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索人脐静脉血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和扩增条件,并观测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集人脐静脉血,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其中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133 CD34 阳性率;利用差速贴壁法(48 h内贴壁和48 h后贴壁)联合内皮细胞专用培养基EGM-2培养细胞,接种于预先包埋了明胶培养瓶或培养板,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形态和形成集落能力,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其免疫表型,摄取Ac-LDL和连接UEA-1功能,在生长因子培养体系中诱导其向成熟内皮细胞分化.结果:所获单个核细胞中CD133 CD34 百分比为1.06%;在EGM-2培养体系下可获得2种亚型的内皮祖细胞,即早期内皮祖细胞和晚期增殖性内皮祖细胞.其中48h后贴壁细胞属于早期内皮祖细胞,增殖能力较弱,免疫荧光检测,显示CD14和CD34KDR胞浆呈阳性表达,Ac-LDL UEA-1 功能特征;而48 h内贴壁细胞在10~17 d时可见由单个细胞增殖形成的克隆,呈铺路石样单层排列,增殖力旺盛形成融合状态,形成次集集落;经免疫荧光检测,显示CD133CD34和CD34KDR细胞质呈阳性表达,Ae-LDL UEA-1 功能特征,传代后vWF,CD31呈强阳性表达,是晚期增殖性内皮祖细胞.结论:经人脐静脉血可分离培养获得2种亚型的内皮祖细胞,在特定的培养体系中细胞可由祖细胞表型向成熟内皮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壳聚糖/肝素层层自组装涂层对CD133+内皮祖细胞的黏附、增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其作为促内皮修复功能药物洗脱支架涂层材料的可行性。方法(1)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免疫磁珠分选CD133+内皮祖细胞;(2)制备壳聚糖/肝素层层自组装涂层,1%明胶涂层以及玻璃对照皿,接种并培养分选所得内皮祖细胞;(3)免疫荧光鉴定内皮祖细胞;(4)抽提总RNA,RT-PCR法比较不同培养介质中细胞的eNOS、VE-cadherin、KDR、PECAM-1、Sirtuin-1、Thrombomodulin等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1)重力梯度离心及磁珠分选法所得CD133+内皮祖细胞纯度较高(92.88%±0.51%(n=4),在VEGF诱导下能较好的分化为内皮细胞;(2)eNOS、VE-cadherin、KDR、PECAM-1和Sirtuin-1在壳聚糖/肝素层层自组装涂层组表达丰度较玻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与明胶组差异不明显,Thrombomodulin在壳聚糖涂层表达丰度较明胶组、玻璃组表达均增高(P〈0.05)结论壳聚糖涂层能促进内皮祖细胞的黏附、增殖,生物相容性好,为理想的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母细胞瘤过度表达基因(CCN3)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以含50ng/m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培养基诱导 BM-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作为阳性对照组,以含100ng/ml重组CCN3蛋白并50ng/m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培养基诱导BM-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作为CCN3组,并以单纯完全培养基培养BM-MSCs为阴性对照组,采用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法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查诱导16 d后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表达以评价内皮细胞分化,以半定量 RT-PCR法检测 BM-MSCs 诱导分化前后Notch1基因mRNA表达。结果:BM-MSCs 诱导分化16d 后,阳性对照组可见部分细胞 vWF 荧光染色阳性, CCN3组阳性染色细胞明显多于阳性对照组,且 vWF mRNA 表达明显强于阳性对照组[吸光度(OD)值比:(0.550±0.090)比(0.358±0.080),P<0.01],阴性对照组未见阳性染色细胞;此外,诱导分化前,三组Notch1基因mRNA均呈低表达,组间两两比较无明显差异(P 均>0.05),诱导分化16d后阳性对照组和 CCN3组 Notch1基因 mRNA表达明显强于阴性对照组[OD值比:(0.232±0.047)、(0.352±0.029)比(0.132±0.033),P均<0.01],但与阳性对照组相比,CCN3组 Notch1基因 mRNA表达明显更高(P<0.01)。结论:肾母细胞瘤过度表达基因通过激活 Notch1信号通路可增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脐血、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分化成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的脐血、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体外分离、纯化、诱导扩增和分化为内皮细胞的可行性,并检测其表型和功能。方法新鲜脐血和健康成年人的外周血,使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得单个核细胞,在M199培养基中体外培养,3d后去除悬浮细胞,继续培养,诱导EPCs增殖和分化。流式细胞仪检测EPCs标志CD34和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CD31表型,RTPCR检测ecNOS,flk1/KDR基因水平表达,免疫组化验证蛋白水平表达,并进一步通过NO活性的变化检测内皮细胞的功能。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PBMC)刚分离时,CD34阳性表达率为(1.1±0.8)%,培养3d后为(16.9±6.2)%。细胞形态观察发现,刚分离的单个核细胞呈圆形,形态小,3d后有明显集落形成,7d后梭形细胞线样排列,随培养时间增加,细胞形态逐渐变大,呈现出典型铺路石样改变。脐血单个核细胞(umbilicalcordbloodmononuclearcells,CBMC)和PBMC培养10d后,CD3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17)%和(82±9)%。RTPCR检测有内皮细胞特异性成分ecNOS,flk1/KDR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细胞膜和细胞浆中有弥漫性棕色出现,呈阳性反应,证实了蛋白水平的表达。培养10d的贴壁细胞随着VEGF浓度增加,NO生成增加,具有内皮细胞的功能。结论脐血,外周血EPCs体外分离,纯化,诱导培养后的贴壁细胞表型检测,大部分细胞具有内皮系标志物,并具有产生NO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抵抗素对内皮细胞NO生成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信号机制。方法分离、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以不同浓度抵抗素(15、50、100ng/ml)干预。荧光显微镜检测各组细胞中N0的生成,RT-PCR检测eNOS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Akt和eNOS磷酸化水平。结果15、50、100ng/ml抵抗素干预HUVECs 24h后,胰岛素刺激的内皮NO生成显著降低(三组分别为4.01±0.69、3.764±0.71、3.73±0.45,vs对照组P均〈0.05),同时伴有内皮Akt和eNOS磷酸化水平的降低(us对照组P均〈0.05),而eNOS mRNA表达无显著改变。结论抵抗素可通过P13K/Akt途径影响HuVECs eNOS磷酸化水平,进而调节内皮细胞NO生成,但该影响并非Akt依赖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与糖尿病患者血清浓度类似的糖基化终产物修饰的牛血清白蛋白对体外培养脐血来源晚期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可能机制。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中单个核细胞,用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晚期内皮祖细胞。流式细胞术、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荧光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植物凝集素被用于鉴定培养的细胞。将晚期糖基化修饰的牛血清白蛋白与晚期内皮祖细胞共同培养24h后,利用噻唑蓝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AnnexinV/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Boyden小室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趋化的细胞迁移;ECMatirx-gel检测形成毛细血管样网状结构的能力。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糖基化终产物受体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脐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先后出现两种细胞:第5~7天出现集落样生长细胞,扩增不明显,存在14天左右即消失,这类细胞被称为"早期内皮祖细胞";10~15天时,逐渐出现20~50个细胞组成的细胞簇,1~3天即可形成大于500个细胞簇,细胞呈铺路石样,可传代,大于95%的细胞免疫表型为CD45-/CD146+/CD105+,表达内皮细胞特有的vWF因子,可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并可与荆豆凝集素1结合,这类细胞被称为"晚期内皮祖细胞"。50~400mg/L晚期糖基化修饰的牛血清白蛋白与晚期内皮祖细胞共培养24h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的增殖能力未见明显变化(P0.05)。当晚期糖基化修饰的牛血清白蛋白浓度大于100mg/L时,与对照组相比,晚期内皮祖细胞的凋亡增加(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趋化的迁移以及在ECMatirx-gel上形成新生血管的能力下降(P0.05),糖基化终产物受体mRNA和蛋白表达均增加(P0.05)。结论糖基化终产物通过促进凋亡、抑制迁移及体外形成新生血管的能力引起晚期内皮祖细胞功能障碍,这些影响可能与糖基化终产物上调晚期内皮祖细胞上糖基化终产物受体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分离、培养小鼠骨髓血管内皮祖细胞的方法并对其进行诱导分化鉴定,为临床进行缺血性疾病的替代治疗奠定细胞学基础.方法 用灌注法分离小鼠骨髓血管内皮祖细胞,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其分化,形态学观察细胞的生长过程,并利用抗CD34抗体鉴定血管内皮祖细胞,利用抗vWF抗体、抗eNOS抗体鉴定血管内皮细胞. 结果小鼠骨髓血管内皮祖细胞可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贴壁生长,可诱导分化为表达特异性组织蛋白的内皮细胞.结论 在小鼠骨髓内可分离出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呈贴壁增殖状态,并有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鼠成纤维细胞来源的多潜能干细胞向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的能力。方法采用单层贴壁诱导及流式细胞术进行Flk1+细胞分化与分选,进而与OP9基质细胞共培养,并用VE-cadherin为标志纯化内皮细胞(O9-EC);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分化细胞的内皮细胞特异蛋白表达,检测分化的内皮细胞体外成血管能力,吞噬DiI-Ac标记的低密度脂蛋白和结合荆豆凝集素的功能;采用定量实时PCR检测分化过程中的基因表达。结果流式细胞仪分选得到的分化细胞能表达CD31、VE-cadherin、vWF等表面标志,吞噬DiI-Ac-LDL,结合荆豆凝集素,并能在matrigel上形成血管样结构。分化过程中内皮细胞特异性基因如CD31、Tie2、eNOS等表达上调,而Oct4、Sox2、Klf4和c-Myc这四种诱导多潜能干细胞形成的转录因子的表达显著下调。结论多潜能干细胞能向内皮细胞诱导分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一种稳定、高效,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培养与定向诱导分化内皮祖细胞(EPCs)的方法。方法 从小鼠骨髓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经差速贴壁结合特殊培养基扩增并向内皮细胞定向诱导分化EPCs。应用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技术鉴定内皮细胞系列标志:CD34、CD31、Flk-1和祖细胞标志CD133。并通过检测其对FITC标记的UEA-1的吸附和内吞DiI-ac-LDL来进行细胞功能学的鉴定。对分化细胞行vWF、CD31 免疫组化染色鉴定,并与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前列腺素能力进行比较。结果 经过梯度密度离心和贴壁法选择的细胞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抗原CD34、CD31、Flk-1,部分表达CD133。分离所得细胞经EBM-2专用培养基培养后,第4天可见集落形成,培养第9天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34、CD133、CD31、Flk-1阳性率分别为(44±4)%、(18±3)%、(49±4)%和(79±6)%,细胞能特异性吸附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并内吞DiI-ac-LDL,约3周左右可融合近80%,形成铺路石样内皮细胞特有形态。传代后vWF、CD31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分别为(66±5)%和(56±5)%。诱导后的内皮祖细胞的合成前列腺素能力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培养与定向诱导分化EPCs的方法,效率高,稳定性和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经体外诱导能否向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化。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经贴壁法获取单核细胞,用内皮细胞培养基EGM-2和体外诱导培养单核细胞,分别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RT-PCR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对淋巴管内皮标志物VEGFR-3、Podoplanin、LYVE-1、Prox-1和内皮共同标志物vWF、VEGFR-2的表达。结果经过诱导培养后的细胞呈纺锤形或多角形,表达VEGFR-3、LYVE-1、Prox-1、Podoplanin和vWF,弱表达或者不表达VEGFR-2。结论人外周血来源的单核细胞经体外诱导培养可分化为淋巴管内皮样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药通心络对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迁移、黏附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FITC—UEA—I和Dil—acLDL双染色鉴定为正在分化的EPCs。进一步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CD34、CD133,采用MTT比色法、transwell小室、细胞计数法分别观察50、100、200、500、750和1000μg/ml通心络超微粉溶液和500μg/ml通心络超微粉溶液作用0、6、12、24和36h后,对EPCs增殖、迁移、黏附的影响。结果:不同水平的通心络均改善了EPCs的增殖、迁移、黏附的功能,且在500μg/ml时作用最为显著。采用500μg/ml的通心络进行时效作用的研究显示,通心络呈时间依赖性地增强EPCs增殖、迁移、黏附能力,在36h达到高峰(P〈0.01)。结论:通心络能显著改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增殖、迁移、黏附能力,这可能是通心络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及C反应蛋白的变化。方法:入选40例ACS(不稳定型心绞痛18例、急性心肌梗死22例)患者与2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排除冠心病的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取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100μl分别加入CD34-PE、AC133-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荧光抗体使与EPCs表面CD34、AC133抗原结合,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PE、FITC阳性细胞的数量。同时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中EPCs数量显著增多[(0.48±0.04)%比(0.84±0.31)%比(1.57±0.62)%,P<0.001],hsCRP浓度明显升高[(0.63±011)mg/L比(7.8±0.59)mg/L比(11.2±0.46)mg/L,P<0.001],且上述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组明显高于不稳定心绞痛组(P<0.001),所有患者外周血中EPCs数量与hsCRP浓度正相关(r=0.82,P<0.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显著增多,可能与炎症因子激活骨髓干细胞分化为内皮祖细胞,参与血管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体外分离和培养人脐血来源内皮祖细胞的方法。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人脐带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至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六孔板中,用EGM-2培养基诱导培养。通过形态学观察、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摄取功能和体外血管形成能力对内皮祖细胞进行鉴定。结果细胞形态学观察发现,刚分离的单个核细胞较小,呈圆形,4 d后可见少量的圆形和梭形贴壁细胞,8 d后有明显集落形成,14 d后相邻集落相互融合,呈现出典型铺路石样改变。内皮祖细胞能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结合荆豆凝集素1,表达CD34、CD133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并且具有体外血管生成能力。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可从人脐带血中成功分离和培养出内皮祖细胞,以用于相关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等长收缩运动训练(IE)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循环血内皮祖细胞(EPC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CTO患者分为训练组(10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10例),均应用三个月常规药物治疗,其中训练组患者同时进行三个月的IE(采用最大程度握拳诱导上肢肌肉最大等长收缩运动,导致短暂的骨骼肌生理性缺血)训练。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循环血EPCs的数量,ELISA法检测血清VEGF的浓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循环血EPCs数量和VEGF浓度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月后,训练组患者血EPCs数量[(0.028±0.009)%比(0.044±0.016)%],VEGF浓度[(65.3±15.1)pg/ml比(98.5±17.4)pg/m1]显著增加(P=0.015,P〈0.01),且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EPCs数量和VEGF浓度差异均没有显著性(P〉0.05)。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血EPCs数量与VEGF浓度均呈正相关(r=0.727,r=0.785,P均〈0.05)。结论:等长收缩运动训练可以增加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循环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从而可能通过远隔作用促进缺血心肌侧支循环的生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动员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内皮祖细胞(EPCs),促进梗死心肌血管新生,减小梗死面积的效果。方法①成年Wistar大鼠左前降支结扎造模,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假手术组(B组)、AMI组(C组)和氟伐他汀治疗AMI组(D组)。②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不同时段大鼠外周静脉血EPC动态变化。③4周末处死大鼠,心肌切片Masson染色,左室心肌正中线弧长方法计算梗死面积。④CD31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法标记心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并计算各组梗死、梗死周边及非梗死区新生血管数。结果①造模后第7天D组EPCs(37.13±3.44/2×10^5MNCs)显著高于A组(19.88±4.91/2×10^5MNCs)、B组(22.33±5.43/2×10^5MNCs)和C组(26.56±3.17/2×10^5MNC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较A组有少量增加(P〈0.05),B组较A组无明显升高(P〉0.05),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第14天D组EPCs(45.5-±4.99/2×10^5MNCs)同样显著高于A组(17.25±7.17/2×10^5MNCs)、B组(22.78±2.91/2×10^5MNCs)和C组(26.88±3.76/2×10^5MNCs)(P〈0.05);B组和C组较A组有少量增加(P〈0.05),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和第14天各组变化比较,A、B、C三组EPCs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则明显增加(P〈0.05)。②D组梗死区新生血管计数(10.75±1.61/mm。)明显多于C组(5.09±2.33/mm。)(P〈0.01),梗死周边区新生血管计数D组(17.53±2.35/mm^2)同样明显多于C组(8.55±2.40/mm^2)(P〈0.01)。③D组梗死面积[(31.41±2.59)%]小于C组[(35.67±5.22)%](P〈0.01)。结论①氟伐他汀能动员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内皮祖细胞进入外周血循环,使其数量增加并促进梗死周边区血管新生。②心肌梗死后大鼠应用氟伐他汀可以限制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钙调神经磷酸酶-活化T细胞核因子(CaN-NFAT)信号传导通路参与内皮祖细胞(EPCs)的凋亡过程。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贴壁培养获得EPCs。实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苯肾上腺素(PE)组、环孢素A(CsA)组、CsA+PE组。采用TUNEL染色测定EPCs凋亡状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Bax、Bcl-2、Caspase-3及NFAT4的mRNA的转录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FAT4亚细胞水平定位。结果:(1)EPCs凋亡检测:与空白对照组及PE组比较,CsA组和CsA+PE组EPCs凋亡数明显增加[(3.41±0.89)比(4.39±1.92)比(23.68±1.14)比(25.92±2.62),P<0.05];(2)与空白对照组和PE组比较,CsA组和CsA+PE组的Bcl-2mRNA水平、Bcl-2/Bax mRNA比值明显下降(P均<0.05),Caspase-3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NFAT4mRNA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E组的明显升高(P<0.05),CsA组的明显下降(P<0.05);与PE组比较,CsA组和CsA+PE组的NFAT4mRNA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四组之间Bax mRNA水平均无显著差异;(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E组NFAT4核转移率明显增加[(25.33±2.08)%比(95±2)%,P<0.05];与空白对照组及PE组比较,CsA组和CsA+PE组NFAT4核转移率[(8.00±2.65)%、(7.00±1.73)%]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CaN-NFAT信号传导通路参与EPCs凋亡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皮祖细胞(EPCs)是否参与兔动脉瘤血管损伤的修复过程。方法取清洁级兔10只,利用弹性酶诱导动脉瘤模型。按照EPCs回输方式不同,随机分为颈动脉原位回输组和耳缘静脉回输组,每组5只。自体培养EPCs后,用Hoechst33342和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脂(CFSE)对细胞进行双标记。采用荧光染色、HE染色、免疫组化等方法分析EPCs参与新生内膜修复的过程。结果①培养的EPCs经Hoechst33342和CFSE双标记后,颈动脉原位回输组自体回输EPCs(1.45±0.09)×10^6个,耳缘静脉回输组自体回输EPCs(1.47±0.17)×10^6个。②颈动脉原位回输组的动脉瘤内血栓中及新生内膜内均可见双标记的细胞直接黏附(5/5),内膜表面未见内皮细胞生长。③静脉回输组的部分动脉瘤壁新生内膜内(非内膜表面)可见到双标记细胞(3/5),未见有内皮细胞生长。④两组动脉瘤组织的HE染色均未见内膜上皮样细胞分布,免疫组织化学均显示内膜Von Willebrand因子(vwF)染色阴性。结论EPCs参与了动脉瘤损伤血管的早期内膜修复,但未以转化成内皮细胞形式参与修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糖及高胰岛素对骨髓内皮前体细胞(EPCs)增殖、凋亡及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小鼠(BALB/c)的骨髓中分离出EPCs,将细胞分为4组,A组为对照组(葡萄糖浓度5.5mmol/L),B、C组葡萄糖浓度分别为11.0 mmol/L、22.0 mmol/L,D组(葡萄糖浓度22.0 mmol/L+胰岛素25U/L)。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硝酸还原酶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含量。结果骨髓源性EPCs的增殖能力与A组(1.31±0.21)比较,B、C、D组(B组0.93±0.27,C组0.78±0.31,D组0.57±0.24)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实验5 d后,B组的凋亡率为(17.95%±0.38%)、C组的凋亡率为(32.5%±0.63%)、D组的凋亡率为(31.48%±1.26%),3组的凋亡率均较A组的凋亡率(15.75%±0.60%)增高;C组及D组凋亡率均较B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细胞分泌NO、总NOS(TNOS)显著减少、而诱导型NOS(iNOS)分泌显著增加(均为P<0.01)。结论高糖及高胰岛素引起的EPCs增殖能力降低,促使细胞凋亡,并损害细胞的分泌功能;高胰岛素对高糖引起的EPCs损害并未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男性糖尿病(DM)患者血管病变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功能的关系。方法对15名健康者(NC组)、20例DM未合并血管病变者(DM组)、18例DM合并血管病变者(DVP组)及10例非糖尿病冠心病者(NDCHD组)采集空腹静脉血,分离并培养EPCs。应用流式细胞技术、M1vr法、Boyden小室法、黏附法对EPCs进行鉴定、计数,以及细胞增殖、迁移及黏附功能测定。结果(1)EPCs与HbA1c呈负相关(r=0.54,p=0.02)。(2)EPCs数量和增殖功能在NDCHD组〈DVP组〈DM组〈NC组(P〈0.05)。(3)EPCs迁移功能NDCHD组与DVP组间无差异,且两组均低于DM组,DM组又低于NC组(P〈0.05);黏附功能四组间无差异。结论男性DM患者尤其是合并血管病变者,存在EPCs数量减少以及增殖、迁移功能下降,其与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