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在鲍曼不动杆菌中检测1~3类整合子,并分析整合子对细菌多重耐药性的影响。方法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24种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68株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活性,用聚合酶链反应进行整合子的初筛,对整合子阳性的菌株进行测序,并分析其多重耐药性。结果在68株临床分离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发现19株I类整合子阳性,占27.9%;未检测到II、III类整合子。整合子阳性菌株对青霉素类(哌拉西林)、头孢菌素类(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均呈现出高度耐药为86.7%~100%;对第3代头孢菌素类(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为100%耐药;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耐药率也达82.5%以上。比较整合子阳性与整合子阴性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发现对氨基糖苷类、磺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严重,I类整合子广泛地存在于鲍曼不动杆菌中,I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对氨基糖苷类、磺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大于整合子阴性的菌株,提示整合子对细菌耐药性的播散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石家庄、昆明两地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株进行第一类整合子的分布及整合子相关基因盒携带率的比较分析,探讨第一类整合子在两地菌株分布的差别。方法采用PCR方法筛选检测64株石家庄、昆明两地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第一类整合子和及其所携带的整合子相关基因盒。结果64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中共有43株为第一类整合子阳性菌(阳性率67.2%);其中石家庄菌株和昆明菌株阳性率分别为71.4%和64.3%,两地铜绿假单胞菌第一类整合子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第一类整合子阳性铜绿假单胞菌中,石家庄菌株和昆明菌株携带一类整合子相关基因盒的阳性率分别为80.0%和38.%,两地第一类整合子阳性菌中整合子相关基因盒的携带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地菌株携带的基因盒大小不同。结论第一类整合子在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株中广泛分布,环境的选择压力影响细菌整合子相关基因盒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4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株携带的I类整合子相关基因进行解析和定位,探讨I类整合子相关基因在细菌耐药性形成和耐药基因播散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扩增、DNA测序、DNA序列比对的方法对4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株携带的I类整合子相关基因进行解析,采用接合试验对该类整合子进行定位分析。结果4株铜绿假单胞菌I类整合子都含有耐药基因.该耐药基因在相应菌株中发挥耐药作用;该菌整合子位于质粒上。结论I类整合子耐药基因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形成和耐药基因的播散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4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株携带的Ⅰ类整合子相关基因进行解析和定位,探讨Ⅰ类整合子相关基因在细菌耐药性形成和耐药基因播散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扩增、DNA测序、DNA序列比对的方法对4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株携带的Ⅰ类整合子相关基因进行解析,采用接合试验对该类整合子进行定位分析。结果4株铜绿假单胞菌I类整合子都含有耐药基因,该耐药基因在相应菌株中发挥耐药作用;该菌整合子位于质粒上。结论Ⅰ类整合子耐药基因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形成和耐药基因的播散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研究沙门菌携带的第一类整合子基因结构的基础上,对第一类整合子的阳性菌株进行基因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任意引物聚合酶链反应(AP-PCR)方法对两种不同血清型、整合子阴性与整合子阳性菌株研究基因指纹图谱,利用遗传距离矩阵,采用非加权配对法(UPGMA法)做遗传分析的树状图,进行指纹图谱分析。结果在最佳AP-PCR方法的反应条件下,可以将第一类整合子阴性、第一类整合子阳性菌株进行鉴定,同时对两种不同的血清型也可以加以区分,得到5个基因型。结论AP-PCR可以作为第一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及其相关血清型进行尝试性的鉴定方法,对研究整合子介导细菌耐药机制的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整合子在医院感染阴沟肠杆菌中的分布及其与细菌耐药的相关性,探讨Ⅰ类整合子与临床耐药播散的关系.方法 运用K-B法检测临床株的耐药表型,双纸片扩散法检测ESBLs,PCR扩增筛选含整合子的临床菌株,接合传递实验、套式PCR、质粒谱分析及DNA测序研究携带耐药基因的Ⅰ类整合子与耐药播散的关系.结果 医院感染阴沟肠杆菌69.2%含Ⅰ类整合子,未检测出Ⅱ类和Ⅲ类整合子.Ⅰ类整合子可变区扩增片段大小从1.0~2.3kb不等,编码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和氯霉素耐药的基因.整合子阳性组中ESBLs、多重耐药菌均明显高于阴性组.整合子可通过质粒在不同菌属间水平传播.结论 Ⅰ类整合子在医院感染阴沟肠杆菌中广泛分布.可通过质粒在不同菌属间水平传播,在耐药基因传播中起重要作用,应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董利娟  杨贤  王俊  祁伟  吕星  梁帆 《天津医药》2015,(4):400-403
目的 了解天津地区志贺菌1类、2类整合子及插入序列共同区(ISCR1)携带情况及其与耐药性的关系。方法 K-B纸片扩散法测定临床分离的159株志贺菌的药敏情况。以煮沸法制备细菌总DNA作为PCR扩增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1类、2类整合子及ISCR1并测序分析。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经BLAST程序与Gen-Bank数据库标准株比对分析。结果 159株志贺菌中,53株福氏志贺菌对四环素的耐药率最高88.68%,其次是链霉素81.13%、氯霉素及SMZco均为56.60%,多重耐药率77.36%;106株宋氏志贺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97.17%,其次是SMZco95.28%、四环素83.96%、庆大霉素76.42%,多重耐药率98.11%。1类整合子阳性118株,其中典型1类整合子23株,共有5种基因盒,分别为aad A2、aad A1、dfrⅠ、blaoxa-10及blaoxa-1;非典型1类整合子95株,基因包括int I1、aad A、blaoxa-1和IS1等;2类整合子阳性89株,其基因盒有dfr A1、satl及aad A1;1类、2类整合子同时阳性的菌株70株。未发现ISCR1阳性菌株。整合子阳性菌株中多重耐药率高于整合子阴性菌株(90.65%vs 50%,P<0.05)。结论 1、2类整合子广泛存在于志贺菌中且与志贺菌的多重耐药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整合子的分布以及ESBLs的基因表型,探讨整合子介导的耐药机制在产ESBLs菌耐药性中的作用。方法对368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进行PCR检测,分析其整合子结构基因以及ESBLs基因(blaT旷bla…和6肠CTXM)。结果I类整合子、6肠sH。、6f口T旷6f口cTx_M的检测率分别为54.35%、40.93%、42.75%、44.82%,未检测到II、III类整合子阳性菌;携带6肠。。基因的菌株检测到I类整合子的比例显著高于携带6肠。~NSDbtaCTXM基因的菌株(P〈O.01);环丙沙星、头孢吡肟、左旋氧氟沙星和哌拉西林外,整合子阳性和整合子阴性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株对其他8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不同(P〈O.05)。结论我院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中整合子以I类整合子为主,II类和III类整合子较少;我院ESBLs肺炎克雷伯菌b/a…..比例略高;I类整合子参与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铜绿假单胞菌中Ⅰ类整合子及携带的耐药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整合子在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中的分布状况及其主要类型,研究Ⅰ类整合子的结构特征并探讨其与细菌多重耐药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检测3类整合子整合酶的编码基因,并扩增整合子的可变区,运用DNA测序技术分析整合子可变区的耐药基因及其排列顺序,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检测到的可变区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在20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中,15株检测到Ⅰ类整合子,未检测到Ⅱ类和Ⅲ类整合子,其中一株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全长序列含有Ⅰ类整合子整合酶、Aac A4氨基糖甙乙酰转移酶、IMP-25金属β-内酰胺酶、OXA-30 β-内酰胺酶和Cat B3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的编码基因及其相应的基因重组位点,GenBank登录号为EU588392,其中IMP-25为一个新的金属β-内酰胺酶亚型.结论 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中存在的整合子类型是Ⅰ类整合子,并且该整合子可变区携带多种耐药基因盒,其中一个是金属β-内酰胺酶新亚型IMP-25,在分子水平上阐述了I类整合子参与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第一类整合子在介导细菌耐药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反向PCR方法对第一类整合子旁翼序列进行分析。方法以具有典型第一类整合子结构的茨昂威沙门菌(S.tsh/ongwe)S191为研究对象,分别用EcoRV和Hind Ⅲ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对基因组DNA进行酶切。并对酶切产物进行自身环化,通过设计第一类整合酶基因的反向引物来扩增第一类整合子的旁翼序列。结果分别扩增得到1500和6000bp左右大小的第一类整合子旁翼序列。结论进一步明确了第一类整合子的结构,并为第一类整合子调控因子的分析和克隆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淮北地区Ⅰ类、Ⅱ类整合子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A)中分布及其可转移耐药情况.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榆测多重耐药菌中整合子基因,并对整合酶基因阳性菌株进行转移接合试验;采用K-B法对接合转移成功菌株及接合子进行13种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Ⅰ类整合子检出率为86.1%,未检出Ⅱ类整合子,含整合酶基因的接合子在转移成功接合子中所占比率为35.7%.结论 淮北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中整合子的分布以Ⅰ类整合子为主,且水平传播率达到35.7%,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Ⅰ类整合子在产ESBLs和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分布流行状况,分析Ⅰ类整合子在细菌多重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NCCLS推荐的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用双纸片协同试验检测产ESBLs菌,PCR扩增Ⅰ类整合酶基因.结果 大肠埃希菌ESBLs和Ⅰ类整合子的检出率分别为57.4%和45.4%,Ⅰ类整合子在产ESBLs菌的分布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结论 Ⅰ类整合子的存在与细菌产生ESBLs相关,影响着临床分离株多重耐药率的高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I类整合子在产ESBLs和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分布流行状况,分析I类整合子在细菌多重耐药中的作用。方法根据NCCLS推荐的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用双纸片协同试验检测产ESBLs菌,PCR扩增Ⅰ类整合酶基因。结果大肠埃希菌ESBLs和I类整合子的检出率分别为57.4%和45.4%,I类整合子在产ESBLs菌的分布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结论I类整合子的存在与细菌产生ESBLs相关,影响着临床分离株多重耐药率的高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Ⅰ型整合子参与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07年至2010年某院临床分离的297株肺炎克雷伯菌,应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耐药性,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进行I类整合子整合酶基因的检测;整合子可变区扩增、克隆测序,分析I类整合子基因结构。结果 297株肺炎克雷伯菌中,除MEM、IPM外,对其余11种抗菌素,Ⅰ类整合酶基因阳性菌株的耐药率明显高于Ⅰ类整合酶基因阴性菌株。57.91%(172/297)的菌株I类整合子整合酶基因阳性,共检测出10种不同基因盒。可变区编码耐药基因有aadA2、aadA1、aadA5、aadA3C、aacA4,介导氨基糖苷类抗菌素耐药;dhfrhI、dfrA12、dfrA14、dfrA17、dfrA1、dfrA25、dhfrhI,介导磺胺类抗菌素的耐药;aar-2,介导利福平耐药。结论Ⅰ类整合子在本院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中分布较广泛,主要介导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类抗菌素耐药。整合子与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有关,在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的形成和播散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鲍曼不动杆菌Ⅰ类整合子与多重耐药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状况、Ⅰ类整合子的分布情况,探讨Ⅰ类整合子与多重耐药的关系.方法 检测20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对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PCR扩增Ⅰ类整合酶基因.对部分Ⅰ类整合酶阳性菌株进行耐药基因盒序列分析.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呈现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IMP和MRP耐药率分别为0.9%和1.8%,对CPZ/SB的耐药率为35.7%,对其它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大于60%,多重耐药率为76.8%(86/112),但对COL和MIN均敏感.80.4%(90/112)的菌株检测出Ⅰ类整合子.Ⅰ类整合子阳性株对多种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阴性株,且Ⅰ类整合子阳性株多重耐药率(90%)明显高于阴性株(22.7%)(P<0.01).Ⅰ类整合子基因盒序列分析显示,Ⅰ类整合子携带aacA4,catB8和aadA13种耐药基因.结论 Ⅰ类整合子在鲍曼不动杆菌中检出率很高并与其多重耐药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儿童志贺菌Ⅰ类整合子表达及其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60株产ESBLs志贺菌基因分型以及检测60株产ESBLs与60株非ESBLs志贺菌Ⅰ类整合酶基因,以分析Ⅰ类整合子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以及与ESBLs基因的关系。结果:儿童临床产ESBLs志贺菌耐药基因分型以CTX-M型最多见(85.0%),其次为TEM-1型(50.0%)。产ESBL菌株基因分型分布情况以CTX-M型最多见(56.7%),其次为TEM-1+CTX-M型(20.0%)和TEM-1型(20.0%)。产ESBLs和非产ESBLs菌株中Ⅰ类整合酶扩增阳性例数分别是55例(91.7%)和15例(25.0%),两组整合子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Ⅰ类整合子表达与ESBLs具有相关性(R=0.67,P<0.01);Ⅰ类整合子阳性的菌株耐药性明显高于Ⅰ类整合子阴性的菌株,整合子阳性株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以及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率较高,依次为84.3%、58.6%和90.0%。结论:儿童产ESBLs志贺菌中Ⅰ类整合子携带率明显高于ESBLs阴性菌株,显示儿童志贺菌Ⅰ类整合子与ESBLs基因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院内奇异变形菌中各类整合子的携带分布情况、阳性菌株可变区基因盒类型以及其与宿主菌耐药表型的相关性,从而为临床治疗和院内感染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方法,将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份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得到的150株奇异变形菌进行第1、2和3类整合子的筛选,并对整合子阳性菌株可变区进行测序分析以及宿主菌的耐药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50株奇异变形菌中携带整合子的菌株共有91株,阳性率为60.7%,其中第1类整合子阳性菌株有30株,占20.0%;第2类整合子阳性菌株22株,占14.7%;同时携带第1和2类菌株39株,占26.0%;未筛出第3类整合子;在91株整合子阳性菌株中,86株可变区出现扩增产物条带,其余5株可变区未见扩增产物;第1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可变区携带的耐药基因盒主要为AadA2、DfrA32,第2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可变区携带耐药基因盒主要为DfrA1;可变区携带AadA2的菌株对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整合子阴性菌株(P<0.01),可变区携带DfrA1或DfrA32的菌株对复方磺胺甲噁唑(即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也明显高于整合子阴性菌株(P<0.01);91株整合子阳性菌株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磺胺甲噁唑、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曲松、妥布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整合子阴性菌株(P<0.01)。结论 临床分离的奇异变形菌携带整合子的比例较高,其可变区所携带的耐药基因主要为编码氨基糖苷类和甲氧苄氨嘧啶类抗菌药物的基因,整合子的携带与宿主菌产生的耐药性呈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Ⅰ类整合子在住院儿童分离大肠埃希菌中分布流行情况。方法:根据NCCLS推荐的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PCR扩增临床大肠埃希菌Ⅰ类整合子整合酶基因和可变区基因盒。结果:患者整合酶检出率68%,Ⅰ类整合子基因盒检出率为65%。Ⅰ类整合子的大小约为772 bp~2360 bp,100株细菌各含1~2个Ⅰ类整合子,整合子中最常见的基因盒排列为dfrA17+aadA5和dfrA12+aadA2。结论:Ⅰ类整合子在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中广泛流行,是介导细菌多重耐药性的重要分子机制,应加强基因水平耐药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株携带的Ⅰ类整合子及相关耐药基因进行筛选和分析.探讨Ⅰ类整合子在大肠埃希菌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对43株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做药敏试验;采用PCR扩增、DNA测序、DNA序列比对的方法 对其携带的Ⅰ类整合子相关耐约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43株大肠埃希菌分离株对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依次为亚胺培南4.7%、阿米卡星18.6%、头孢他啶、27.9%、头孢吡肟37.2%、头孢呋辛55.8%、复方磺胺甲嗯唑58.1%、妥布霉素74.4%、庆大霉素79.1%、头孢噻肟81.4%和哌拉两林83.7%.在43株大肠埃希菌分离株中有25株含有Ⅰ类整合子,其中18株携带整合子相关耐药基因,如介导对磺胺类和氨基糖苷类约物的耐药基因等;某些菌株携带的整合子相关耐药基因相同.结论 Ⅰ类整合子在大肠埃希菌中广泛存在,整合子相关耐约基因在该菌耐药性的形成和播散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抗生素杂志》2021,45(11):1148-1152
目的 了解院内奇异变形菌中各类整合子的携带分布情况、阳性菌株可变区基因盒类型以及其与宿主菌耐药表型的相关性,从而为临床治疗和院内感染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方法,将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份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得到的150株奇异变形菌进行第1、2和3类整合子的筛选,并对整合子阳性菌株可变区进行测序分析以及宿主菌的耐药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50株奇异变形菌中携带整合子的菌株共有91株,阳性率为60.7%,其中第1类整合子阳性菌株有30株,占20.0%;第2类整合子阳性菌株22株,占14.7%;同时携带第1和2类菌株39株,占26.0%;未筛出第3类整合子;在91株整合子阳性菌株中,86株可变区出现扩增产物条带,其余5株可变区未见扩增产物;第1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可变区携带的耐药基因盒主要为AadA2、DfrA32,第2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可变区携带耐药基因盒主要为DfrA1;可变区携带AadA2的菌株对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整合子阴性菌株(P<0.01),可变区携带DfrA1或DfrA32的菌株对复方磺胺甲噁唑(即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也明显高于整合子阴性菌株(P<0.01);91株整合子阳性菌株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磺胺甲噁唑、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曲松、妥布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整合子阴性菌株(P<0.01)。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