可见杜仲在骨伤科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