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对左房血栓脑梗塞患者人行瓣膜置换术进行临床研究,方法45例左房血栓病人,其中20例有脑梗塞史(脑梗塞组)另外25例无脑梗塞(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两组术后24h多巴胺用量,呼吸机辅助时间和死亡率,差别无显著性(P〉0.05)。(2)脑梗塞组二尖瓣口面积,左室射血系数和新鲜血栓发生率均大于对照组(P〈0.05);左房内径脑梗塞组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1)脑梗塞后病能安全进行瓣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研究预见性护理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7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64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按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2015年7月—2016年5月)与对照组(2016年6月—2016年12月),每组32例患者。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下肢肿胀程度、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6.25%,护理满意度为96.88%;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5.00%,护理满意度为78.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下肢肿胀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给予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缩短患者住院时长的同时又建立起了良好的医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一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DVT患者的护理,分析DVT发生的原因,做好瓣膜置换术后DVT的预防、观察要点和护理重点。  相似文献   

4.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肺部并发症危险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肺部并发症在围手术期危险因素及其影响。方法以2009年2月至2011年8月356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瓣膜置换术后相关因素,观察它们在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中的作用。结果共有23例肺部并发症(6.5%),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需要血管活性药物支持(OR=2.10),二次开胸(OR=2.12),主动脉内球囊反搏(OR=2.21),胸腔积液(OR=2.67),术后脑血管意外(OR=5.51)及术后肾功能衰竭需用肾透析(OR=9.89)。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多种危险因素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脑血管意外、膈神经损伤及术后肾功能衰竭需用肾透析最为明显。对此类患者需特别注意保护肺功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通过一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DVT患者的护理,分析DVT发生的原因,做好瓣膜置换术后DVT的预防、观察要点和护理重点。  相似文献   

6.
<正>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最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随着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病率的增加,PTS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而受到关注。据估计每年有0.7‰~2‰的VTE发生,近1/3的患者为60岁以上人群。  相似文献   

7.
8.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0岁,57kg,因活动后胸闷心慌12-13a,加重伴咳嗽,咳痰1月入院。查体:半卧位,颈静脉充盈,双肺呼吸音粗,闻及广泛干湿罗音,心尖部闻及舒张期杂音,主动脉瓣区闻及双期杂音,肝肋下3cm,质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ECG:异位心律,房颤,X线片:肺纹理增强,紊乱,心脏呈二尖瓣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对策。方法选取2014—2016年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术的251例患者,其中25例患者在术后发生肺部感染,设为观察组,226例患者术后未发生肺部感染,设为对照组。分析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关护理对策。结果 251例患者中有25例术后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0.0%。其中有20例患者为肺部感染,肺部感染率为80.0%。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左心射血分数(LVEF)、呼吸机使用时间、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胸骨哆开率及再次开胸止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中共检出20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4株,革兰阳性菌5株,真菌1株。结论对心脏瓣膜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病原菌分布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对于降低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心脏瓣膜置换术早期死亡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引起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早期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07例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病例的某些导致术后早期死亡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早期死亡35例,死亡率6.9%.死亡原因分别为肺部感染、呼吸衰竭、低心排综合征、心律失常、肾功能衰竭、大出血、脑疝、鱼精蛋白过敏、脑梗塞、脑出血、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包填塞;引起死亡的相关因素有心脏再次手术、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0mm以上、心功能Ⅲ~Ⅳ级、高血脂、阻断主动脉时间>120min、术中心肌保护不良等.结论心脏再次手术、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0mm以上、心功能Ⅲ~Ⅳ级、高血脂、术中心肌保护不良、阻断主动脉时间>120min等因素与心脏瓣膜置换术早期死亡有统计学意义,避免或积极处理这些相关因素有望降低早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ole of thrombus precursor protein (TpP) in assessment of anticoagulation and predict the risk of thromboembolism in the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F) after mechanical heart valve replacement. Methods:TpP plasma concent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normalization ratio (INR) were measured in 45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45 patients with sinus rhythm both after mechanical heart valve replacement. Twenty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heart diseases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Furthermore, the patients with AF were divided into groups based on different TpP plasma concentration and TpP plasma concentration and INR were analyzed. Results: After mechanical heart valve replacement, those with AF had higher TpP plasma concentration than thorpe with sinus rhythm. It was found that discordancy existed between INR and TpP plasma concentration in the patients with AF. There were 28 AF patients with TpP plasma concentration lower than 6μg/ml and without bleeding, who might be at the optimal anticoagulant state. The 95% confidence of the mean INR value was 1.90- 2.30 in these patients and TpP plasma concentration was between 2.84-5.74μg/ml.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AF might face higher risk of thromboembolism after mechanical valve replacement; INR between 1.90- 2.30 and TpP plasma concentration between 2.84 - 6μg/ml might be the optimal anticoagulant range for patients with AF after mechanical valve replacement.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再次瓣膜手术的原因,探讨手术方法及对结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1986年1月~2006年6月瓣膜置换后行再次瓣膜手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用同期同类病例做对照进行分析.结果 共52例再次手术中,生物瓣衰败18例,继发其他瓣膜病变13例,瓣周漏6例,非机械性瓣膜功能障碍10例,机械性功能障碍2例,心内膜炎伴赘生物形成3例;手术方式:单独行二尖瓣置换术(MVR)15倒,主动脉瓣置换(AVR)12例,二尖瓣置换加主动脉瓣置换术(DVR)14例,瓣膜修复7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TVP)共40例,三尖瓣置换术(TVR)1例;手术难度明显大于首次手术,并发症增多,围术期死亡率5.77%.结论 注意术前心功能的改善,术中体外循环尽早建立,完善术中心肌保护、手术技巧的掌握,术后积极纠正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减少手术死亡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136例巨大左室瓣膜置换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分析巨大左室瓣膜置换术后危险因素,提高术后监护救治水平.方法 SPSS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本院1998年1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136例巨大左室[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70 mm]患者的术后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心律失常52例(38.2%),活动性出血26例(19.1%),心包填塞8例(5.9%),低心排出量综合征7例(5.1%),低氧血症者8例(5.9%),肺部感染3例(2.2%).术后早期病死率为6.6%,死亡原因为室颤(2.2%)、低心排(2.2%)、ARDS(0.7%)、多器官功能衰竭(1.5%).经SPSS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转流时间、阻断时间、呼吸机支持时间、心肌酶谱水平是术后死亡和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巨大左室与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r=0.206,P<0.05)、并发症发生(r=0.342,P<0.01)、术后心功能(r=0.386,P<0.01)和术后AST变化(r=0.304,P<0.05)呈显栽著正相关.结论 巨大左室瓣膜置换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高,患者术中转流阻断时间长、心肌保护不良、长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等因素可能是术后患者死亡和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告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的手术技巧及手术疗效。方法对 5 2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施行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 ,并与切除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的疗效进行跟踪随访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后心功能恢复更好。结论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优于切除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单纯瓣膜置换(HVPI)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PMV)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心胸外科2013 年度的HVPI 的400 例患者。记录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等多种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呼吸机时间延长定义为术后呼吸机应用时间>24 h。结果 PMV患者87 例(21.8%)。单因素分析发现非PMV 组(A 组)与PMV 组(B 组)患者在总胆红素水平、心功能Ⅲ~Ⅳ级、左室舒张末径、左室射血分数、转机时间、手术当天引流量、血红蛋白、血清肌酐、血糖、乳酸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分析发现LVEF>50%(OR=0.051,95% CI :0.005 ~0.541,P =0.014)是避免术后PMV 的保护因素,而转机时间>120 min(OR=2.144,95% CI :1.061 ~ 4.335,P =0.034)、术后24 h 肌酐>133μmol/L(OR=2.979,95% CI :1.463 ~ 6.069,P =0.003)和乳酸>5 mmol/L(OR=4.379,95% CI :2.115 ~ 9.067,P =0.000)是导致术后PMV 的危险因素。术后PMV 患者组患者术后死亡率(OR=8.0,95% CI :1.4 ~ 44.3,P =0.019)和ICU>2 d(OR=9.4,95% CI :5.4 ~ 16.3,P =0.000)的风险较对照组增加。结论 HVPI 术后PMV 与左心收缩功能、转机时间、术后早期肌酐和乳酸水平等多因素相关,PMV 可导致术后死亡率增加和ICU 滞留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告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的手术技巧及手术疗效。方法对 2 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施行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 ,并与切除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的疗效进行跟踪随访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术后心功能恢复更好。结论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瓣替换术优于切除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  相似文献   

17.
葛菲  程虹 《海南医学》2004,15(11):38-39
目的 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及分娩的安全性及产科处理措施。方法 对我院 1996年 1月至 2 0 0 3年 12月期间 12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妊娠及分娩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分娩前的心功能 (按NYHA标准 )维持在Ⅰ级或Ⅱ级状态 ,均安全妊娠及分娩 ,无死亡病例。分娩后仅有 1例心功能有所减弱 ,11例不变。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距妊娠时间 2~ 8年 ,平均 ( 3 .3 9± 1.84)年。 12例全部选择剖宫产 ,术中出血量为 ( 2 89± 2 41)ml。新生儿体重 2 2 0 0~ 3 80 0g,平均 ( 2 916± 3 79)g ,未见畸形或出血。新生儿Apgar评分 :1.5min评 9~ 10分。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 ,心功能维持在Ⅰ~Ⅱ级状态时妊娠及分娩是比较安全的。单一服用较小剂量的华法令 ( <5mg d)抗凝治疗对孕妇及胎儿未见有害。心脏手术后 2年即可计划怀孕。加强高危监护 ,详细了解心脏瓣膜置换术前的心功能情况 ,有利于估计孕期、分娩期及产褥期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李晓雷  汪华  陈旭  明波  刘仕强  曾安强 《西部医学》2011,23(6):1016-1017
目的比较常规二尖瓣置换术与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早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将69例行二尖瓣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A(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B(常规二尖瓣置换)两组,收集术前及术后心脏彩色超声检测左心功能的结果,并对主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病例手术前后左心室大小、舒张末期容量指数均明显下降,B组较对A组下降更为明显,且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治疗关闭不全为主的二尖瓣病变较不保留瓣下结构者更有利于心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心外科手术的进步和产科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接受瓣膜置换术的女性可以成功妊娠分娩,但其妊娠风险远高于正常妇女。因此,本文就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妇女妊娠时机选择及孕期监护、妊娠期间抗凝方案的选择、分娩方式的选择、产褥期常见并发症处理及护理要点等内容作一综述,以进一步改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妇女妊娠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20.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肾功能改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肾功能的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5年11月在该科行瓣膜置换手术5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手术前及手术后不同时间点测量血清肌酐(Cr),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观察其变化。并根据术后连续3d的GFR值分为〉80ml/min组和≤50ml/min组,比较和分析患者年龄、术前心功能分级和肾功能状况、CPB时间和围手术期低血压时间等因素与肾功能衰竭发生的相关性。结果:①术后3dGFR均比术前降低,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7dGFR逐渐恢复,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术后≤50ml/min组的上述指标与〉80ml/min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①CPB换瓣术后3d内肾功能指标明显降低,第7d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②高龄、术前心功能不全和肾功能损害、CPB时间长和围手术期低血压时间长是术后肾功能衰竭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