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对中医院校《中医诊断学》教材的回顾来看,在论及半表半里证时几乎均仅以伤寒少阳证为是。但笔者以为,既然外感伤寒可以形成邪正分争于表里之间的半表半里证,那么外感温病理应可以形成邪居表里之间的半表半里证。考温病前贤叶天士、薛生白、章虚谷等诸家之论述,可以认为,薛生白所谓“温热阻遏膜原”一证,当属半表半里证。  相似文献   

2.
武冰  姜元安 《环球中医药》2012,(10):746-747
"少阳为半表半里"之说,并非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提出,而是后世医家在解读《伤寒论》过程中所创立,用来阐释少阳病的病位及病机。但经过仔细推敲,半表半里既不是少阳之部位,少阳病也不该理解为伤寒病从表入里传变过程中的"半表半里"证,这一含混不清的概念与仲景六经本义相去甚远,对于认识少阳病的本质和病位反而造成混乱,有必要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3.
关于《伤寒论》少阳病“半表半里”历代医家争论颇多,目前尚无定论。“半表半里”既是少阳病的病位又是少阳病的辨证纲领。“半表半里证”是一个独特的证候,其病位既不在太阳之表,也不在阳明之里,而是在不表不里、表里之间的位置。本人研习少阳病篇,偶有所得,以飨同行,不妥之处,请予教正。  相似文献   

4.
田永衍 《河南中医》2008,28(12):7-7
一部<伤寒论>,以六经为外感病立法,讲外感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在六经传变中,少阳的地位比较尴尬.<伤寒论>中是将其列于阳明之后的,后世讲传变,又多将其列于阳明之前,究竟在仲景心中少阳应在阳明之前还是在阳明之后?  相似文献   

5.
师小茜  牛阳 《光明中医》2016,(5):750-753
目的总结"半表半里"学说近10年的研究进展。方法对与近10年来"半表半里"学说相关的文献搜集、汇总、整理并总结。结果 "半表半里"学说包含很多概念和理论,对指导临床有很重要的作用。对研究进展整理后发现,"半表半里"提出时用于解释"少阳证"寒热往来,但是不能将"半表半里证"与"少阳证"完全划等号。在后世医家研究中发现还包括"邪伏膜原证""湿郁三焦证"。结论整理及研究"半表半里"学说对指导临床意义非凡,故因系统化"半表半里"学说。  相似文献   

6.
半表半里,与表、里一样,都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病位概念,是分析归纳诊治疾病的一个基本方法.但张仲景在<伤寒论>原文中并未明确提出"半表半里"一词,只有在第148条有"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一句,以致有人至今认为不存在"半表半里"为病位概念,认为只不过是<伤寒论>中独有的一个病证名,表现症状以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为主.笔者立足于现存文献、<伤寒论>原文和临床实践三方面去探讨,认为半表半里作为一个病位概念,是<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一个重要纲领,是仲景在<伤寒论>所提出,有实在内容,是疾病规律的反应,在临床实践中能够很好地指导多种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肖相如 《河南中医》2010,30(12):1149-1149
少阳病最本质的特征是正气已显不足,正邪双方都呈衰减之势;扶正祛邪并用是小柴胡汤和解的实质。《伤寒论》中没有“半表半里证”,少阳病也不是“半表半里证”。  相似文献   

8.
“半表半里”用来解释少阳病之病机及定少阳病之病位,似乎已成定律,诸版《伤寒论》教材亦作如是云。所异议者,在于“半表半里”是指太阳与阳明之间,还是指三阳与三阴之间。笔者钻研良久,发现都不是,故  相似文献   

9.
围绕"少阳为半表半里"这一观点,由浅入深从理论概念到病位、临床症状、脏腑功能进行分点解释论述,以更好地理解"少阳"与"半表半里"的关系。经过讨论,个人总体认同"少阳为半表半里"这一观点,但应结合当前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传变规律具体分析,而非从单方面以偏概全地否认,希望本文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少阳之所以为半表半里。  相似文献   

10.
王博 《河南中医》2009,29(6):523-524
“半表半里”首见于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第148条注,有人认为“往来寒热”是邪在半表半里的典型表现。温病学家创立的膜原理论,亦发展了半表半里证。实质上,半表半里是反映病邪深入程度的一种功能损伤定位,其源于六经辨证,注重的是伤寒从太阳以后的动态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1.
正阴阳观是中医认识人体、治疗疾病的基本理论。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协调阴阳的通路。若阴阳运转失和,经络失去正常的生理机能,则可引起全身经脉的变化,经脉阴阳之气的不同变化形成了六经的表里寒热虚实的不同证候。在六经辨证体系中,少阳病是仅次于太阳病的重要辨证内容,历代医家对少阳经以及少阳病的认识均有不同,而对少阳病"半表半里"的诠释,古今医家更  相似文献   

12.
扈培增 《河南中医》2014,(3):379-381
三阳经的排序,并未涉及半表半里的问题,是仲景遵循《黄帝内经》阴阳气多少之原意,并将其用于临床创建的辨证论治体系。少阳病于六经中的位序,与半表半里和枢机,其理论源头是不同的,在理论概念上也是有区别的,而且六经位序体现了仲景本意,半表半里则属于注家的演绎,所以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3.
少阴病欲解时正好与少阳病欲解时相顺接,这才是真正的枢的含义。少阳主枢是衔接阴阳的重要枢纽,是人体阳气生发之根,故不能用半表半里来替代。太阳表证不解,转入少阳,而其后所述症状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正是"里证"范畴,得知少阳病本身就是里证,而后说"往来寒热",再次提醒我们太阳表证不解,"正邪纷争,休作有时"是人体内部正气与外邪抗争的结果,脉沉主里,少阳病应当属于"里证"范畴。  相似文献   

14.
方玲 《天津中医药》2004,21(3):225-226
归纳分析古今医家对《伤寒论》“阳去入阴”一语的不同认识,即“表邪传里说”、“邪传阳明说”、“邪传少阴说”及“入传三阴说”。结合该条该句的所处环境,经过综合归纳,层层剖析,提出“阳去入阴”应理解为“离开少阳,传人少阴或厥阴”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伤寒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寒热发生机理的分析,阐述少阳病属于八纲辨证之里证,认为半表半里证实际是里证。  相似文献   

16.
17.
基于对“少阳主枢” “三焦气化”理论的溯源与思考, 探讨“疏利少阳三焦”学术思想内涵, 总结“疏利少阳法”的确立及临床实践进展, 并结合“三焦辨证”理论拓展“少阳三焦”的含义, 临证以“疏利三焦法”“疏利三焦针法”辨治肾脏病, 关注疾病的传变规律, 以期为中医药在肾脏病辨证体系中的传承与发展寻找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少阳病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少阳的含义何谓少阳?从字义讲:《说文》:“少”不多也,从小。《五篇》:“少”动也。又有”小”即微也、少也,有初生、起始之意。“阳”,气也,阴阳二气也”。少阳,即不多,微小,初生之阳气,如春天的春生之气,欣欣向荣。正如柯韵伯云:“少阳为微阳,如日初生。”2少阳的生理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三焦主决渎而通调水道,故名“中渎之府”;三焦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功能,内连脏腑,外通皮毛,一身内外上下无所不至,又为水火气机运行之道路。胆附于肝,内藏精汁,故名“中精之府”,内寄相火而具生发之气,助…  相似文献   

19.
"半表半里证"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说对半表半里证的认识,阐述半表半里证的现代研究进展,从而为临床治疗半表半里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三阴三阳”六病为《伤寒论》的“辨病”主体,六病以症状为纲领,包括病因病机分析,中国古代哲学的明显运用,使其具有动态、时间和空间的特点。其动态性具体体现在传变特点上;时间性除体现在六病的传变顺序及时间上,还体现在“欲解时”;空间性体现在“表证”“里证”与“半表半里证”的提出,特别是“半表半里证”的引入,是“三阴三阳”六病在《内经》阴阳八纲概念基础上的升华点。笔者一得之见,以为“三阴三阳”六病是一套仲景归纳出的临床运用辨证论治的理论工具,时间属性是其优于一般病名概念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