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化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已充分认识到外界的社会因素或个体的生物因素都必须通过个体的心理因素来主动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故心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情感护理又是护理服务中的一种心理护理。手术是治疗外科疾病的主要手段,但也常常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躯体和精神压力,所以情感护理对手术的顺利进  相似文献   

2.
当代多元化护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君 《职业与健康》2012,28(2):241-242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临床护理模式的转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逐渐取代了旧的医学模式,即每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都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而"保护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健康"的现代护理观也是建立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上的多元化护理模式,即:把环境,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影响加以认真分析,并施以心身的整体护理。具体要求则是护理工作应多方位地开展其服务内容。  相似文献   

3.
付红 《健康必读》2008,7(1):57-57
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和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手术患者来说适当的心理护理是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的确切手段。目的实施心理护理,缓解病人紧张情绪,提高病人手术及预后质量。方法 贴切的心理分析,有效的心理护理,是一种特殊的技术、精细的艺术,可使病人以最佳心身状态接受手术,对手术顺利进行和手术后恢复健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结果 心理护理使病人以最佳心身状态接受手术,对手术顺利进行和手术后恢复健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结论 手术前后的心理护理对病人的康复具有较强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4.
黄康黎  胡艳 《现代保健》2011,(5):125-126
随着社会与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技术的发展,手术室的护理工作不仅仅局限于手术台的操作以及配合医生完成手术,而是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重视患者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关怀和照顾,使患者在安全环境中接受手术治疗,运用心理护理对手术患者进行护理,使患者达到最佳心理状态,缩短手术时间,为术后疾病康复打下良好基础更需要关注。  相似文献   

5.
张新  杜德芹 《健康大视野》2007,15(5):107-108
根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恶性肿瘤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和转归。而负性情绪体验是肿瘤发生的主要心理因素。因此,应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诊断、治疗和护理,尤其是心理护理,从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本文旨在调查妇科肿瘤病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实施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6.
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转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护理工作也从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心身全面护理。手术作为一种应激源,常可使病人产生强烈的生理、心理应激反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引起病人生命体征及情绪的变化,甚至影响麻醉和手术的正常进行。为帮助手术患者做好自我心理调整,缓解各种心理、疾病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使手术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顺利度过手术前、中、后期。消除手术患者不良的心理刺激,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使患者建立信心,提高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患者改善心境,以平和的心态接受手术。帮助手术患者做好自我心理调整,为顺利度过手术期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妇产科手术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爱红 《职业与健康》2001,17(8):141-142
手术作为一种刺激,往往引起患者一系列消极的心理反应,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和病人预后。临床实践中,通过对妇产科手术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实施的心理护理,针对各种心理反应特点,消除不良心理因素,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并发症,达到身心健康。 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护理1 紧张恐惧型反应及心理护理1.1 心理状态 女性意志自制性、刚毅性较弱,对情感感受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护理观念的更新,护理工作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和以患者健康为中心。强调患者身心的统一性,重视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要求护理工作不仅要重视躯体疾病对患者的影响,同时更要重视心理因素对疾病的转归、痊愈乃至预后的影响。特别是需要手术的患者更要加强术前、术中、术后的心理观察和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9.
杨延平 《职业与健康》2005,21(3):474-474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功能制护理向整体护理转变,心理因素及心理护理在疾病的发展和转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肝炎病人,由于对自己病情性质及预后不了解,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反应.笔者就肝炎病人的心理状态,护理要点及体会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魏引皊 《职业与健康》2011,27(9):1078-1079
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医学和心理学相互作用的发展,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领域日益受到重视,病人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1]。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又是精神疾病的重要诱发因素。所以,对住院期间的精神病人做好心理护理,从而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整体护理观的确立,医学护理已由单纯对"生物"的人进行护理,转变为对"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的人提供全身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整体护理模式是完整的科学的医学观在护理工作中的体现,它全面地估量了影响健康与疾病的多种因素,把社会心理因素纳入了自己的范围[1].  相似文献   

12.
张玉兰 《健康大视野》2005,13(8):99-100
医学模式的转变,迫切要求临床护理从传统的护理模式转向现代的整体护理模式。现代医学认为,所谓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在临床上要重视对身心疾病的认识,加强病人的心理护理,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生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和转变的要求。只有临床护理与心理护理相结合,才可达到病人身心健康的目的,促使疾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实施,护理观念的更新,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大、体质弱,疾病迁延不易好转以及易并发合并症等因素,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开展心理护理工作不仅能减轻患者痛苦,还能配合医生提高临床疗效。效果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一、关心和尊重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一般都希望他人重视自己的疾病。所以,在工作中要耐心细致,视病人如亲人,说话要态度和蔼,服务要热情周到,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心情舒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以后的治疗会产……  相似文献   

14.
现代护理学已从生物学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重视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恶性肿瘤受病人心理、社会和情感的稳定性影响很大,特别需要护士的关怀和理解。癌症不仅是个人的病,也影响其家庭成员,它打破了家庭的正常秩序。所以护士要具有高度的同情心,深切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规律,通过交流和疏导,变患者的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使之成为向癌症斗争的动力,是心理  相似文献   

15.
手术作为一种严重心理应激,对患者的神经、内分泌及循环系统产生不利的影响,并通过心理上的恐惧和生理上的创伤直接影响其正常心理活动,甚至决定手术的成败。现代护理概念是把人作为有心理需求和情感要求的生物有机体而实施的整体护理,即根据患者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情感变化制定适宜的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也即人性化护理,有别于传统的只护理“病”而不注重“人”的护理模式,这对手术患者显得尤为重要,可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杨红 《工企医刊》2011,24(6):73-74
当代医学模式是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社会医学模式",护理学亦由"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概念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这些转变都说明对精神因素的重视。1心身病心身病是专指那些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病程演变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  相似文献   

17.
脑血管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特点是发病快、致残重、康复慢,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甚至终生不能根治,给患者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也是以脑的发育为基础,在疾病的恢复过程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笔者通过七年来对几千名脑血管病人观察与护理,总结出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18.
银屑病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是皮肤科中典型的身心疾病之一,基本损害为具有特征性银白色成层鳞屑的丘疹或斑丘疹,在治疗上具有反复性及难治性,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心理社会因素在本病治疗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对本科2005年29位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我院由责任制护理转为整体护理.新的医学模式,要求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对患者做到不但注重其所患疾病,更要注意其心理岗素在其疾病的形成、发展、痊愈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冠心病的发病诱因,了解社会心理因素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加强心理护理的重要性。方法对169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诱发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焦虑等社会心理因素占59%。结论冠心病的诱发因素中,社会心理因素占重要地位,因此要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提倡讲究精神卫生,科学合理的生活,才能促进健康,预防减少冠心病的发生及促进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