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渴病机目前多认为足“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而忽略了历代医家对其病机尚有不同论述,尤其是因阳虚所致之“阴消”向来不受重视,以致临证中多有误治。本文从古医籍中整理出有关阴消病机的阐释并结合临床病例,以期拓展中医治疗消渴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导致的糖代谢失常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中医辨证消渴病向来多从阴虚燥热立论,笔者认为阴虚燥热虽是消渴之重要病机之一,而肝郁、脾虚在消渴病病机及辨证论治中的作用亦十分关键,下面从病机、辨证、治疗三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3.
中医界视西医之"糖尿病"为古之"消渴症",在论述消渴病发病机理时多以阴虚内热立论,但阳虚症状在消渴病人的病程中亦屡见不鲜。文章从消渴病的理论源流、病因病机及古今治疗等方面阐述了温阳法在临床中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范畴的"消渴病","消渴"首见于《内经-素问》,临床上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典型症状为主要表现。总结古今医家对消渴的论述,消渴病主要有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病因,其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病的主要病变脏腑在肺、胃、肾,以肾为主。六味地黄丸为补益剂,具有滋阴补肾之功效。六味地黄丸加减对于阴虚为本的糖尿病患者可起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关于糖尿病的病机古来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立论,笔者在跟师学习中通过辨证分析糖尿病患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结合古籍文献和后世医家对消渴病病机的认识与研究,认为脾肾阳虚是糖尿病的重要病机,临床中应用温阳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在中医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的主流认识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随着对消渴病的研究逐渐深入,近现代医家提出了气阴不足、血瘀、肾虚、脾虚等病因病机的学说。其中脾虚致消越来越被医家推崇和认可。吾师石岩教授临证多年,认为脾虚是消渴病的根本原因,并用益气健脾之法治之效佳。故笔者上溯古代医家之旧论,试从脾的解剖、消渴的病因病机和治消渴的方药来论述脾虚是消渴病的始动因素。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中医诊治消渴病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消渴的病名、病因病机、症状、治则、预后等方面的论述,之后,历代医家大多以阴虚燥热立论,治疗上分上中下三消。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才逐渐突破传统的阴虚燥热之说,对其病因病机,提出“气虚致消”“脾虚致消”“瘀血致消”“肝郁气滞”“痰浊阻络”“毒邪伤络”等一些较之以往不同的学说,其中有尤以“脾虚致消”在近年被越来越多的医家接纳。本文参阅古代中医典籍,  相似文献   

8.
消渴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其表现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主症。历代医家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阴虚燥热”,因而至今将“阴虚”或“燥热”作为治疗消渴的用药依据 ,而对于阴虚燥热所致全身广泛瘀血之病理改变却认识不足。其实早在《内经》中就已阐述了消渴与瘀血的关系。如 :“怒则气上逆胸中积热 ,血气逆留 ,髋皮充肌 ,血脉不引 ,转而为热 ,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金匮要略》中亦简述了瘀血作渴 ,曰 :“病人胸满 ,唇痿舌青 ,……脉微大来迟 ,……口干燥而渴 ,……是瘀血也。”唐容川在《血证论·发渴篇》详细地论述了消渴与…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于祖国医学"消渴"范畴。传统理论认为消渴的病机为阴虚燥热。然历代医家也提出许多不同观点,如脏腑病机论、气血津液病机论、毒邪病机论等。对有关糖尿病的病机进行整理综述,以期拓展中医治疗消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温肾阳法治疗消渴病,首创于张仲景。后世医家虽对此多有争议,然温肾阳法一直作为治疗消渴病之大法,广泛运用于消渴病临床。随着对消渴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对其并发症防治的进展,对消渴病病机认识已走出“阴虚燥热”之藩篱,温肾阳法更受到重视。现将温肾阳法治疗消渴病的源流及临床运用要点阐述如下:1温肾阳法治疗消渴病的源流1.1肇基于《内经》 《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之渊源,篇中虽未明言消渴病与肾阳虚之关系,然多处论及消渴病病机。将消渴病分为脾瘅、消渴、消瘅三阶段,并指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肾脆则善病消瘅易…  相似文献   

11.
传统中医以阴虚燥热作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治疗上以滋阴降火为主。随着对消渴病认识的逐步深入,活血化瘀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李显筑老师从瘀血论治消渴,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文章分析了瘀血致消渴病的病因病机,提出以活血化瘀为大法,辨证分型,随症加减,有效治疗消渴病及其变证。  相似文献   

12.
“消渴”最早记载于《内经》,其后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设消渴病专篇论述,为后世消渴病辨证论治指明了方向,金元以降,“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观点占据主导地位,多宗“三消”分治,现在又发展到辨证与辨病结合分期、分型论治,可以说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的认识皆有发挥。然而本病病机复杂,变证丛生,远非一家之言能概其全,更非一法一方所能治愈。  相似文献   

13.
通过相关文献系统梳理明清时期论治消渴的中医理论框架结构,从病因病机方面分析总结明清医家对消渴病因病机认识的内在理论体系。明清医家对于消渴病病因的阐释多是对阴虚燥热学说的继承,对病机理论的阐释从肾阳亏虚,脾虚、胃中郁热,肝失疏泄,气血运行失常的角度出发,结合医家的临床经验,以及对明清以前的医家学术思想进行整理、传承并创新了消渴的病机理论,以首次"肝郁致消说"才形成完整的理论,观点条理清晰,见解独到,为后世医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等为临床特征的病证,是一种燥热炽盛,阴液亏损所引起的慢性疾病。中医辨治消渴多以阴虚燥热统赅其病机,按肺燥、胃热、肾虚归纳为上中下三消,治疗上采用润肺、清胃、滋肾。但在临床上这种病机认识过于笼统,故笔者就“阴虚燥热”...  相似文献   

15.
消渴炎症发病与中医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糖尿病炎症发病学说理论备受关注,而传统医家认为消渴的病机为阴精亏虚、燥热偏盛,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该病的发生发展与湿热、血瘀、痰瘀、毒热密切相关。炎症发病学说和消渴的发病机制的关系非常密切,讨论两者的相关处对消渴病治疗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指导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传统理论认为消渴病机主要为阴虚燥热,而阳虚不能蒸阴化液,使津液不能输布上达导致消渴,亦不容忽视。从历史渊源、病机、主治、论治等方面探讨阳虚致消学说。  相似文献   

17.
消渴病大抵属于糖尿病的范畴,其病机多认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笔者认为,阴虚并不是消渴病病机的根本,仅仅是消渴病常见的一个病理过程,而消渴病之所以会出现阴虚,是因为小便多所致。并因此从小便多着眼对消渴病病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消渴病(糖尿病)的病机乃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肺胃阴虚,胃热炽盛,治以清热生津,益气养阴。经方白虎加人参汤以生石膏、知母、人参、粳米、甘草为主要组成药物,符合糖尿病"趺阳脉浮而数"胃热气盛的病机。消渴日久,气阴两虚,阴损及阳,阳虚气弱,或肾阳衰微,水液代谢障碍而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糖尿病肾病等并发证,用经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及肾气丸治疗亦符合病机,药证相宜。  相似文献   

19.
消渴是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的内科慢性疾病,表现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中医消渴病与西医糖尿病的特点基本一致。门九章教授在多年临床诊疗中发现,消渴病开始可以出现阴虚燥热,但消渴病的病程漫长,久病必伤阳气,故阴虚诸证可以演变为阳虚之证,阴损及阳,加之"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故消渴病后期以肾阳虚证最为多见。门九章教授将历代医家对于消渴治疗的心得体会与自身临床经验相结合,逐渐形成以温补肾阳、顾护胃气、联合方组以及中西医结合等为治疗特色的针对消渴肾阳虚证行之有效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20.
从历史沿革来看,"痰湿困脾"是消渴病的根本病因病机,"健脾化湿"是治疗本病的大法;从"三因制宜"来看,"痰湿"是消渴病的根本致病因素,"健脾化湿"法应当贯穿本病治疗始终。随着消渴患者的日渐增多,医家对于本病的治疗也是百家争鸣,目前对于消渴的治疗有"阴虚论"[1]、"痰瘀论"[2]、"肾虚论"[3]、"脾虚论"[4],许多医者亦通过临床资料证实各自疗法的有效性,笔者长期从事消渴病的治疗,在临床闲余之时翻阅古籍,来谈谈治疗本病的一点小小的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