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①目的 探讨硅凝胶膜加弹力绷带联合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②方法 随机选择43例烧伤后双 侧肢体有增生性瘢痕的患者,A组应用硅凝胶膜加弹力绷带联合治疗,B组单纯应用弹力绷带治疗,C组单纯应用硅凝胶膜治疗。③结 果 治疗3~6个月后,A组效果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1);治疗12个月后,A、B及C3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别(P<0.05)。④结 论 硅凝胶膜加弹力绷带联合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以6个月时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弹力绷带加压疗法结合外用硅酮胶与单用硅酮胶无加压两种疗法在预防和治疗烧伤后形成增生性瘢痕的疗效。方法:将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的Ⅱ°烧伤(包括深Ⅱ°及浅Ⅱ°烧伤)且无Ⅲ°烧伤无需手术的患者按意愿分为早期应用弹力绷带给予压力疗法组和无压力疗法组,创面愈合后随访1年以上,对比两组愈合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情况。结果:早期应用弹力绷带给予压力疗法,能够有效减少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结论:早期应用弹力绷带对减少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深度烧伤治愈后往往遗留程度不等的瘢痕增生 ,我们根据患者烧伤部位的不同 ,量体裁剪相应的松紧布 ,在两缘缝以尼龙搭扣 ,然后紧裹在受伤部位 ,取得一定的疗效。此方法使用方便 ,很受病人欢迎。1 临床资料我院自 1995年以来 ,用上述弹力套加压治疗 30 0例患者 35 6例次 (其中烧伤愈合后 130例 ,中厚皮供皮区 30例 ,瘢痕切除植皮 2 6例 ) ,均有程度不同的疗效。通常加压后 2周痛痒症状有所减轻 ,坚持时间愈长 ,疗效愈显著。一般要求病人最好加压 1年 ,1年后瘢痕均软化 ,受影响的关节功能亦可获明显改善。有 1例 36岁男性患者 ,1996年 12月因…  相似文献   

4.
国产新型硅凝胶膜对创面增生性瘢痕防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寻求一种更好的防治增生性瘢痕的方法,1994年我科自行研制成功一种新型硅凝胶膜,并以32例患者厚的中厚皮片供区为阳面增生性瘢痕形成研究模型,采用同体对照方法,对这种新型硅凝胶膜的抗瘢痕的作用进行了临床研究,共观测3个月,结果表明,国产新型硅凝胶膜使用简单,方便安全,防止瘢痕增生效果确切,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但共作用机制尚待是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弹力套压迫预防和治疗瘢痕增生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弹力套预防治疗瘢痕的效果。方法:对167例肢体深二度或三度烧伤愈合创面,采用分组方法,分为不治疗组、使用治疗时间每天大于18小时坚持6个月到一年、使治疗时间每天不足18小时3个月,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结果:每天使用大于18小时,坚持6个月到一年者效果显著,使用时间每天不足18小时3个月者轻微有效,未使用者瘢痕增生明显。结论:正确使用弹力套压迫方法预防和治疗瘢痕增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硅凝胶膜对瘢痕增生影响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硅凝胶膜(SGS)对瘢痕增生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方法 以16例患者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后瘢痕为研究模型,采用组织学研究方法就硅凝胶膜在瘢痕增生过程中对成纤维细胞、胶原等细胞外基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 应用硅凝胶膜后,胶原排列趋于一致,微血管丰富而呈开放状态,成纤维细胞的前胶原聚合体蓄积在细胞浆内;胶原总的含量减少,但Ⅲ型前胶原(hPcⅢ)含量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硅凝胶膜(SGS)对增生性瘢痕的影响,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以16例烧伤后期整形患者为对象,采用组织学、图像分析、放象测定等手段,观测瘢痕组织的成纤维细胞、胶原、透明质酸的变化。结果:SGS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胶原排列趋于,微血管丰富而呈开放状态,成纤维型前胶原(hPcⅢ)含理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透明质酸(HP)含量逐渐升高接近正常皮肤水平。结论:SGS能抑制成纤维细胞胶原的合成及分泌,阻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硅凝胶喷雾、硅凝胶贴片对防治面部术后瘢痕增生的效果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面部缝合手术后96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2例,入组病例由同一医师应用相同手术器械和材料进行手术。硅凝胶喷雾组:手术拆线后外用硅凝胶喷雾治疗,早、晚各外喷1次;硅凝胶贴片组:手术拆线后硅凝胶贴片外敷治疗,开始每天粘贴4 h,1周左右适应后增加至每天粘贴24 h;对照组:无任何辅助治疗。观察治疗1个月及3个月后创面瘢痕的平整度、色泽、痛痒觉及患者满意度情况,根据疗效评定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硅凝胶喷雾组治疗后1个月显效率43.75%,3个月显效率87.50%;硅凝胶贴片组治疗后1个月显效率46.88%,3个月显效率90.61%;对照组1个月显效率34.38%,3个月显效率53.13%。硅凝胶喷雾组、硅凝胶贴片组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硅凝胶喷雾组、硅凝胶贴片组治疗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硅凝胶喷雾、硅凝胶贴片对防治面部术后瘢痕增生均有显著效果,无明显不良反应。硅凝胶喷雾喷雾较硅凝胶贴片使用更为方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弹力压迫硅胶喷剂外用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烧伤后瘢痕增生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烧伤后瘢痕增生患者84例(651处烧伤),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弹力压迫硅胶喷剂外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施强脉冲光治疗,均持续治疗4个月.于治疗结束后评估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瘢痕厚度、胶...  相似文献   

11.
弹力套预防和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宜姝 《黑龙江医学》2002,26(3):185-186
压力疗法是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应用较久的方法。不同的使用方法 ,结果不同。对创面修复需 14d以上者所有病人都应预防性加压。为达到最大效果应尽早开始加压 ,压力 2 13~ 2 39kPa为宜。每天穿用 18~ 2 4h ,至少 4~ 6个月 ,过早可能使瘢痕回弹  相似文献   

12.
烧伤后期创面已经基本愈合,主要存在于新生上皮起水疱、裂开,以及瘢痕的增生、瘢痕区疼痛、瘙痒等问题。临床上通常将瘢痕分为增生性瘢痕、扁平瘢痕、萎缩性瘢痕、瘢痕疙瘩、凹隐瘢痕、蹼状瘢痕、桥状赘状瘢痕和挛缩性瘢痕等类型。深部烧伤创面瘢痕增生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瘢痕防治是临床医学中的一个难题,至今仍无理想的方法。对于瘢痕治疗的目的在于恢复功能,改善外观,减轻痛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弹力护具联合复春散Ⅱ号治疗深度烧伤后的瘢痕增生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2010年我院收治的68例深Ⅱ°-Ⅲ°烧伤患者,烧伤面积22%~68%,其中深Ⅱ°烧伤创面46例,Ⅲ°烧伤创面行切削痂植皮手术(包括微粒皮移植6例)22例。将复春散Ⅱ号调制成混悬液(调制比例为10g/60ml),均匀涂抹于洗净的瘢痕皮肤上,涂药后轻柔按摩5~10分钟,每日3~4次,2个月一疗程,一般用1~4个疗程。待外用药干燥后再用弹力护具。结果治愈48例,占71%;显效10例,占15%;有效7例,占10%;无效3例,占4%。结论弹力护具与复春散Ⅱ号联合治疗深度烧伤后瘢痕增生有较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O2点阵激光联合硅酮凝胶喷雾剂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21例,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方法。每例患者选定2处在瘢痕评分及临床表现上基本一致的病损,随机分入A、B组。A组病损采用CO2点阵激光联合硅酮凝胶喷雾剂治疗,B组病损单纯采用CO2点阵激光治疗。自治疗开始随访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病损的临床效果。结果A组病损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100.00%vs85.71%,P<0.05),瘢痕评分优于B组(P<0.05),疼痛评分低于B组(P<0.05),瘙痒评分高于B组(P<0.05);患者满意度比较两种方法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O2点阵激光联合硅酮凝胶喷雾剂治疗增生性瘢痕具有协同作用,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使用硅凝胶膜防治烧伤后瘢痕增生38例,其中21例为增生性瘢痕的治疗、17例为深度烧伤愈合预防治疗。38例病人用硅凝胶膜治疗时间1月~1年,无毒付作用,每例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改善情况和病人年龄、瘢痕部位及使用硅凝胶膜的时间有关,成人、四肢瘢痕和坚持长时间治疗,对预防和治疗瘢痕效果好。在功能部位瘢痕硅凝胶膜的治疗不能代替该部位瘢痕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17.
硅凝胶疤痕贴膜防治创伤后增生性疤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考察双丹脂质体凝胶抑制兔耳瘢痕增生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制备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21 d后给药,持续42 d.采集兔耳缘静脉血,分离血清进行IL-1β、TGF-β1含量测定,采集瘢痕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同时测量瘢痕增生指数和成纤维细胞密度.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双丹脂质体凝胶组瘢痕内炎性细胞显著减少,成纤维细胞呈梭形,细长,呈疏松状有序排列;双丹脂质体凝胶剂组的成纤维细胞密度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兔血清IL-1β、TGF-β1含量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变化,与模型组及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丹脂质体凝胶有良好的抑瘢效果,可能通过调节IL-1β和TGF-β1的表达来发挥抑制瘢痕增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鉴别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俊杰  岑瑛 《四川医学》2004,25(11):1255-1257
瘢痕过度生长存在两种情况,即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这两种病理性瘢痕在形态、病理学改变及生物学行为上存在差异,且治疗方法迥然不同。临床上,典型的瘢痕疙瘩(keloid)与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的不同点在于瘢痕疙瘩超过皮损边缘呈浸润性生长,无自限性,单纯手术切除后易复发,必须辅以电子线照射等综合治疗,有良性真皮肿瘤之称。但是,对于非典型的瘢痕疙瘩与增生性瘢痕的鉴别诊断仍存在困难,目前尚无一种可用于鉴别两者的金标准,从而给病理性瘢痕的诊断治疗带来困难。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二者鉴别诊断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