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神经端侧缝合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6,自引:9,他引:17  
目的:探讨神经端侧缝合术后神经的再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30只大耳白兔,分6组。将右侧腓总神经切断,其远断端与胫神经行端侧缝合为实验组,切断远断端后不与胫神经缝合为对照组。术后进行电生理、组织学等观察。结果:可见胫神经侧支发芽长至腓总神经。结论:神经端侧缝合后侧支发芽支配与供神经无关的肌肉、皮肤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无缺损的周围神经高位损伤,提出高位端端与低位端侧或侧侧缝合相结合的新方法,观察神经再生和靶器官的恢复情况。方法SD大鼠80只,高位切断左侧胫神经。随机分为5组:A组:胫神经两断端行端端缝合,远端于膝关节水平与腓神经干行侧侧缝合。B组:断端处理同A组,远端移植正中神经作胫腓神经干之间的端侧桥接缝合。C组:单纯作断端的端端吻合。D组:胫神经干近端结扎并固定,远端与腓神经干行侧侧缝合。E组:近端处理同D组,远端切除部分神经段后,与腓神经干行端侧缝合。术后行肌电图检查及组织学观察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早期(4周)D、E组有神经再生,术后12周A、B组的神经再生、传导功能及靶肌肉和运动终板的恢复情况均优于C、D、E组。结论高位端端与低位端侧或侧侧缝合相结合的方法,可尽早恢复对靶组织的营养和神经再支配,为高位缝合处高质量神经的长入赢得时间,提高了有效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取SD雄性大鼠54只,切取右侧腓总神经10 mm,建立大鼠腓总神经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A组为神经“借干”修复组,将腓总神经的远、近断端均修剪成45°斜面,在胫神经干相应外膜上开窗,分别行神经外膜端侧缝合;B组为远断端端侧缝合组,将腓总神经的近端结扎并翻转缝于邻近肌肉内,将腓总神经远断端修剪成45°斜面,相应胫神经干外膜开窗,行端侧缝合;C组为自体神经回植组(对照组),将切取的腓总神经原位回植.术后20周,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电生理和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 术后20周,A组的神经传导速度、胫前肌复合动作电位、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均优于B组(P<0.05),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大鼠周围神经缺损,神经“借干”修复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神经端侧缝合法防治失神经肌肉萎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目的研究采用周围神经端侧缝合法防治失神经肌肉萎缩的作用。方法取Wistar雌性大白鼠28只,分成3组。(1)实验组:切断大鼠左侧腓总神经,将其远断端与外膜已开窗的胫神经行端侧缝合,共28侧。(2)失神经组:大鼠右侧腓总神经切断后,将两断端翻转固定为失神经对照侧,共14侧。(3)正常对照组:大鼠右侧腓总神经不作处理,共14侧。术后7个月,各组取胫前肌称肌湿重,并检测再生神经结构及肌纤维截面积。结果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各项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1)。失神经组与实验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实验证实,神经端侧缝合法是防治失神经肌肉萎缩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常规端侧缝合方法进行螺旋式改良端侧缝合实验研究,观察神经再生修复效果,为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提供效果更好的修复方法.方法 选用60只健康SD大鼠,采用右侧腓总神经修复模型.术中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只.每组将右侧腓总神经在其坐骨神经分出后3mm处局部封闭,利刀切断.A组神经远断端切成90°断面,行腓总神经端端缝合;B组神经远断端切成45°斜面,同时供体神经干外束膜开窗行端侧缝合;C组神经远断端切成10°斜面,供体神经干外束膜开窗,以螺旋式改良端侧缝合法进行神经束膜及外膜缝合.术后第8周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组织学、肌湿重、神经电生理检测,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及神经示踪法观察.结果 螺旋式改良缝合组(C组)观察指标均优于常规端侧缝合组(B组)(P<0.05),与端端缝合组(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式改良端侧缝合法对促进神经纤维的再生明显优于常规端侧缝合法.结论 神经断端采用螺旋式改良缝合后,神经再生良好;螺旋式改良缝合法较常规端侧缝合法能获得更有效的神经再生;长入远端的神经纤维多少与受端缝合接触面积大小有关.当临床遇动力神经缺乏时,采用神经螺旋式改良端侧缝合法可获得更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6.
端侧吻合与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疗效的形态学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比较神经端侧吻合与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缺损的疗效。方法:Wistar大白鼠20只,分两组,每组10只。右侧手术,切除腓总神经8mm。端侧吻合组近端反转结扎,远端与胫神经外膜开窗处行端侧吻合。神经移植组切取腓肠神经10mm,移植于腓总神经缺损处。两组动物左侧作正常对照。术后3个月,行双侧腓总神经、胫前肌组织学检查、胫前肌肌湿重测定及运动终板检查。结果:两组再生神经纤维数目、肌湿重、肌纤维截面积、运动产板的面积及着色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神经端侧吻合与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缺损在形态学方面具有同等形态学疗效。  相似文献   

7.
大鼠神经端侧缝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神经端侧缝合后再生的可能性。方法:用大鼠进行研究,实验分五组:A组,将切断的腓神经远端与正常胫神经干行端侧缝合,保留缝合部胫神经外膜;B组,同A组,缝合部胫神经外膜予以去除(“开窗”);C组,将一神经移植段的两端分别与正常胫神经干和切断的腓神经远端神经干行“开窗”的端侧缝合;D组,将胫神经切断,近端与切断的腓神经远端神经干行“开窗”的端侧缝合。E组对照:仅切断腓神经。术后不同时期分别行电生理、组织学、神经纤维计数等检查。结果:鼠神经端侧缝合后腓神经远端有不同数量的有髓神经纤维再生。结论:动物鼠类神经端侧缝合能够再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神经端侧吻合处不同接触面积对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的影响,观察面积因素在神经端侧吻合法中的作用。方法选用50只健康SD大鼠,采用右侧腓总神经损伤修复模型。术中根据手术修复方法不同,分为A、B两组,每组25只。每组将右侧腓总神经在其坐骨神经分支后3mm处局部封闭,利刀切断,吻合于胫神经。A组神经远断端切成45°斜面,腓总神经与胫神经端侧吻合;B组神经远断端切成10°斜面,腓总神经与胫神经行端侧吻合。术后第8周分别对三组大鼠进行组织形态学、腓肠肌湿重检测、肌电图、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和神经示踪法观察。结果B组肌湿重检测、肌电图、有髓神经纤维计数检测指标在8周时与A组比较,各项检测指标均存在明显差异(P〈O.05)。结论增大神经断端接触面积后行神经端侧吻合法修复神经,神经纤维再生良好;增大神经断端接触面积能获得更有效的神经再生;长人远端的神经纤维多少与受端吻合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神经端侧缝合与带血供的自体神经游离移植的对比观察,分析神经端侧缝合的修复效果。方法选用SD大鼠20只,每只大鼠随机选择一侧下肢行神经端侧缝合,另一侧下肢建立带血运的神经游离移植模型。术后分笼饲养,观察肢体瘫痪及感觉恢复情况。术后6个月取缝合处以远腓总神经段标本切半薄切片,分别做甲胺蓝、变色酸2R-亮绿髓鞘染色和HE染色,测量神经横切面轴突数目、密度、直径等。超薄切片做透射电镜观察,测髓鞘厚度和有髓神经纤维面积。结果所有大鼠伤口一期愈合,足部无溃疡形成,外观红润饱满。于术后3个月左右胫前肌肌力恢复,趾展反射出现。光镜检查见两种手术方式均有有髓神经纤维生长,再生纤维排列整齐密集,呈线形平行排列。电镜观察见髓鞘形态正常。两种术式轴突数目、密度、直径、髓鞘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端侧缝合后有有髓神经纤维生长,修复效果与带血供的自体神经游离移植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神经端侧缝合术后远期疗效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断伤行端侧缝合术后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12例周围神经断伤作端侧缝合术。其中,前臂尺神经长段缺损3例,远断端与邻近正中神经干作端侧缝合;腓肠神经小腿中下段缺损7例,远断端与邻近腓浅神经干作端侧缝合;腓总神经膝上长段缺损2例,远断端与胫神经干在膝部作端侧缝合。对照组6例,皆为腓肠神经小腿中下段的缺损,远断端未作处理。术后连续随访3~5年。结果 缺损神经支配区感觉功能有所恢复,而运动功能恢复不明显。结论 神经端侧缝合后感觉功能有一定的恢复,运动功能恢复差,临床应谨慎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1.
不同端侧缝合方法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28  
目的比较各种不同的端侧缝合方法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的优劣。方法SD大鼠90只,随机分成5组。前4组右侧腓总神经作端侧缝合,左侧切除长1.5cm的腓总神经作为对照。A组:右侧远断端与近段行侧端吻合,外膜不开窗。B组:方法同A组,但束、外膜开窗。C组:右侧近断端与远段行端侧吻合,外膜不开窗。D组:方法同C组,但束、外膜开窗。E组:右侧以45度角、左侧以90度角作侧端缝合。各组分别于术后1、2、3个月取材,作肌电图、组织学及肌湿重检查。结果A与B,C与D组比较,运动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波幅及有髓纤维计数,后者优于前者(P<0.05)。肌湿重及肌纤维截面积,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45度与90度角比较,前者神经再生质量明显优于后者(P<0.05)。结论周围神经可通过端侧吻合而再生,以束、外膜开窗及45度角的缝合方法为佳  相似文献   

12.
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65,自引:7,他引:58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远端神经的再生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用37只Wistar大鼠,分成A、B两组。A组:切断腓神经,在邻近的胫神经干外膜上开一1mm小窗,将腓神经远端吻合到胫神经干侧方开窗处。B组:切断腓神经后,在胫神经干和远侧腓神经干外膜上各开一小窗,取对侧相应的腓神经以端侧吻合的方式桥接于胫、腓神经干两窗之间。两组分别于术后4、8、12周取材,作神经组织学、电镜及图像分析仪检测:(1)神经再生的数量和质量;(2)定性定量观察神经再生情况;(3)再生神经的数目、密度及截面积。结果直接端侧吻合或神经桥接移植的端侧吻合,均可使神经再生,且再生纤维的质量与端端吻合组(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被吻合神经-胫神经的功能亦无影响。结论神经端侧吻合可作为神经损伤后一种新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3.
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靶肌肉及其运动终板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周同冲纶端侧吻合后靶肌肉及其运动终板的形态,为端侧吻合的应用提供进一步的形态学依据,[方法]wistar大白鼠26只.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3只.实验组右侧腓总神经切断后.近端反转结扎.远端与胫神经外膜坪窗处行端侧吻合,对照组右侧腓总神经切断后,两端均反转结扎,两组动物左侧作正常对照,不作处理术后3个月.行双侧腓总神经、胫前肌组织学检查,胫前肌湿重测定.运动终板检查。[结果]实验侧胫前肌结构清晰.肌纤维较粗大.运动终板面积大,结构清晰,着色深,接近正常侧。实验侧与对照侧的胫前肌肌湿重比、肌纤维截面积比、运动终板的耐积比和着色比具有极总著件差异(P〈0.01),[结论]神经端侧吻合能保护靶肌肉埂其运动终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受神经远端终末器官对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SD雌性大鼠 1 0只 ,动物随机分为A、B2组。A组 :在近端切断腓总神经 ,其远断端与胫神经外膜开窗处进行端侧吻合 ;B组 :同A组两神经端侧吻合后 ,在距吻合口 1 .5cm处切断其与终末器官的联系 ,并将连接肌肉的腓总神经远端反折固定在邻近的肌肉组织。术后 1 2周取吻合口处的神经标本 ,甲苯胺蓝和抗神经微丝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光镜检查及图像分析。结果 甲苯胺蓝染色及神经微丝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说明A、B2组再生神经纤维数目、髓鞘厚度、纤维结缔组织含量及神经纤维丝排列 ,均有明显差异。结论 终末器官对促进端侧神经吻合后神经再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神经端侧吻合侧枝生长的影响。方法Wistar大白鼠26只,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3只。实验组切断右侧腓总神经,神经近端反转结扎,远端与胫神经外膜开窗处行端侧吻合。术后于右小腿外侧肌肉注射用生理盐水稀释的bFGF20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 bFGF) 能否促进神经端侧缝合后的侧枝再生, 其作用是否存在量效关系。方法: 1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B、C3组, 切断一侧腓总神经并将其远端与外膜开窗的胫神经做端侧缝合。A、B2组于术后 1周内每天在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稀释的bFGF, A组剂量 4 000u/kg, B组剂量 2 000u/kg, C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做对照。术后 3个月取缝合口远端的腓神经做组织学检查。结果: 应用bFGF后再生神经纤维数目、有髓纤维截面积和髓鞘截面积显著大于生理盐水对照组 (P<0. 05 ); 而A组上述三项指标均显著大于B组 (P<0. 05 )。结论: 神经端侧缝合后早期应用外源性bFGF可促进未受损神经的侧枝发芽, 其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端侧缝合与神经移位修复臂丛损伤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为临床提供端侧缝合与神经移位修复臂丛损伤疗效优劣的实验依据。方法 Wistar大鼠36只,按术后取材时间分为1、2、3个月组,每组12只。按手术方法分为2组。(1)端侧缝合组(前肢右侧):于臂丛内侧束远端外侧外膜上开窗,将桡神经远断端和内侧束开窗处作外膜端侧缝合。(2)神经移位组(前肢左侧):在正中神经远端切断神经,将其近端和桡神经远断端作端端缝合。术后两组各时间组行电生理、肌湿重、肌纤维截面积、运动终板面积及抗神经丝(neurofilament,NF)免疫组化和神经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端侧缝合组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诱发电位潜伏期,NF阳性表达强度均劣于神经移位组(P<0.01);肌湿重、肌纤维截面积及运动终板面积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1)。结论 端侧缝合组术后远端神经虽可再生但疗效明显差于神经移位组,故临床上是否可用其来修复臂丛神经损伤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