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研究应用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临床效果 ,总结其手术体会。方法 自体阔筋膜片或人造血管片对 47例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施行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包窄术。结果  47例手术效果均满意 ,其症状完全或基本消失 ,近期随访无复发。结论 瓣膜包窄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股部小切口修复静脉瓣膜、血管内电凝曲张静脉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微创手术方法。方法选择67例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病人,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下取股部小切口,行第一对股浅静脉瓣膜外修复,同时利用40 W手术电刀对迂曲扩张的浅静脉进行血管内电凝。总结手术入路和手术体会。结果患者术后7 d拆线,股部小切口愈合良好,下肢曲张浅静脉消失,无淋巴漏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5年,超声多普勒检查电凝后的大隐静脉和曲张浅静脉均已闭合,无曲张静脉复发现象,但有2例瓣膜修复处术后3年有轻度返流。结论股部小切口修复瓣膜结合血管内电凝曲张静脉,是一种较好的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微创手术方法,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股浅静脉瓣膜“戴戒”加曲张浅静脉剥脱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血管外科1997~2004年收治的78例(92条)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实施股浅静脉瓣膜“戴戒”加曲张浅静脉剥脱术的临床疗效。结果65例(76条)术后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恢复满意;8例(10条)术后症状减轻;3例(4条)术后无改善;2例(2条)术后肿胀加剧,经彩超证实为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肢治疗临床总有效率为93.5%(86/92),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2%(2/92)。结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外科治疗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股浅静脉瓣膜“戴戒”加曲张浅静脉剥脱术对重度瓣膜功能不全患者疗效确切、操作简便,是外科治疗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近几年来一种比较新的概念,由于瓣膜失去功能,血液由上而下,由深向浅倒流,逐渐破坏交通静脉和浅静脉系统,出现了类似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表现。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常主要累及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亦主要针对这一点,方法主要包括①股浅静脉瓣膜修复术;②瓣膜移植术;③瓣膜移位术;④股浅静脉带戒术等。以上方法都存在一定局限性。为  相似文献   

5.
血管镜下股浅静脉瓣膜修复成形术12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血管镜直视下股浅静脉壁外瓣膜修复术治疗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通过血管镜从大隐静脉断端导入至股浅静脉第1对瓣膜近侧,同时阻断股总、股深、股浅静脉,应用含肝素的冲洗液建立清晰水柱,直接观察瓣膜的形态、缺损和变形的程度,对12例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实施直视下壁外静脉瓣膜成形术。结果 12例术后行静脉顺行造影证实9例患肢股浅静脉第1对瓣膜返流基本消失,3例静脉瓣膜返流明显改善,无静脉血栓和其他并发症。结论 血管镜直视下行股浅静脉瓣膜壁外修复术准确有效、微创和安全。  相似文献   

6.
Zhang H  Lü JJ  Zhang JW  Zhang BG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8):1121-1124
目的 评价股浅静脉瓣膜环形缩窄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97例 (97侧肢体 )经静脉顺行造影证实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者分为A、B两组 ,A组 79例 ,B组 18例。A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加交通支结扎术同时行股浅静脉瓣膜环形缩窄术 ,B组仅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加交通支结扎术。以CEAP临床分类与临床记分和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评价疗效。结果 A、B两组术后临床记分均明显下降 (A组P <0 0 1;B组P <0 0 5 )。A组中C5~C6者手术效果较C2 ~C4者好 ;两组C2 ~C4者比较 ,A组手术效果优于B组。术后A组中 6 7侧患肢行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 ,瓣膜功能恢复有效率为 83 5 8% (5 6 /6 7) ,显效率为 4 1 79% (2 8/6 7) ;B组 12侧患肢股浅静脉瓣膜功能恢复有效率为 33 33% ,两组有效率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交通支结扎加股浅静脉瓣膜环形缩窄术 ,较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交通支结扎术更有助于临床症状缓解和瓣膜形态功能的恢复。术前明确诊断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 ,宜行股浅静脉瓣膜环形缩窄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应用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包窄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对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55例患才施以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包窄术,包窄材料选用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结果:本组病人术后均随访4-14个月,术前临床症状缓争,疗效好,结论: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包窄术治疗瓣膜轻,中度倒流的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有并发症少,操作简单,疗铲好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术中加用多普勒超声辅助股浅静脉瓣膜戴戒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DVI)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对2001年6月起至2006年6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经静脉顺行造影证实为PDVI的87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为两组:A组(44例)行术中联合多普勒超声的股浅静脉瓣膜戴戒术加曲张静脉剥脱术。B组采用传统股浅静脉瓣膜戴戒术加曲张静脉剥脱术。以瓣膜返流持续时间评价即时效果,以癌胚抗原蛋白(CEAP)临床分类与临床记分做随访评价疗效。结果A组病人戴戒前后术中超声检测显示静脉瓣返流持续时间戴戒后较戴戒前明显缩短(P<0.01)。CEAP分组结果显示A组手术有效率达95.0%(38/40),B组有效率为76.7%(33/4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A、B两组术后临床记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股浅静脉瓣膜戴戒术采用术中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辅助能够有效提高手术的针对性,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股浅静脉戴戒术与单纯性浅静脉剥脱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将2010年03月—2011年1月收治的48例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伴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股浅静脉戴戒术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和对照组(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通过彩色多普勒检测两组术前及术后股总静脉血管内径、平均血流速度及Valsalva试验下反流持续时间的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患者的静脉瓣膜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均明显改善,表现为股总静脉管径缩小、平均血流速度增快、静脉血流反流时间缩短(均P<0.05),但观察组上述3个变量手术前后变化程度(差值)均明显大于照组(均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有效手段,但戴戒术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性浅静脉剥脱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150例(240条肢体)经顺行静脉造影证实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者分为A、B、C3组,每组80条患肢。A组行股浅静脉瓣膜外戴戒术,B组行股浅静脉瓣膜外修补术,C组行胭静脉半腱肌-股二头肌肌襻代瓣膜术,3组均同时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加交通支结扎术。以CEAP临床分级与临床记分评价疗效。结果3组术后临床记分呈不同程度下降:A组中C2-C4者手术效果较好;B组中C2~C4者手术效果较好;C组中C2-C6者手术效果较好;A、B、C3组手术效果比较,对C2~C4者,3组无明显差异;对C5,者,B、C组无明显差异,但A组效果较差;对C6者,C组效果较好,但A、B组效果较差。结论原发性股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手术治疗,应依据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程度决定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鼻咽镜下股浅静脉瓣膜修复成形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股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下肢静脉倒流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股浅静脉瓣膜区。特征有 :瓣环扩张、瓣叶游离缘松弛、瓣叶不能在血管腔正中紧密对合并有效制止血液倒流[1] 。针对这一特点 ,我们用自制的“血管镜”即 :纤维鼻咽镜 腹腔镜监视系统 ,实施了直视下股浅静脉瓣膜修复成形术 ,初步观察效果良好。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1999年 6月至 2 0 0 0年 5月 ,实施鼻咽镜下股浅静脉瓣膜探查术 15例 ,其中男性 9例 ,女性 6例 ,年龄36~ 6 0岁。除 2例瓣膜情况较差外 ,13例行股浅静脉瓣膜壁外修复成形术。术前均诊断…  相似文献   

12.
下肢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治疗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一种新的静脉系统疾病.1985年7月以来,我们在股静脉瓣膜带戒术获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作了股浅静脉瓣膜全瓣环缩术治疗了该病100例139条肢体,又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改良的腰鼓式浅静脉环缩术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评价治疗效果.方法 对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25例患者(共29条下肢)进行股浅静脉瓣膜腰鼓式环缩手术.结果 25例(29条患肢)近期症状和体征全部或基本消失,24例(28条患肢)瓣膜功能恢复至Kistner 0~Ⅰ级,Ⅱ级1例,痊愈率96%(24/25),有效率100%(25/25).结论 腰鼓式股浅静脉瓣环缩术在缩窄扩张的股静脉同时,又可防止股静脉瓣窦部因静脉血的重力作用进一步扩张,是治疗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确切手段,结合术中造影可有效解决如何确定缩窄管径的大小及修复瓣膜的数目的 难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CEAP分类记分法 (clinical,etiologic ,anatomic ,andpathophysiologic ,CEAP)评价股浅静脉瓣膜环形缩窄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PDVI)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将 97例 (97侧肢体 )经顺行性静脉造影证实PDVI的患者分为A组 79侧 ,B组 18侧。A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 交通支结扎术同时行股浅静脉瓣膜环形缩窄术 ,B组仅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 交通支结扎术。以CEAP临床分类与临床记分评价疗效。结果A、B两组术后临床记分均明显下降 (A组由 6 4± 3 7降至 1 7± 1 8,P <0 0 1;B组由 3 8± 3 6降至 1 4± 1 5 ,P <0 0 5 ) ,A组较B组下降程度更大 (P <0 0 1)。结论从CEAP临床记分结果看 ,股浅静脉瓣膜环形缩窄手术有助于PDVI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因此术前明确诊断为PDVI的患者 ,应行股浅静脉瓣膜环形缩窄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rimary deep venous insufficiency,PDVI)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对25例(28条肢体)PDVI患者,采用股浅静脉第1对瓣膜环缩术治疗。其中18例采用人工血管,7例采用自体大隐静脉。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2年,28条肢体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有效率100%。结论股浅静脉第1对瓣膜环缩术治疗PDVI,方法简便、效果确切,便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6.
下肢深静脉倒流性病变诊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自1991年开始,施行下肢深静脉膜瓣膜重建术30例,其中行股浅静脉瓣膜修复术2例,行股浅静脉包窄术2例,行股浅静脉血管壁环缝术13例.行静脉外肌袢形成术13例,经临床验证:疗效良好26例,症状明显改善4例,表明对下肢深静脉倒流性疾病因根据检查结果,因病施治。  相似文献   

17.
报道18例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患者,采用股浅,隐-股静脉瓣膜戴戒术,大隐静脉高位属支结扎、主干曲张静脉剥脱术,小腿局部曲张浅静脉间断缝扎技术治疗。随访4~26个月,症状基本消失,皮炎明显好转。术后1~3角溃疡愈合。有3例作逆行 顺行静脉造影,显示1级瓣膜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股浅静脉瓣窦环包联合激光光凝技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 33例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首先在卵圆窝下方4 cm做长约4 cm小切口,行股浅静脉瓣膜外修复,同时高位结扎切断大隐静脉,再由大隐静脉远端插入4F导管,光导纤维跟入,使用810 nm波长的半导体激光器,对下肢迂曲扩张的大隐静脉及其浅静脉进行血管内光凝术. 结果术后6 h即可自由活动,术后8 d拆线,切口愈合良好,肢体活动自如,无皮肤灼伤、皮下血肿和下肢水肿.平均随访18(6~24)个月,超声检查示大隐静脉和曲张浅静脉均已闭合、深静脉瓣膜外修复处均无返流,无复发或再通现象,局部皮肤营养障碍性病变明显减轻,下肢酸胀感减轻或消失. 结论激光光凝技术结合静脉瓣膜修复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方法可行、疗效可靠、操作简便、创伤小、美观、恢复快,是一种较好的微创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术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指导股浅静脉戴戒术治疗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疗效。方法 对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者63例69条肢体采用股浅静脉戴戒术,术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静脉返流,瓣环扩大及判定瓣膜的功能.指导最佳环缩位置及程度,并于术中判断瓣环及瓣膜修复情况。结果 全组病例均于术中证实,瓣环环缩适当,瓣膜开闭良好,静脉返流完全控制。结论 术中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使股浅静脉戴戒术更精确有效,避免了盲目环缩的位置不当、环缩程度不够、返流控制不完善等弊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股浅静脉瓣膜环形缩窄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rimary deep venous insufficiency,PDVI)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2002年4月至2006年4月期间经顺行性静脉造影加Valsalva试验证实为PDVI者119例(158条),其中2002年4月至2004年1月收治者仅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 交通支结扎术(前期治疗组),2004年2月至2006年4月收治者在前期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行股浅静脉瓣膜环形缩窄术(后期治疗组),以CEAP(clinical,etiologic,anatomic,and pathophysiologic)临床分级与临床记分评价2组的疗效。结果2组患者术后临床分级及临床记分均明显下降(前期治疗组由5.9±3.6降至2.1±1.3,P<0.01;后期治疗组由6.4±3.5降至1.7±1.8,P<0.01),且后期治疗组较前期治疗组下降程度更大(P<0.01)。结论股浅静脉瓣膜环形缩窄术有助于PDVI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因此术前明确诊断为PDVI的患者,应行股浅静脉瓣膜环形缩窄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