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慢性房颤并发栓塞与哪些危险因素相关,并分析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房颤的患者60例,其中并发栓塞患者40例,然后记录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年龄,体重指数(BMI),吸烟等病史,讨论慢性房颤并发栓塞的危险因素。结果以上相关的危险因素都与慢性房颤并发栓塞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尽量的消除或降低这些危险因素对预防其并发栓塞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房颤)与慢性肾脏病密切相关,二者并存时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明显增加。左心耳封堵术是预防有长期抗凝治疗禁忌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有效方法,并能明显降低出血风险,但在房颤合并慢性肾脏病(尤其是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现就房颤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左心耳封堵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慢性房颤患者面临的一个重要临床问题是血栓栓塞性并发症。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严重影响患者临床预后和生活质量的事件,严重血栓事件,如大面积的脑梗死,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近年来,慢性房颤的抗凝问题越来越受到临床心血管专业医生的重视。对于存在血栓栓塞中危或高危因素的房颤患者建议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但是,如果这些患者合  相似文献   

4.
老年心房纤颤与脑栓塞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老年心房纤颤发生的病因、血栓栓塞的并发症、左房扩大与房颤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2004年7月-2008年7月住院治疗的91例老年房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91例房颤患者中,阵发性房颤31例(34.1%),慢性房颤60例(65.9%);非瓣膜病房颤82例(90.1%),瓣膜病房颤9例,非瓣膜病房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瓣膜病房颤的发生率(P<0.05).慢性房颤脑栓塞的发生率高于阵发性房颤脑栓塞的发生率,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房颤是老年人栓塞卒中的常见原因,因此对房颤患者,尤其是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5.
正心房颤动(房颤)和慢性肾脏病患病率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此外,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X代谢综合征、肥胖、高尿酸血症等均是二者相同的危险因素。慢性肾脏病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慢性肾脏病患者中,房颤患病率明显增高,房颤促进慢性肾脏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房颤与慢性肾脏病关系密切,且常常合并存在,使脑卒中、血栓栓塞风险以及抗凝治疗出血风险明显增加。我们就房颤与慢性肾脏病的关系和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病因、临床特点和抗栓治疗现状。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187例房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血压(50.8%)、冠心病(26.4%)已超过风湿性心脏病(14.9%)成为房颤的主要病因,老年患者增多(65岁以上者占60.9%)。慢性房颤与阵发性房颤相比有较大的左房内径[(45.28±8.49)mm比(38.53±5.73)mm,P<0.01]和较低的左室射血分数[(54.12±13.61)%比(63.29±9.48)%,P<0.05]。本资料中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4.4%,慢性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P<0.05);本组患者接受抗栓治疗的占64.2%,仍有35.8%的房颤患者未接受正规的抗栓治疗。结论对房颤患者回顾性分析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流行病学资料。血栓栓塞是房颤的重要并发症,应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非瓣膜病心房纤颤与血栓栓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瓣膜病心房纤颤与血栓栓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王廉一综述北京协和医院朱文玲审校长期以来,人们已认识到风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是栓塞的高危人群,因而对这类患者在预防治疗上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但是非瓣膜病性房颤的危险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慢性非瓣膜病性房颤(NVA...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对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CSHF)及慢性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HF-PSF)住院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分析武汉地区4家三级甲等教学医院848例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根据左室射血分数分为CSHF组(n=560)、HFPSF组(n=288)。 每组根据有无房颤又分为房颤与非房颤亚组。 单因素Kaplan-Meier曲线分别分析CSHF和HFPSF患者房颤亚组和非房颤亚组总死亡 、 心脏泵功能衰竭死亡(心衰死亡)、 心源性猝死和栓塞相关死亡的差异 。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别比较CSHF和HFPSF患者房颤亚组与非房颤亚组不同预后的差异。 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 CSHF和HFPSF组房颤亚组与非房颤亚组总死亡无差异。CSHF组中与非房颤亚组(n=374)相比,房颤亚组(n = 186)心衰死亡增高(P = 0. 01)、栓塞相关死亡增加(P0.05)。 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发现房颤增加CSHF患者栓塞相关死亡风险(HR = 2. 106,95% CI:1. 436 - 2.719,P〈0. 01)。 结论 房颤对CSHF和HFPSF患者预后的影响存在差异,仅增加CSHF患者栓塞相关死亡风险。房颤影响CSHF患者预后的原因可能不在于心律失常本身而在于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已经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慢性疾病,而老年房颤最常见的并发症即为脑卒中及其他血管栓塞事件,其致残率及致死率高。但临床中老年房颤患者抗凝不足,故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非风湿性慢性房颤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是血栓栓塞。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和外科手术可见绝大部分的血栓形成位于左心耳(LAA)内,只有少数位于左房(LA)内。经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可以明显减少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然而由于出血并发症、对双香豆素类药物过敏等原因,许多患者不适合抗凝治疗。这部分患者可通过介入途径行左心耳封堵术降低血栓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门诊病例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门诊病例的临床特点、伴随疾病、治疗情况和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患病率。收集2 0 0 3年 7月至 2 0 0 3年 10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 2 70例房颤患者的病例资料 ,登记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点、伴随疾病、抗凝治疗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情况以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观察房颤的发病特点和治疗情况。在 2 70例房颤中 ,男 14 7例 ,占 5 4 .4 % ;患者年龄 6 2 .0± 10 .1岁。其中阵发性房颤 93例 ,占 34.4 % ,慢性房颤 177例 ,占 6 5 .6 %。瓣膜性房颤 85例 ,占 31.5 % ,瓣膜性房颤和非瓣膜性房颤 (NVAF)患者中 ,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患病率分别为 9.4 %和 9.2 %。瓣膜性房颤患者华法林的应用率为 95 .3% ,合并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NVAF患者华法林应用率为 2 3.4 % ,应用华法林的患者就诊时国际标化率 <2 .0的占 5 7.6 %。阵发性房颤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率为 38.7% ,胺碘酮可引发甲状腺机能紊乱。结论 :门诊房颤患者以老龄患者为主 ,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高 ,华法林的应用率低 ,阵发性房颤患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血栓栓塞是慢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一大并发症,病人往往因此致死、致残.因此,我国每年有数百万病人须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栓塞发生.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对慢性房颤病人血栓栓塞发生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的研究国内报道较少.我院自2000年以来对慢性房颤病人(心脏瓣膜病、扩张性心肌病所致)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脂蛋白(a)在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许多研究表明 ,高水平的脂蛋白 (a) [Lp(a) ]是冠心病形成的独立危险因子 ,但其在慢性心房颤动(房颤 )患者左心房 (LA)血栓形成中的作用目前研究较少。我们通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检查或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时进行探查以证实慢性房颤患者有无LA血栓 ,并检测其血清Lp(a)浓度 ,探讨Lp(a)在LA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为筛选评估房颤患者栓塞危险性的有效指标、合理应用抗凝剂、减少栓塞并发症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自 1999年 10月至 2 0 0 1年 5月共收集我院慢性房颤患者 98例 ,其中男 4 2例 ,女 5 6例 ,年龄 2 3~ 70岁 ,…  相似文献   

14.
房颤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的常见合并症。作者观察到,在60岁以上的甲亢患者中,心律失常占40%以上。虽然有效的抗甲状腺治疗可使60%的患者自行恢复为窦性心律,但长时间持续存在的房颤常可造成机体栓塞,尤其是脑动脉的栓塞,甚至造成死亡。在Graves病合并房颤的病例中约有10%发生栓塞。近年来,作者使用大剂量~(131)Ⅰ治疗这样的病人,认为用此法迅速控制甲亢最有利于窦性节律的恢复。 患者和方法:75例Graves病患者均经心电图证实合并房颤。年龄38~81岁,平均62.7岁。对全  相似文献   

15.
阿司匹林与华法令预防慢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安慰剂对随机试验:哥本哈根AFASAK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抗凝治疗用于老年非瓣膜病慢性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老年非瓣膜病慢性房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各40例。常规组采用标准抗凝治疗,观察组采用低抗凝治疗,分析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栓栓塞发生率、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出血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非瓣膜病慢性房颤患者采用标准抗凝治疗,疗效确切,能够降低患者的血栓栓塞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慢性心律失常之一。该疾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和伴随的心脏疾病而急剧上升。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事件的风险是窦性心律者的5.6倍[1]。房颤使患者的心肺运动能力降低,心搏量和心输出量减少,及时转复为窦性心律可增加心搏量,改善心功能,减少心房内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房颤患者因快速的、不规则的心室率而产生症状,有症状的房颤是施行节律控制的强适应证[2]。目前已有的几项研究显示,实施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和疾病谱的演变,其发生率有增高的趋势。慢性反复发作的房颤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诱发和加重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而且可导致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各种血栓栓塞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远期预后。 由于房颤的这些不利作用,临床治疗首先是尽量控制房颤的发作。即使对慢性反复发作的房颤,传统上仍主张积极治疗病因或去除诱因后,尽快终止房颤发作(复律),继以口服抗心律失常药  相似文献   

19.
牛锁成  刘淼 《山东医药》2007,47(21):37-37
慢性心房颤动(AF)引起血栓前状态,促进左心房(LA)和/或左心耳(LAA)的血栓形成,由此引起的血栓栓塞并发症(尤其是脑卒中)是房颤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2005年2月~2006年2月,我们检测了AF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D-二聚体(D—D)水平变化,旨在探讨房颤患者内皮损害及其对评估AF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血栓栓塞是心房颤动(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长期以来,口服抗凝药物一直是房颤患者预防血栓栓塞的主要方法。然而,口服抗凝药物的诸多弊端导致真实世界中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严重不足。左心耳是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重要起源部位,近年来左心耳封堵术已成为房颤患者预防血栓栓塞的新方法,本文就相关内容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