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直肠癌肺转移的外科治疗和预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直肠癌肺转移的化疗效果至今尚不能令人满意 ,手术切除转移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对近17年中 30例直肠癌肺转移患者的治疗和随访资料进行了分析 ,总结其手术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和上海第一肺科医院胸外科 1978年 1月到 1997年 12月间的 30例直肠癌肺转移行肺切除患者的资料 ,其中男性 19例 ,女性 11例 ,年龄 2 9~ 71岁 ,平均 5 8岁 ;60岁以上者 14例 ,占4 6.7% ;无症状者 15例 ,占 5 0 .0 % ;有咳嗽者 12例 ,占4 0 .0 % ;咳血痰者 7例 ,占 2 3.3% ;胸痛者 4例 ,占13.3% ;伴有气急症状者 2例…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癌肺转移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射频消融技术在肺部恶性肿瘤治疗中已经得到应用,且对结直肠癌肺转移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具有远期生存率提高、安全性好、可重复操作以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本文从结直肠癌肺转移的治疗现状出发,对射频消融在结直肠癌肺转移中的研究情况,包括基础研究、射频治疗方法、预后因素、并发症、影像学技术等多个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微波消融技术在结直肠癌肺转移瘤治疗中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收集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32例结直肠癌肺转移瘤患者,共48个转移灶,均采用CT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预后分析。结果 32例患者的48个病灶完全消融42个,完全消融率为87.5%。术后30天内无1例因微波消融治疗造成死亡,无1例发生针道转移,6例发生气胸。全组患者均获随访,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26个月(95%CI: 16.790~35.210个月),1、2、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9.5%、62.8% 和43.1%。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无瘤间期及转移瘤数目均与无进展生存期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是影响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CT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是治疗结直肠癌肺转移瘤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肺转移根治性切除术后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根治性切除术的60例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患者肺转移瘤切除术后和结直肠癌切除术后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3.7%和74.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肺转移瘤数目和无瘤间期与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总生存率有关(均P<0.05),肺转移瘤切除前癌胚抗原(CEA)水平、肺转移瘸数目、有无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与肺转移瘤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率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肺转移瘤数目和无瘤间期是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2.691,95% CI为1.072~6.754;OR=0.979,95% CI为0.963~0.994),肺转移瘤数目、有无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是肺转移瘤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3.319,95% CI为1.274~8.648;OR=3.414,95% CI为1.340~8.695).结论 经过严格选择的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尤其是单发肺转移及无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后可获得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术与肺转移灶切除术治疗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根治性切除术后肺转移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CRC根治性切除术后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肺转移局部治疗方式分为肺转移灶切除术组(33例)和RFA组(47例)。比较2组患者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肺转移灶切除术组和RFA组患者的3年PFS率分别为42.4%和31.9%,3年OS率分别为75.8%和72.3%。2组患者PFS和O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肺转移灶最大直径、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和肺外转移史是CRC根治性切除术后肺转移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此外,术前血清癌胚抗原水平和肺外转移史也是CRC根治性切除术后肺转移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结论...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卵巢转移的外科治疗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搜集67例结直肠癌卵巢转移患者的资料,预后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Lo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单侧卵巢转移、单纯卵巢转移、肿瘤转移仅限于盆腔内者多行根治性切除。全组67例结直肠癌卵巢转移患者总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1.0%、18.7%和9.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单纯卵巢转移、转移灶局限于盆腔内、单侧或双侧转移、手术方式是影响结直肠癌卵巢转移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手术方式是结直肠癌卵巢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3.531,P<0.001)。结论结直肠癌卵巢转移应行积极的外科治疗,争取根治性切除,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0.
12.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单纯性肺转移和结直肠癌肝转移(不包括肝、肺同时转移)患者的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省肿瘤医院2011年1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46例结直肠癌单纯性肺转移(其中同时性肺转移22例,异时性肺转移24例)和91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生存情况,分析影响生存... 相似文献
13.
14.
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与结直肠癌转移、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粘附分子是参与细胞-细胞以及细胞-基质之间作用的一类粘附物质的总称,包括钙粘附素族,整合素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选择素族,透明质酸受体类及其它。近年来细胞粘附分子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就主要几种粘附分子的表达与结直肠癌转移,预后的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黄鼎智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副主任,天津市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中心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的内科综合治疗,研究方向为消化道肿瘤化疗耐药逆转和化疗增敏.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数十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和参译学术专著2部.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三等奖1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初诊结直肠癌肝和/或肺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SEER数据库中2010年至2015年病理诊断为结直肠癌并伴有肝和/或肺转移的患者共21 845例,分为肝转移组、肺转移组以及肝和肺转移组。比较不同分组的临床病理特征,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肝转移组、肺转移组以及肝和肺转移组的基线特征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8、21、11个月。多因素Cox显示:患者的年龄≥65岁、种族(黑种人vs白种人)、婚姻状况(单身/丧偶vs已婚)、肿瘤原发部位(横结肠/右半结肠vs左半结肠)、肿瘤分化等级(Ⅱ/Ⅲ/Ⅳ vs Ⅰ)、T分期(T4 vs T1)、N分期(N2/Nx vs N0)、肿瘤直径≥5 cm、淋巴结性质阳性、原发部位未手术、未接受放疗以及化疗、转移位置(肝和肺vs肝)是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HR>1,P<0.05)。结论:转移位置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肺转移患者预后较好。根据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来预测疾病进展趋势,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7,(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生存分析。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46例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5.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27.1个月,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5.3%、30.8%和12.4%。病理组织分级、TNM肿瘤分期、肺转移灶大小、肺转移灶数目、是否合并肝转移和治疗方式不同的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预后生存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分化结直肠癌、高TNM分期、合并肝转移及单纯化疗是影响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预后较差,低分化、高TNM分期、合并肝转移及单纯化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生存的危险因素,积极进行综合治疗可提高预后疗效。 相似文献
18.
结直肠癌侵袭转移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直肠癌侵袭转移的机制与很多方面有关,主要包括结直肠癌侵袭转移的相关基因如k-ras、c-met、nm23、c-SRC、HES-6、P107等,肿瘤免疫,肿瘤血管形成,与细胞外基质(ECM)相互作用的相关分子,及一氧化氮等等。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结直肠癌脑转移的发病率很低,既往较少受到关注。但是随着结直肠癌综合治疗手段的提高,患者生存期逐渐延长,出现脑转移的几率逐渐增加。目前国内外报道大多来自单中心的回顾性病例分析,描述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其转移机制和治疗模式进行相应的探索。结直肠癌脑转移好发于左半结肠,多发生在病程晚期,多数合并肺转移。血行转移是最主要的转移途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主要依靠对高危患者进行头颅增强磁共振成像筛查。这部分患者总体预后较差,治疗方式的选择通常需综合考虑患者的一般状态、脑转移瘤的数量和部位、颅外转移情况、预期生存时间等,而针对特定患者行积极的手术治疗可很大程度上改善预后,延长生存。本文将从结直肠癌脑转移的临床特征、转移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分别进行综述,以期为结直肠癌脑转移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结直肠癌肝转移在临床上多见,尽管目前治疗方法较多,但手术切除转移癌仍是最有效的办法。我们自1990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3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