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ICU患者镇静中的价值.方法 将ICU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Ⅰ组使用传统丙?白酚匀速静脉泵入;Ⅱ组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根据患者SAS镇静评分进行输注速度调整,记录各观察点呼吸频率、心率和平均动脉血压,以及镇静评分及镇静调整次数和使用的丙泊酚总量.结果 两组镇静后各观察点的呼吸频率、心率和平均动脉血压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需要调整镇静剂量的次数占总观测次数的百分率(9.10%)低于Ⅰ组(2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丙泊酚用药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泊酚靶控镇静用于ICU患者能够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与传统的恒速输注相比,镇静效果更好,可减少住ICU期间镇静所需干预次数,从而减少医疗资源占用.  相似文献   

2.
张凯  张卫  岳修勤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0):1426-1428
目的 评估内嵌Szenohradszkay参数的罗库溴铵靶控输注(TCI)系统用于老年患者的系统性能.方法 20例ASAⅡ级择期全麻手术老年患者,使用Szenohradszkay参数,靶控输注罗库溴铵,间断采集动脉血,应用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测定罗库溴铵血药浓度.采用偏离度(MDPE)、精确度(MDAPE)、摆动度(Wobble)和分散度(divergence)评价靶控输注系统准确性.结果 罗库溴铵输注期间及输注停止后,各时点实测浓度高于靶浓度(P〈0.05).TCI期间系统的偏离度为14.55%、精确度为28.86%、摆动度为14.82%、分散度为-0.4%/h;TCI停止后系统的偏离度为12.79%、精确度为21.63%、摆动度为8.33%、分散度为-0.30%/h.结论 Szenohradszkay参数可用于老年患者靶控输注罗库溴铵,系统的偏离度、精确度符合系统性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张凯  张卫  岳修勤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7):1426-1428
目的 评估内嵌Szenohradszkay参数的罗库溴铵靶控输注(TCI)系统用于老年患者的系统性能.方法 20例ASAⅡ级择期全麻手术老年患者,使用Szenohradszkay参数,靶控输注罗库溴铵,间断采集动脉血,应用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测定罗库溴铵血药浓度.采用偏离度(MDPE)、精确度(MDAPE)、摆动度(Wobble)和分散度(divergence)评价靶控输注系统准确性.结果 罗库溴铵输注期间及输注停止后,各时点实测浓度高于靶浓度(P<0.05).TCI期间系统的偏离度为14.55%、精确度为28.86%、摆动度为14.82%、分散度为-0.4%/h;TCI停止后系统的偏离度为12.79%、精确度为21.63%、摆动度为8.33%、分散度为-0.30%/h.结论 Szenohradszkay参数可用于老年患者靶控输注罗库溴铵,系统的偏离度、精确度符合系统性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全静脉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20例神经外科择期手术病人,分别采用丙泊酚芬太尼(PF)、丙泊酚瑞芬太尼(PR),每组60例。丙泊酚靶浓度诱导时为5μg/ml,维持时为3μg/ml;芬太尼靶浓度2μg/L;瑞芬太尼靶浓度诱导时为3μg/L,维持时为3.5μg/L。记录患者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脑电双频指数(BIS)以及麻醉后恢复情况。结果PF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后、上头架后及睁眼时,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显著高于插管前(P〈0.05),切皮后各指标与插管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R组患者在各时间点的MAP、HR与插管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麻醉和手术期间各时间点的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组患者较PF组患者苏醒时间短。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停药后清醒迅速,更适于神经外科手术,便于对病人的意识和神经功能作出准确评估。  相似文献   

5.
方梅  曹兴华  宣燕 《中国医师杂志》2006,8(9):1282-1283
目的比较三种异丙酚靶控输注方式在麻醉诱导期间的临床效应,评价三种方式用于麻醉诱导的可行性。方法30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G1组(国人参数组)、G2组(Tackley参数组)、G3组(BET组),每组10例。分别于诱导前(T0)、轻拍三角肌不应即刻(T1)、气管插管过声门即刻(T2)、气管插管后3 m in(T3)、5 m in(T4)、10 m in(T5)时点监测和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并记录3组病人异丙酚给药后起效时间t1、t2、t3及气管插管所需时间t4。结果3组诱导期间HR、MAP保持平稳。G3组MAP在T2时点较T0时点有明显增高(P<0.05),而G1、G2组无明显增高(P>0.05)。异丙酚起效时间:G1相似文献   

6.
田志海  赵诚  张勇  陈朝超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2):1718-1719
目的探讨静脉麻醉的方法,以积累临床经验,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选取73例胃癌根治术患者,分为2组,以血浆浓度为靶浓度,观察组(40例)靶控输注舒芬太尼0.4~0.8μg/L,对照组(33例)靶控输注瑞芬太尼2~4μg/L,并逐步升高异丙酚靶浓度至3~4mg/L,术中调整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浓度维持麻醉平稳,观察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患者躁动及镇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压及心率波动较对照组小,观察组拔管时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躁动发生率低,需要镇痛率低.结论对胃癌根治术患者,舒芬太尼复合并丙酚靶控输注效果优于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临床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用于颈丛神经阻滞下甲状腺手术清醒镇静的可行性、合适的清醒镇静深度及血浆靶浓度。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在颈丛阻滞下行甲状腺手术病人23例,颈丛神经阻滞完善后,采用TCI泵,以血浆室为靶控目标,靶控血药浓度最初设定为0.5μg/ml,在与效应室丙泊酚浓度达平衡后每3min以0.1μ∥ml递增,直至改良镇静/警醒评分(OAA/S评分)降低至3分,并维持这一深度。观察指标以TCI前BP、HR、MAP、SpO2作为各自基础值,记录OAA/S评分为5、4、3、2分时丙泊酚靶控血药浓度值,同时记录血液动力学参数。结果OAA/S评分镇静稳定为3分时的血浆靶浓度为(1.70±0.16)μg/ml,HR、MAP在OAA/S由5分到2分过程中有所下降,且2分、3分与4分和5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O2在OAA/S评分3-5分时,患者均有自主呼吸且维持在97%~100%,2分时SpO2较5分和4分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TCI系统用于颈丛神经阻滞下甲状腺手术患者的清醒镇静具有精度高、可控性良好、病人镇静深度适宜、血液动力学影响小等特点,适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不同浓度舒芬太尼靶控输注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比较不同浓度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效果.方法 选择90例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患者,分为舒芬太尼4 ng/ml组(S4)、6 ng/ml组(S6)和8 ng/ml组(S8),观察并记录各组舒芬太尼TCI时间、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情况、呼吸恢复时间、苏醒睁眼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首次主诉疼痛时间及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 三组舒芬太尼TCI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气腹后及术毕拔管时S4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升高更为明显(P<0.05),S6组与S8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8组呼吸恢复时间、苏醒睁眼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首次主诉疼痛时间均长于其他两组(P<0.05),S6组除首次主诉疼痛时间长于S4组外,其余与S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8组术后恶心呕吐(PONV)Ⅱ级以上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舒芬太尼靶控输注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安全有效,6 ng/ml的靶控浓度能更好的满足手术需要,延缓术后疼痛,又不延迟术后苏醒,不增加恶心呕吐发生率,围术期循环平稳,是三组中较合适的浓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不同静脉麻醉方法行阴道紧缩的麻醉效果.方法 择期行阴道紧缩手术患者78例,按不同静脉麻醉方法分为丙泊酚组(P组)、丙泊酚加芬太尼组(F组)、丙泊酚加瑞芬太尼组(R组),每组各26例.P组单纯丙泊酚1.5~2.0 mg/kg缓慢静脉注射;F组先0.75μg/kg芬太尼静脉注射,2min后丙泊酚1.0mg/kg缓慢静脉注射;R组瑞芬太尼0.1μg/(kg·min)微量泵静脉注射,2 min后丙泊酚1.0 mg/kg缓慢静脉注射;视觉模拟评分法观察镇痛效果,记录呼吸循环变化及苏醒时间和离院时间.结果 R组、F组与P组对比,镇痛满意,R组与F组、P组对比,术毕清醒及离院时间短(P<0.05),呼吸循环稳定.结论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可安全用于阴道紧缩手术,麻醉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腔镜手术病人静脉注射氟马西尼对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后苏醒和定向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本院60例行腔镜手术的病人按入院顺序分为氟马西尼组(F组)和对照组(C组)。所有病人均在芬太尼和丙泊酚TCI诱导后,使用丙泊酚TCI+瑞芬太尼持续泵人维持麻醉,以喉罩保持气道通畅,手术结束后停止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当TCI泵显示血浆浓度为2μg/kg时,F组静脉给氟马西尼0.5mg,C组给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随后进行两组病人唤醒,观察其睫毛反射消失、听觉反应(T1)、指令动作(T2)、拔喉罩(T3)及定向力恢复(T4)时间,以及相应时间点病人心率,平均动脉血压以及TCI泵所显示的丙?白酚血浆浓度(PCP)变化。结果两组病人的睫毛反射消失和拔喉罩所需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组的听觉反应,指令动作,定向力恢复所需时间均明显比C组短(P〈0.05);F组在T1时,心率及MAP明显低于C组(P〈0.05),而在其他时间点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组在T1、T2、T4时,PCP明显高于C组(P〈0.05),而L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马西尼能加快丙泊酚TCI麻醉后病人苏醒,并促进麻醉后病人定向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TCI微泵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以及瑞芬太尼/七氟醚静吸麻醉对颅内肿瘤切除术后苏醒时间、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用10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颅内肿瘤摘除术的患者,分为瑞芬太尼/丙泊酚组(RP组,n=50)和瑞芬太尼/七氟醚组(RS组,n=50)。2组均用TCI微泵靶控输注瑞芬太尼;RP组靶控输注异丙酚而RS组吸入七氟醚。观察并记录不同时段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术后麻醉恢复的时间,苏醒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术中均能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BIS值=55±5),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2组患者在围苏醒期恢复时间,RP组均短于RS组;麻醉恢复期RP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RS组。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在颅内手术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拔管条件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研究头孢噻肟(CTX)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血清和腹水中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为治疗SBP寻找一种最佳的给药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7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静脉滴注CTX 2 g后不同时间血清和腹水中CTX的浓度;所得数据采用3P87(实用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拟和,求出有关动力学参数. 结果 CTX的体内代谢过程符合二房室模型,与文献报道相同;t1/2β较正常人延长,提示肝硬化并发SBP患者的CTX清除速度减慢;t1/2α与正常人相似,说明CTX分布与正常人无差别;腹水中CTX浓度8 h为1.30 μg/ml,能够达到大多数分离菌的MIC值,10 h CTX浓度为0.5 μg/ml,低于大多数分离菌的MIC值,达不到杀菌效果.结论治疗SBP,CTX最佳给药方案为:CTX 2 g,1次/8 h静脉注射,能够确保腹水中药物浓度达到并维持足够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七氟醚吸入麻醉与丙泊酚静脉麻醉(Tiva)在小儿唇腭裂修复术中应用的优缺点,特别是心率变异指数和血糖变化,评价两种不同的麻醉方式对小儿术中应激反应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40例拟行唇腭裂修复术的患儿,ASA分级Ⅰ级~Ⅱ级,年龄1.5~10岁、体重12~35 kg,分为七氟醚吸入麻醉组(S组)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组(P组),每组20例.观察2组的诱导插管时间,苏醒时间,监测并于术前(T0)、插管即刻(T1)、切皮即刻(T2)、术毕(T3)、拔管时(T4)、拔管后5 min(T5)记录术中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心率变异指数(HRVI)和血糖(BG)的变化,以及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S组诱导插管时间较P组长(P<0.05),苏醒时间较P组短(P<0.05).在诱导时P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基础值明显下降(P<0.05),而在术中和苏醒期S组血压心率波动较大(P<0.05).在T2、T4时点P组HRVI值较S组低(P<0.05).在各时间点2组患儿血糖均在正常范围内,其中在T3、T4时点S组血糖值较P组高,并且在T3、T4、T5时点S组血糖值较基础值明显升高(P<0.05).S组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高,而P组注射痛的发生率高(P<0.05).结论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诱导时间较短,术中和苏醒期循环波动小,对术中和苏醒期应激反应的抑制更好,苏醒躁动发生率低,但麻醉诱导时血压波动更大,苏醒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七氟醚吸入麻醉与丙泊酚静脉麻醉(Tiva)在小儿唇腭裂修复术中应用的优缺点,特别是心率变异指数和血糖变化,评价两种不同的麻醉方式对小儿术中应激反应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40例拟行唇腭裂修复术的患儿,ASA分级Ⅰ级~Ⅱ级,年龄1.5~10岁、体重12~35 kg,分为七氟醚吸入麻醉组(S组)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组(P组),每组20例.观察2组的诱导插管时间,苏醒时间,监测并于术前(T0)、插管即刻(T1)、切皮即刻(T2)、术毕(T3)、拔管时(T4)、拔管后5 min(T5)记录术中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心率变异指数(HRVI)和血糖(BG)的变化,以及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S组诱导插管时间较P组长(P<0.05),苏醒时间较P组短(P<0.05).在诱导时P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基础值明显下降(P<0.05),而在术中和苏醒期S组血压心率波动较大(P<0.05).在T2、T4时点P组HRVI值较S组低(P<0.05).在各时间点2组患儿血糖均在正常范围内,其中在T3、T4时点S组血糖值较P组高,并且在T3、T4、T5时点S组血糖值较基础值明显升高(P<0.05).S组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高,而P组注射痛的发生率高(P<0.05).结论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诱导时间较短,术中和苏醒期循环波动小,对术中和苏醒期应激反应的抑制更好,苏醒躁动发生率低,但麻醉诱导时血压波动更大,苏醒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七氟醚吸入麻醉与丙泊酚静脉麻醉(Tiva)在小儿唇腭裂修复术中应用的优缺点,特别是心率变异指数和血糖变化,评价两种不同的麻醉方式对小儿术中应激反应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40例拟行唇腭裂修复术的患儿,ASA分级Ⅰ级~Ⅱ级,年龄1.5~10岁、体重12~35 kg,分为七氟醚吸入麻醉组(S组)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组(P组),每组20例.观察2组的诱导插管时间,苏醒时间,监测并于术前(T0)、插管即刻(T1)、切皮即刻(T2)、术毕(T3)、拔管时(T4)、拔管后5 min(T5)记录术中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心率变异指数(HRVI)和血糖(BG)的变化,以及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S组诱导插管时间较P组长(P<0.05),苏醒时间较P组短(P<0.05).在诱导时P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基础值明显下降(P<0.05),而在术中和苏醒期S组血压心率波动较大(P<0.05).在T2、T4时点P组HRVI值较S组低(P<0.05).在各时间点2组患儿血糖均在正常范围内,其中在T3、T4时点S组血糖值较P组高,并且在T3、T4、T5时点S组血糖值较基础值明显升高(P<0.05).S组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高,而P组注射痛的发生率高(P<0.05).结论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诱导时间较短,术中和苏醒期循环波动小,对术中和苏醒期应激反应的抑制更好,苏醒躁动发生率低,但麻醉诱导时血压波动更大,苏醒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不同的停药顺序对丙泊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苏醒的影响.方法 选行静吸复合全麻病人120例,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40例,A组病人在预计手术结束前15 min停用丙泊酚,10 min后再停用异氟醚;B组病人在预计手术结束前15 min停用异氟醚,10 min后再停用丙泊酚;C组病人在预计手术结束前5 min同时停用丙泊酚和异氟醚.监测记录各组病人复苏时间,复苏期间血压、心率数值,躁动、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 3组的苏醒时间分别为(11.53±11.51)、(9.80±9.92)、(13.70±6.71)min,B、C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期平均动脉压分别为(114.1±8.8)、(106.9±10.3)、(105.2±9.9)mmHg、心率分别为(88.2±12.9)、(80.8±14.1)、(80.1±14.6)bpm,A组均明显增加,分别与B组和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躁动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A组均明显增加,分别与B组和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先停用异氟醚、后停用丙泊酚,能缩短苏醒时间,减少循环功能的波动,降低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异丙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在老年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静脉麻醉效能及不良反应。方法35例患者,分为异丙酚靶控榆注复合瑞芬太尼组(A组)和常规表面麻醉组(B组)。在不同时间点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a)、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记录不良反应。结果A组患者在给药后呈一过性心率减慢、血压降低,血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降低,无明显的不适反应。B组大多数患者镜检过程中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呛咳等不适反应:结论异丙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效果确切,并发症少,但需注意加强呼吸监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七氟烷和丙泊酚对无抽搐电休克疗法患者血液流变学、发作持续时间和恢复的影响。方法66例病人随机分为2组(S组和P组):S组病人用含8%七氟醚的100%氧气麻醉诱导,流速为4L/min;P组病人用2.0mg/kg丙泊酚诱导。全麻诱导后静注1.2mg/kg氯化琥珀胆碱。记录病人的非创伤性MAP、HR、SpO2、诱导时间、发作持续时间和恢复时间。结果2组患者麻醉后HR较麻醉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ECT即刻HR和MAP较麻醉前明显升高(P〈0.05)。麻醉前后SpO2无明显变化。S组入睡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明显升高,较P组相比,P〈0.05;2组癫痫发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麻醉方法均能满足MECT的要求,七氟醚无注射痛苦,是MECT麻醉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复合腹腔镜手术中,艾司洛尔能否在保持满意麻醉深度前提下减少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缩短苏醒时间.方法 60例ASAI或Ⅱ级择期行腹腔镜下胆囊摘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组:对照组(C组);2组:艾司洛尔组(E组),全部采取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给予维库溴铵0.1 mg/kg,待肌松完全后行经口明视气管插管.麻醉全过程通过BIS指导调节丙泊酚的血药浓度,通过血压和心率的变化调节瑞芬太尼的血药浓度来维持满意的麻醉深度,记录插管前(T2)、插管后5 min(T4)、切皮(T5)、气腹(T6)、关腹(T7)所对应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血药浓度值.记录从停药开始到能自主呼吸、睁开眼睛、拔管、回答切题的时间.记录整个麻醉过程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消耗总量.结果 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的血药浓度,E组在T2、T4、T5、T6、T7五个时间段都均小于C组(P〈0.05).E组从手术结束到恢复自主呼吸、睁开眼睛、拔管、能正确回答问题的时间均短于C组(P〈0.05).整个麻醉过程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总消耗量,E组均少于C组(P〈0.05).结论 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复合腹腔镜手术中,艾司洛尔能在保持满意的麻醉深度的前提下减少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更有利于快速平稳的苏醒.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观察BIS值变化,研究二氧化碳(CO2)浓度对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40例ASA Ⅰ~Ⅱ级择期行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或肾上腺囊肿去顶减压术的患者分为CO2不变组(对照组)和CO2升高组(研究组).常规用丙泊酚靶控3μg/kg,顺式阿曲库胺0.2 mg/kg和舒芬太尼0.3μg/kg诱导,插管后行机械通气,丙泊酚靶控维持.对照组调整呼吸参数和潮气量维持PETCO2基本不变;研究组维持原通气参数,允许PETCO2一定程度的升高.记录两组气腹前和气腹后5、10、15、20、25、30 min的PETCO2、BIS、MAP、HR、Pmax.结果 对照组气腹后PETCO2和BIS值均保持不变(P>0.05);气腹后5min MAP一过性升高(P<0.01),余时间点均保持在气腹前水平;HR在气腹后10 min开始持续上升(P<0.05);Pmax气腹后缓慢上升,持续到观察结束(P<0.01).研究组气腹后PETCO2迅速增加,由气腹前的(34.9±2.0)mm-Hg持续上升到观察结束时的(46.1±2.2)mmHg(各时点P<0.01);BIS由气腹前为40.8±3.5持续上升直至观察结束时52.1±4.0(各时点P<0.01).研究组各时点MAP和HR与对照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max气腹15 min后高于对照组组(P<0.05);研究组在气腹后PETCO2和BIS各时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P<0.01).研究组PETCO2水与BIS水平呈正相关(r=0.954,P<0.01).结论 CO2气腹可明显影响BIS值,从而影响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