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ADR)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分析2008年1月—2010年4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出现左氧氟沙星ADR的92例患者的相关因素、临床表现类型以及治疗和预后。结果本组年龄<60岁患者有35例(38.04%),年龄≥60岁患者有57例(61.96%);静脉用药发生患者83例(90.22%),口服用药者9例(9.78%);联合用药所致70例(76.09%),单独用药22例(23.91%)。本组变态反应35例(38.04%),发生率位居首位;其次消化系统反应20例(21.74%),全身性损害15例(16.30%)等。所有患者经调整滴速、停药或对症处理后症状均消失。结论左氧氟沙星ADR发生率日趋升高,临床医护人员应掌握其相关因素,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情况及特征。方法对我院2006年7月~2010年12月收集上报的902例ADR/ADE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及年龄,严重ADR的发生率,ADR/ADE累及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用药途径及诱发ADR/ADE的药品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02例ADR中,有447例(49.6%)是由抗菌药物引起的。其中阿奇霉素是引起ADR的最多的药物(占31.47%),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累及最多的是皮肤。药物-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能确定的有79%,撤药后恢复率达到95%。结论在我院的住院患者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是ADR发生的最常见的诱因,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注意监测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常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9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ADE)以及产生药物不良反应(ADR)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6年6月~2010年1月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96例进行分析,对其用药情况、年龄、ADR、累及系统-器官等临床相关因素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96例中用药环节存在不当58例(60.4%),包括不符合适应证或不辨证用药、同一输液瓶续滴未冲洗输液管、超剂量应用和用药次数过多等。正确用药情况下ADR38例(39.6%),其中清热解毒类占44.7%,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类占44.7%,补益类占10.5%,一般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75%,以皮肤反应和胃肠道反应为主。结论用药不当是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容易被临床忽视,需要医生遵循中药注射剂的适应证和用法正确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我院老年用药中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诱发ADR相关因素,以建立健全ADR监测制度,保持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1年12月老年用药中发生ADR患者546例(男337例,女209例),年龄60~88(71.4±13.2)岁,并把收集的这些ADR进行统计、分类和分析。结果发生ADR的546例老年患者中男性(61.7%)高于女性(38.3%),发生率最高的是抗菌药类药物。ADR发生与使用抗菌药种类、中药注射剂质量、给药途径等相关。ADR常见临床表现依次是皮肤及其附件、其次是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结论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的是抗菌药类药物,临故床上必严格掌握,做到安全、合理和有效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检测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内细菌内毒素的方法。方法:使用显色基质鲎试剂对不同批号的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分别进行干扰试验,考察确立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内毒素定量检查法。结果:表明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r≥0.98,乳酸左氧氟沙星在2mg/ml浓度无干扰作用。结论:显色基质法具有灵敏、快速、能定量、重复性好的特点,可用于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细菌内毒素含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任晓辉  黄莹 《兵团医学》2014,40(2):57-59
目的:了解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探讨发生原因及防范对策,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的4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ADR报告中,发生率最高的是60岁以上年龄组;涉及到13个品种,以舒血宁注射液发生率最高,占28%;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见,有23例,占41.82%。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主要由药物自身因素、患者因素以及临床使用不当等原因造成。结论:医院应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为临床提供用药参考,促进临床安全、合理、有效地应用中药注射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石河子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2013年我院上报的452例ADR报告,分别从ADR的级别、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转归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52例ADR报告中,新的/严重的ADR为136例(占30.09%);发生ADR患者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10岁以下患者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242例,占53.54%);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为285例(占56.21%);引发ADR最常见的是化学药(354例,占75.48%);ADR的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损害为主(122例,占25.85%),其次为血液系统损害(120例,25.42%).结论:新的/严重的ADR报告在分析和评价中意义重大,加强和重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控制药物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4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家霞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2):2229-2229
目的:观察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和不良反应.方法:40例患者均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感染者每日剂量0.4 g,静注,0.2 g/次,2次/d,疗程7~10 d.结果:0例患者中,治愈32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结论: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而轻微,可作为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理想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航空工业中心医院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状况及引发的相关因素,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尽量减少临床工作中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收集到的2002~2006年航空工业中心医院277例ADR报告的报表资料,按患者年龄、性别、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反应类型、临床表现等输入计算机,用Excel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7例ADR中,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1.56;单一用药221例,合并用药56例;因果关系评价为肯定80例,很可能137例,可能50例.怀疑7例,无法评价3例;本人或其家庭有药物过敏史的63例;抗茵及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占73.3%;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占52.7%.结论:老年患者应作为临床ADR监测的重点人群;应注意掌握抗感染药物的用药指征,减少不必要的用药及合并用药;中成药的使用应注意慎重用药,特别是静脉用中药注射剂宜单独使用,并注意用药剂量.必须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尽可能减少临床不良反应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维护患者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0.
何全 《兵团医学》2012,(2):53-55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收集到的200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例ADR中,6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最高,占28.50%。由抗菌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占31.50%。注射给药途径是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途径,占90.00%。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全身症状及消化系统损害。结论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很多因素有关,应重视医院ADR的报告及监测工作,提高合理用药水平,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山西省临汾市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对该院2010年收集到的17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72例ADR报告中,以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97.09%;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48.04%;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52.33%。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的监测,规范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地西泮(安定)治疗急性酒精中毒兴奋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ADR),以加强临床合理用药。方法2000年1月-2006年1月急诊收治的急性酒精中毒兴奋患者共158例,根据采用肌注和静脉不同方式给予地西泮分为肌内注射组91例和静脉注射组67例,两组的年龄、性别、饮酒量、就诊时间以及地西泮使用剂量无显著性差异,组间具有可比性。统计分析地西泮不同给药方式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肌内注射组有效率为92.31%,没有发生不良反应,危险率为0%。静脉注射组有效率为100%,有3例发生心跳骤停,2例发生误吸、呼吸骤停,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46%。结论对急性酒精中毒兴奋患者应用地西泮镇静治疗,以肌内注射为好,静脉注射有可能诱发严重的医疗意外事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方法:从患儿年龄、性别、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药品种类、ADR分级等方面对我院78例儿童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收集的78例儿童ADR报告为我院2008~2011年所发生.结果:78例ADR报告中,1~3岁儿童ADR发生率最高,性别差异不明显;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重要途径,有50例(64.11%);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有45例(57.69%);引发ADR药品以头孢菌素类最多;ADR分级以轻中度为主.结论:临床应合理应用儿科药物,并重视ADR的监测及药物咨询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Radiograph contrast media (CM) are known to produce myocardial disturbances during cardiac angiography. The most severe electrical disturbance is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 Previous studies using prolonged right coronary exposures have demonstrated a higher incidence of VF with dilute low sodium CM than with dilute CM containing more physiologic levels of sodium. In this study the incidence of VF was examined for more conventional concentrations of iopamidol, iohexol and ioxaglate and for sodium supplemented iohexol. The incidence of VF was determined during 25-second injections of contrast media into the canine right coronary artery at a rate of 0.4 mL/sec. Injections of iohexol and iopamidol at concentrations of 160, 240 and 320 mgI/mL produced significantly more VF (P less than .005, Fisher Exact Test) than meglumine/sodium ioxaglate or iohexol supplemented with 20 mM sodium chloride. The time required to produce a 50% incidence of VF with iohexol and iopamidol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sodium concentration (r = .92, P less than .01).  相似文献   

15.
郭晓莺  李青山  程景明 《武警医学》2012,23(4):299-301,304
目的了解太原市医务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的认知情况,并提出对策和建议。方法对太原市各类等级12所医院的医务人员共计714人进行问卷调查,并依据工作年限、职称、学历、专业、单位级别进行分类比较,了解其对药品不良反应知识的掌握、认知情况,发现各人群认知情况的差异,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太原市医务人员对ADR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但对于ADR的相关法规及报告制度认知有明显差异。认识度高低与工作年限和职称关系不大,与学历高低成正比,且以药学专业的认知度最高;单位级别越高越重视,与ADR相关的工作越完善。结论加强宣传与培训,普及ADR知识;发挥专业优势作用,做好安全评价工作;提高监测人员业务水平,提升应对ADR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