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内经》"惊伤心神"的理论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宣明五气篇》云:“心藏神”。《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即心主神明,是指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正如《类经·脏象类》所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而应万机,脏腑百骸,唯所  相似文献   

2.
<正>中医的"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神,是指人体的精神活动,可以说神就是精神;而广义的神泛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气血、津液活动的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素问·灵兰秘典论》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宣明五气》载:"心藏神"。心主神明,指出心具有产生和协调精神活动的作用。《灵枢·五色》载:"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指出心的功能正常,才能正确思维,认识事物。单以"心主神志"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心主神明理论在中医心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探讨了心主神明理论在指导中医心病中药治疗、指导中医心病心理调护、影响中医心病的预防和预后、完善中医心病综合治疗模式等四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并希望通过此次初步探讨为进一步临床深入研究中医心病的治疗提供可行性线索。  相似文献   

4.
脏腑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在脏腑学说中,心居主导地位,所谓“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功能复杂,临床病变较多,对生命常有严重影响。本人在跟秦伯未老师临床实习中,根据前人理论和老师经验,对某些常见心病进行了初步观察。兹就个人体会将其归纳为三类,探讨如下: 一、常見心病的分类第一类,心神不宁——表现为:心烦、谵语,甚至昏迷等。  相似文献   

5.
试论脑主神明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气是人体生命功能的表现。早在《春秋·六命苞》即有“头者,神之居也……人精在于脑”的记载。《内经》及历代医著对脑主神明的关系均有述及;近人更有深入研讨。但《灵素》倡“心主神明”已成体系,经义难悖。笔者不揣浅陋,试论“脑主神明”,以就正于同仁。心为血脉之主神君名不符实《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君何以主神?《内经》论证欠明。《素问·脏气法时论》描述心病症状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即使传变亦不累及神明:“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二日胁支满,  相似文献   

6.
分析历代医家对不寐的认识,主要从病因病机治疗而论;阐述了"通督调神"的理论内涵,指出心脑共为神明之主,安神应心脑皆重,并指出督脉为枢机的心-脑-肾轴,突出督脉在调神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详细阐述督脉的生理功能及经络联系。督脉是人体经络中唯一一条既络肾又贯心、既属脑又络脑的经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脑为元神之府,故"通督"可以起到"调神"的作用。在临床中通过背夹脊、背俞穴作为中间桥梁加强了各脏腑与督脉经气沟通,从而达到调衡阴阳、调和营卫、调整脏腑、通调经络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心主神明是在《黄帝内经》以前形成的。形成之初对于内脏的认识只有心。心实际上代表全体内脏。心主神明实际的意义是内脏主神明。五脏被逐渐认识后,就形成五脏藏神。五脏不受精神意识指挥,心不能是所有脏腑的大主。五脏藏神是在医疗实践中产生的,在中医临床上运用广泛,实用意义大,应当用五脏藏神取代心主神明作为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人之识神发于心,心者,血脉循环之枢机,旨在论证缺氧诱导因子的表达是针刺治疗双心病的潜在靶点,可法“心藏神”理论内涵。方法 首先收集心脑相关的古代文献,对文献中“心藏神”的涵义进行理论溯源,其次通过现代研究中涉及针刺治疗双心病机制的综述,阐明缺氧诱导因子对针刺治疗双心病机制的影响,并对针刺治疗双心病的穴位及作用机理进行总结,最后探讨“心藏神”的实质内涵与临床发挥。结果与结论 “心藏神”理论是以心主血脉为物质基础,缺氧诱导因子是针刺治疗双心病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9.
季帅  张军平  吕仕超  杨萃 《中医杂志》2013,54(2):114-116
心脑同治学说是基于共同的病位——心脑之络脉而提出的异病同治的治疗思路,虽有在心、在脑之别,但是心与脑之间有络脉直接联属,心脑血管疾病在病位、病因及病机演变等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心脑互为体用,共主神明,一处神明伤,则两处神俱伤.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该见心病而兼治脑,见脑病而兼顾心.冰片在循环系统的治疗中具有多种药理作用,自古以来医家多以佐使之药用之.冰片不仅具有引药上行,促使脑组织中药物浓度升高,治疗脑系疾病的作用;而且具有引药旁行,促使血药浓度升高,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冰片及含冰片制剂在临床中的应用体现了中医药多靶点以及整和调理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0.
心系疾病涵盖了现代医学的心脑血管疾病及神经精神系统的汗症、睡眠障碍、精神障碍等疾病,尝试从心病扶阳的理论基础即心的五行属性,心(血脉之心、神明之心)的生理功能特性等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并以为重视“扶阳”在心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神在祖国医学理论中具有广泛的内涵,它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广义的神指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气血、津液活动的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如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肢体活动、姿态等.<素问·移精变气论>说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指的就是广义的神.狭义的神则指人的情志与神态,包括精神意识、情绪和思维活动.<素问·灵兰秘典论>对狭义的神曾有论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笔者所述是指广义之神,探讨审神、守神、治神与针刺治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唐学游氏撰文提出:七情学说是中医心理学的核心部分,但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完善而逐渐被人们赋予新的内容。唐氏认为,七情是以大脑为主体的脏腑产生,其病变同样是以此病位发生。脑为心之使,心为脑之主,心主神明,失司则神乱之说无疑倒置了心与脑之间的关系,虽然不能否认情态病变对脏腑功能的障碍,但最终则是以导致脑神的  相似文献   

13.
阵发性房颤症状多变,病因复杂,属于临床疑难疾病。该文根据阵发性房颤的发病特点、主要症状特征和相关流行病学研究中所发现的其与年龄、多发慢性病等因素的相关性,从“心藏神,主血脉”的基础理论出发,围绕“心中神明不能自主”则发为“怔忡之疾”的基本病机,基于神与气、血、精之间的辨证关系,运用气血精神辨证理论探讨阵发性房颤的中医临床辨证思路和治疗关键,为阵发性房颤的中医复律治疗提供新的辨证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小儿脑性瘫痪是中枢系统疾患,笔者结合中医典籍与现代研究提出本病归属神明病变范畴,提炼出元真、五神脏、脏窍三个与本病最密切的核心组分。元真是立命之本,充养五脏六腑,荣养神明灵机;五神脏是生机之枢,运转清灵脏气,主宰神明活动;脏窍是神机之要,维持灵窍通利,调节神明出入。三者协调作用使神明顺转,保障儿童正常发育。元真不足,五神脏不和,脏窍不畅是发病的关键环节,可以单独为患,也可以互相影响,整体受累,导致神机闭塞。治疗以通法为原则,补充亏虚元真恢复营垒,安和紊乱脏腑恢复神明顺转,开通郁结脏窍恢复神机出入,综合调理神明功能,提高中枢自我调节能力,辅助本病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5.
对"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探讨“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的联系与区别。从整体观看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在脏腑系统属心 ,是“心主神明”的体现 ;具体而言 ,意识、思维属脑 ,是“脑主神明”的反映。从辨证论分析 ,心主“生命之神”,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脑主意识、思维等高级生命活动 ,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两者结合 ,“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协同作用 ,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6.
调五脏治疗老年痴呆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亚萍  孙祥 《陕西中医》1998,19(9):423-424
<正> 笔者遵循古训,从平调五脏论治老年痴呆症,获得较好疗效,现结合典型病例讨论之。 1 心虚血瘀,益气活血以通神明 心为君主之官,神之舍也,主血脉,脑为神明之府,是以心脑相通。《灵枢·本神》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言为心声,心开窍于舌,故言语错乱,神志痴呆,心神失用也,是以心气不足,心血瘀阻,皆可致心神不灵而神明不精。历代治疗神识昏愦之疾,多从心病入手。心气不足者,主要表现:语言低怯,独语不休或默默不语,答非所问。常伴有心慌、夜寐不安、善忘、自汗、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细等症。立法以益气养心宁神开窍为主,方药常选人参、党参、黄芪、百合、莲子、  相似文献   

17.
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脑心之间生理病理关系紧密,临床病证相互影响,病理机制复杂。临床研究表明,脑部疾病如卒中多并发心脏疾病,心脏疾病如心心房颤动动也会引发脑部疾病,甚至加重患者脑萎缩,出现认知障碍等。中医也认为“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发于心”,元神在脑,识神在心,心脑息息相关。脑之神明伤,累及于心,心之神明伤,累及于脑。因此,脑病及心,心病及脑,脑心互损的病理机制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结合脑心疾病相互影响的临床研究现状,对脑心互损的病理机制进行了总结,从炎症反应、自主神经调节紊乱、细胞凋亡、能量代谢、氧化应激等几个方面的整理和分析,阐述了各种机制的研究概况。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医药对脑心功能的认识,以及中医药防治脑心疾病的整体观念,提出需要重视脑心同治的防治理念,并概述了以脑心通胶囊为代表的中医药防治脑心同病的研究进展。该文综述脑心互损的病理机制及其中医药防治的研究现状,将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及其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张锡纯的心脑相通理论,认为神明有元神与识神之分,神明之体在脑、神明之用在心,心脑之间相通,这个通路就是神明运行、神机升降的道路。生理状态下,心脑之间息息相通,神志正常;病理状态下,痰浊内生或痰火上泛,"瘀塞其心与脑相连窍络",则神志失常。他还提出,思考和记忆是神明运行的2种不同方式,是神机升降的两种相对的过程。思考是神机发散的过程,神由脑及心而发挥作用;而记忆是神机收敛的过程,神由心及脑而贮藏积蓄。心脑相通理论是对传统中医神志病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创新,能够有效地指导一些神志疾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指出 ,精、气、神是生命三维系统作用 ,引发相互转化 ,而分解成万物为人身之用。人体三维防御系统是由真气生成的。认为脑之左者主动 ,主升 ,主开 ,右者主静 ,主降 ,主合 ,故脑是神明之太极 ,此为精、气、神三维系统而生。神—魂—魄三者形成神之三维生理系统上居于脑 ,下布脏腑四肢百骸。  相似文献   

20.
在中医长期临床实践中,“心主神明论”被进一步得到证实.人体的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均统一在“心神”之中。心神不仅主导了脏腑机能活动的协调,而且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由体验而产生的情感也都是在心神主导之下,以五脏为生理基础产生的。因此,情志变动对脏腑的影响除取决于精神刺激因子的质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