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围神经再生与神经生长因子给药途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局部和全身给予神经生长因子,观察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1-06/2003-05在大连医科大学神经解剖研究室完成。选用体质量180~200g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即全身用药组、全身对照组和局部用药组。其中局部用药组,右侧后肢为实验组,左侧后肢为对照组。切除大鼠5mm长的坐骨神经,两断端用硅胶管桥接形成再生室。局部用药组向右侧再生室内注入0.5mL神经生长因子;向左侧再生室内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为对照。全身用药组按5mL/kg腹腔内给药。对照组腹腔内注入等量盐水。术后9周对各组动物进行电镜观察及轴突计算机图像分析,采用辣根过氧化物法逆行追踪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标记情况。结果:3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再生坐骨神经电镜观察结果:局部用药组及全身用药组的结果基本一致,有髓神经纤维髓鞘较厚、轴突直径较粗,髓鞘厚呈板层样排列,神经再生活跃。而对照组中有髓神经纤维髓鞘较薄、直径细小。②轴突计算机图像分析:用药组轴突数目优于对照组[局部:(2781±170),(1758±103)个/μm2;全身:(2840±127),(1786±112)个/μm2,P均<0.01];用药组轴突直径亦优于对照组[局部:(1.11±0.18),(0.64±0.17)μm,全身:(1.16±0.15),(0.87±0.17)μm,P均<0.01]。③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结果:实验组脊髓腰段横切片中,可见较多标记的前角运动神经元,而对照组中则少见。全身用药组与局部用药组结果相似。结论:全身和局部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对周围神经再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神经生长因子也支持运动神经元存活。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靶肌肉注射外源性环磷酸腺苷对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治疗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8只,制备大鼠左侧坐骨神经挤压伤模型。实验动物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6只,高剂量组:腓肠肌内注射0.2mL环磷酸腺苷1mg。低剂量组:腓肠肌内注射注射0.2mL环磷酸腺苷0.1mg。对照组:腓肠肌内注射0.2mL生理盐水。术后每日给药1次,共4周。术后4,8周时检测左侧小腿三头肌湿质量。术后8周时检测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小腿三头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潜伏期及形态学观察神经再生情况。结果:纳入动物4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4,8周时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大鼠左小腿三头肌湿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4周分别为(1.70±0.58),(1.26±0.71),(0.91±0.24)g;术后8周分别为(2.26±0.62),(1.65±0.16),(1.24±0.37)g],且高剂量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术后8周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小腿三头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潜伏期及有髓神经纤维计数、髓鞘厚度、轴突直径均高于对照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33.54±2.65),(26.96±4.12),(19.83±2.74)m/s;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分别为(2.435±1.257),(1.867±0.566),(1.218±0.647)mV;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潜伏期分别为(2.946±0.658),(4.537±0.932),(5.825±1.043)ms;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分别为(1693±201),(1357±185),(876±124)个;髓鞘厚度分别为(1.149±0.138),(0.924±0.086),(0.633±0.105)μm;轴突直径分别为(1.045±0.150),(0.794±0.095),(0.512±0.138)μm],且高剂量组显著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靶肌肉注射环磷酸腺苷可促进周围神再生,高剂量环磷酸腺苷对神经再生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局部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可加速神经再生,促进其功能恢复。探讨局部注射pHVEGF165质粒对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06在武汉协和医院手外科实验室完成。实验动物: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5只。实验分组:随机分成3组,每组15只。即对照组、pHVEGF165质粒25μg和50μg组。实验方法:①制备pHVEGF165质粒。②制成双侧坐骨神经损伤动物模型,于神经断端间及周围肌肉内对照组局部注射生理盐水,pHVEGF165质粒25μg组和50μg组局部分别注射pHVEGF16525μg,50μg。实验评估:①术后4,6和8周行腓肠肌湿重检测与组织形态学观察。②术后6,8周行神经断面图象分析,测量有髓纤维密度、平均轴突直径、髓鞘厚度与有髓纤维总数。③术后8周通过电生理检测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潜伏期,计算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统计分析以上数据比较各组大鼠坐骨神经再生情况。结果:45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坐骨神经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4周,各组大鼠神经均以大量变性的髓鞘为主;6,8周时,对照组神经断面仍可见到一些变性神经纤维,再生之神经纤维数量少,pHVEGF165质粒组的再生神经纤维数量增多也更加成熟,且pHVEGF165质粒50μg组再生神经纤维已接近正常神经组织。②腓肠肌湿重:神经损伤6周及8周,pHVEGF165质粒50μg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HVEGF165质粒25μg组[6周:(733.64±41.69),(491.82±40.21),(680.08±48.70)mg,8周:(906.68±35.03),(577.26±57.22),(772.74±61.14)mg,P<0.05]。③坐骨神经图象分析:6周和8周,pHVEGF165质粒25μg组、50μg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HVEGF165质粒50μg组最优(P<0.05)。④电生理检测结果:术后8周,pHVEGF165质粒50μg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及潜伏期指标显示明显优于pHVEGF165质粒25μg组和对照组(P<0.05),pHVEGF165质粒25μg组居中。结论:局部注射phVEGF165质粒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具有可行性,可促进神经轴突再生,加速神经功能恢复。并且这种作用可能存在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局部连续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对周围神经修复与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vergrowthfactor,NGF)局部连续给药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与再生的影响。方法:SD大鼠48只,分4组;A组采用术后局部连续注射NGF0.3μL3周。B组:手术同侧腓肠肌处连续肌肉注射NGF0.3μL3周。C组:于术中单次给予NGF0.3μL于吻合处。D组:实验用生理盐水代替NGF。术后2,4,6,8周进行动物行为学观察,光镜观察,8周时行图像分析、神经电生理检测、电镜观察、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逆行追踪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标记情况。结果:神经电生理检测发现,A组和B组神经传导速度快、潜伏期短,C组和D组神经传导速度慢、潜伏期长(F=27.775,P<0.05)。光镜观察见,A组和B组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髓鞘较厚、直径较大、数量多、排列规则,再生良好,均优于C组和D组(F=5.53,P<0.05)。电镜观察见A组和B组有髓神经纤维髓鞘较厚、直径较大、C组和D组有髓神经纤维髓鞘较薄,直径较细。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表明各组均见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前角运动神经元,但A组和B组的数目优于C组和D组。结论:①NGF局部连续给药具有明现的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与再生作用。②NGF局部连续给药优于局部单次给药。③半槽式硅胶管放置简单,取出方便,克服了晚期硅胶管对神经生长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含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壳聚糖神经导管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观察其对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5在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成年SD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复合导管组、自体神经移植组和单纯导管组,每组10只。分别采用壳聚糖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导管,自体神经移植和壳聚糖导管加生理盐水的单纯导管修复大鼠右后肢坐骨神经约10mm的缺损。术后4个月进行形态学(光镜、透射电镜、免疫组织化学、轴突图像分析)和神经电生理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检测。结果:纳入大鼠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4个月复合导管组各项指标与自体神经移植组相当,明显好于单纯导管组,400倍视野下,复合导管组再生神经的数目多于单纯导管组、直径(像素值)大于单纯导管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分别为(523.3±53.1),(452.2±32.1);45.63±4.61,36.36±3.51,F=15.56,37.76,P<0.01]。②透射电镜显示复合导管组再生神经纤维直径、轴突粗细、髓鞘厚度及形态学方面更接近自体神经移植组,而明显优于单纯导管组。③S-100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复合导管组有大量雪旺细胞增生,其数量和排列上达到自体神经移植水平。④电生理指标:复合导管组坐骨神经平均传导速度低于自体神经移植组,但高于单纯导管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17.53±2.76),(21.96±2.73),(14.37±2.43)m/s,F=5.528,P<0.05]。复合导管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接近于自体神经移植组,高于单纯导管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14.45±3.13),(15.62±3.40),(10.63±2.29)mV,F=9.905,P<0.01]。结论:壳聚糖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神经导管可以为神经修复提供一个良好的微环境,并显著促进神经的再生。  相似文献   

6.
背景:甲钴胺是维生素B12的一种衍生物,可促进核酸蛋白质代谢、神经轴浆的转运及轴突的再生。目的:通过靶肌肉注射不同剂量的甲钴胺,观察其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再生作用。设计:随机对照的动物试验。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材料:试验于2003-03完成。选取健康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3组,每组10只。方法:所有大鼠均行左侧坐骨神经横断后即刻行外膜缝合,制备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均注射甲钴胺,分别为300μg/(kg·d),100μg/(kg·d),空白对照组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1mL,术后靶肌肉注射1次/d。术后第4周、第8周每组分别提取5只大鼠,以左小腿三头肌湿重、光镜和电镜坐骨神经形态学观察并图象分析作为检测指标,分析不同剂量甲钴胺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①术后4周,8周的左腿三头肌湿重。②术后8周坐骨神经髓鞘的横截面积和壁厚度。结果:3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4周左小腿三头肌湿重比较:高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1.367±0.012)g,(1.164±0.011)g,(0.950±0.009)g,P<0.05];②术后8周左小腿三头肌湿重比较[(2.205±0.015)g,(1.611±0.013)g,(1.230±0.014)g,P<0.05]。③术后8周坐骨神经髓鞘的横截面积比较:高剂量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13.30±1.167,9.453±1.233,5.689±0.454)mm2,P<0.05]。④术后8周坐骨神经髓鞘的壁厚度比较:[(1.145±0.108,0.806±0.065,0.560±0.045)mm,P<0.05]。结论:靶肌肉注射甲钴胺可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高剂量的甲钴胺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对损伤神经的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将损伤后坐骨神经近端以不同比例与远端小间隙吻合后的再生神经的组织学和图像分析,了解再生神经要达到原有两端直接吻合的效果,近端至少需原神经的多大比例。方法:实验于2004-09/12在吉林省外科研究所进行。成年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右侧坐骨神经切断后分别取坐骨神经近断端的1/4(1/4组)、1/3(1/3组)、1/2(1/2组)、2/3(D组)和整个近断端(对照组)以小间隙(2mm)自体静脉桥接的方法与远端吻合,术后12周行组织学和图像分析。结果:9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再生神经轴突直径、髓鞘厚度及神经纤维数:1/4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轴突直径:(1.54±0.48),(2.53±0.87)μm;髓鞘厚度:(0.85±0.21),(1.44±0.44)μm;神经纤维数:(97.40±14.76),(167.00±33.58)根,(P<0.01)]。②1/3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轴突直径:(1.78±0.58),(2.53±0.87)μm;髓鞘厚度:(0.77±0.17),(1.44±0.44)μm;神经纤维数:(112.39±18.47),(167.00±33.58)根,(P<0.05)]。③1/2,2/3两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轴突直径:(2.22±0.73),(2.38±0.82),(2.53±0.87)μm;髓鞘厚度:(1.20±0.34),(1.33±0.41),(1.44±0.44)μm;神经纤维数:(133.41±20.65),(152.98±19.58),(167.00±33.58)根,(P>0.05)]。结论:在应用小间隙(2mm)自体静脉桥接缝合坐骨神经时,近端坐骨神经达到其1/2以上比例时再生神经数、轴突直径和髓鞘厚度与原有神经直接吻合的结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促周围神经再生。方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实验分为2组:对照组为未经诱导 BMSCs 组,实验组为 GDNF 基因诱导后 BMSCs组。每组20只 SD 大鼠。①术后4周和8周观察坐骨神经指数和腓肠肌湿质量恢复率。②术后8周测量再生神经纤维轴突直径、髓鞘厚度及有髓神经纤维计数。③术后4周腓肠肌肌细胞行 DAPI 染色。④术后8周坐骨神经扫面电镜观察神经丝再生交联情况。结果经 GDNF 基因诱导 BMSCs 组各方面检测指标均较对照组为好,其中诱导后实验组扫描电镜下观察周围神经再生更加明显。结论GDNF 基因诱导的间充质干细胞对周围神经再生有着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导管联合人雪旺细胞修复大鼠外周神经损伤的作用。方法:60只大鼠建立外周神经损伤模型,随机分为自体神经移植组、单纯导管修复组、联合修复组各20只,分别采取自体神经移植、单纯导管修复、雪旺细胞联合神经导管修复治疗,治疗后13周测定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Jitter值,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再生神经中段髓鞘化轴突。结果:治疗后第13周,自体神经移植组的SFI和Jitter值小于联合修复组,联合修复组的SFI和Jitter值小于单纯导管修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自体神经移植组、单纯导管修复组、联合修复组的髓鞘厚度分别为(3.01±0.27)、(2.22±1.10)、(2.63±1.17)μm,联合修复组的髓鞘厚度小于自体神经移植组,大于单纯导管修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导管联合人雪旺细胞修复大鼠外周神经损伤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生物可降解材料构成的导管通过载体与外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2)相结合,构筑新型具有生物和人工合成材料优势的神经支架--组织工程复合体,探讨其对兔面神经损伤的修复.方法:实验于2007-01/06在兰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自制BMP-2及壳聚糖神经支架和单纯壳聚糖神经支架.②暴露兔面神经上颊支,切除长2 mm神经,任其回缩,造成8 mm神经缺损的动物模型.③选择新西兰白兔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复合神经支架组和单纯壳聚糖神经支架组,每组12只.同时采用自身左右对照,设为对照组(自体神经离断后倒置,吻合于神经缺损处).④一般观察:肉眼观察兔双侧颊肌萎缩程度及活动度.⑤形态学检查:术后16,30周,切取上颊支神经干,近侧吻合口纵切面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神经再生情况;术后30周,透射电镜下观察再生神经超微结构;术后16,30周,用德国IBAS-Ⅰ Ⅱ型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作图像处理,计算神经纤维总数和纤维直径、轴突直径及髓鞘厚度.结果:纳入动物2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体形态:兔面神经上颊支损伤后2周面肌萎缩,复合神经支架组、单纯壳聚糖神经支架组、对照组分别于术后8,9,11周时开始逐渐恢复正常.②术后16周,单纯壳聚糖神经支架组与复合神经支架组光镜下可见神经外膜有新生血管,再生纤维呈束状分布,租细不均匀,束间有新生血管.神经纤维排列整齐,无神经瘤形成.术后30周,光镜下可见复合神经支架组神经密集程度、血管化和髓鞘化程度优于单纯壳聚糖神经支架组.对照组形成的神经纤维束较为分散,不均匀,髓鞘处组织染色较差.③术后16,30周兔面神经再生神经图像分析结果:神经纤维的排列、血管化程度、直径和数目、髓鞘壁、轴突形状等各检测指标均优于单纯壳聚糖神经支架组.④术后30周,透射电镜下复合神经支架组神经再生超微形态学更接近对照组,优于单纯壳聚糖神经支架组.结论:可吸收性BMP-2与壳聚糖神经支架复合体能有效地引导兔面神经再生并恢复其功能,优于单纯壳聚糖神经支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