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是一种少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以两肺弥漫性呼吸性细支气管及其周围的慢性炎症为特征,晚期可引起严重呼吸功能障碍。本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并不典型,而其影像学表现,特别是高分辨率CT(HRCT)较具特征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胸部CT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作用。方法:研究和分析2013年7月~2014年9月在某院接受检查的45名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胸部CT检查结果,有8名患者经病理活检确诊,37名患者经临床诊断确诊。结果:患者的胸部CT检查结果主要为:(1)42名患者肺组织中出现小叶中心短线状阴影或者是分枝状阴影,占93.33%;(2)35名患者出现典型的树芽征表现,占77.78%;(3)30名患者出现肺组织细支气管壁管壁增厚的症状,占66.67%;(4)18名患者出现中央型肺组织细支气管明显扩张现象,临床主要表现为环状透光影和双规征,占40.00%;(5)13名患者肺组织间质出现纤维化表现,占28.89%;(6)鼻旁窦CT检查中发现,39名患者患有慢性鼻旁窦炎,占86.67%。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一般都会出现副鼻窦炎,还经常累及上颌窦。结论:胸部CT检查结果是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鉴别和诊断过程中的主要参考,与鼻旁窦CT检查相配合,有利于患者的确诊。  相似文献   

3.
于晓旭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1):3312-3312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指弥漫性存在于双肺呼吸性细支气管中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由于炎症病变呈弥漫性分布并累及呼吸性细支气管壁的全层,故称之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为了避免对DPB漏诊、误诊。笔者我复习了有关文献并附2例报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根据DPB诊断标准及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6例DPB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例患者均有慢性咳嗽、咳痰(晨重暮轻),5例有气促;5例肺部可闻及断续性粗湿罗音。6例均合并副鼻窦炎。6例胸部CT均提示两肺弥漫性小叶中心性颗粒样结节状阴影。FEV1/FVC<70%,5例合并低氧血症。6例HLA-A11抗原阳性,3例HLA-B54抗原阳性。应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有效。结论对有上述临床表现及CT征象者,需考虑本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胡斯明  罗雅玲 《江西医药》2009,44(2):137-139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是一种弥漫于两肺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在我国临床报道的病例较少,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贻误治疗;能否正确诊断并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将对患者的预后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本文报告1例此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以引起重视,提高本病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红霉素对呼吸系统疾病的非抗菌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天民  张和武 《医药导报》2003,22(7):435-436
红霉素是大环内酯类药中最先问世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抗生素,其抑菌作用较弱,但是其非抗菌作用的范围则大得多.将红霉素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抗炎和免疫等作用作了综述,重点在红霉素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治疗的机制及解决诊断困难局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是一种以弥漫存在于两肺呼吸性细支气管区域的慢性炎症为特征的疾病.该病在我国大陆目前报道不超过200例,常与慢性支气管炎、粟粒性肺结核、支气管扩张、间质性肺纤维化等疾病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8.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是一种与人种和遗传因素有关的发病机制不明的肺部弥漫性疾病,最早在日本发现,中国、韩国等国家与地区均有病例报道。在大环内酯疗法发现前,一旦出现呼吸衰竭,DPB的五年生存率只有5%左右,自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广泛开展大环内酯疗法后其5年生存率已提高到95%。DPB是一种对人类健康威胁很大的疾病,能否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与患者的预后关系十分密切,因而广大医务人员应对该病有所认识。我院将DPB患者1例误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临床诊断方法与影像学特点.方法 采取回顾性方法对本院 2011年 1月 ~2012年 12月间 20例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胸部 X线的检查主要表现:双肺纹理增多、毛玻璃样与云絮状影、双肺分布栗粒状节影、细网状与网结影症状;HRCT检查分析双肺弥漫性密度出现增高,呈现毛玻璃样改变,且实变影内出现支气管充气征;局部病灶呈现片絮状和毛玻璃样改变;双肺弥漫性呈现栗粒状与小结影;细密网结影征.结论 影像学检查对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胸部 X线和 HRCT能够准确的对其病灶进行观察和判断.  相似文献   

10.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是一种弥漫存在于两肺呼吸性细支气管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1-2]。受累部位主要为呼吸性细支气管以下的终末气道[2]。突出的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和活动后气促,并可导致呼吸功能障碍[3]。常因反复肺部感染发展为呼吸衰竭,如不及时正确治疗多数患者预后不良[4]。1流行病学DPB是最近40余年发现的一少见病种。目前认为,DPB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对一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病人诊疗的全过程参与和药学监护为例,说明临床药师需要参与对患者完整的医疗过程,不断地了解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及相关诊治指南,从而拓展自身更为宽泛的用药思路,以便为用药提供良好的药学支持,并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药学信息服务。方法阐述临床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定义临床诊断该病的诊断指标和具体的治疗方案。同时,结合我院收治的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病例资料、诊治经过及治疗方案中相关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使用剂量和临床药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药学监护进行阐述。结果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弥漫存在于两肺的呼吸性细支气管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且在临床上易与其他慢性气道疾病混淆。而目前我国尚无诊断标准,主要还是参考他国诊断标准。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还要根据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情况进行合理选择。结论临床药师在工作中需紧密联系病例的实际情况,熟悉医生的诊疗思路及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治疗进展,诊治指南,为临床提供更为可靠的药学知识及用药思路,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2.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2010年确诊的12例DPB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该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气分析、影像学、肺功能的改善。结果入组患者12例,确定诊断9例,一般诊断3例。男7例,女5例。年龄42~73岁,平均(51±13)岁。从起病到确诊时间2个月~8年。随访时间(3.1±1.2)年。所有病例均有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X线胸片符合典型DPB改变7例,HRCT符合典型DPB改变12例,均可见小叶中性型结节,10例(83.33%)可见外周型支气管扩张,3例(25.00%)可见纵隔淋巴结肿大。12例患者影像学均有鼻窦炎表现。12例患者肺功能检查均表现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其中6例(50.00%)伴有弥散性通气功能障碍。治疗后FEV1均恢复到80%以上。治疗前血气分析提示呼吸衰竭Ⅰ型2例(16.67%),呼吸衰竭Ⅱ型2例(16.67%),氧分压(未吸氧)低于80mmHg10例(83.33%)。治疗后呼吸衰竭均得到纠正。痰培养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7例(58.3%),肺炎克雷伯杆菌2例(16.7%)。冷凝集试验:12例患者10例行冷凝集检查,2例阳性(20%)。12例患者中选用口服罗红霉素4例,口服阿奇霉素8例,平均服药时间(8±5)个月。治疗后咳嗽、咳痰及活动后气促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该组患者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3例(25.0%),慢性阻塞性肺病2例(16.7%),支气管扩张5例(41.7%),肺结核1例(8.3%),间质性肺炎1例(8.3%)。结论①DPB临床误诊率较高;②加强对DPB的认识以及同其临床、影像、病理表现相似疾病的鉴别是诊断该病的关键;③中国人DPB患者冷凝集试验阳性率较低;④DPB对14及15元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3.
《抗感染药学》2017,(3):585-587
目的:分析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临床治疗的药学监护过程及其解决对策。方法:结合1例典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用药情况,分析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抗感染治疗方案。结果:通过药师的合理化用药方案与治疗监护过程,提高了药物治疗效果。结论:药师利用与医师、护士专业互补专业知识,为患者提供了个体化用药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DPB)是一种与人种和遗传因素有关的疾病 ,也可以说是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民族特有的疾病 ,欧美人十分罕见。早在 196 9年 ,日本学者就从病理形态学角度描述了 DPB,并以一种独立的新疾患来报道。而在欧美国家 ,直到1983年 ,才得到英文医学刊物《Chest》的认可。据调查 ,DPB在日本的发病率为 11.1/10万 ,迄今已发现数千名患者。如果中国人与日本人具有相同的发病率 ,那么 ,我国可能有 10万以上潜在的 DPB患者。我国首例有病理证实的 DPB,是我们在 1995年发现的一位 74岁的男性患者 ,1996年在日本的《Therapeuti…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1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病例的诊疗过程的回顾性讨论,临床药师参与整个治疗过程,运用自己的药学专业知识,给予临床医生用药建议,在鼻窦炎的抗感染治疗方面协助医生选药,提高了抗感染治疗效果。通过对患者用药指导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并通过查阅文献加深对DPB的症状及其药物治疗思路的认识,结合文献对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DPB的有效性和疗程进行分析讨论,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与红霉素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颖 《首都医药》2000,7(7):22-23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具有独特临床和病理学特点的疾病,主要见于东亚地区.1969年首先由日本学者本间、山中、谷本等人提出[1],其病变主要表现为两肺呼吸性细支气管区域的慢性炎症,肺泡一般没有明显的损伤[2],因其对红霉素治疗的良好反应,而越来越受到临床上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杨勇 《中国医药指南》2012,(28):158-159
目的对比分析高分辨断层摄影术(HRCT)与X线胸片检查对老年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临床已经诊治确诊为间质性肺炎的老年患者,对其以往胸部CT和HRCT与胸部平片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常规胸片表现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模糊,网格状影、结节影及斑片影。HRCT表现出磨玻璃影、网状影、蜂窝影及支气管扩张等征象,16例临床确诊为间质性肺炎的患者,经胸部HRCT诊断的有13例,而胸部平片诊断的仅有3例,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HRCT显示老年间质性肺炎的特征明显高于胸部平片,且HRCT可以反映间质性肺炎的病理和疗效。  相似文献   

18.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捷  戴令娟  候杰  朱云华 《江苏医药》1999,25(3):230-231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是日本学者山中等于1969年首先提出的一种临床和病理独立性疾病。本病病理上以弥漫存在于两肺呼吸性细支气管区域的慢性炎症为特征。临床上患者出现反复的肺部感染,最终导致严重呼吸衰竭。DPB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患者主要为日本人,而极少见于欧美国家。现将我院诊治的1例DPB患者报告如下。患者男性,32岁,农民。因反复咳嗽咳痰五年,胸闷二年入院。五年前受凉后咳嗽,咳白粘痰,以后时有发作。近两年上述症状逐渐加重,并伴有胸闷,活动后气短。无抽烟史。有两次鼻息肉手术史。体检:呼吸平稳,无紫组。…  相似文献   

19.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是一种少见的小气道疾病,该病治疗不及时,可导致严重的呼吸衰竭、肺源性心脏病,如合并绿脓杆菌感染,其生存率仅为12.4%~21.9%,小剂量(400~600mg/d)长期(至少6个月)使用红霉素,5年生存率由58.71%提高到93.4%,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李隆祥  张英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1):2089-2090
目的探讨肺泡蛋白沉积症(PAP)的HR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PAP患者的胸部HRCT表现。结果PAP胸部HRCT呈多样化改变:(1)铺路石样征6例;(2)地图样分布5例;(3)空气支气管征2例。结论肺泡蛋白沉积症HR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于诊断PAP,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