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郁脾虚证是以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为病机,以胁胀作痛、情志抑郁、腹胀便溏为主症的证候,多见于肝病、胃痛、肠易激综合征、抑郁症等疾病,是现代临床常见证候。证本质的研究是中医辨证研究的关键,也是指导疾病治疗的基础。文章在总结课题组及领域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方证相应为指导,以“药效机制-证候本质”为耦合,揭示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紊乱与神经-消化-循环系统失衡作为“肝郁”与“脾虚”证候病机生物学基础的核心、阐明了肠道微生物-免疫系统-脑轴失衡是介导肝郁脾虚证病机演变转化的关键机制。  相似文献   

2.
肝郁脾虚证是抑郁症的核心证候,文章从流行病学研究、诊断研究、治疗研究、机制研究4个方面对肝郁脾虚抑郁症进行了简要综述,指出:抑郁症肝郁脾虚证"以肝为主"论治的各项研究较为丰富,但是疗效的进一步提高依然遇到了瓶颈,"以脾为主"论治肝郁脾虚型抑郁症可能新的方向,希望可启发读者对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在病理机制研究及临床治疗等方面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抑郁症属中医"郁证"范畴,临床有诸多分型,肝郁脾虚证为主要的分型之一。逍遥散作为疏肝健脾经典方剂,其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症具有确切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与西药联合使用能降低西药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尽管已有许多专家和学者围绕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症的药理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其作用机制仍不完全明确。此外,肝郁脾虚型抑郁症动物模型种类较多,鲜有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症较为系统的报道。因此,本文借助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抑郁模型(CUMS)和慢性束缚应激抑郁模型(CIS)两个经典的模型,从调节神经递质浓度、影响神经营养因子功能表达、调控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失衡、改善肠道微生态与胃肠道功能、以及调控内源性代谢物水平、调节免疫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突触结构及其可塑性等方面对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症的药理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症基础研究以及临床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研究中医学肝郁证的发生机制,提出从抑郁症前额叶皮层-伏隔核-腹侧被盖区(PFC-NAc-VTA)神经环路进行肝郁证研究的思路。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抑郁症与中医学肝郁证在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面的相关性,以及神经环路与抑郁症、中医学肝郁证的关系。分析得出抑郁症与中医学肝郁证在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面具有相似性,且神经环路功能结构的异常改变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为中医学肝郁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因此认为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基于抑郁症与中医学肝郁的相似性,可以从抑郁症PFC-NAc-VTA神经环路的角度,深入研究中医学肝郁证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5.
脾虚证动物模型评价方法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郁脾虚证是临床常见的基础证候之一,也是中医学证候现代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肝郁脾虚动物模型的建立对于开展证候研究意义重大,其中对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评价尤为重要。通过整理、分析近10年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的评价方法,从一般情况、方药反证、行为学实验、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指标等方面总结出常用的几种评价方法,阐述了各实验的操作方法、指标特点、适用范围等,以期对肝郁脾虚证动物实验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患者面诊客观参数特征,为该病证分类识别模型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运用道生DS01-B舌面诊测信息采集系统采集抑郁症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面诊图像,提取并分析抑郁症肝郁脾虚证与非肝郁脾虚证面诊客观参数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抑郁症组的总体Lab-L值、Lab-a值和Lab-b值显著降低(P<0.01);与抑郁症非肝郁脾虚证组比较,肝郁脾虚证组的总体、额头、眼眶、鼻Lab-a值及总体、额头、脸颊-左、脸颊-右和鼻Lab-b值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患者面诊特征参数具有差异性,可为该病证的中医诊断和进一步开展基于面诊客观参数的抑郁症肝郁脾虚证诊断模型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肝郁脾虚证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证候类型,既有肝郁情志不舒的表现,又有脾虚消化功能不好的表现。而脑-肠肽不仅对胃肠道有调控作用,还可以参与情绪的调节,这与肝郁脾虚证发生的机制颇为符合。目前发现的脑-肠肽有10多种,本文就其中几种与肝郁脾虚证最为密切的脑-肠肽进行展开综述,来探讨脑-肠肽与肝郁脾虚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现代文献研究,统计分析抑郁症主要证候及各证主要症状,为临床与基础研究抑郁症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数据库网上检索结合手工检索,依据纳入标准纳入文献,规范名称,统计文献中抑郁症证与各证症状的频数。结果:抑郁症出现频次前10位的证候依次为:肝郁、心脾两虚、痰气互结、肝郁脾虚、肝郁化火、血瘀气滞、肝肾阴虚、阴虚火旺、脾肾阳虚、忧伤神气;并确定了各证主要症状。结论:以上结果为抑郁症证候临床与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中枢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方法对大鼠进行造模,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扫描大鼠全脑信息,利用SPM8软件计算出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与正常组比较在低频震荡(Amplitude of the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s,ALFF)和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 Ho)中存在异常的脑区;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所探索的密切相关脑区进行单胺类神经递质检测;四逆散方剂反证确定其中枢分子生物学基础。结果:模型大鼠下丘脑Reho与ALFF均减弱,下丘脑DA、5-HT、5-HIAA和NE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逆散组较模型组比较下丘脑5-HT含量显著升高(P0.05),NE、DA、5-HIAA存在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丘脑5-HT、5-HIAA、NE、DA是肝郁脾虚型抑郁症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医证候学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肝郁脾虚证作为临床多种疾病常见证候,涉及多系统病变,肠道菌群的紊乱也可引起多系统的病理变化。分子生物学和宏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为证候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文就肝郁脾虚证在神经、消化、内分泌、代谢系统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肝郁脾虚证贯穿多领域疾病,且人群普及率逐年增高,其生物学基础及其治疗方法和作用机制的探讨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潮之一。肝郁脾虚证的产生只有建立在该模型的生物学基础上的治疗,才能更好地对其进一步防治。逍遥散是治疗肝郁脾虚证的有效经典方,该文总结分析近年来关于肝郁脾虚证产生引起机体发生变化的生物学基础,试图挖掘肝郁脾虚证引起机体各系统相关分子生物学基础及逍遥散防治的研究进展,进一步探寻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证的作用机制及靶点,以便更有效地防治该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个体中医体质类型与中青年抑郁症的相关性,为抑郁症的临床治疗和健康保健提供依据。方法对200例抑郁症住院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和辨证分型,观察中医体质类型、中医证型与抑郁症的相关性。结果 200例中青年抑郁症患者,无论性别、年龄,气郁质为最多见的中医体质类型。18~30岁中青年抑郁症患者以肝气郁结证最多见,30~59岁以肝郁脾虚证最多见。不同程度抑郁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中,均以肝郁脾虚证多见。结论 200例中青年抑郁症患者中,中医体质以气郁质最多见,中医证型以肝气郁结证和肝郁脾虚证最多见。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15,(12):2303-2305
目的:分析慢性疲劳综合征肝郁脾虚型、肝肾不足型和气滞痰阻型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N200、P300潜伏期特征变化,探讨其神经电生理特征,为慢性疲劳综合征主要中医证型患者的临床客观研究提供线索,对其神经电生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方法:采用经典听觉刺激Oddball模式,对各组患者及健康志愿者通过耳机给予声刺激,测定事件相关电位N200、P300靶刺激潜伏期,通过对比研究,分析慢性疲劳综合征主要中医证型患者AERPs潜伏期的差异性。结果:肝郁脾虚、肝肾不足与气滞痰阻证三组患者N200与P300潜伏期均较正常对照组延长(P<0.01),三组中医证型患者间N200潜伏期无明显差异(P>0.05);肝郁脾虚证组患者的P300潜伏期较肝肾不足证组(P<0.01)与气滞痰阻证患者(P<0.01)均明显延长。结论: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较正常对照组存在神经电生理方面的改变,推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存在脑认知功能的减退,且肝郁脾虚证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较肝肾不足证组与气滞痰阻证组患者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14.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4):126-129
目的探究解忧汤对肝郁痰阻证抑郁症患者神经递质及神经内分泌功能水平的影响。方法于2016年3月—2019年3月在医院精神科进行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中随机选取200例肝郁痰阻证抑郁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中药中成药越鞠丸,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解忧汤进行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疗效、HAMD评分、神经递质及神经内分泌功能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00%(95/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6.00%(86/100)(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5-HT、NE、TT3、TT4水平均明显升高,HAMD评分、TSH水平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各指标变化幅度更明显(P 0.05)。结论解忧汤对治疗肝郁痰阻证抑郁症能够起到明显的临床效果,能够明显降低肝郁痰阻证抑郁症患者血清5-HT、NE、TSH水平,提高T3、T4水平。解忧汤是一种较为安全、理想的抗抑郁方剂。  相似文献   

15.
在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的前提下,系统检索近10年来抑郁症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类文献。并将检索的文献按照证候研究、方药治疗、辨证论治、综述进行分类,根据各类文献的研究特点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对抑郁症证候分类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总结归纳出抑郁症临床常见证候,为抑郁症中医证候规范化、客观化提供参考依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症临床常见证候依次为:肝气郁结、肝郁脾虚、心脾两虚、痰气郁结、肝郁肾虚、气郁化火。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索肝郁脾虚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特征。方法制定《肝郁脾虚中医证候观察表》,搜集抑郁症肝郁脾虚组患者30例,抑郁症非肝郁脾虚组患者29例,健康对照组23例,进行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学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的观察(WAIS-RC)。排除文化程度、情绪障碍轻重对认知的影响,分析WAIS-RC各因子,初步探索肝郁脾虚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特征。抑郁症两组情绪量表总分比较经t检验;WAIS—RC各因子经方差分析,如P〈0.05两两之间再经SNK检验。结果(1)抑郁症肝郁脾虚和非肝郁脾虚组在HAMD、HAMA总分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在相似性、数字广度、图画填充、物体拼凑、言语量表、操作量表、全量表因子上P〈0.05,提示三组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两两之间再进行SNK检验。经检验在相似性、数字广度、言语量表、操作量表、全量表因子上抑郁症肝郁脾虚组和非肝郁脾虚组与健康对照组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抑郁症两组间无差异;在物体拼凑因子上抑郁症肝郁脾虚组均值均小于非肝郁脾虚组及健康对照组,与两组间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非肝郁脾虚组及健康对照组无差异;在图画填充因子上抑郁症肝郁脾虚组均值大于健康对照组,两组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抑郁症非肝郁脾虚组与其它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知识、领悟、算术、词汇、数字符号、木块图案、图片排列因子上P〉0.05,提示三组在以上因子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语言智商、操作智商的下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下降、思维不够灵活、短时记忆力下降、信息加工能力差、归纳推理能力下降等,长时记忆力不受影响。且肝郁脾虚型较非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患者信息加工能力更差,思维和推理能力更迟缓。  相似文献   

17.
逍遥散作为疏肝健脾的经典方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科疾病所涉及的肝郁脾虚证之中,长久以来也进行了大量关于逍遥散调节作用与肝郁脾虚证发病机制内在联系与规律的研究。文章从分子机制研究的侧面着手,探讨了逍遥散方证研究的思路,以期为今后包括逍遥散与肝郁脾虚证在内的方证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以肝郁脾虚证最为多见。以中医传统理论和现代多肽组学研究为基础,从脑肠轴认识传统中医学肝郁脾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理生理的实质,提出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证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肝郁脾虚证的症状特点及辨证标准的现代文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证候研究已日渐成为我国中医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症状的规范化、证候的标准化尤其成为该领域的科研重点。但目前有关研究存在症状缺乏规范、辨证标准不一致的状况,而肝郁脾虚证又为中医临床常见证候,故文章对近十年来的肝郁脾虚证相关文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旨在分析肝郁脾虚证的症状特点及辨证标准,为肝郁脾虚证的标准化、规范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不同证型抑郁症在应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SSRI)抗抑郁药基础七联合中药汤剂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肝郁气滞型70例、肝郁脾虚型 60例、心脾两虚型50例抑郁症患者,在各证型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肝郁气滞研究组34例和对照组36例、肝郁脾虚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心脾两虚研究组24例和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