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出痛风是毒邪致病的代表病症,认为毒邪与痛风存在以下关联:(1)外受之毒是引起或诱发痛风发病的先决条件;(2)禀赋不足及内生之毒是痛风发病的内在因素;(3)毒邪所致痛风可因其属性不同而有风、寒、湿、热、痰、瘀、虚毒之分(简称七毒辨证法);(4)痛风可用毒攻疗法即祛毒、泄毒、解毒、制毒、搜毒、攻毒的治疗原则及基本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
传染性肺炎的中医病名当为肺疫,发病有即发、伏发两种形式,分寒湿肺疫和温热肺疫两种类型。肺疫初起邪在膜府,继而邪毒内陷于肺,肺失宣肃,痰湿内生,邪毒与痰搏结,壅滞于肺,肺气郁闭。邪伏期根据体质辨证用药,以益气养阴、透邪解毒为主。发病后当顺肺之性,以化痰止咳为基本治法;恢复期正虚邪恋、肺脾两虚,治以益气养阴、透泄余邪为主。总体辨寒热虚实、轻重缓急,灵活应用诸法。  相似文献   

3.
论以毒攻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表明,毒烈中药是指那些攻邪之力迅猛,毒副作用显著,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的药物。它以迅猛刚烈、开通攻逐之性,治疗毒邪深痼之疑难危重病证每收奇效,其治病之理就在于“以毒攻毒”,即以药物之毒治病邪之毒。  相似文献   

4.
正温病治毒法是用于毒邪引起的温热疾病的治疗大法,据毒邪的特点将毒邪分为六淫化火之毒、疫疠之毒、温毒以及脏腑失调、内生热毒。根据其致病的病因病机将温病治毒法分为解毒法(包括清热解毒、清营解毒、凉血解毒、滋阴解毒、辟秽解毒)、泄热排毒法、开郁化毒法、扶正抗毒法。1毒在温病发病中的病因病机毒,通常亦被称作毒邪。常富业等~([1])在诠释毒的概念时指出毒与邪有所不同,邪气蕴结不解是成毒的重要环节。在温病学中毒有不同的涵义,它可指病  相似文献   

5.
试论毒邪致病及证候特征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毒的含义在中医学中非常广泛,而将毒邪作为一种致病因素,论述最多。自《内经》以来,对毒邪在发病中的作用有不少认识。尤其至近代温病学,关于毒邪致病已较为系统的予以阐述。现代医家在丰富的临床实践中,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深刻体会到毒邪,尤其是内生之毒,是导致内伤杂病顽恶难治的关键。因此,充分认识毒邪、了解毒邪致病特点及证候特征,有助于深入研究疑难病症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对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 毒与毒邪1.1 毒的原义“毒”字,在许慎《说文解字》中释为“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引申为厚也,恶也,害也。据《辞…  相似文献   

6.
脂肪肝的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医治疗有其优势与特色,依据中医基础理论,结合脂肪肝发病特点,认为"脾气虚"是脂肪性肝损伤的发病基础,酒、湿、痰、瘀之邪蓄积日久而成毒,"毒邪内蕴"是主要病理因素,"气虚毒蕴"为脂肪性肝损伤主要发病机制,此理论的提出丰富了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7.
毒邪是反应性关节炎发生的重要条件,且始终贯穿整个病理过程。其中先天禀赋不足,内生虚毒是引起反应性关节炎的内因;外感毒邪是导致反应性关节炎发病的先决条件;痰瘀互结而成内生之毒,是反应性关节炎的继发改变。在防治反应性关节炎的临床实践中,需遵循解毒邪原则,做到:1首辨毒邪;2次辨病期;3三辨正邪偏胜。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中医学脏腑经络理论,以咽喉与肺肾经络相连为切入点,同时结合咽炎发病特点,提出急性咽炎的发病是在机体肺肾阴虚的前提下,感受外邪,邪毒由口鼻而入,直袭肺之门户,邪毒与阴虚相得益彰,而表现为咽喉红、肿、疼痛等症状。  相似文献   

9.
解毒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变生水湿痰饮,血脉不畅,痰瘀互结,生为糖尿病毒邪,临床表现为热毒、湿毒、痰毒、瘀毒、风毒等多种形式,治疗宜采用清热解毒、利湿祛毒、化痰解毒、活血祛瘀解毒、扶正解毒诸法。认为毒邪理论与糖尿病发病机制之炎症学说具有内在联系,解毒法是防治糖尿病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脾气虚弱是乙型肝炎的内因,湿热邪毒是乙型肝炎的外因,内外合邪则是乙型肝炎的发病条件。乙型肝炎病理变化复杂,立法遣药应考虑到气滞、湿热、脾虚、肾虚、血瘀等多个方面,同时自始至终都不应忘记祛除邪毒。乙型肝炎辨证分为肝郁湿热证、肝肾阴虚证、肝郁毒伏证、气滞血瘀证,在辨证用药的同时需辅以祛毒之药如虎杖、连翘、白花蛇舌草、蜂房等。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为西医病名,中医根据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把慢性乙型肝炎归属于中医的黄疸、胁痛、臌胀、积聚等病证范畴,认为本病与“湿”、“热”之邪有关。湿热毒邪是慢乙肝的主要致病因素,湿热毒邪内侵,留滞不去,是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治疗上多以清热解毒利湿法为主,大多方剂的药物也以苦寒类居多,以此治疗慢乙肝,常可收到改善肝功能、明显减轻或消失患者临床症状的良好效果,但大多无法使有关的病毒指标转阴,无法使之痊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湿热”并非是慢乙肝的全部病因病机。湿热毒邪是外因,是病之标;正气亏虚是内因,是病之本。…  相似文献   

12.
关于毒邪及其辨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了历代医家对于毒邪的认识 ,如何评价毒邪 ,以及如何辨治毒邪。结合现代临床研究进展 ,认为毒邪应为邪气亢极或邪气蕴结不解所致 ,其实质为他邪产生 ,有利于毒邪治疗的确立 ,也符合临床治疗实际。毒邪具有亢极或者蕴结的双面特性 ,而非完全亢烈性 ,尤其是在现代一些慢性病毒感染性疾病治疗中 ,针对邪气蕴结成毒的治疗十分重要。毒邪更非完全火热性。毒邪的辨治 ,首辨外感和内伤 ,外感邪毒可分为风毒、热 (火 )毒、寒毒、湿毒、疫毒、药食毒、虫兽毒、秽毒等 ,内伤邪气有瘀毒、痰饮毒、水毒等 ;次辨阴阳 ,认为临床阴阳之分寒热为关键 ,不能将解毒与清热解毒等同 ;把握解毒要领 ,如清毒、散毒、通毒、下毒等方法的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在急性高热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外感高热以卒感实邪为致病因素;卫气失固为发病之内因;正邪交争为发热的根本病因。六淫邪毒,疫疠之气,客于肌腠,正气与邪毒交争,阳郁而发热。古方麻黄汤即是通过发汗之法,解决正邪交争的问题,使邪毒由肌腠而出,达到人体阴阳气血平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对中毒性痢疾的认识大体归纳如下:古代的“疫痢”、“疫毒痢”、“毒痢”与现代医学的中毒性痢疾相近似。其病因认为是:“毒痢,痢之因于毒者,此症多因痧毒内陷,痢下脓血”所致。《伤寒指掌,中指出,不外“痧毒疟痢等病因暑湿秽合邪”所引起的。毒痢之发生是暑湿秽邪自口而入,直犯中焦(胃肠),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暑湿之邪随气血而蒸腾,机体为了驱病毒达于肌表,于是邪正交争,而出现壮热(高烧)。由于本病毒势猛烈,再上乘于心,蒙蔽神明,遂致昏迷。心肝(包括现代医学之神经系)原属一体,子病及母,木火相燔,而现惊厥(抽风)。  相似文献   

15.
毒损脑络与毒损脉络是现代阐释中风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学说,其"毒邪可破坏形体,损伤脑络"之论在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简称症状性脑动脉狭窄)发病的认识中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阐释本病正气虚的发病基础,详述火毒、浊毒等毒损证素对脑血管狭窄的影响,分析"络虚—络滞—络损"病理演变过程,总结络虚毒损是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毒邪为中医病因学说之一。近年来 ,由于临床实践的发展和现代病理机制研究的深入 ,使得对传统毒邪的认识得以深化和拓展 ,并逐渐成为现代病因学与治疗学研究中新的视点与热点。现将近年来毒邪研究相关文献概述如下。1 毒邪的概念毒的本意是指毒草 ,《说文解字》释 :“毒 ,厚也 ,害人之草。”在古代医药典籍中 ,毒具有多重含义 ,或言病邪 ,或言病证 ,或言药物 ,或言治疗等。就病因学而言 ,毒是指病邪。传统毒邪是指六淫之甚及六淫之外的一些特殊致病物质 ,如“风气相搏 ,变成热毒”及疫疠之毒、蛇毒等。随着现代医家对毒邪认识的深化 ,毒邪…  相似文献   

17.
目的:全面总结中医学有关“毒邪”的证治理论.方法:收集相关“毒邪”理论及“毒邪”致病的文献资料,归纳“毒邪”历史源流,探讨“毒邪”致病的证治规律.结果:“毒邪”可归为“邪盛为毒”与“邪蕴为毒”二说,长于“外毒”而短于“内毒”.从“毒邪”辨治来看,对于诸多顽疾的认识与治疗亦有所创新.结论:近代医家对“毒邪”颇有创新,主张“邪盛为毒”,倡导“毒分内外”,其中“内毒”为患,既为病变之所生,亦为病变之始因,但其毒理未详,尤当深究.  相似文献   

18.
周芳  蔡威  李旭成  张栋  周勇  张彩蝶 《中医学报》2020,35(7):1362-136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应归为肺系疫病中"湿毒疫"范畴。疫戾毒邪是COVID-19发病的主要原因,"湿邪"为发病的外在条件,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疫戾毒邪与六淫邪气挟杂形成湿毒邪气以致病,湿毒之邪致病初起以呼吸道症状为主,但尚无明显气血阴阳、寒热虚实之分。初期,湿毒困表,营卫失调,病位在表在卫气分;病至中后期,邪毒壅肺,肺失宣降,肾不纳气,湿毒困脾,脾失健运,病位在肺、脾、肾三脏。若遇素有伏邪,正气本虚,则易邪毒内陷,变生厥脱,并容易导致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蓄积,病入营血分。对于COVID-19的防治,始终强调早期中医药干预,防止病情向危重症转化。宣清和化方主要用于COVID-19医学观察期和临床治疗期中的轻型、普通型发热患者,临床疗效评价主要从患者体温降低、咳嗽症状缓解、乏力症状减轻、胃肠道症状改善、病程缩短等几个方面综合评价。全方采用"宣透达表法""清热解毒法""表里和解法""辟秽化浊法"四法联用,扶正与祛邪相结合,使表里双解,患者病程缩短、发热及胃肠道症状明显改善,可有效预防患者向重型及危重型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春温邪外发,治取清透并重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内经》斯言,已为后世“伏邪”论之根据,然也,非也,论各不一。余以为热病皆伤于邪。毒邪伤人,咸多伏藏,发病与否,既取之于毒邪的质量,更决之于正气的强弱。《经》云:“精者,生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正强邪弱者,可“合而自去”;正邪相等,则毒邪潜藏,伺机而发;邪强正弱,不久即发。此非“寒”之一邪为然,而风、暑、湿、燥,诸种毒邪无不然也。  相似文献   

20.
毒邪属中医学病因学概念,是一类致病物质的总称,历代医家仁智并见,对毒邪理论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从古至今毒邪有内毒、外毒、环境毒、六淫毒等40余种分类,具有顽固性、内损性、暴戾性、依附性等特征,临床所致病证涉及心脑血管、肝脾肾等多个系统.各医家在诊疗毒邪所致病证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值得深入探讨和不断学习.本文就毒邪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