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对李东垣"阴火"的内涵,从其生理"心火"、"君火"、"相火"观到病理"心火"、"君火"、"相火"观展开论述。认为"阴火"的实质是妄动之相火,并归纳了阴火产生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2.
李东垣"阴火"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红孝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2,19(1):7-8
李东垣创立脾胃内伤学说提出阴火论,其有效地指导临床应用有数百年,然李氏阴火起后世医家争论不休,笔者从生理、病理、治法方药诸方面浅谈对阴火的一点认识,旨在使“阴火”实质更明朗化。 相似文献
3.
郑红斌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3)
本文从阴火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治则方药诸方面对李东垣著名的阴火理论作了探讨,立足东垣阴火本议进行解析,认为阴火理论乃东垣脾胃内伤学的基础,并对临床应用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李东垣是"补土派"的创始人,在他所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4部著作中,有40多处提到"阴火"。但他对阴火的概念交待得不够确切,有时指心火,有时指肾火,有时又指脾火、胃火、肝火、肺火、经脉之火、五志之火、实火、虚火、相火、下焦包络之火、七情之火等。上述这些繁杂不同的说法,造成了后世学者对其"阴火论"学术思想认识的不同。正确理解李东垣"阴火论"学术思想,对全面准确把握和深入研究李东垣整个 相似文献
5.
李东垣的脾胃相火统一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人往往以"补土派"来概括李东垣的学术思想特点,但这只是说明了发病的始动因素,具有片面性,而由此"因"导致的"果"即"相火"在疾病发展的整个病理过程中亦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李东垣对相火已有完整的认识,并且已经形成独立的脾胃相火统一观. 相似文献
6.
伊丽萦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1):50-51
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中补土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脾胃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起关键的作用。在他的脾胃学说中最具独创性的便是阴火理论。该理论首见于《内外伤辨惑论》 ,后又在《脾胃论》中有所阐述。李东垣饱读《内经》、《难经》、通晓《易经》 ,并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 ,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阴火理论可有效地指导临床 ,实为中医之瑰宝。后世医家对此理论各抒己见 ,只惜是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故今综述如下 ,以飨诸贤。1 对阴火概念的研究胡氏[1 ] 认为东垣以阴饰火有以下几个目的 :①强调内伤 :外感为阳 ,内伤为阴 ,特意将内伤所致之火邪称… 相似文献
7.
浅议李东垣的脾虚阴火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认为东垣阴火论中“阴火”是指里虚、脾胃中气不足而产生内热而言,喜怒过度、饮食失常、寒温不适、劳倦所伤、内伤脾胃、中气不足等均可导致阴虚生内热;对其机理、临床表现作斩阐述。阴火证是本虚标实证,故其治疗也应从本虚和标实两方面加以考虑。虚,常用甘温益气法;阴火实的一面,多取苦寒泻火法或升阳散火法,这样,乃成标同同治之剂。 相似文献
8.
冯文才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0(2):171-172
对李东垣《脾胃论》提出的“阴火”病机、治则进行探讨,认为脾胃气虚是“阴火”的病理基础,甘温除热是治疗“阴火”的主要原则,并从病位、病机、症候特点、实质、治疗等方面对李东垣“阴火”与阴虚火旺、阴盛格阳所出现的假热症加以比较区别,以便能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9.
金元时期李东垣创立了阴火说,但他在《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书中说阴火为肾火者5处,为脾火者3处,为心火者2处,为肝火、肺火、胃火者各1处,为经脉之火者6处,为五志化火者2处,为实火者1处,为虚火者6处[1],没有明示阴火的概念.于是后世医家就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阴火与阳火,在《类证治裁·火症论治》中林珮琴认为阴火乃五脏六腑游行不归之火,在《医医小草》中荆州宝辉认为阴火是与阳火相对立而言的,现代有医家认为阴火乃内脏之火[2]、浊气郁化之火[3]、虚热[4],也有认为阴火与气火对立统一、且为下焦相火之变[5]等等,见解参差,争论不休.笔者基于先贤的观点,对阴火与阳火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李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脾胃论"创始人,被后世称作"补土派"。李东垣认为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人体精气有赖于脾胃的升降布散。故脾胃升降失常,则会出现诸多病证,其中就包括阴火的证候症状。火为热之极~[1],其性上炎,阴火者常见有身热汗出、心烦口渴、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淡红、脉虚大等症。李东垣认为气宜发于上而周流全身,火当潜于下以温煦蒸化。中气下陷则湿气下流,郁遏下焦,激阴火而上冲,得乘土位,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经曰:有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系统论和广义热力学理论对李东垣元气与阴火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李氏对元气与阴火关系的论述不仅被中医临床实践所证实,且寓含系统论与热力学理论内涵。应用系统论和热力学理论可以清楚地解释元气与阴火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金元四大家中的李东垣,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突破性创见颇多,其对脾胃在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阐发,并对内伤脾胃的病变提出了完整、系统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丰富了中医学脏腑学说的内容;其针法理论的发展以及对治疗的深化也造诣颇深。本文联系前人对其理论的理解,在继承的基础上,另辟“气”的角度对其“阴火理论”、治则方法以及其针灸理法等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李东垣“阴火”学说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笔者根据李氏<<内外伤辨惑论>>和<<内经>>,<<难经>>等古典医著的复习,并参阅近代文献资料,认为李氏“阴火”系指多种致病因素而致脾气衰而出现内脏机能虚性兴奋之“火”。李氏所创立的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滋阴火升降汤,升阳散火汤等,均突出“补气”为要旨,并按益气,升阳,泻火,顾护脾胃之阴的治疗“阴火”原则,应用于临床,确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李杲内伤学说中提出的阴火论点,其内容、治疗、名称等问题,后人时有争论,有必要对其具体内容进行探讨。1阴火论的来源李杲的阴火论,渊源于《素问》阴虚生内热之语。如《调经论》这样讲道:阴虚生内热奈何……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 相似文献
15.
王霞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9(5):5-6
关于“阴火”理论历代医家有不同解释。经分析认为“阴火”是指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精神刺激三因素综合作用引起脾胃气虚而导致的内伤发热,是由于脾胃气虚,气机失常,致三焦气失机司所致,源于中焦,起于下焦,见于三焦。 相似文献
16.
17.
18.
周育平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10,(9):112-113
阴火理论是东垣脾胃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脾胃学说理法方药的各个方面。阴火"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的论述体现了脾胃元气充足对机体气机升降,心肾水火调和的枢纽作用,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甘温除热理论,从中焦脾胃入手,通过补脾胃、升阳气、泄阴火,可以达到交通心肾、交济水火的目的,为临床调理脾胃治疗复杂、疑难疾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脾胃论》阴火理论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脾胃论》原文明确了阴火的范畴和实质,从心火、肝(胆)火、相火与脾胃生理、病理相互影响的角度,按脾胃先病和脾胃后病分析了阴火的产生机制,简述了阴火的见症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冯文才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4(4):233-234,236
临床上有些表现为“热”的病症,是由于脾胃气虚,谷气下流于肾,相火离位上越形成“阴火”所致,对此运用李东垣的“阴火”学说,从脾虚论治往往取效。本文举例阐述运用“阴火”学说在辨证论治上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该类疾病多延医日久;(2)临床上须有脾虚见证;(3)即使舌苔黄甚或黄腻,如见舌质淡,或边有齿印,脉缓或弱仍可考虑运用;(4)治疗时在补中升阳的药物中须加黄柏或知母等降火药引“火”归原,但用量不宜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