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研究系统性硬皮病(SSc)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中CIM0配体(CIMOL)的表达水平。方法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26例SSc患者(女16例,男10例)和25例正常对照者(女15例,男10例)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磁珠分选CD4^+T细胞。RT—PCR检测CD4^+T细胞中CD40L mRNA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CD40L蛋白在CD4^+T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SSc女性患者CD4^+T细胞中CD40L mRNA和CD40L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女性对照组[5.61±1.86vs2.80±0.94,P〈0.01;(6.70±3.55)%vs(2.37±1.39)%,P〈0.05];SSc男性患者CD40L mRNA和CD40L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正常男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59±0.89vs1.92±0.56,P〉0.05;(2.06±1.09)%vs(2.13±0.87)%,P〉0.05]。结论女性SSc患者CD^+T细胞中CD40L表达显著增高,而男性患者无明显改变,提示CD40L仅在女性SSc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健康青少年和成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分布调查,建立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选择浙江地区义务献血和健康体检者385例,血样用Multi TEST四色特异性T淋巴细胞亚群荧光抗体进行荧光标记,FACS Callibur流式细胞仪检测样品,Mulfiset程序获取数据并分析结果,SPSS 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以百分位数法,采用95%可信区间确定正常参考值范围。结果男性和女性的CD3^+的百分率和CD3^+CD4^+百分率和绝对数均有差异,表现为女性高于男性。而CD3^+绝对数和CD3^+CD8^+百分率和绝对数没有性别差异。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各个指标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均有差异,表现CD3^+CD8^+(相对数和绝对值)随年龄组增大而逐渐下降趋势,而CD3^+CD4^+(相对数和绝对值)则随年龄组增大而逐渐增加。浙江省健康人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参考值范围:CD3^+百分数(%):47.98~82.60;CD3^+绝对数(个/μl):712.49~2367.55;CD8^+百分率(%):14.24~41.48;CD8^+绝对数(个/μl):219.14~1109.81;CD4^+百分率(%):24.15~51.66;CD4^+绝对数(个/μl):383.61~1345.60;CD4/CD8:0.70~3.25。结论健康人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的分布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别。由于这种差别细微,可以在同一种族同一区域建立统一的正常参考值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T细胞(Treg)水平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30例健康人外周血CD4^+/CD25^+调节T细胞水平,并进行水平比较和分层分析。结果肝癌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T细胞水平(14.06±2.34)%,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6.05±1.57)%(P〈0.05);外周血CD4^+/CD25^+调节T细胞水平与肝癌病理类型无相关性(P〉0.05);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Ⅰ+Ⅱ期亚组(8.31±1.43)%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Ⅲ期亚组(13.68±2.31)%、Ⅳ期亚组(18.50±2.9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T细胞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肝癌患者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阻滞(CSEA)分娩疼痛时对产妇外周血CD3^+、CIM^+、CI)8^+细胞的影响。方法50例足月产妇随机分为2组,镇痛组(A组)和对照组(C组)各25例。A组行CSEA分娩镇痛,选L3-4间隙为穿刺点,腰麻用药为20μg芬太尼,硬膜外用药为0.1%罗哌卡因+2μg/ml芬太尼;C组不做镇痛处理。两组产妇在宫口开大2-3cm(T1),胎儿娩出时(T2)、分娩后24h(T1)采血,用放免法检测皮质醇,流式细胞仪法检测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并分别记录产程、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1)与C组比较,A组第一产程活跃期明显缩短[(177.64±67.98)minVS(219.40±67.37)min,t=2.812,P〈0.05]而第二、三产程、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32.92±11.59)min,(7.56±2.47)min,9.204-0.82;C组:(31.44±13.93)min,(7.28±2.25)min,8.84±1.31](P〉0.05)。(2)皮质醇浓度在T2时点A组[(548.11±75.67)ng/m1]明显低于c组[(789.32±96.07)ng/m1](P〈0.05)。(3)两组母血CD3^+、CD4^+、CD8^+/CD8’在各时点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而且在L时点A组和C组均降低显著(P〈0.05),C组[分别为(48.43±6.46)%,(31.35±8.93)%,(0.96±0.21)%]明显低于A组[分别为(52.38±5.62)%,(36.90±7.91)%,(1.16±0.25)%](P〈0.05)。结论CSEA分娩镇痛可缩短第一产程活跃期,对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明显影响,能够减轻疼痛等应激反应对产妇免疫功能的抑制。  相似文献   

5.
活动期肺结核患者CD4^+、CD154^+T细胞亚群数量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4^+、CD154^+T细胞亚群在活动期肺结核患者和PPD皮试阳性健康人中的分布情况及其规律。方法建立以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154^+T细胞亚群的方法,比较CD4^+、CD154^+T细胞亚群在初治肺结核病人和PPD阳性健康人的特性。结果PBMCs抗原刺激时同时加入PE标记抗人CD154抗体的持续标记方法优于细胞破膜染色的检测方法(1.51±0.36/0.40±0.13,P〈0.05);新分离未经刺激的CD4^|+T淋巴细胞不表达CD154,特异抗原刺激后CD154表达显著增加;活动期初治肺结核PBMCs的CD4^+、CD154^+T细胞亚群数量显著低于PPD阳性健康者(0.72±0.32/1.65±0.76,P〈0.01)。结论CD4^+、CD154^+T细胞亚群数量在活动期初治肺结核患者显著降低,可能与结核病发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其特异性标志物Foxp3的表达及其在UC不同病期的变化,探讨其在UC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研究纳入2007年2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UC患者40例,其中活动期23例,缓解期17例;同时选择33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及32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UC患者、IBS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CD4+CD25+T细胞阳性率,用RT-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Foxp3mRNA的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浓度。结果活动期和缓解期UC患者、IBS患者、正常对照者外周血CD4+T细胞总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6)。CD4+CD25+T细胞在CD4+T细胞中所占比例在活动期和缓解期UC患者中均明显低于IBS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均〈0.01),活动期患者较缓解期患者更低(P〈0.001),并且与疾病活动指数(r=-0.660,P〈0.001)及红细胞沉降率(r=-0.572,P=0.001)均呈显著负相关,而IBS患者和正常对照者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343)。PBMC中Foxp3mRNA的表达在活动期和缓解期UC患者均明显低于IBS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均〈0.001)。而血清IL-10和TGF—β的浓度在活动期和缓解期UC患者、IBS患者和正常对照者4组间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活动期UC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明显降低,缓解期UC患者的表达有所升高,并且与临床疾病活动相关,提示这类细胞可能参与了UC疾病的发生发展,Foxp3表达降低可能是导致CD4+CD25+T细胞发育障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细胞因子和免疫T淋巴细胞变化,并与正常儿童对比,探讨其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细胞因子(白介素6、10、17、21、23)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免疫T淋巴细胞(CD3+、CD3+CD4+、Treg细胞、Thl7细胞)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结果①手足口病患儿白介素6、10、17、21、23结果均升高,分别是(40±0.8)、(54±1.1)、(33±0.6)、(33±0.9)和(27±0.8)pg/L;正常小儿对照组分别为(17±1.0)、(23±0.6)、(19±0.8)、(21±0.6)和(19±0.8)p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免疫T淋巴细胞CD3+、CD3+CD4+、Treg细胞、Th17细胞分别为(44±0.9)%、(27±0.7)%、(20±0.4)%、(28±1.0)%;正常小儿对照组分别为(52±1.1)%、(44±1.1)%、(24±O.7)%、(3.6±0.5)%,Th17细胞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足口病患儿急性期白介素升高,Th17细胞升高,存在免疫系统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广东省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CD4^+/CD8^+水平,为早期开展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4年4月至2008年1月到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咨询的HIV感染者采取静脉血,用流式细胞计数仪检测CD4^+/CD8^+,同时由专人用统一调查表记录一般的人口学和流行病学资料。结果 本次共调查193例HIV感染者,其中广东省籍169例。169例广东籍HIV感染者CD4^+计数最少为1个/uL,最多为1125个/uL,平均202.09个/uL(202.09±197.62),女性的CD4^+均数(255.67)明显高于男性的CD4^+均数(174.09)(P〈0.05);经性途径传播的CD4^+均数(225.92)明显高于经吸毒传播的CD4^+均数(162.55)(P〈0.05);无临床症状和体征者的CD4^+均数(290.41)明显高于有临床症状和体征者的CD4^+均数(57.19)(P〈0.05)。CD8^+计数最少为85个/uL,最多为2000个/uL,平均840.38个/uL(840.38±486.23),不同性别和不同传播途径HIV感染者其CD8^+计数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门诊咨询的受测HIV感染者的CD4^+水平均较低。建议HIV感染者尽早进行医学咨询并检测CD4^+/CD8^+,以便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脓毒症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趋势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6例脓毒症患者自诊断成立第1、3、5天的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并与1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按照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析两组CD4^+CD25^+调节性T细胞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脓毒症患者19例生存,17例死亡。生存组和死亡组第1天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2.42±3.26)%、(12.96±3.00)%比(16.97±3.66)%,P〈0.05].生存组和死亡组第3天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分别为(24.47±4.62)%和(26.61±3.85)%,均高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第5天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为(18.28±4.28)%,较第3天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第5天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为(36.19±5.33)%,较第3天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3天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5天生存组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而持续上升提示出现免疫功能麻痹,伴随病死率的升高。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作为临床评价脓毒症患者炎性反应中免疫功能状态和预后的方便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中影响CD4+T淋巴细胞增长的因素。方法按《广东省艾滋病诊疗管理工作指引》对广东省某市192例艾滋病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治疗随访;在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血检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检验可能影响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的各种因素。结果本次共调查艾滋病患者192例,男女比例为2.3∶1,平均年龄41.3岁,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192.00±118.11)个/μL,治疗后为(282.15±145.14)个/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年龄、BMI指数及漏服情况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中CD4+T淋巴细胞的增长有影响(P〈0.05或P〈0.01),年龄越小、BMI指数越高、漏服次数越少的患者细胞计数值越高(β=-24.02、26.30、-31.56)。结论增加依从性、全面改善营养状况、鼓励坚持治疗有利于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的增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耐药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淋巴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β1)、白细胞介素-10(IL 10)的表达水平与非耐药肺结核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差异,并探讨其在抑制特异细胞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分别对30例健康成人(健康对照组)、39例非耐药肺结核患者(普通肺结核组)及35例耐药肺结核患者(耐药肺结核组)的外周血CD4+CD25+T淋巴细胞和CD4+CD25+Foxp3+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进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不同组别人群外周血血清中TGF β1、IL 10水平。结果健康对照组成人外周血中CD4+CD25+T淋巴细胞和CD4+CD25+Foxp3+T淋巴细胞分别占CD4+细胞总数的(17.09±5.43)%和(0.78±0.88)%;普通肺结核组外周血中上述两种细胞分别占CD4+细胞总数的(22.12±3.43)%和(2.79±1.65)%;耐药肺结核组外周血上述两种细胞分别占CD4+细胞总数的(24.01±5.65)%和(4.51±1.47)%。耐药肺结核组外周血中CD4+CD25+T淋巴细胞所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较普通肺结核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耐药肺结核组CD4+CD25+Foxp3+T淋巴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及普通肺结核组 (P<0.05),并且耐药肺结核组TGF β1[(4.15±1.39)ρ/ng·L-1]、IL 10[(872.17±269.75)μg/L]明显高于普通肺结核组[分别为(3.03±1.42)ρ/ng·L-1、(266.83±57.09)μg/L]和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12±0.77)ρ/ng·L-1、(105.21±23.56)μg/L] (P<0.05)。结论CD4+CD25+Foxp3+T淋巴细胞可能削弱结核病患者机体免疫系统对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清除作用,是导致结核病感染慢性化且出现耐药的原因之一; TGF β1、IL 10可能参与抑制机体细胞免疫,与耐药结核病的形成和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HAART治疗1年对HIV/AIDS患者免疫重建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1年,对HIV/AIDS患者免疫重建效果的影响。方法确认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35例,检测CD4+T淋巴细胞<350/μL,开始HAART治疗,并于治疗0、6、12个月时分别检测其病毒载量及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4+童贞细胞、CD4+记忆细胞、CD8+激活细胞计数。结果治疗前,HIV RNA处于高复制水平,平均(4.62±1.09)×106copies/mL,HAART治疗6个月及12个月时均低于检测下限。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CD4+童贞细胞和CD4+记忆细胞均明显增加,12个月时,各组细胞计数[分别为(312±109.22) /μL、(150±57.34)/μL、(212±48.06)/μL]与基线[分别为(183±83.73)/μL、(73±20.40)/μL、(119±30.42)/μ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仍低于健康对照组 [分别为(768±146.41)/μL、(424±87.06)/μL、(442±61.40)/μL](P<0.05);CD8+T淋巴细胞计数(427±99.79)/μL较基线(597±111.43)/μL明显下降(P<0.05),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208±37.39)/μL(P<0.05)。结论HAART能快速抑制HIV复制,治疗1年能部分恢复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实验性矽肺大鼠在染尘后病情发展不同阶段外周血CD4+CD25+T细胞和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频率,初步探讨Treg细胞在矽肺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将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24只,对照组16只。模型组以非暴露方式气管内一次性注入1mL石英粉尘悬液(40mg/mL)建立大鼠矽肺模型,对照组大鼠气管内一次性注入等容量的灭菌生理盐水。染尘后第7、14、21及28天分别处死6只模型组和4只对照组大鼠,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CD4+CD25+细胞及Treg细胞的百分率。[结果]第7天,急性肺泡炎期间,模型组CD4+CD25+T细胞和Treg细胞较正常对照组频率明显降低(P〈0.05);第14天,矽性肉芽肿形成期,模型组CD4+CD25+细胞和Treg细胞数量回升,接近正常水平;第21天,矽性肉芽肿增多期间,模型组CD4+CD25+T细胞和Treg细胞频率较正常对照组略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第28天矽性肉芽肿增多并大量纤维化期间,模型组CD4+CD25+T细胞和Treg细胞频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eg细胞可能在维持免疫耐受和矽肺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辅助性T细胞(T help cell,Th)17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 Treg)的数量、平衡状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确诊的106例HIV感染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采集静脉血,以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及Th17细胞与Treg细胞百分比,RT PCR检测HIV RNA病毒载量。结果HIV感染者CD4+T细胞为13~702个/μL,分为4组,即A组:≤200个/μL, 19例;B组:201~350个/μL ,32例;C组:351~500个/μL,26例;D组:>500个/μL ,29例;上述各组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798~1 130个/μL)(P<0.05)。A、B、C、D组Th17细胞在CD4+T细胞中的百分比分别为(0.73±0.21)%、 (1.52±0.33)%、(2.92±0.46)% 、(3.74±0.58)%,均低于健康对照组的(4.90±1.43)%(P<0.05);A、B、C、D 组及健康对照组Treg细胞在CD4+T细胞中的百分比分别为(9.78±2.15)%、(7.23±1.72)%、(5.69±1.67)%、(4.62±0.97)% 、(4.43±0.97)%,除D组与健康对照组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HIV感染者病毒载量水平为(0~5.36)×107拷贝/mL,平均(5.36±1.21)×106拷贝/mL;A、B、C、D组的病毒载量分别为(6.24±1.36)×107拷贝/mL、(4.36±1.02) ×106拷贝/mL、(5.78±1.67)×104拷贝/mL、(3.54±1.25) ×103 拷贝/mL,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CD4+T细胞计数呈负相关。结论HIV感染导致Th17和CD4+T细胞下降、Th17和Treg细胞失衡,与HIV RNA载量负相关;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刘伟  仲晓燕  李蓉 《现代保健》2009,(26):23-25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s)的表达,并探讨该群细胞频数的变化与肿瘤临床分期的相关性,从而探讨在胃癌肿瘤免疫过程中Treg细胞对免疫效应细胞的调节作用,探讨其在胃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9例胃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并以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4^+/CD8^+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CIM^+CD25^+和CD8^+水平显著增高,胃癌临床分期越晚CD3^+、CD4^+、CD4^+/CD8^+水平越低,CD4^+CD25^+和CD8^+水平越离.在临床I、Ⅱ期患者与临床Ⅲ、Ⅳ期患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3^+、CD4^+T细胞数量下降,而Treg细胞的数量较正常人明显增高,使T细胞不能有效地清除肿瘤,与胃癌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经聚乙二醇干扰素和阿德福韦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变化情况。方法慢性乙肝患者35例,其中聚乙二醇干扰素α 2a(40 KD)治疗(干扰素组)18例,阿德福韦酯治疗(阿德福韦组)17例;另收集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肝功能正常的健康志愿者12例作对照。采集两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12、24、48周时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以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4+CD25+Treg细胞/PBMCs的百分比,并分析其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乙肝病毒(HBV)DNA的相关性。结果Treg/PBMCs的百分比,干扰素组和阿德福韦组在治疗前分别为(3.72±1.15)%和(3.63±1.02)%,与正常对照组(2.47±0.90)%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t分别为2.51、2.48,均P<0.05)。干扰素组经治疗后,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逐渐下降,治疗12、24、48周时的比率分别为(2.87±0.76)%、(2.75±0.72)%和(2.51±0.69)%,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t分别为2.41、2.58、2.95,P分别<0.05、<0.05、<0.01)。阿德福韦组经治疗后,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CD4+CD25+Treg细胞与ALT的变化呈正相关(r=0.52,P<0.01),而与HBV DNA无明显的相关性(r=0.25,P>0.05)。结论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升高,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降低CD4+CD25+Treg细胞比例;而阿德福韦抗病毒治疗对CD4+CD25+Treg细胞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抗结核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外周血CD+8CD-28、CD+8CD+28细胞百分率检测,探讨其在抗结核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中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抗结核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组42例、抗结核治疗肝功能正常组232例外周血中CD+8CD-28、CD+8CD+28细胞百分率;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抗结核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组外周血CD+8CD-28细胞百分率低于抗结核肝功能正常组(12.2±7.7%和23.6±10.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82,P0.01);抗结核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组CD+8CD+28细胞高于抗结核肝功能正常组(23.5±9.1%和10.2±6.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56,P0.01)[结论]抗结核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外周血CD+8CD-28T细胞百分率减少,CD+8CD+28T细胞百分率增加;CD+8T细胞上CD28表达可作为抗结核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免疫学检测标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体外实验中,抑制性寡脱氧核苷酸(Sup ODN)对小鼠脾脏CD4+T细胞转录因子T细胞表达的T盒(T bet)、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动子(STAT) 4及STAT6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免疫磁珠阳选法纯化CD4+T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分选纯度,在抗 CD3ε抗体、抗 CD28抗体、白细胞介素(IL) 12作用下,加入Sup ODN或对照寡脱氧核苷酸(Con ODN)培养72 h后,常规提取核蛋白。Western blot测定核蛋白中磷酸化的STAT (pSTAT) 4、pSTAT6 和T bet蛋白表达。结果与Con ODN 组和PBS组比较,Sup ODN组中T bet 和pSTAT4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pSTAT6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Sup ODN可能通过下调pSTAT4和T bet的表达,体外抑制小鼠CD4+T细胞向Th1细胞的功能性分化,上调pSTAT6的表达,促进Th2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尖锐湿疣(CA)患者外周血T细胞受体(TCR)γδ^+T细胞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20例正常对照者和60例CA患者(BCG-PSN组40例和病例对照组20例)治疗前后外周血CD3^+T、TCRγδ^+T和TCRαβ^+T细胞进行了检测;并对BCG-PSN治疗CA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结果治疗前CA患者外周血CD3^+T、TCRγδ^+T细胞百分率低于正常对照(47.64±7.19vs68.92±6.15,t=12.00;2.27±0.68vs4.65±0.99,t=12.17;P〈0,01);TCRαβ^+T细胞百分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55±4.71vs25.09±5.30,t=1.24,P〉0.05)。治疗后BCG-PSN组患者外周血CD3^+T、TCRγδ^+T、TCRαβ^+T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70.21±9.64vs47、62±7.91,35.55±4.77vs23,54±4.71,4.52±1.21vs2.25±0.68,P〈0.01);病例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BCG-PSN组与病例对照组治疗前后CD3^+T、TCRγδ^+T、TCRαβ^+T细胞百分率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观察证荚BCG—PSN能够显著提高CA临床治愈率,降低CA的复发率。结论CA患者存在TCRγδ^+T细胞缺陷;BCG—PSN可提高CA患者的TCRγδ^+T细胞百分率,从而加强患者的T细胞免疫功能,以提高其临床疗效、减少其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