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髋臼骨折的CT分型指导手术入路选择,提高髋臼骨折的治疗水平。方法2002年12月至2007年9月间对21例髋臼骨折患者术前应用CT扫描,按髋臼骨折的Judet—Letoumel分型选择手术入路,4例后壁骨折、5例后柱骨折及2例横行骨折采用Kocher—Langeneback入路,2例前柱骨折、5例双柱骨折采用髂腹股沟入路;2例移位较重双柱骨折,采用前后联合入路;1例前壁骨折伴股骨头前上方骨折,采用髂股入路。采用专用器械及骨盆重建钢板和螺丝钉对骨折进行复位和固定;骨折距手术的时间为6—10d。结果随访6~57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骨折复位的质量按Matta影像学评定:解剖复位12例,良好复位8例,不满意复位1例。根据Merledd’Aubigne和Postel评分标准:临床疗效优13例,良5例,一般2例,差1例。结论CT扫描能明确髋臼骨折移位和粉碎程度,用术前CT分型指导手术入路的选择能提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分析复杂髋臼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44例髋臼骨折患者,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选择不同手术入路,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结果:37例获得平均4.5年随访,移位的髋臼骨折复位后与股骨头对应关系满意,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0—12周,优良率达81%。结论:复杂的髋臼损伤具有分类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治疗上应积极开放复位内固定,以获得一个稳定、无痛、活动和负重良好的髋关节。  相似文献   

3.
髋臼骨折手术内固定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手术内固定治疗有移位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1例有移位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经验,21例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平均21.1分,根据骨折类型选用髂腹股沟入路8例,Kocher-Langenbeck入路8例,前后联合入路3例,延长的髂腹股沟入路和三射入路各1例。复位后应用骨盆重建钢板及拉力螺钉内固定。结果21例经12~56个月平均36个月随访,发生感染2例,创伤性关节炎6例,异位骨化5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例。复位按Matta方法评估,解剖复位6例,满意复位12例,不满意复位3例。按Matta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估疗效,优7例,良10例,一般3例,差1例,优良率80.9%。结论对有移位的髋臼骨折,应根据骨折类型采取不同手术入路,掌握手术时机、术的经验、术中良好的复位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不同髋臼骨折手术入路选择的相关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995年1月~2005年3月手术治疗的髋臼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影响手术入路选择的相关因素。[结果]手术治疗107例,其中,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44例,扩大髂股入路5例,髂腹股沟或前侧扩大入路30例,前后联合入路28例。获解剖复位66例,满意复位36例,不满意复位5例。随访1~11a,采用美国矫形外科学会髋关节功能评估标准,总优良率89.72%。[结论]骨折类型及其移位方向是确定手术入路的关键因素,骨折合并伤、手术时间及不同手术入路相关副损伤或并发症是其重要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5.
徐彬  刘强 《中国骨伤》2005,18(6):338-339
目的:探讨严重粉碎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策略和方法。方法:47例复杂髋臼骨折采用重建钢板和拉力螺钉内固定,按照Letoumel分类,后柱合并后壁骨折5例,横形合并后壁骨折9例,T形骨折11例。双柱骨折合并后壁骨折16例,前柱合并后半横形骨折6例。合并髋脱位22例。K-L入路11例,髂腹股沟入路16例,延长髂股入路2例,双入路18例。结果:随访6~36个月,按照d‘Aubigne-Postel标准,关节功能优34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93.60%。深部感染1例,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1例,静脉血栓1例,中重度骨关节炎2例,股骨头缺血坏死1例,异位骨化7例。结论:手术前明确骨折分类、手术时机适当、合适的入路和可靠的内固定及满意的复位是提高髋臼骨折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髋臼移位骨折的效果。方法:总结对38例有移位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经验。根据骨折类型选用髂腹股沟入路、Kocher-Langenbeck入路、延长髂股入路,复位后用骨盆钢板和可吸收钉固定。结果:38例中22例(57.9%),完全复位,8例(21.05%)满意复位,8例(21.05%)复位不满意。30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5年。根据Matta评分标准:优9例(30%),良13例(37%),一般6例(20%)。差4例(13%)。结论:对于髋臼骨折,联合应用三个方向的X片和CT扫描,准确诊断,尽早予以解剖复位,牢固固定,骨折愈合后负重运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Stoppa入路在髋臼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笔者自2012-01—2015-12应用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治疗26例髋臼骨折,观察术后疗效。结果术后骨折复位情况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标准评定:解剖复位6例,满意复位18例,不满意复位2例。26例获平均16.5(6~2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疗效按照Matta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15例,良10例,可1例。结论改良Stoppa入路在手术治疗髋臼骨折时能清楚显露耻骨梳、髋臼内壁、方形区,方便骨折复位固定,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髋臼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各种手术入路的优缺点及并发症。方法采用各种入路手术治疗68例髋臼骨折。根据Letournel分类,后壁骨折16例(其中5例合并股骨头后脱位),后壁骨折 后柱骨折13例,前壁骨折 前柱骨折12例,双柱骨折8例,髋臼横形骨折19例。对前壁和前柱骨折者,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和S-P入路;对后壁或后柱骨折者,采用K-L入路;对于髋臼横形骨折,视骨折移位是以前柱或后柱为主,分别采用前或后入路;对于前、后柱移位均明显和双柱骨折的患者,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延长的三角入路或扩大的髂股入路。结果51例获随访1~12年,其中,优26例(51%),良17例(33.3%),可6例(11·8%),差2例(3·9%)。发生异位骨化4例,2例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结论有移位的髋臼骨折应尽早手术治疗,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对于减少手术创伤,准确复位骨折,减少手术并发症,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移位型髋臼骨折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5月至2006年11月48例患者的手术治疗资料,后柱并后壁骨折11例,双柱并后壁骨折16例,横形伴后壁骨折7例,横形伴后柱骨折9例,T型骨折3例,前壁伴前柱骨折2例。合并髋脱位12例。手术在伤后3—22d内进行,采用K—L入路19例,髂腹股沟入路11例,联合切口入路12例,延长髂股入路6例。其内固定用重建钛钢板、拉力螺钉、镍钛记忆合金钉。结果48例随访6~36个月,平均22个月,按照Matta临床标准,关节功能优28例,良13例,优良率为85.2%。合并中重度创伤性关节炎11例,异位骨化9例,术后感染4例,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3例,股骨头坏死1例。结论强调术前对移位型髋臼骨折的不同影像学检查,依据结果进行分类,选择早期手术、操作容易的切口,高质量的复位及内固定,可提高移位型髋臼骨折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杂型髋臼骨折的诊断、手术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从2002年1月~2005年12月,共手术治疗复杂型髋臼骨折46例48髋,其中T形骨折15髋,双柱骨折14髋,横形合并后壁骨折8髋,后柱伴后壁骨折5髋,前柱合并后半横形骨折6髋。手术采用髂腹股沟入路2例,K—L入路5髋,前后联合入路(髂腹股沟+K—L入路)41例。结果:解剖复位32例(占66、7%),复位满意11例(占22.9%),复位不满意5例(占10.4%)。随访4个月-4年,平均1年5个月,按改良D'Aubigne和Postel评分标准评定关节功能,优30例,良9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为81.25%。结论:①术前CT三维重建是骨折准确分型和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的关键;②术前骨盆标本上模拟手术并初步预弯重建钢板,对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果有很大帮助;③术中对骨折尽可能解剖复位,并可靠内固定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联合翼形跟骨钢板治疗累及四边体的髋臼骨折和骨盆后柱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累及四边体的髋臼骨折和骨盆后柱骨折患者21例,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21~73(43.23±6.45)岁。所有患者采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联合翼形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其中12例骨盆合并前后柱骨折,7例髋臼骨折并累及四边体,2例髋臼骨折伴中心性脱位。结果: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18.60±6.45)个月,骨折均愈合。术后根据Matta影像学复位评价:11例骨盆前后柱骨折为解剖复位,1例为满意复位,7例累及四边体的髋臼骨折为解剖复位,1例伴中心型脱位为解剖复位,1例为满意复位。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髋关节评分13~17分。结论: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辅以联合翼形钢板治疗累及四边体的复杂髋臼、骨盆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放射学及临床结果,对复杂骨盆骨折及髋臼四边体骨折的治疗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Kocher-Langenbeck入路治疗复合髋臼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Kocher-Langenbeck(K-L)入路治疗复合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复合髋臼骨折患者采用K-L入路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 3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0~52个月。根据Matta影像学评定标准:解剖复位17例,良好复位12例,复位差6例。按照改良D'Aubigne-Postel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1例,良15例,可5例,差4例,优良率74.3%。术后骨折全部愈合,无感染及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发生创伤性关节炎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异位骨化5例。结论复合髋臼骨折中,后柱伴后壁骨折、大多数横断伴后壁骨折及某些T形骨折和少量双柱骨折通过单纯K-L入路可以完成骨折的复位固定,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激光辅助轴位透视经皮螺钉固定治疗髋臼前柱骨折的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激光辅助轴位透视经皮螺钉固定治疗的髋臼前柱骨折患者20例(22髋),男11例,女9例;年龄(42.1±3.2)岁(范围,24~68岁)。单侧髋臼前柱骨折7例,双侧髋臼前柱骨折2例(4髋),髋臼前柱合并同侧骶骨骨折7例,髋臼前柱合并骶髂关节损伤4例。髋臼前柱骨折Nakatani分区:Ⅰ区3髋,Ⅱ区6髋,Ⅲ区13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 d(范围,3~11 d)。髋臼前柱骨折均采用激光辅助轴位透视经皮螺钉固定,合并骶骨骨折或骶髂关节损伤患者采用Starr架辅助复位后以经皮骶髂螺钉固定。记录患者髋臼前柱螺钉置入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术中出血量。术后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éand Postel评分系统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22髋的前柱螺钉置入手术时间为(22±10)min(范围,20~40 min),术中透视次数(30±8)次(范围,21~45次),术中出血量(20±5)ml(范围,10~40 ml)。20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3.1)个月(范围,12~18个月)。骨折复位质量:解剖复位18髋,满意复位2髋,不满意复位2髋,优良率为91%(20/22)。骨折愈合时间为(13±2.2)周(范围,11~16周)。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优18髋,良3髋,可1髋,优良率为95%(21/22)。1例术后前柱螺钉皮肤切口出现渗出,1例术中损伤臀上动脉分支导致术后臀部皮下瘀斑及血肿。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或骨折再次移位等并发症。结论采用激光辅助轴位透视经皮螺钉固定治疗髋臼前柱骨折,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不易损伤重要血管及神经,术中出血量少,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扩展型的髂股切口的优缺点和手术方法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了2002年至2005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手术治疗髋臼骨折26例.按照Letournel—Judet分型:横行伴后壁骨折2例.T型骨折8例,前方伴后方半横行骨折3例和完全双柱骨折13例,均采用扩展型的髂股切口手术治疗,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采用重建钢板和拉力螺钉固定。结果全部患者均得以随访,平均随访14个月.复位情况按Matta评分标准,解剖复位20例,满意复位4例,不满意复位2例。髋关节功能参照Matta评分系统进行评估,优21例,良2例,一般2例,差1例。结论手术治疗是复杂髋臼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扩展型髂股人路对复杂髋臼骨折手术治疗是一个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的分型、手术入路的选择及手术效果.方法 手术治疗22例髋臼骨折患者,后壁骨折和后柱加后壁骨折选择K-L入路,前柱、前壁骨折及横断骨折选择髂腹股沟入路,前后移位明显的横断骨折、T形骨折、双柱骨折选择前后联合入路.结果 22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5年,骨折6~9个月均愈合.按Matta评定标准:解剖复位 9例,满意复位13例.根据改良的Merle d′Aubigne-Poster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7例,良10例,可4例,差1例.1例股骨头坏死,3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异位骨化.结论 按髋臼骨折的分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良好的骨折复位内固定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髂腹股沟入路联合K-L入路配合移动窗技术治疗复杂型髋臼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本院18例复杂型髋臼骨折患者采用髂腹股沟入路联合K-L入路配合移动窗技术行重建钢板手术内固定治疗。应用Matta法评定骨折复位情况,D’Aubigine法评定髋关节功能,Brooker法评价异位骨化的发生,同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解剖复位12例,满意复位6例,无不满意复位;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4.4%;并发异位骨化1例(1级);术后并发创伤性关节炎1例,股骨头坏死1例。结论〓采用前后联合入路配合“移动窗”技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可尽可能全面暴露术野,提高复位固定的效果,促进患者髋关节的稳定性提升和髋关节功能的改善,同时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髋臼骨折患者21例,根据Letournel-Judet分型[1]:后壁骨折11例,后柱骨折5例,后壁伴后柱骨折3例,前柱骨折2例。均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其中2例前柱骨折患者取平卧位,采用髂腹股沟入路,余19例取侧卧位,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平均24(12~48)个月。按Matta标准评定疗效:优10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5.7%。结论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固定牢固,骨折愈合好,术后并发症少,恢复行走快,是治疗髋臼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手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45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红卫  赵钢生 《中国骨伤》2008,21(9):674-675
目的:探讨应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经手术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的髋臼后壁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1例,女14例;年龄19~68岁,平均37.6岁。合并髋关节脱位者41例。全部后侧Kocher-Langenbeck切口。结果:4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平均26个月。按Matta的X线复位标准和Matta改良的d'Aubigne临床标准评估,解剖复位38例,满意复位7例;临床结果优30例,良10例,一般5例,优良率为88.9%。本组中发生创伤性关节炎4例,股骨头坏死2例,异位骨化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无切口感染和骨不愈合。结论: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后壁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骨折复位质量、伤后至手术时间、骨折粉碎程度、手术经验是影响髋臼后壁骨折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Stoppa入路在骨盆髋臼骨折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在骨盆髋臼骨折中采用耻骨联合上缘横形或下腹正中切口,真骨盆内操作(Stoppa人路)的初步临床经验. 方法对2008年3月至11月问应用Stoppa入路治疗的10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进行总结.5例骨盆患者均为Tile C型,Stoppa入路复位同定前环的高位耻骨支骨折.髋臼骨折为横行2例,双柱、T型及后柱(四边体粉碎骨折伴中心脱位)骨折各1例,单纯Stoppa入路2例,联合Kocher-Langenbeck及髂腹股沟入路3例. 结果所有骨盆骨折均复位优,所有髋臼骨折均解剖复位.Stoppa入路平均切口长度10 cm(9~12 cm),平均手术时间88 min(75~105 min),半均出血560 mL(250~800 mL),无手术并发症.7例获得4~8个月随访,功能结果均满意. 结论 Stoppa入路可以替代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高位耻骨支骨折,也可单独或联合其他入路治疗髋臼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重建钢板联合记忆合金骑缝钉治疗髋臼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重建钢板联合记忆合金骑缝钉治疗髋臼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003年5月~2004年12月收治的17例髋臼骨折患者按照Letournel分类:T形骨折2例,后柱骨折3例,后柱并后壁骨折2例,后壁并横行骨折2例,前柱骨折1例,前柱并横行骨折2例,双柱骨折2例,双柱及前后壁骨折3例。根据骨折类型分别采用单一或联合髂腹股沟入路、髋臼后侧入路,行重建钢板联合记忆合金骑缝钉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患者骨折复位质量按照Matta的评分标准,16例达到解剖复位,1例复位欠佳。所有患者获得9~21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采用Modified d’Aubigne and Postal功能评定标准:优14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4.1%;本组有1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未见异位骨化发生。结论术前骨折分类的明确、合适入路的选择、满意的解剖复位及可靠的内固定是治疗髋臼骨折的关键,采用重建钢板联合记忆合金骑缝钉的内固定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