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接受同侧预防性颈清扫(Ⅱ~Ⅵ区或Ⅱ~Ⅳ区联合Ⅵ区)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颈清扫淋巴结标本按颈部分区收集并送术后常规病理检查。 结果 73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侧颈淋巴结转移率为16.4 %(12/73),其中Ⅱa、Ⅱb、Ⅲ、Ⅳ、Va、Vb和Ⅵ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6 %、0、13.6 %、9.6 %、0、4.8 %和42.4 %,多因素分析显示Ⅵ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7.3,P=0.020)。结论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转移以Ⅱa、Ⅲ、Ⅳ区为主,预防性清扫应重点清扫上述三个分区;术中冷冻Ⅵ区阴性时,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无需常规行侧颈预防性清扫。  相似文献   

2.
甲状腺乳头状癌经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治疗策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的颈淋巴结转移规律及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应用于cN0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的理论依据和应用原则。方法 前瞻性观察30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分析cN0pN^ (病理检查淋巴节阳性)及cN^ pN^ 病例的颈淋巴结分布规律。结果 cN^ pN^ 136例,cN0pN^ 164例,颈淋巴结转移251例,占83.67%,其中气管周围228例,同侧Ⅰ、Ⅱ、Ⅲ、Ⅳ、Ⅴ区分别为1例、61例、241例、246例、59例;cN0pN^ 115例,分布情况为气管周围108例,同侧Ⅰ、Ⅱ、Ⅲ、Ⅳ、Ⅴ区分别为0例、5例、105例、109例、3例;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最常见于气管周围、颈部同侧Ⅲ、Ⅳ区。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对cN0甲状腺乳头状癌具有重要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接受同侧预防性颈清扫(Ⅱ~Ⅵ区或Ⅱ~Ⅳ区联合Ⅵ区)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颈清扫淋巴结标本按颈部分区收集并送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结果 73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侧颈淋巴结转移率为16.4 %(12/73),其中Ⅱa、Ⅱb、Ⅲ、Ⅳ、Ⅴa、Ⅴb和Ⅵ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6%、O、13.6%、9.6%、0、4.8%和42.4%,多因素分析显示Ⅵ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7.3,P=0.020).结论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转移以Ⅱa、Ⅲ、Ⅳ区为主,预防性清扫应重点清扫上述三个分区;术中冷冻Ⅵ区阴性时,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无需常规行侧颈预防性清扫.  相似文献   

4.
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Ⅵ区淋巴结处理探讨78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临床检查颈部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Ⅵ区淋巴结处理的意义。[方法]回顾78例初治的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分析Ⅵ区淋巴结摘除术与术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78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行Ⅵ区淋巴结摘除者17例,其中有14例淋巴结阳性,单纯腺叶切除术及腺叶切除 Ⅵ区肿大淋巴结摘除术两种术式在随访中的颈淋巴结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8),但后者较前者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有升高趋势。[结论]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Ⅵ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应同时完成患侧腺叶切除 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可减少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的颈淋巴结转移规律及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应用于cN0 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的理论依据和应用原则。方法 前瞻性观察 3 0 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 ,分析cN0 pN (病理检查淋巴节阳性 )及cN pN 病例的颈淋巴结分布规律。结果cN pN 13 6例 ,cN0 pN 164例 ,颈淋巴结转移 2 5 1例 ,占 83 67% ,其中气管周围 2 2 8例 ,同侧Ⅰ、Ⅱ、Ⅲ、Ⅳ、Ⅴ区分别为 1例、61例、2 41例、2 46例、5 9例 ;cN0 pN 115例 ,分布情况为气管周围 10 8例 ,同侧Ⅰ、Ⅱ、Ⅲ、Ⅳ、Ⅴ区分别为 0例、5例、10 5例、10 9例、3例 ;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最常见于气管周围、颈部同侧Ⅲ、Ⅳ区。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对cN0 甲状腺乳头状癌具有重要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96例PT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存在中央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分组,分析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96例PTC患者中颈侧淋巴结转移28例(29.17%),中央区淋巴结转移42例(4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45岁、男性、多发灶、肿瘤直径>1.0 cm、侵及被膜均是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45岁、男性、多发灶、肿瘤直径>1.0 cm、侵及被膜、伴结节性甲状腺肿、不伴甲状腺瘤均是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以中央区为主,其次为颈侧区,年龄<45岁、男性、多发灶、肿瘤直径>1.0 cm、侵及被膜均是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结合以上危险因素制定淋巴结清扫方案,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临床检查颈部淋巴结阴性(cNo)甲状腺乳头状痛Ⅵ区淋巴结处理的意义。[方法]回顾78例初治的cNo,期甲状腺乳头状癌,分析Ⅵ区淋巴结摘除术与术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78例cNo期甲状腿乳头状癌行Ⅵ区淋巴结摘除者17例,萁中有14例淋巴结阳性.单纯腺叶切除术及腺叶切除+Ⅵ区肿中大淋巴结摘除术两种术式住随访中的颈淋巴结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8),但后者较前者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有升高趋势。[结论] cNo期甲状腺乳头状癌Ⅵ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应同时完成患侧腺叶切除+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可减少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术后病理证实的淋巴结转移在临床淋巴结转移阴性(clinical lymph node negative, 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并不罕见,该研究旨在探讨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大量淋巴结转移(>5个)、单侧单发癌灶对侧中央区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08年—2014年由同一手术团队实施手术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350例(男性85例,女性265例;其中单侧单发癌灶212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寻找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350例患者中共出现淋巴结转移138例(39.4%),大量淋巴结转移20例(5.7%),在单侧单发癌灶且行双侧腺体切除联合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169例患者中,24例出现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4.2%)。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中,肿物大小小于等于1 cm和大于1 cm(33.6%vs 58.5%,P<0.01)、超声肿物有钙化和无钙化者(31.7%vs 43.7%, P=0.03)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中,非微小癌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92, P<0.001)。出现大量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中,女性和男性(3.8%vs 11.8%,P=0.012)、年龄小于40岁和大于等于40岁(10.7%vs 3.4%,P=0.006)、肿物大小小于等于1 cm和大于1 cm(3.4%vs 13.4%,P=0.002)、超声肿物低回声和非低回声(13.9%vs 4.8%,P=0.026)者在有无大量淋巴结转移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中,男性(OR=5.152,P=0.002)、非微小癌(OR=5.712,P=0.001)、年龄小于40岁(OR=3.959,P=0.006)是大量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OR=3.105,P=0.022)、非微小癌(OR=3.863,P=0.008)是单侧单发癌灶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6.5%、26.1%。结论:cN0甲状腺乳头状癌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比例较高;对于其中非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应常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于男性、年龄小于40岁的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也应考虑采取积极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对12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不同组织学亚型的淋巴结转移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肿瘤与包膜浸润与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25);肿瘤的大小与颈淋巴的转移呈正相关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男性淋巴结转移远高于女性,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史〉2年与〈2年  相似文献   

11.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病理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目前对颈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仍无可靠方法。我们收稿日期 :2 0 0 0 -0 2 -2 8作者单位 :浙江绍兴第二医院 ,浙江 绍兴 312 0 0 0通过对 4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其单侧颈淋巴结清除术标本的连续切片 ,着重观察颈淋巴结转移的病理特点 ,并分析颈淋巴结转移和原发病变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收集我科 1995年— 1999年 5 a中4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其单侧颈淋巴结清除术标本 ,按 U ICC标准 (1987)分期 : 期 9例、 期 15例、 期 13例、 期 5例。标本采用石蜡包埋 ,连续切片 ,厚度为 4μm,H…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 cN0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 对侧中央区淋巴结(contralateral central lymph nodes, Cont-CLNs) 转移相关因素,探讨 Cont-CLNs 清扫适应证。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3 年 6 月至 2015 年 12 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单侧 PTC 患者 149 例,均已接受甲状腺全切以及预防性 Cont-CLNs 清扫。分析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包膜外侵犯、原发灶数目、是否合并甲状腺炎、喉前淋巴结、Ipsi-CLNs 与 Cont-CLNs 转移的关系。  结果  本组患者 Ipsi-CLNs 转移率和 Cont-CLNs 转移率分别为 73.2%和 23.5%,其中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原发灶数目、是否合并甲状腺炎与 Cont-CLNs 转移均不相关(P=0.792、 0.097、0.531、0.578、0.269、1.000) ,包膜外侵犯(P=0.017) 、喉前淋巴结转移(P=0.006) 和 Ipsi-CLNs 转移(P<0.001) 与 Cont-CLNs 转移相关。但多因素分析后发现 Ipsi-CLNs 转移数目≥3 枚是 Cont-CLNs 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0) 。  结论  包膜外侵犯、喉前淋巴结和 Ipsi-CLNs 是 Cont-CLNs 的影响因素;当 Ipsi-CLNs 转移数目≥3 枚,且合并喉前淋巴结或包膜外侵犯时,可考虑行 Cont-CLNs 清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8月南京鼓楼医院185例PTC患者的性别、年龄、PTC结节声像图特征以及手术颈部淋巴结病理结果资料,回顾分析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因素。结果在患者年龄≤45岁,多灶,结节形态不规则,结节最大径1 cm,接触被膜、伴微钙化、有血流分布这几个方面,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发生率高于颈部淋巴结转移阴性组患者(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45岁、多灶、接触被膜、伴微钙化是PTC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者年龄、PTC结节的声像图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78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其中67例同期行外侧区淋巴结清扫.评估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安全性,并对中央区及外侧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没有明显增加手术并发症.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4.4%;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大小有关,外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与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目有关.[结论]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是一个方便安全的手术,能使部分患者免除外侧区颈清扫,应列为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常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高分辨率B 超对侧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 月至2013年11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共1 037 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 037 例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2.02%(332 例),侧颈淋巴结转移率为6.85%(71例)。男性、年龄≤ 45岁、肿瘤直径> 5 mm、多灶性、双发性、侵犯包膜和甲状腺外局部侵犯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 < 0.05)。 男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B 超诊断阳性者侧颈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并且随着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多,侧颈转移率也随之增高(P < 0.05)。 高分辨率B 超对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2.96% 、81.48% 。结论: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的人群应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高分辨率B 超对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对侧颈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的人群应行患侧侧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总体预后较好,但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存在争议。通过分析患者资料,总结PTMC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精准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间行手术治疗的PTM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结果:在228例患者中,109例发生中央区淋巴结和(或)颈侧区淋巴结转移(47.8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及原发灶数目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P均<0.05);二元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者、年龄<45岁、肿瘤最大径>4 mm及多中心病灶是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PTMC虽然肿瘤较小但不等同于淋巴结转移风险小,特别对于男性患者、年龄<45岁、肿瘤最大径>4 mm及多中心病灶患者应积极进行外科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在颈部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世纪坛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的4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年龄、性别、术前TSH水平、肿瘤最大径、多灶病变、被膜侵犯、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等因素与颈部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甲状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时,多数转移至中央区,其次为颈侧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中Ⅲ区和Ⅳ区转移率相当,且明显高于Ⅱ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肿瘤最大径、多灶病变、被膜侵犯、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与中央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0.05),而年龄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者、年龄<45岁、肿瘤最大径>1cm、多灶病变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多灶病变、被膜侵犯、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是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年龄<45岁的男性患者、肿瘤最大径>1cm、多灶病变可增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而表现为多灶病变、被膜侵犯、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可疑跳跃性转移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风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术后病理证实的淋巴结转移在临床淋巴结转移阴性(clinical lymph node negative,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并不罕见,本研究旨在探讨临床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多个淋巴结转移(>5枚)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行手术的cN0 PTMC患者1 268例,其中男性270例,女性998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寻找淋巴结转移及多个转移的风险因素。  结果  1 268例患者中共出现淋巴结转移416例(32.8%),多个淋巴结转移43例(3.4%),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中,男性(42.22% vs. 30.26%,P < 0.01)、年龄 < 40岁( < 40岁为48.39%,40~59岁为27.62%,年龄≥60岁为22.45%,P < 0.03)、多发病灶(41.00% vs. 29.03%,P < 0.01)、无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36.44% vs. 20.62%,P < 0.01)、肿瘤直径>0.5 cm(35.77% vs. 23.05%,P < 0.01)者淋巴结转移比例显著增加。多因素分析中,男性(OR=1.516,P < 0.001)、多发病灶(OR=1.743,P < 0.001)、肿瘤直径>0.5 cm(OR=1.788,P < 0.001)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较大患者(40~59岁OR=0.388;60岁及以上OR=0.301,P < 0.001)、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OR=0.472,P < 0.001)是出现淋巴结转移的保护性因素。在多个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中,男性(OR=2.383,P=0.002)是多个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40岁则是保护性因素(OR=0.270,P < 0.001)。  结论  cN0 PTMC淋巴结转移并不少见,但是多个淋巴结转移少见,男性、年龄 < 40岁的患者淋巴结转移、多个转移的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探讨其最佳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三年36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iod carcinoma,PTC)根治术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颈淋巴结总转移率为77.11%(283/367),中央区(VI区)转移率为 70.30%(258/367),颈侧区(Ⅱ、Ⅲ、Ⅳ、Ⅴ区)转移率为 62.67%(230/367),颈侧区中的Ⅱ区转移率最高60.49%(222/367).发病年龄、原发灶个数、肿瘤是否累及被膜、癌灶直径、肿瘤边界是否清晰、癌灶位置、超声血流信号分级、癌症是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或结节性甲状腺肿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因素及癌灶是否钙化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肿瘤是否累及被膜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最大.结论:VI区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术中应常规清除,其次依次为Ⅱ、Ⅲ、Ⅳ、Ⅴ区.对于患者原发肿瘤若累及包膜、或多发病灶、或癌灶直径>1 cm及患者发病年龄<45岁等应同时做颈侧区清扫.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甲状腺切除术的1 835例术后病理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可能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  结果  1 835例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54.88%(1 007例),侧颈淋巴结转移率为20.22%(37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男性、年龄 < 45岁、肿瘤直径>10 mm、多灶性、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g)>100.00 IU/mL、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130.70 μg/L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及侧颈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 < 0.05)。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nti-TPO)>100.00 IU/mL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低(P < 0.05)。此外,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侧颈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男性、年龄 < 45岁、肿瘤直径>10 mm、多灶性、anti-Tg>100.00 IU/mL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anti-TPO>100.00 IU/mL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保护性因素。男性、年龄 < 45岁、肿瘤直径>10 mm、多灶性、anti-Tg>100.00 IU/mL、Tg>130.70 μg/L、中央区淋结转移者是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男性、年龄 < 45岁、肿瘤直径>10 mm、多灶性、anti-Tg>100.00 IU/mL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及侧颈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anti-TPO>100.00 IU/mL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