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聚法在不规则抗体筛选中的价值对比。方法对2010~2011年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6 720例预约输血患者,用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聚法分别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结果再用谱细胞通过抗人球蛋白方法进行特异性检测。结果用微柱凝聚法筛查出不规则抗体阳性28例,阳性率为0.42%,而凝聚胺检测阳性26例,阳性率仅为0.39%,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Rh系统占总不规则抗体比例为57.1%,分别为抗-D 5例,抗-E 7例,抗-C 2例,抗-Ec 2例。结论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聚法都适用于临床筛查不规则抗体,微柱凝聚法比凝聚胺法更有利于大规模自动化筛查,对于有条件的大医院更适合临床输血前的应用和相关疾病的诊断,而凝聚胺法在基层或者临床急诊上也可合理开展。  相似文献   

2.
微柱凝胶法检测不规则抗体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受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选择受者相容的血液制品,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方法选择2007年7月1日~2008年12月31日在本院入院进行治疗性输血和手术备血的患者,采用微柱凝胶法对受血者进行血清中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并对筛查阳性标本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在30 298例受血者血清中共检测出不规则抗体120例(阳性率0.2%),其中抗-D 4例、抗-E 17例、抗-C 1例、抗-c 2例、抗-Ec联合抗体1例,抗-M 17例、抗-s 2例、抗-JK^a 1例、抗-Fy^a1例、抗-K 1例、抗-Le^a3例、抗-Le^b1例、自身抗体2例、67例未确定抗体的特异性。结论输血前检测不规则抗体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必要手段,微柱凝胶法简便快捷、灵敏度高、结果稳定,适于临床输血前不规则抗体血清学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在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微柱凝胶法对有妊娠史、输血史、短期内需要多次输血的600例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于检测结果阳性者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再选择相应抗原为阴性的供血者标本进行交叉配血检测。同时与凝聚胺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检出12例主侧或次侧凝集标本,凝聚胺法检出30例主侧或次侧凝集标本;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法不完全抗体检出率分别为98.00%和95.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20例交叉配血不合的标本中,微柱凝胶法及凝聚胺法直接抗人球蛋白分别检出12例(60.00%)、10例(50.00%)阳性标本,两者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微柱凝胶法可准确检测输血相容性,对保障输血安全具有重要价值。交叉配血之前有必要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尤其是有妊娠史、输血史、短期内多次输血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微柱凝集和聚凝胺法检测不规则抗体的对比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微柱凝集和聚凝胺法的灵敏度和重复性,为不规则抗体的检测更新方法。方法使用微柱凝集和聚凝胺法检测不规则抗体,对比观察2种方法检出的阴、阳性结果和重复检验的准确性,从而选择灵敏度高和重复性好的方法满足临床输血需要。结果从18 000例住院患者中用微柱凝集筛选出不规则抗体阳性19例,阳性率为0.105%,其中D抗体7例,E抗体5例,C抗体3例,Ec抗体3例,Ce抗体1例;用聚凝胺法检测不规则抗体,仅有阳性为2例,阳性率为0.011%,2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性检验:微柱凝集(19/19)和聚凝胺(2/2)均为100%,2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微柱凝集检测不规则抗体能显著提高抗体的检出率,可避免漏检而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微柱凝胶法在抗体筛查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微柱凝胶法筛查受血者不规则抗体的可行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微柱凝胶法(M GT)对受血者血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筛查阳性的标本做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进行对照比较,对确证仍为阳性的标本再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在5 310例受血者中筛查出不规则抗体15例,包括其中单特异性抗D 4例,抗E 3例,抗C 2例,抗M 2例,复合性抗EC 2例,抗C c 1例,抗CE 1例;R h血型系统的不规则抗体13例;M N Ss血型系统的不规则抗体2例,非特异性的假凝集即假阳性反应18例。结论应用微柱凝胶法对受血者血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能够将操作标准化、自动化,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靠。如果血清(浆)中含有纤维蛋白、球蛋白增高及冷凝集素综合征等可引起假阳性,采取将血标本置37℃水浴30 m in,离心去除纤维蛋白,4℃吸收冷凝集素等措施,一般可消除假凝集现象,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免疫技术筛查输血患者不规则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分析实验的影响因素。方法用微柱凝胶法检测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期间输血患者不规则抗体,用盐水、酶、抗人球法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在6036例输血患者中共检测出抗体阳性13例(0.22%),其中自身抗体4例,确定同种特异性抗体9例,分别为抗-D3例,抗-E2例,抗-A11例,抗-Mur 1例,抗-M2例,非特异性的假阳性反应22例。结论微柱凝胶技术检测不规则抗体,其操作标准化、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结果稳定、可靠、准确,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但要注意在实验中会因血清(浆)中含有纤维蛋白、冷抗体等而引起假阳性,当采取离心和置于4℃处理后可消除,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使用试管法筛查不规则血型抗体的可行性及在临床输血中的重要意义。方法对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准备和曾经输血的患者标本5220例,同时使用改良试管法与卡式微柱凝胶法进行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二者的一致性。结果5220例被检血清标本中,使用试管法筛查出不规则血型抗体阳性18例(0.34%),卡式微柱凝胶法检出不规则血型抗体阳性19例(0.36%),两种方法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使用改良试管法筛查不规则血型抗体,简便易行,成本低廉、准确度高,适合基层医院广泛开展。同时选择输注不含相应抗原的血液对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检测不规则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申请输血的住院患者29873例,采用微柱凝胶法对受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以及抗人球蛋白试验,并对筛查阳性标本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显示,在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血清中抗体阳性率为90.2%(92/9123),无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为9.8%(10/2075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DAT检测结果显示:有输血史或妊娠史患者的DAT阳性率与无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叉配血结果显示,大多数患者出现交叉配血主要是主侧聚集。主侧聚集的DAT阳性率与次侧聚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抗体特异型鉴定结果显示:Rh-hr血型系统出现抗体阳性率为20.59%。102例患者共检测出45例特异型抗体,占44.11%。有无输血史或妊娠史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微柱凝胶法应用到抗体筛查时灵敏度高,结果准确,且省时省力,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微柱凝胶法抗体筛选中假阳性17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微柱凝胶法检测不规则抗体出现假阳性结果的原因分析。方法: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卡对本院需做抗体筛选的患者血样进行试验。结果:做抗体筛选的患者16753例中用微柱凝胶卡检测出不规则抗体阳性68例,用试管法确认阳性为51例,其中17例被确认为假阳性,占25%。结论:用微柱凝胶技术(MGT)检测不完全抗体,灵敏度高,特异性高,结果直观可靠,但其试验条件有一定要求,否则,易引起假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消除抗药物-药物复合物引起的不规则抗体筛查假阳性结果。方法对微柱凝胶法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的29例患者标本,采用盐水介质法、吸收试验和二硫苏糖醇(DTT)法平行检测,将初步确定为抗药物-药物复合物引起的假阳性标本置于4℃冰箱3 d后,再用微柱凝胶法、吸收试验和DTT法平行检测确认抗药物-药物复合物。结果 29例微柱凝胶法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的标本中,因抗药物-药物复合物引起的假阳性占62.07%(18/29):置4℃冰箱3 d前后吸收试验和DTT法检测均阳性14例,均为吸收试验阴性和DTT法检测阳性4例。其余11例吸收试验阳性、DTT法阴性标本,置4℃冰箱3 d微柱凝胶法、吸收试验及DTT法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DTT能够降解抗药物-药物复合物,消除由后者引起的不规则抗体筛查假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患者不规则抗体类型及性质,对两种交叉配血方法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12月在本院住院期间,需输血治疗的387例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采用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法进行交叉配血及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  相似文献   

12.
吕学琴  尹向丽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5):1948-1949,1952
目的探讨健康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12年10月3 029名健康献血者的血液标本,采用盐水介质法和抗人球蛋白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筛查阳性者做进一步鉴定,分析抗体特异性。结果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农三师图木舒克市中心血站3 029例健康献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17例(0.56%),其中抗-D阳性9例,抗-E阳性4例,抗-e阳性1例,抗-M阳性2例,抗A1阳性1例。男性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0.43%(6/1 397),女性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0.67%(11/1 6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健康献血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输血史或妊娠史者(1.48%vs0.10%,P<0.05)。结论常规对健康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对保障临床用血安全、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围手术期和内科输血的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以减少或杜绝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方法用微柱凝胶Coombs卡对35,210例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标本用盐水、酶、抗人球蛋白、结合谱细胞和各种血型定型试剂确定抗体特异性。结果微柱凝胶Coombs卡筛选检出不规则抗体阳性标本83例,阳性率0.236%。结论微柱凝胶Coombs卡抗体筛选能有效降低和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保证输血的安余性。  相似文献   

14.
两种方法鉴定老年人ABO及RH(D)血型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微柱凝胶法和试管法鉴定老年人ABO血型和RH(D)血型的可靠性。方法选取400例老年人血标本,采用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法进行ABO血型和RH(D)血型鉴定。结果在鉴定老年人ABO血型时,试管法正定型符合率92.0%,反定型符合率89.0%;微柱凝胶法符合率96.0%。RH(D)血型检测结果两法一致。结论微柱凝胶法检测老年人的ABO血型时优于传统试管法,在常规血型检查应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的方法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寻找简便、快速、敏感的用于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的试验方法。方法收集6例临床疑难病例样本和1份IgG型试剂,采用盐水法、木瓜酶法、凝聚胺法、抗人球蛋白法、微柱凝胶法平行检测患者血清中不规则抗体的效价,比较5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盐水法仅检出IgM类不规则抗体;木瓜酶法、凝聚胺法、抗人球蛋白法、微柱凝胶法在检测IgG类抗体效价时差异不大,木瓜酶法的敏感性略低,微柱凝胶法对弱阳性IgG抗体检测的敏感性最高,但4种方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较好(r〉0.99)。结论盐水法不能检出IgG抗体;木瓜酶法检测IgG抗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凝聚胺法简便、快速,但为手工操作,不易标准化;抗人球蛋白法需要反复洗涤红细胞,费时,不便于开展大规模筛查;微柱凝胶法操作简便迅速、敏感性高、重复性好、易于标准化,适于临床输血前和孕妇产前大批量抗体筛选,是检测IgG抗体最为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山地区万例患者不规则抗体微柱凝胶筛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微柱凝胶试验(MGT)技术要领,了解中山地区患者大样本中的不规则抗体(IAb)发生频率及其特异性。方法比较进口戴安娜MGT和其他经典常规方法检测红细胞(RBC)IAb的敏感性(效价);分析试验中的可能干扰因素,如抗凝刺、溶血、脂血等;找出MGT的不足,并研究解决方法;以MGT完成40485例受血者和孕妇IAb的筛查。结果在平行试验中,MGT检出了所有IgG和IgM性质IAb,其测定IgG抗体的效价均较传统抗人球蛋白试验高1~2个滴度,但MGT标准(常规)法测IgM的IAb效价较盐水法低1~2个滴度,若采用MGT改良法,即增加室温孵育时间,则结果同盐水法一致;以MGT对40486例受检者进行了RBC-IAb常规筛查,结果61例阳性,占0.15%(61/40485)。结论MGT对大多数有重要临床意义的RBC-IAb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受抗凝剂和溶血、脂血的影响小,结果准确,简便快捷,标本用量少,易于自动化和大批量检测。  相似文献   

17.
Blood banks require a sensitive, specific, and efficient method to detect clinically significant RBC antibodies. Solid phase antibody screening methods are popular due to high sensitivity and automation. However, the high degree of reactivity detects "false positive" antibodies of questionable clinical significance leading to additional testing. We studied positive rates of Capture-R vs. PEG methods and categorized RBC antibodies identified by initial test results of 33,564 consecutive samples by Capture-R method. Capture-R was positive in 1,084/33,564 (3.2%) of samples. Using PEG as our "gold standard", PEG confirmed true positivity (i.e., > or = 1 cell reacting) in 710 Capture-R positive samples (65.5%); 374 Capture-R positive samples (34.5%) did not react in PEG (i.e., false positives). Of the 710 samples with true positivity, only 510 showed clinically significant alloantibodies. Using PEG as our "gold standard", only 2/3 of reactions by Capture-R were considered true positives. Because of ease and automation, Capture-R is popular as a screening test, but a more specific method may be helpful in order to identify truly significant alloantibodies.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本院医生、护士及护理员的手及鼻咽前庭进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情况的分析,比较两种检验方法MRSA的检出效果。方法将医护人员的678例手标本及179例鼻咽前庭标本分别用两种检验方法进行MRSA鉴定,一种将标本用血平板分离培养初筛后,再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菌种鉴定,同时用头孢西丁(30μg/片)和苯唑西林(1μg/片)纸片扩散法按2010年美国CLSI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标准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鉴定MRSA,此传统检测方法为本实验的参考方法,结果准确可靠,另一种将标本直接接种于MRSA选择性显色培养基上,根据判定说明书观察在培养基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情况鉴定MRSA,此为快速检测方法,并进行两种方法MRSA检出效果的比较。结果传统检测方法检出手标本有5株MRSA,44株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鼻咽前庭拭子标本有3株MRSA,22株MSSA;快速检测方法检出手标本有6株MRSA,43株MSSA,鼻咽前庭拭子标本有3株MRSA,22株MSSA。结论采用MRSA选择性显色培养基方法与传统检测方法比较,手标本检出MRSA的总符合率为95.9%,鼻咽前庭标本检出MRSA的总符合率为100%,两种检测方法对于MRSA及MSSA检出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于其操作简便,特异性高,适合于在各级临床实验室广泛推广用于鉴定MRS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