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治疗外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新方法.方法:60例患者均为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腹部切口手术患者,患者年龄22-35岁,术前均无明显并发症,手术方式为剖宫产,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对60例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随机为两组,分别采用渗液吸收贴治疗和普通外科换药,进行治疗效果比较.两组均要掌握充分引流、及时换药,并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原则.结果:采用渗液吸收贴治疗外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较传统换药愈合时间短.结论:泡沫敷料使用简单易行,降低由于每次换药给患者造成的痛苦,也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可用于外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及预防,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切口脂肪液化是术后较为常见并发症,使切口愈合时间明显延长。近年随着医疗器械的改进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脊柱后路手术的适应症不断拓宽,该类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亦有所增加。本文对我科2007年12月-2009年12月开展的各类脊柱后路手术中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13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3例,男5例、女8例,年龄26~68岁,平均47.2岁。患者皮下脂肪厚度3.0~8.5cm,平均4.7cm。手术切口暴露时间为3~6h,平均3.9h。手术部位:颈椎手术3例,胸椎手术2例,腰椎手术8例。其中3例行脊柱骨折急诊手术,切口附近软组织挫伤严重,且1例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前血糖12.6mmol/L。术中均使用高频电刀及脊柱各类拉钩。本组患者均无明显自觉症状。于术后3~7d换药时发现切口出现淡黄色渗液,渗液中有漂浮的脂肪滴,切口边缘无红肿或微红,皮温不高,无明显压痛,体温正常;5例程度较重者可触及皮下积液并有皮下游离感;渗液镜检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均无细菌生长。1.2治疗方法根据渗液多少采取不同治疗方法:8例切口愈合不良范围小、渗液少、皮下层无分离者,未拆除缝线,仅从缝针间隙自上而...  相似文献   

3.
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临床上并不少见,多发生于术后5-7天。切口出现较多的黄色渗液,切口愈合不良。渗液涂片镜检,可见较多的脂肪滴。我院自2000年3月-2003年3月采用50%高渗糖纱布条治疗脂肪液化11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后,患者切口疼痛、愈合时间延长,住院天数增加,易继发感染,切口瘢痕明显,从而加重了患者及亲属精神和经济双重负担,并可由此引发医疗纠纷。近年来,随着肥胖、高龄手术患者比例的增加及高频电刀的普遍使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有明显增多趋势[1,2]。因此,提前预防、及早发现和恰当处理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是普外科临床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课题。我科1999年4月始,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局部加用高渗糖-胰岛素液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1999年4月至2007年3月,我科各种腹部手术后共发生切口脂肪液化43例,表现为术后3~7d切口出现较多淡黄色渗液,内混有脂肪滴、积血及坏死组织,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渗液涂片镜检见红细胞和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革兰染色未检出细菌。剔除5例糖尿病患者,余38例患者中男17例,女21例,年龄14~78岁,平均52.1±15.1岁;所有患者体型均较肥胖,其中29例使用高频电刀。随机选择其中2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采用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局部加用高渗糖-胰岛素液治疗;另18例患者作为...  相似文献   

5.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诊治与预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莫瑞祥  陈延林 《华夏医学》2008,21(1):108-109
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诊治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62例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62例患者脂肪液化的切口经处理均痊愈。其中切口渗液较少的30例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为术后10~14d,平均为12d;切口渗液较多的32例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为术后16~24d,平均为18.6d。结论: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复杂,注意对糖尿病的治疗,及时有效地引流,正确地手术操作,合理地使用电刀,对预防和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帮助。  相似文献   

6.
赵五煜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9):2520-2521
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0月我院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患者共42例,分析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根据切口渗液情况确定治疗方法。结果导致切口液化的原因与肥胖、高频电刀使用、手术技巧及患者体质有关。渗出液较少的患者在采取治疗措施后8 d~15 d伤口愈合,平均(11.8±1.7)d;渗出液较多的患者采取治疗措施后3 d~5 d出现新鲜肉芽组织后行Ⅱ期缝合,均在14 d~25 d内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20.3±2.5)d。所有患者均无伤口感染现象发生。结论提高对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认识,早诊断及对症处理是预防和治疗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藻酸盐敷料在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08年1月-2013年12月剖宫产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20例,分为实验组10例和对照组10例,二组均给予预防性抗生素治疗。比较二组的伤口愈合时间、患者疼痛程度、伤口治疗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St(p0.05)。结果:二组间愈合费用比较无显著差异,实验组治疗后其他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使用藻酸盐敷料有利于剖宫产术后脂肪液化切口渗液及伤口床的管理,能显著缩短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特点、使用幼砂糖治疗的效果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特点、症状和体征、处理方法、愈合情况等临床资料,总结经验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13例脂肪液化患者中,只有1例切口少量渗液、无裂开,予挤压切口换药处理愈合。其余12例均裂开成一空洞或全层裂开见筋膜层,经幼砂糖换药治疗后,切口均于3-10天全部愈合。结论:使用幼砂糖治疗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操作简单,费用低廉,效果好,值得推广;提高手术操作技巧、重视围手术期处理是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是指切口处脂肪细胞受到损害,细胞组织产生破裂、坏死以及液化的过程. 脂肪崩解后会产生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其熔点低、流动性大且呈液态,造成皮下积液,进而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 切口处多表现为较多渗液,内含有少许脂肪滴及坏死组织,呈黄色,切口边缘处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渗液涂片镜检见红细胞和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1].脂肪液化多发生在术后5 d~7 d,其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属于与切口愈合不良有关的并发症范畴,严格来说属于切口感染的特殊类型[2]94-97. 临床研究发现,肥胖、糖尿病、创伤、术后咳嗽、多次手术、高频电刀应用不当、切开及缝合技术、切口暴露时间较长、自身愈合能力低下,如合并贫血、低蛋白、术后血糖控制不佳等都是引起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3]. 如果处理不当可引发切口感染,继而出现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我院收治1例贲门癌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通过湿性愈合理论干预, 腹部右侧肋缘下切口渗液得以控制,未发生感染,促进了腹部切口愈合. 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产妇剖宫产手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方法临床纳入2015年7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76例GDM产妇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本院收治98例非糖尿病产妇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手术,观察两组产妇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将两组术后切口裂开、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等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组产妇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为11.84%;对照组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为1.02%;研究组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9.729,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较于非糖尿病产妇,GDM产妇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的几率更高,直接影响术后切口愈合,临床医护人员应加强对该类产妇术后切口愈合情况的重视程度,积极预防术后切口愈合不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3月在本院行剖宫产手术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有10例患者发生脂肪液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均予以庆大霉素或利凡偌(乳酸乳酸依沙Y啶)引流或敷切口换药,TDP照射后全部痊愈出院。结论:针对剖宫产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高危因素制订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可以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促进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产妇在剖宫产手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以及防治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642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有切口脂肪液化组和无切口脂肪液化组,其中有切口脂肪液化组有56例产妇,无切口脂肪液化组有586例产妇。观察并分析产妇的年龄、术前合并症、手术持续时间、切口缝合水平、身体质量指数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有切口脂肪液化组产妇和无切口脂肪液化组产妇在术前合并症、手术持续时间、切口缝合水平以及身体质量指数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术前合并症、手术持续时间长、切口缝合差以及身体质量指数高能引起脂肪液化,在这四者之中,有术前合并症、切口缝合差是造成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控制促使脂肪液化的因素,就能降低产妇剖宫产手术后的切口脂肪液化率。  相似文献   

13.
陈菊春 《安徽医学》1998,19(6):62-62
<正>本科于1995年8月~1997年8月,由普外科转来胆囊切除术后切口感染38例,应用物理治疗(脉冲超短波及紫外线),切口感染全部治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38例,男13例,女25例。年龄31~68岁,中位年龄53岁。体态均属肥胖型。手术后2~4日切口疼痛未减轻,甚至加重,或减轻后又重新加重,并伴有体温升高,局部有红、肿、热、压痛的体征,并且切口有渗液,渗液外观为淡血性,无气味,有脂肪滴。在38例中,手术后2~4日21例,5~6日12例,〉7日5例。渗出液送涂片检查24例,镜检为红细胞、白细胞,少量脓球及大量脂肪滴。细菌培养20例,发现表面葡萄球菌5例,无细菌生长15例。  相似文献   

14.
韦海珠 《吉林医学》2014,(15):55-3252
目的:对云南白药配合大黄芒硝预防剖宫产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择88例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将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4例。对全部患者采取手术切口脂肪液化预防措施,对对照组产妇应用大黄芒硝,对观察组患者应用云南白药联合大黄芒硝,对两组产妇的预防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两组产妇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例产妇脂肪液化,5例产妇皮下硬结,4例产妇切口表面红肿,观察组1例产妇皮下硬结,1例产妇切口表面红肿,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剖宫产产妇应用云南白药配合大黄芒硝能够取得理想的手术切口脂肪液化预防效果,可加快产妇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15.
剖宫产术后常因脂肪液化导致切口渗液,部分或全部裂开.我科将2003年5月至2005年10月剖宫产术后脂肪液化致切口裂开的病例进行对照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特点,以期早期诊断与防治。方法对72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病理特点和诊治经验。结果本组患者切口脂肪液化均于术后3~6d发生,且具有独特的发生规律,经及时对症处理腹部切口渗液少、范围小者术后7~12d切口愈合;切口渗液多、范围广者术后14~20d切口愈合。结论重视早期诊断,有利于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护理方法与经验。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7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107例行剖宫产手术患者,进行术前宣教、心理护理以及术后切口观察等综合护理干预。结果107例剖宫产患者中3例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占2.8%;1例出现轻度切口感染,占0.9%,均行对症治疗、护理后痊愈出院。结论对剖宫产患者予以系统的护理干预,既有助于避免或降低患者因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而导致的各类并发症发生,同时也对促进产妇早日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影响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术中相关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2021年12月期间于医院行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未出现脂肪液化的42例产妇临床资料,将其纳入未发生组;同期行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的42例产妇临床资料,将其纳入发生组。采用自制基线资料调查问卷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术中相关指标并比较,找出影响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术中相关因素。结果 发生组手术时间长于未发生组,术中出血量高于未发生组,肥胖及术中高频电刀使用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项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术中使用高频电刀是影响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术中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可能受到产妇自身肥胖、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使用高频电刀等因素影响,临床应针对性实施干预措施,以降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资料。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1800例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者26例,总结其临床表现并探讨针对性治疗的效果。结果:所选的26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产妇经过针对性治疗后切口愈合良好,全部痊愈出院且无脂肪液化复发,平均愈合时间为5.22+3天,平均住院时间为7.81+2天,出院后1个月随访切口愈合好,无任何异常现象。结论:过度肥胖及手术时间过长而使手术切口长时间外露是导致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针对性治疗有助于促进切口愈合,减小手术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李春芳 《基层医学论坛》2013,(19):2510-251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持续高热的临床处理及效果。方法持续高热产妇均接受常规物理及药物降温治疗,加强产妇的体温监测,保持正常进食,大量饮水,对于无法进食的产妇及时补充能量和液体,停止母乳喂养,定时更换切口药物,并对其切口渗液和红肿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注意检查患者阴道和肺部分泌物,并行乳腺等有关部位检查,如有需要可行B超检查,对于确诊为呼吸系统感染的患者,行对症抗感染治疗。结果导致剖宫产产妇发生持续高热的原因主要包括切口感染、乳腺炎和子宫内膜炎等,经过对症治疗,所有产妇均完全治愈。结论术后感染是导致剖宫产产妇发生持续高热的主要原因,及时有效的临床处理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