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创心脏外科手术中医师无法直视心脏和大血管,手术操作难度大,导致并发症增加、术者学习曲线延长。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能从形态和功能两方面评估循环系统,具有定位、定性、定时、定量的基本功能,提高了麻醉和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其在微创心脏外科手术中不仅有助于明确术前诊断、辅助股动静脉插管、改进心脏停搏液输送和心腔内排气,而且能明显降低术中心血管并发症,为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经皮导管血管内体外循环、血管内升主动脉阻断、血管内灌注心脏冷停跳液、经胸壁开窗(Port—Access技术)在胸腔镜下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和心脏瓣膜替换动物实验模型[1-5]。一、手术方法1.手术准备:选20~30kg狗,全麻气管内插双腔管作单肺通气。心电连续监测。经颈动脉和颈静脉穿刺测动脉压、中心静脉及肺动脉压。2.导管放置技术:肝素化后,用17F导管作左股静脉穿刺插管,经引导钢丝将导管置于右心房(上腔静脉入口处)。左股动脉穿刺插入14F导管。动静脉管分别与体外循环机连接。由颈外静脉穿刺插入导管至…  相似文献   

3.
陈忠堂 《山东医药》1996,36(9):20-21
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建立期间的大血管损伤及处理(附28例报告)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50012)陈忠堂1985~1995年,我院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1432例,体外循环建立期间损伤腔静脉、升主动脉和肺动脉共28例(1.9%),3例死亡(10.7%...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经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的临床经验,探讨其适应证及技术要点。方法2008年6月至2011年1月我们共完成79例经右腋下直切口的sJ,JL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年龄6个月至12岁,平均(7.4±3.3)岁,体重6.5-42.0(17.8±8.7)kg。其中房间隔缺损19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5例;室间隔缺损55例,其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例;部分房室管畸形5例。所有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进行(房间隔缺损修补在不停跳下进行)。患者取左侧卧位,切口位于右侧第3肋间腋中线与第5肋间腋前线之间,皮肤切VI长度3.5-6.0(4.7±1.3)12111,经第3或第4肋间进胸,切开并悬吊心包,行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脏停搏液,单纯房间隔缺损采用心脏不停跳下手术,经右心房切口修补房、室缺及三尖瓣成形。结果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死亡;1例因术后心内膜炎致室缺残余漏,再次正中开胸行室缺残余漏修补术。体外循环时间(63.4±18.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7.6±14-3)min,术后24h胸腔引流40-130(85.3±26.5)ml。68例患者术后未输血。全组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右腋下小切口直视心脏手术安全、可靠,可减少用血量,术后切口隐蔽美观,患儿及家属满意率高,值得临床椎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单一术者连续完成的50例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早期结果,总结经验并分析学习曲线。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由广东省人民医院单一术者连续完成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50例。以手术时间为序分为两组:前25例为A组,后25例为B组,比较两组在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24 h胸液量、机械通气时间等指标的差异。手术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及颈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心内操作在全胸腔镜下完成。结果两组中仅1例患者输注血浆200 mL,无输注红细胞的患者,未输血率达98%(49/50)。无患者手术死亡,未出现围术期并发症。所有患者在出院前均复查超声心动图,未发现残余分流。B组的体外循环时间、术后24 h胸液量、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入住时间等指标均低于A组;其中B组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安全有效,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康复快等优点。经一定的学习曲线后,微创手术操作技术及质量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6.
胸腔镜心脏手术微创体外循环的建立方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介绍电视胸腔镜实施心脏手术时微创体外循环的建立方法。方法 :3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患者采用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和经第四肋间插入上腔静脉插管建立的微创体外循环 ,借助电视胸腔镜修补房间隔缺损。结果 :3例患者体外循环转流时间分别为 72min、74min、83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为 34min、32min、35min ,平均灌注压 (桡动脉压 )维持在 6 8~ 80mgHg ,动脉线压力 180~ 2 18mmHg ,转流中尿量为 75 0ml、15 0 0ml、85 0ml;灌注流量在 2 0~ 2 3L·m-2 ·min-1。 3例患者体外循环过程平稳均顺利停机。结论 :经股动脉、股静脉和上腔静脉插管建立微创体外循环可以满足电视胸腔镜心脏手术操作过程中的灌注要求 ,其方法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右胸微创切口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学习曲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4月间由同一术者连续完成的60例右胸微创切口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病例资料,按手术先后顺序分为A、B、C、D 4组,每组15例.从各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转机时间、中转开胸率、术后24 h引流量、ICU停留时间及手术并发症等指标比较手术效果,同时使用对数曲线拟合学习曲线,得出学习曲线相关模型.结果 各组病例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转机时间、中转开胸率、术后24 h引流量、ICU停留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随手术例数增加呈下降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学习曲线相关模型为:手术时间(min)=143.5-16.7×ln(手术例数),转机时间(min)=77.5-13.0×ln(手术例数).结论 右胸微创切口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是安全可行的,手术学习曲线约为30例左右.  相似文献   

8.
我们连续在30例心内直视手术中采用常温下体外循环,小量晶体含血(红血胞比容25%左右)冷停跳液(8~10℃)连续灌注保护心肌。体外循环不降温。阻断主动脉期间,冠状循环用8~10℃氧合机血连续灌注,同时用少量停跳液持续注入冠状灌注的氧合机血中,以氧合机血为停跳药物稀释剂,既保持心脏持续完全停跳又不断供应心肌血氧。阻断主动脉后心脏迅速停跳且始终呈鲜红色。开放主动脉后,心脏复苏快,自动复跳率高,血容量补足后血液动力学稳定。此法灌注装置简单,操作容易,停跳液配方药物少,停跳迅速,容量负荷低,手术野不受血液模糊影响,心脏复苏块,血液动力学稳定,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微创心脏外科手术体外循环管理方法和经验。方法:自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间,我院心胸外科共开展116例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其中男性71例,女性45例,年龄13-72岁,平均(40.6±14.2)岁,体重35-85Kg,平均(50.5±10.8)Kg。手术方式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二尖瓣成形/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左房/右房粘液瘤摘除术。所有患者均为右胸前外侧小切口进行手术,采用股动脉插管灌注,食道超声引导下的二极股静脉进行插管引流,如有必要可加用上腔静脉插管。其他病例则采用同侧股动脉,股静脉,上腔静脉或右侧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除心脏不停跳的术式外,升主动脉顺行灌注4:1冷含血停搏液进行心肌保护。浅低温,中高流量灌注。全组病例都应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装置(vacuum-assist venous drainage, VAVD)和常规超滤。体外循环结束后,股动脉插管处重建,颈内经脉压迫止血。结果:全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体外循环转流时间31-158(82.3±31.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6-96(48.1±19.8)min,超滤量1100-3500ml。除47例不停跳手术外,其余病人中56例心脏自动复跳,自动复跳率81.2%。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3-16(4.5±1.4)h,胸腔引流量90-550(160±65)ml,术后住院时间6-21(9.1±2.7)d。88例病人(75.9%)住院期间未输血。115例痊愈出院,1例死于术后感染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0.86%。结论:各种外周插管建立的体外循环;VAVD技术的应用;适宜的灌注流量和灌注压力;良好的心肌保护;综合全面的体外循环管理为微创心脏手术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实用性强,值得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胸腔镜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及意外情况.方法 采用经股动、静脉插管,体外循环下全电视胸腔镜心脏手术对心脏病患者进行治疗,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并发症进行详细记录、观察、分析,并讨论相应预防及处理措施.结果 105例患者中出现了以下并发症:低氧高碳酸血症2例,周围体外循环泵压高、灌注流量不足2例,升主动脉夹层1例,主动脉出血1例,乳内动静脉损伤1例,血气胸2例,股动脉狭窄2例,股神经卡压、损伤1例.经术中相应补救措施、术后妥善治疗后并发症得以缓解或痊愈,均得到了有效控制.结论 经股动、静脉插管,体外循环下全电视胸腔镜心脏手术是安全有效的,其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意外情况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HTK液对老年患者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 纳入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手术的60岁以上患者40例,随机分为HTK液组(A组,n=20)和4:1冷晶体含血停跳液组(B组,n=20).主动脉阻断后,A组使用4℃HTK液,B组使用4℃ 4:1含血停跳液保护心肌,两组分别测定主动脉开放后12 h和24 h血中肌钙蛋白I(cTnI)和磷酸肌酸酶同工酶(CK-MB)浓度,并比较两组患者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辅助时间及心脏自动复跳率、心律失常发生率、正性肌力药物使用量、ICU监护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 A组和B组平均体外循环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辅助时间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心脏自动复跳率、多巴胺使用量、ICU监护时间以及两个时间的cTnI和CK-MB,A组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HTK心脏停跳液对60岁以上老年人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优于4:1冷晶体含血停跳液,特别适用于年龄偏大,病情重,心肌缺血时间较长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1997年1月~1999年3月,我院实施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220例,其中66例在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实施了心内直视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男30例,女36例;年龄1岁7个月~47岁,体重9~49kg,体外循环转流时间17~58分钟。其中房间隔缺损35例,室间隔缺损8例,动脉导管未闭3例,肺动脉瓣狭窄6例,右室双腔心3例,法乐氏三联症4例,部分心内膜垫缺损3例,二尖瓣置换4例。1.2 手术方法和步骤 经前正中切口进胸,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并行循环后鼻咽降温至34°C。阻断上、下腔静脉,不阻升主动脉,不灌注心脏停跳液,在心脏跳动下…  相似文献   

13.
心内直视手术一般采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及心脏停跳液灌注保护心肌,其结果不可避免地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我院2002年4月-2003年4月在不阻断升主动脉低温心室颤动(室颤)下,对42例患者行心内直视手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20岁,体重48kg,体表面积1.4m~2。因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于1985年9月17日在静吸互辅麻醉体外循环(CPB)下行直视修补术。纵断胸骨时右侧胸膜破。切开心包进行心脏表面探查,肺动脉根部震颤不明显。肝素化后依次行上、下腔静脉插管,主动脉插管,CPB降温和左房插管。阻断主动脉后心脏停跳,主动脉根部灌注4℃全钾托马氏液0.45L,心电图呈等电位线。切开右房,见房间隔缺损0.005m大小,乃行缝合术。因左心回流量1.2L/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微创直视心脏外科手术(MIDCS)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2013-09至2015-05我院完成MIDCS 42例,其中男18例,女24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6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4例,二尖瓣置换术16例,二尖瓣成形术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5例。直视心脏外科手术方法为股动、静脉及右颈静脉插管行体外循环,双腔气管插管。做右胸前外侧切口3~5 cm,经肋间入胸腔,剪开心包,进入心腔完成手术。结果:42例患者全部手术成功,无围手术期及出院后近期死亡,无胸骨切口感染。体外循环时间98~142 min,平均(122.4±23.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0~118 min,平均(48.3±26.2)min。术后气管插管时间8~76 h,平均(17.4±13.1)h,监护时间45~124 h,平均(54.6±32.6)h;术后住院时间6~12 d,平均(8.2±1.3)d。患者切口长度3~7 cm,平均(4.8±1.5)cm;术后第1天引流量(356.9±283.8)ml,未输血患者27例(64.3%)。结论:MIDCS近期效果好,手术安全性高,适用范围广;创伤小,并发症少,切口美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的麻醉及围术期处理的相关资料。结果2011年我院共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或全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85例,其中男30例,女55例,年龄(42.5±15.2)岁。手术类型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0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15例;左心房黏液瘤摘除术7例;二尖瓣成形术8例:二尖瓣置换术50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19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5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例及左心房血栓清除术1例。麻醉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左侧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经皮上腔静脉插管、股动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体外循环时间(151.8±63.6)min,心肌血运阻断时间(92.1±43.7)min。全组患者术后并发症8例(9.4%),死亡1例。结论良好的单肺隔离通气、充分的静脉引流以及完善的术中监测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和避免缺血、缺氧可以减少围术期并发症,是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麻醉管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右腋下微创小切口经左心房入路行成人复杂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0月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33例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0~60岁.患者均接受胸腔镜辅助下无可见瘢痕右腋下微创手术,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左心房路径行房间隔缺损修补.结果 全组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升主动脉注射鱼精蛋白对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婴儿肺通透性指数及血清血栓素A2浓度的影响,进一步证实其肺保护作用。方法选择60例(年龄≤12个月,体质量≤10 kg)在深圳市儿童医院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升主动脉组,n=30例)和对照组(中心静脉组,n=30例),比较两组体外循环前及注射鱼精蛋白后6 h肺通透性指数的变化、体外循环前及注射鱼精蛋白后1 h血清血栓素A2浓度。结果实验组注射鱼精蛋白6 h后肺通透性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0.021±0.008 vs.0.039±0.006,P〈0.05);实验组注射鱼精蛋白1 h后血清血栓素A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3±2.5)ng/L vs.(64.2±2.1)ng/L,P〈0.05]。结论经升主动脉注射鱼精蛋白能够减轻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肺组织损伤,是一种良好的肺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评估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使用Perclose缝合器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1年5月——2021年5月我院21例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主动脉置换术时经股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其中常规切开股动脉直视下插管11例;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并采用Abbott Perclose Proglide经皮血管缝合器修复股动脉10例。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股动脉操作时间、下肢制动时间、术后ICU时间及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股动脉操作时间(5.15 ± 3.38 min vs 20.33 ± 10.67 min; P<0.01)和术后下肢制动时间(2.13 ± 1.28 h vs 8.23 ± 4.77) h; P<0.05)经皮穿刺组明显低于直视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比手术相关并发症及ICU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 vs 18.2%; P=0.13 ; 49.23 ± 10.35 h vs 50.33 ± 12.31 h; P=0.52)。结论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时Perclose缝合器的使用可避免传统开放直视下股动脉插管并作股动脉缝合修补的缺陷,是一种容易、快速、安全、微创、有效的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20.
我院自1976~1987年10月共做体外循环升主动脉插管灌注心脏直视手术440例。现将插管的经验和教训介绍如下。全组男236例、女204例,年龄4~50岁(平均12.1岁)。病种有各类先天性心脏病、左房粘液瘤、二尖瓣替换及直视扩张术等。插管方法与结果正中切口(肝素化)。共用三种插管方法。第一种方法:距升主动脉根部约3~4cm处置无创伤性主动脉钳,钳夹少许升主动脉。钳夹管壁要适当,钳夹过多影响血流、过少则插管困难。钳夹后切开管壁少许(其大小视所需插管大小而定,一般约0.5cm),用3-0尼龙线缝管壁切口周围,其上下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