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45%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423例连续行单纯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据LVEF值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376例,男279例,女97例;年龄(58.6±11.4)岁,LVEF均≥45%;B组,47例,男36例,女11例;年龄(60,7±12.1)岁,LVEF均<45%,比较两组患者行CABG的临床效果. 结果 A组术后低心排血量发生率[3 7%(14/376) vs.17.0% (8/47),P<0.05]和院内病死率[1.6% (6/376)vs 6.4% (3/47),P<0.05]均低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门诊或电话随访6~38个月,A组随访335例,B组随访41例,随访率共为88.9% (376/423).A组死亡1例,死于术后17个月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其余患者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或 减轻.B组死亡2例,1例术后9个月死于心力衰竭,另1例术后31个月死于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6个月LVEF较术前明显提高(51.7%±12.5% vs.38.7%±4.6%,P<0.05),大多数患者活动耐受力及心功能明显改善. 结论 CABG对于LVEF低下的冠心病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加强围术期处理,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射血分数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术中右心功能变化规律。方法选择50例择期行OPCABG的患者,ASAⅡ或Ⅲ级,其中EF≥50%组30例,EF≤35%组20例,麻醉诱导后放置肺动脉导管,分别记录开心包后(基础值)、前降支(LAD)搭桥、回旋支(LCX)搭桥、后降支(PDA)搭桥及关胸骨后的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楔压(PAWP)、心脏指数(CI)、右室射血分数(RVEF)、右室舒张末容积指数(RVEDVI)等。结果与基础值比较,LAD、LCX、PDA搭桥两组CVP、MPAP、PAWP明显升高(P<0.05);LCX、PDA搭桥两组CI、RVEF明显降低(P<0.05);而EF≥50%组RVEDVI明显降低、EF≤35%组RVEDVI明显升高(P<0.05)。与EF≤35%组比较,LCX、PDA搭桥、关胸后EF≥50%组RVEF明显升高(P<0.05);而LCX、PDA搭桥EF≥50%组RVEDVI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OPCABG术中行LCX和PDA搭桥期间可见右心功能受限,而不同射血分数患者之间右心功能变化规律有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低左心室射血分数(≤40%)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手术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4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OPCAB的低射血分数患者顺利出院63例的随访临床资料,男48例,女15例;平均年龄(65.1±9.2)岁,左心室射血分数为33.8%±5.0%,对其长期随访,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单因素对数秩检验(log-rank test)和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时间3~107(71.3±24.4)个月,失访6例(9.5%)。随访期内死亡19例(30.2%),其中与心脏相关死亡10例(15.9%)。术后1年、3年、5年、8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6.7%(61)、94.9%(60)、85.9%(55)、77.2%(53)。单因素分析表明,左心室射血分数≤30%、急性心肌梗死<30 d(急性心肌梗死发生30 d内即接受手术)是影响患者远期生存率的潜在危险因素(P<0.05)。Cox回归分析表明,左心室射血分数≤30%(RR=4.662,P<0.05)及心肌梗死<30 d(RR=5.544,P<0.05)是择期OPCAB患者术后发生心脏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低左心室射血分数冠心病患者行OPCAB治疗效果良好。左心室射血分数≤30%及急性心肌梗死<30 d是择期OPCAB患者术后发生心脏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例1 男,48岁。阵发性心前区疼痛3个月,有心肌梗死病史,病程2年。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心电图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脏舒张功能减弱,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50;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后降支(PDA)阻塞约95%。临床诊断:冠心病,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低射血分数患者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预防性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辅助的必要性. 方法 2001 年1 月~2004年10月对64例低射血分数(LVEF≤40%)施行OPCAB,将64例分为2组:术前或术中预防性应用IABP辅助者列为IABP组,共19例;未应用IABP者列为对照组,共45例. 结果 IABP组与对照组在术后并发症手术死亡、脑血管意外、肾功能衰竭衰血滤、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等方面无显著差异(χ2=0.000,P=1.000).IABP组术后需要延长呼吸机带机时间(超过24 h)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IABP组8例,对照组3例; χ2=9.429,P=0.002);IABP组术后监护时间延长(超过48 h)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IABP组14例,对照组19例; χ2=4.110,P=0.043). 结论在无IABP辅助的情况下,为低射血分数患者实施OPCAB手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LVDF).方法 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技术观察46例不停跳CABG(OPCABG)患者手术前后LVDF的变化.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经二尖瓣尖脉冲多普勒血流频谱(TMF)的舒张早期充盈波(E波)和舒张晚期充盈波(A波)流速显著加快(P<0.01);E波血流时间积分(VTIE)和A波血流时间积分(VTIA)显著增加(P<0.05或P<0.01);E波减速时间(DT)和加速时间(AT)显著缩短(P<0.05或P<0.01);而E/A、A波间期和舒张早期充盈分数(RF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经左上肺静脉血流频谱(PVF)的S、D和AR波的流速显著加快(P<0.01);而S/D、AR波间期和AR-A(AR波间期与A波间期之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面积减少分数(FAC)和心排血量(CO)显著增加(P<0.01).PCWP与AR波直线回归方程:PCWP=2.6+0.4 AR.结论 CABG患者普遍存在以左心室松弛功能减低为主的舒张功能不全,术后早期收缩功能迅速改善,但舒张功能不全依然存在.TEE可区分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并分析左心室收缩功能低下冠心病病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的中、远期效果。方法 34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0 30且不伴左心室室壁瘤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病人行CABG ,平均年龄(5 8 0±9 4 )岁。冠状动脉造影显示LVEF为0 15~0 30 ,平均0 2 7±0 0 4 ,其中2支病变3例,3支病变31例(包括左主干病变4例)。超声心动显示左心室舒张末直径(LVDD)平均为(6 1 5±8 9)mm ,LVEF平均0 2 8±0 0 7。心功能分级平均为2 9±0 7。体外循环下手术2 6例,非体外循环常温手术(OPCAB) 8例。每例旁路移植2~6支,平均(3 9±0 9)支。随访率94 1% ,随访时间平均(3 5±1 9)年。结果 无手术死亡。早期主要并发症为心功能不全。所有病人心绞痛症状明显减轻,左心室舒张末直径平均(5 5 2±7 1)mm ,LVEF平均0 4 7±0 11。心功能分级平均1 9±0 3。以上指标与术前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随访3年生存率为91 9% ,5年生存率为85 7%。5年免除心绞痛为81 3% ,心功能分级为1~3级,平均1 4±0 6。结论 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低下的CABG病人的中、远期疗效满意,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巨大左心室而无室壁瘤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收治的51例巨大左心室而无室壁瘤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0例,女1例;年龄54~61岁(57.5±3.2岁)。所有患者均施行CABG,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二尖瓣置换术16例,二尖瓣成形术17例,三尖瓣成形术7例。术后密切观察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统计病死率,并随访37个月及以上。结果每例远端吻合口为2.0~4.0个(3.8±1.1个)。围术期死亡4例(7.8%),术后死于恶性心律失常2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导致脑卒中1例;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术后发生心房颤动5例,室性心律失常11例,均经相应的处理治愈。随访47例,随访率100%,随访时间37~49个月(43±11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较术前明显减小(59±2 mm vs.68±5 mm,t=7.320,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增大(45%±17%vs.34%±15%,t=4.770,P〈0.05)。结论 CABG是治疗巨大左心室而无室壁瘤冠心病患者较好的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并低射血分数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 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患者68例,依射血分数高低分为两组:组1,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36 ~ 72岁,平均(59.3±7.0)岁;左室射血分数(LVEF) <40%.组2,34例,男24例,女10例;年龄38~79岁,平均(62.2±7.1)岁;40%≤LVEF< 50%.狭窄段<5 mm,内膜剥脱术同期搭桥.狭窄段≥5 mm,狭窄近、远端各搭一支桥或序贯搭桥.结果 全组左心室舒张末径较术前明显减小[(52 ±2)mm vs (60 ±4)mm,t =7.32,P<0.05)];LVEF较术前明显增高[(45±17)%vs (34±15)%,t=4.770,P<0.0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左室舒张末径变化值[(12.4 ±5.6)mm vs (13.65 ±5.6)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左室变化值[(12.24 ±5.6)mm vs(13.65±3.2)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LVEF变化值[(10.12±3.6)%vs(10.32±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科治疗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并低射血分数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病人 男,58岁。因冠心病、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心梗),重度稳定型心绞痛,高血压病人入院手术治疗。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右优势型,左心室射血分数(EF)0.36,左主干正常,前降支近心端90%狭窄累及第1、2对角支,回旋支中段有大于50%狭窄,并向右冠远端有侧支提供少量循环。右冠状动脉近心端完全性闭塞。1990年8月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应用两条静脉序贯式桥带5支冠状动脉对心脏血管进行完全性血运重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冠心病合并左室室壁瘤形成患者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但未同期行左心室成形术的疗效。 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收治冠心病合并室壁瘤患者共105例,术中探查发现室壁瘤边界欠清或活动欠佳或无明显矛盾运动而未处理室壁瘤患者共74例,其中男59例,女15例;年龄 (60.96±9.09) 岁。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血管病变5例,双支病变10例,3支病变45例,左主干+3支病变14例。术中发现30例室壁瘤界限不清,29例心尖室壁变薄、室壁瘤不明显,15例室壁瘤未见明显的矛盾运动、心尖部质地较厚。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体外循环下手术62例,非体外循环下手术12例。70例采用左乳内动脉吻合于左前降支,2例行左前降支内膜剥脱术。因二尖瓣中-重度反流行二尖瓣成形术3例,二尖瓣置换术2例;因合并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 结果 术后因恶性心律失常、缺血、缺氧性脑病死亡2例 (2.7%);因低心排血量、围术期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等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 辅助6例。术后随访70例,随访时间24~60 (43±12) 个月。随访期间发现心室内血栓形成8例,其中5例服用华法林1年内血栓消失,无1例发生血栓脱落栓塞事件。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室壁瘤消失18例 (25.7%)。出院时、术后6个月、1年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增高 (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44%±6% vs. 39%±5%),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 [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54.37±6.28) mm vs. (59.24±6.24)mm]、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与术前比较明显缩小 (P<0.01)。但随着时间延长,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较出院时逐渐增大。 结论 对于合并室壁瘤的冠心病患者,根据术中探查实际情况未行左心室成形术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术后心室扩大呈进行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左主干病变冠心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6月392例左主干病变冠心病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资料。其中OPCAB组279例(71.2%),CCABG(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113例。比较2组术后早期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OPCAB组搭桥(4.17±0.86)支/人,CCABG组搭桥(4.24±0.94)支/人(t=-0.710,P=0.478)。2组新发心房纤颤[31例(11.1%)vs 8例(7.1%),χ^2=1.459,P=0.227]、围术期心肌梗死[7例(2.5%)vs 3例(2.7%),χ^2=0.000,P=1.000]、肾功能不全[9例(3.2%)vs 4例(3.5%),χ^2=0.000,P=1.000]、肺部并发症[15例(5.4%)vs 6例(5.3%),χ^2=0.000,P=1.000]差异无显著性。OPCAB组手术死亡[2例(0.7%)vs 5例(4.4%),χ^2=4.368,P=0.037]、呼吸机使用时间[中位数20 h(8-48 h)vs 51 h(14-130 h),Z=-2.823,P=0.005]、ICU停留时间[51h(38-141)h vs 92 h(42-352)h,Z=-2.618,P=0.009]、术后输血量[500 ml(200-1200)ml vs 800 ml(400-2100)ml,Z=-2.411,P=0.016]、二次开胸[5例(1.8%)vs 10例(8.8%),χ^2=9.052,P=0.003]、神经系统并发症[3例(1.1%)vs 9例(8.0%),χ^2=10.647,P=0.001]方面明显优于CCABG组。结论OPCAB在左主干病变冠心病患者中安全可行,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对左冠状动脉主干合并3支血管病变患者的治疗经验及体会。方法对33例左冠状动脉主干合并3支血管病变患者施行了OPCAB,用左乳内动脉作为移植血管与左前降支进行吻合,大隐静脉作为移植血管分别与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后降支、对角支和钝缘支进行吻合。结果每例患者行旁路血管移植2~5支,平均3.4支。无手术死亡,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心绞痛均消失。结论OPCAB治疗左冠状动脉主干合并3支血管病变的高危冠心病患者是可行、有效的,手术损伤小;而积极的术前准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应用、正确的手术方法和配合、建立一支熟练快速的应急队伍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围术期心肌缺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术后出现围术期心肌缺血 (PMI)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处理措施。 方法 回顾性总结 2 6 80例 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根据术后是否发生 PMI将其分为 PMI组 (30例 )和非PMI组 (2 6 5 0例 ) ,分析 CABG后出现 PMI的危险因素。 结果  PMI组中 11例进行急诊再血管化 ,其余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或药物治疗 ;院内死亡 7例 ,死亡率为 2 3.3%。心绞痛症状缓解 2 2例 ,心电图完全或部分复原 9例 ,残留心肌梗死改变 14例。非 PMI组院内死亡 5 8例 ,死亡率为 2 .2 %。两组死亡率之间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χ2 =5 6 .0 4 ,P=0 .0 0 1)。多因素分析表明 ,术前无心肌梗死史、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和术中内膜剥脱为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PMI是 CABG术后一种比较危险的并发症 ,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及早诊断和适当的治疗尤为重要 ,对于因旁路血管堵塞造成的 PMI,急诊再次血管移植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A 66-year-old woman with aortic stenosis underwent an aortic root replacement with a composite graft and coronary artery reconstruction 2 years before presentation. On coronary angiography performed 2 years after operation, saphenous vein graft (SVG) to right coronary artery and SVG to first diagonal branch had both become totally occluded. SVG to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showed 75% stenosis on the heel side of the distal anastomosis. The patient underwent a second coronary artery bypass via a left thoracotomy (the left internal thoracic artery was anastomosed to the first diagonal branch by interposing it with the left radial artery) and a small laparotomy (the right gastroepiploic artery was anastomosed to the right coronary artery) without a cardiopulmonary bypass. This approach is preferable to avoiding both a resternotomy and cardiopulmonary bypass in patients requiring repeat surgery. Received: September 29, 2000 / Accepted: May 15, 2001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失败后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心病失败后急诊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经验。方法1998年1月~2002年12月对9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因术中发生意外和术后急性心肌缺血的患者施行急诊CABG,其中冠状动脉内膜撕裂形成夹层5例,左前降支穿孔2例,急性支架闭塞引起严重心肌缺血2例。从病变发作到CABG前平均时间为2h,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3例,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CABG6例;移植血管1~4支(平均3支)。结果无手术和住院死亡。平均随访17个月,无死亡和心绞痛复发。NYHA心功能Ⅰ~Ⅱ级8例,Ⅲ级1例。结论掌握好手术适应证,行急诊CABG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发生的意外和术后严重心肌缺血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桡动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桡动脉(RA)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移植血管已广泛应用,但在其获取、手部侧枝循环的评估、抗痉挛措施、靶血管选择、以及近端吻合口等方面尚未统一的认识。一般认为RA应当连同周围的伴行静脉血管一起获取并且优先用于严重狭窄(〉70%)的冠状动脉。RA近端可以吻合于升主动脉,或者与左侧或右侧乳内动脉一起构成复合移植血管。RA作为移植血管的通畅率主要取决于靶血管狭窄的严重程度和靶血管的位置,而不是取决于近端吻合于主动脉或是乳内动脉。尽管缺乏实验证据,许多研究者提倡预防性抗痉挛治疗。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患者中应用RA取代右侧乳内动脉作为第二选动脉移植血管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预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是否发生心房颤动(AF),对其术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安贞医院2007年9月至2008年4月226例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或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3d内是否出现AF持续5min以上分为非AF组和AF组,分析两组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及术前一般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并在相同条件下完成手术。结果术后24例患者(10.6%)发生AF.AF组中左心房前后径〉35mm的患者高于非AF组[41.7%(10例)vs.22.3%(45例),χ^2=4.380,P=0.036)];二尖瓣反流患者高于非AF组[37.5%(9例)vs.17.3%(35例),χ^2=5.568,P=0.018)];左主干病变患者高于非AF组[33.3%(8例)vs.12.4%(25例),χ^2=7.560,P=0.006];年龄AF组高于非AF组(65.7±9.5岁vs.60.1±10.1岁,t=-2.724,P=0.010)。两组患者单因素分析结果:高龄、二尖瓣反流、左心房大、左主干病变等手术前临床指标是术后发生AF的危险因素;手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χ^2=4.190,P=0.040),心电监护时间(χ^2=5.948,P=0.015),住院费用(χ^2=4.110,P=0.043)等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ABG后发生AF与高龄、二尖瓣反流、左心房增大、左主干病变等危险因素有关。临床资料、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等有助于预测CABG后是否发生AF,以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降低术后AF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