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癌的发生是多阶段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H.pylori感染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启动因素,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目前有关H.pylori感染与胃癌发生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就近年研究结果对H.pylori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可能机制总结如下:1细胞毒素目前H.pylori有两个受关注的致病因子:Vac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4(IL一4)基因多态性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广西柳州地区胃癌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通过PCR检测H.pylori的尿素酶B亚单位(UreB)基因和半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semi—nestedPCR)对238例胃癌患者及112例健康对照者的IL-4—588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胃癌组和对照组H.pylori阳性者分别为142例(59.7%)和54例(48.2%),H.pylori阴性者分别为96例(40.3%)和58(51.8%),H.pylori感染率在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胃癌组和对照组的IL-4—588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处于遗传平衡状态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C型相比,C/T型和T/T型的个体患胃癌的风险在胃癌组和对照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C/T型:OR=1.136,95%CI:0.374~3.499;T/T型:OR—1.346,95%CI:0.473~3.834);在对胃癌易感性的相关分析中,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和H.pylori感染等因素与II。一4—588基因多态性之间不存在相关性。结论:IL广4588基因多态性与广西柳州地区胃癌的发病风险无关,且在对胃癌易感性的相关分析中该位点多态性与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和H.pylori感染等因素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白细胞介素在胃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胃癌危险因素.H.pylori感染引起胃黏膜的炎症,诱导宿主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其中有些因子可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向癌演变.H.pylori感染后白细胞介素(ILs)表达发生明显改变,不同的ILs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文章就ILs在胃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胃癌危险因素。H.pylori感染引起胃黏膜的炎症,诱导宿主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其中有些因子可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向癌演变。H.pylori感染后白细胞介素(ILs)表达发生明显改变,不同的ILs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文章就ILs在胃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胃癌的发生与发展是多因素作用、多基凶参与、经过多个阶段才最终形成的复杂的生物学现象,在该生物现象中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起着重要作用。自从1982年warren和marshall首次发现H.pylori以来,已经发现H.pylori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IL-1B-511基因多态性对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后胃黏膜萎缩、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影响,探讨IL-1B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1)采用PCR-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性(RFLP)分析法检测胃癌低发区广东省普通人群192例的基因型;(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上述人群的Hp感染率、胃蛋白酶原I(PGl)、胃蛋白酶原Ⅱ(PGII)和胃泌素(Gastrin)的浓度。结果Hp阳性者PGI/PGII显著低于Hp阴性者(P<0.01),Hp阳性的IL-1B-511T/T基因型者PGI/PGII比值显著低于C/C和T/T基因型者(P均<0.05)。血清胃泌素浓度与IL-1B-511的基因型没有明确的关系(P>0.05)。结论在胃癌低发区,IL-1B-511基因型可能增加感染H.pylori后胃黏膜萎缩、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和发展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11(PTPN11)和自细胞介素4(IL-4)基因多态性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广西柳州地区胃癌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广西柳州地区238例胃癌患者及112例健康对照者,通过PCR检测H.pylori的尿素酶B亚单位(UreB)基因,两步法聚合酶链反应(PCR—CTPP)对被研究者的PTPN11基因第3内含子2460位点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NP),同时以半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Semi—nested PER)对IL-4—588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胃癌组和对照组H.pylorl(+)者分别为142例(59.7%)和54例(48.2%),H.pylori(-)者分别为96例(40.3%)和58例(51.8%),H.pylori感染率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和对照组PTPN11基因、IL-4—588基因在该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遗传平衡状态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的PT-PN11等位基因分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PTPN11基因研究发现:与G/G型相比,G/A型和A/A型不能减低胃癌的发病风险;但将G/A型和A/A型合并后与G/G型相比,带有A基因的个体患胃癌的风险显著降低。对IL-4基因研究发现:与C/C型相比,C/T型和T/T型的个体患胃癌的风险在胃癌组和对照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且在对胃癌易感性的相关分析中该位点多态性与H-pylori感染因素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结论广西柳州地区PTPN11基因第3内含子2460位点A基因携带者能明显降低胃癌的发病风险,G/G基因型和H-pylori感染能增加胃癌的易感性,H-pylor感染与该位点G/G基因型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而IL一4—588基因多态性与广西柳州地区胃癌的发病风险无关,且在对胃癌易感性的相关分析中该位点多态性与H-pylori感染因素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重庆地区胃癌人群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MTHFR)基因 12 98AC多态性及与H .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技术 ,检测 12 2例胃癌和 10 1例正常对照的MTHFR基因 12 98AC多态性 :采用PCR和Warthin Starry银染色法检测幽门螺杆菌 (H .pylori)。结果 胃癌组 12 98AA、12 98AC和12 98CC 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5 9.8%、3 6.1%和 4.1% ,与对照组中 3种基因型频率 5 7.4%、3 7.6%和 5 .0 %相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以 12 98AA基因型的OR为 1.0 0 ,胃窦癌AC基因型的OR为 0 .87( 95 %CI,0 .42~ 1.82 ) ,CC基因型的OR为0 .41( 95 %CI ,0 .0 5~ 3 .72 )。胃癌MTHFR 12 98AC 3种基因型中H .pylori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别 (P >0 0 5 )。结论 重庆地区人群中MTHFR 12 98AC多态性可能是胃窦癌的保护因素 ,MTHFR 12 98AC多态性与H .pylori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11(PTPN11)基因多态性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广西柳州地区胃癌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PCR检测H.pylori的尿素酶B亚单位(UreB)基因和两步法聚合酶链反应(PCR-CTPP)对广西柳州地区238例胃癌患者及112例健康对照者的PTPNIl基因第3内含子2460位点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NP).结果 胃癌组和对照组H.pylori(+)者分别为142例(59.7%)和54例(48.2%),H.pytori(-)者分别为96例(40.3%)和58例(51.8%),H.pylori感染率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和对照组PTPN11基因在该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遗传平衡状态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的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G/G型相比,G/A型和A/A型不能减低胃癌的发病风险(G/A型:OR=0.642,95%CI:0.397~1.039;A/A型:OR=0.399,95%CI:0.097~1.641);但将G/A型和A/A型合并后与G/G型相比,带有A基因的个体患胃癌的风险显著降低(OR=0.620,95%CI:0.388~0.992).根据发病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和H.pylori感染对胃癌的易感性进行的分层分析发现,PTPN11基因该位点SNP与胃癌的年龄、性别、吸烟史以及饮酒史无关.H.pylori阳性的A基因携带者相对于G/G型个体患胃癌的风险减少到0.52倍(OR=0.521,95%CI:0.274~0.990).结论 广西柳州地区PTPN11基因第3内含子2460位点A基因携带者能明显降低胃癌的发病风险,H.pylori感染与该位点G/G基因型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炎症因子IL-1B(T-31C和C-511T)及其拮抗基因IL-1RN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经组织学确诊的胃腺癌病例180例及其年龄和性别频数匹配的对照308例,以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PCR)方法进行多态性检测,比较不同基因型以及环境因素与胃癌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 IL-1B启动子区域T-31C和C-511T基因多态性呈高度连锁不平衡(D'=0.862,R2=0.721,P=0.000),未发现IL-1B(T-31C和C-511T)基因多态性与胃癌之间存在显著性关联,显性模型调整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95(0.62-1.47)和0.85(0.55-1.31);IL-IRN变异基因型(1/2和2/2)可增加胃癌的患病风险,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调整OR=1.32,95%CI=0.71-2.36);分层结果显示在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感染组中,1L-1RN变异基因型(1/2、2/2)显著增加胃癌的患病风险(调整OR=2.03,95%CI=1.02-4.80).结论 IL-1RN基因多态性和H.pylori感染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IL-1B基因多态性和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对胃酸分泌的影响,探讨IL-1B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1)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分析法检测胃癌低发区广东省117名健康志愿者IL-IB-511基因多态性。(2)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上述人群的H,pylori感染率。(3)胃液分析方法分别检测上述人群不同基因型个体胃酸分泌的差异。结果基础酸排量(basal acid output,BAO)和最大酸排量(maximal acid output,MAO)在H.pylori阳性组与阴性组间无明显差异;在IL-1B-511T/T和C/C和C/T各基因之间,MAO、BAO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未发现IL-1B基因多态性、H.pylori感染与胃酸的关系,提示IL-1B基因多态性途径可能不是通过影响胃黏膜IL-1β的产生量进而影响胃内酸分泌的。  相似文献   

12.
Sun LP  Guo XL  Zhang Y  Chen W  Bai XL  Liu J  Yuan Y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3):3059-3063
目的从胃癌发生发展的角度探讨胃蛋白酶原C(PGC)基因插入-缺失多态与胃癌及其癌前疾病易感性的关系,并初步探讨PGC基因多态与H.pylori感染的交互作用对胃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琼脂糖电泳分析方法,检测141例胃癌患者和564例非胃癌者PGC基因的基因型;比较不同基因型与胃癌和胃癌前疾病的关系。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H.pylori-IgG滴度,并以效应修饰模型分析PGC—H.pylori感染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PGC等位基因1纯合型与非纯合型携带者比较,纯合型携带者罹患萎缩性胃炎的风险增加到3.103倍(95%CI,1.440~6.686),罹患胃癌的风险增加到2.962倍(95%CI,1.370~6.404),发生肠上皮化生的风险增加到1.659倍(95%CI,0.998~2.757)。携带等位基因1纯合型并且pylori-IgG阳性的个体,罹患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风险显著增高(似然比检验,P=0.023和P=0.005)。结论PGC基因多态与萎缩性胃炎、胃癌的遗传易感性有关。PGC基因多态与H.pylori感染在胃癌及其癌前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胃癌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IL-1基因多态性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及多阶段的漫长过程,各种致病因子可能单独或协同作用于不同的阶段,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宿主因素和环境都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宿主遗传因素与胃癌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的重点,遗传因素的研究包括自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4、IL-6、IL-10基因多态性。  相似文献   

14.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调控的过程。正常情况下,胃黏膜上皮细胞在细胞增殖与凋亡之间维持着一个动态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使胃黏膜上皮细胞过度增殖,且不能启动凋亡信号,则可能导致胃癌的发生、发展。在影响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中,遗传易患性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许多基因存在基因多态性现象,不同类型的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和易患性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 4,IL-4)基因多态性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广西柳州地区胃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和半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Semi-nested PCR)对112例胃癌患者及238例慢性胃炎患者H.pylori的尿素酶B亚单位(UreB)基因和IL-4-588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胃癌组H.pylori阳性率为59.8%,高于对照组的47.5%(P〈0.05)。两组患者IL-4-588各基因型(T/T型、C/T和C/C型)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7,P=0.73);胃癌组含等位基因C、T者分别为的40例(17.9%)、184例(82.1%),其分布频率与对照组的73例(15.3%)、403例(8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15,P=0.398)。结论 IL-4-588基因多态性与H.pylori感染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且与广西柳州地区胃癌易感性无关。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胃癌组织细胞周期调节因子p27蛋白表达的关联性,了解H.pylori感染引起胃癌的发病机制。 方法选取胃癌切除术的胃癌组织标本62例和癌旁组织标本42例。采用14C-尿素酶呼吸试验法检测癌组织标本H.pylori感染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快捷法检测组织中p27蛋白表达水平。分析H.pylori感染与胃癌患者p27表达的关联性。 结果62例胃癌患者中H.pylori感染者40例(64.52%)。高、中分化胃癌患者p27蛋白表达率高于低分化胃癌患者(P<0.01);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胃癌患者p27蛋白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pylori感染与胃癌癌组织中p27蛋白表达呈负性相关(P<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程度是胃癌组织p27蛋白阳性表达的危险因素(P<0.01)。p2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1)。 结论H.pylori感染与胃癌患者p27蛋白表达水平存在关联性,H.pylori感染可能通过降低p27 蛋白表达水平引起胃黏膜癌变,p27蛋白可作为临床诊断胃癌及是否合并H.pylori感染的辅助指标,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可作为疾病后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郭欣  赵宝华  张牧霞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1):1150-1154,1162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肠道疾病中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但是不同的人在Hp感染后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患者表现为长期无症状携带者,有的则在一段时间后发展为胃炎或胃癌.感染Hp后患者临床表现间的差异除了与其本身对疾病易感性有关外,细胞因子在Hp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Hp及其继发性疾病的研究较多,本文对近年来有关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Hp及其继发性疾病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IL-1B及IL-1RN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IL-1B(T-31C和C-511T)及其拮抗基因IL-1RN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经组织学确诊的胃腺癌病例180例及其年龄和性别频数匹配的对照308例,以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PCR)方法进行多态性检测,比较不同基因型以及环境因素与胃癌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IL-1B启动子区域T-31C和C-511T基因多态性呈高度连锁不平衡(D’=0.862,R^2=0.721,P=0.000),未发现IL-1B(T-31C和C-511T)基因多态性与胃癌之间存在显著性关联,显性模型调整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 I)分别为0.95(0.62-1.47)和0.85(0.55-1.31);IL-1RN变异基因型(1/2和2/2)可增加胃癌的患病风险,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调整OR=1.32,95%C I=0.71-2.36);分层结果显示在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感染组中,IL-1RN变异基因型(1/2、2/2)显著增加胃癌的患病风险(调整OR=2.03,95%C I=1.02-4.80)。结论IL-1RN基因多态性和H.pylori感染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三叶因子3 (trefoil factor 3,TFF3)在胃癌前病变及胃癌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探讨H.pylori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收集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dysplasia,Dys)各30例,胃癌(gastric cancer,GC)4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TFF3蛋白的表达.采用warthin-starry银染法及尿素酶试验检测胃黏膜H.pylori感染.结果 CSG、IM、Dys、GC组织中H.pylori感染的胃黏膜组织中,TFF3的表达高于无H.pylori感染的患者(P<0.05).结论 H.pylori感染可能通过上调TFF3的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胃癌(GC)组织中FHIT基因的甲基化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74例GC组织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并采用PCR检测上述标本中H.pylori感染情况。结果 GC组织中FHIT基因甲基化阳性率为51.4%,且甲基化与GC患者的年龄、性别、Lauren分型、Borrmann分型、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以及TNM分期无关(P〉0.05);GC组织中H.pylori阳性率为52.7%,H.pylori感染与FHIT基因甲基化存在明显正相关(P〈0.05,r=0.85)。结论 FHIT基因甲基化修饰在GC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且可能参与H.pylori感染致癌的病理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