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制鼓膜切开抽液置管手术器械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陈舒华1汪宗文1中耳积液(尤其是分泌性中耳炎所致)是耳科临床上常见病。其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置管等。前三者在治疗本病发病初期有一定疗效,但有不少患者应用上述方法...  相似文献   

2.
手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鼓膜置管术和腺样体切除同时鼓膜骨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将83例(142耳)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鼓膜置管组和腺样体切除同时鼓膜置管组,评价术后疗效。结果腺样体切除同时鼓膜置管术组有效率为96.43%,鼓膜置管术组有效率为84.48%,二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4.88,P〈0.05).结论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腺样体切除同时鼓膜置管术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鼓室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李耀丽鼓膜切开并置管鼓室,此管谓“气压平衡管”(pressureequalizingtube,PEtube),是治疗儿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或复发性急性中耳炎最常施行的手术。早在1860年Politzer用一种带沟槽能卡在鼓膜上,...  相似文献   

4.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2002年10月~2008年6月在耳内镜电视监视系统下,采用鼓膜置管器械行鼓膜置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126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耳内镜下鼓膜穿刺与鼓膜置管及局部应用氨溴索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对112例、145耳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分别行耳内镜下鼓膜穿刺与鼓膜置管及盐酸氨溴索冲洗中耳腔的治疗对照观察。结果A组(鼓膜置管+盐酸氨溴索冲洗中耳腔)52耳,治愈45耳(86.5%),好转5耳(9.6%),无效2耳,有效率为96.1%;B组(鼓膜置管)53耳,治愈32耳(60.3%),好转14耳(26.4%),无效7耳,有效率为86.7%;C组(鼓膜穿刺+盐酸氨溴索冲洗中耳腔)40耳,治愈20耳(50%),好转12耳(30%),无效8耳,有效率为80%。经Ridit分析,P〈0.05,有显著性差异,A、B两组疗程经t检验,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盐酸氨溴索冲洗中耳腔结合鼓膜置管治疗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咽鼓管冠脉球囊扩张联合鼓膜置管治疗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将49例(65耳)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A、B、C组,A组为试验组,接受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置管治疗,共16例(22耳),B和C组是对照组,B组单纯接受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共16例(21耳),C组单纯接受鼓膜置管治疗,共17例(22耳)。所有球囊扩张器械使用冠状动脉球囊。患者术后1、3、6个月定期随访。术后通过咽鼓管功能障碍7项问卷评分(the seven item 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 questionair,ETDQ 7)、咽鼓管评分量表(eustachian tube score,ETS)及声导抗进行疗效评价。结果3组患者术后1、3、6个月咽鼓管功能均有提高。鼓膜愈合后复查,A型鼓室图逐渐增多。A组术后3、6个月ETDQ 7评分均较B组和C组低,对照组C组较B组低。术后3、6个月ETS得分A组均高于B、C组,对照组之间C组较B组高。 结论对于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置管能显著改善患者咽鼓管功能,提高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冠状动脉球囊价格较常规咽鼓管球囊便宜,用于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取得了同样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无效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无效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鼓膜置管无效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过早脱管、拔管过早、术后感染以及扁桃体、腺样体肥大是鼓膜置管无效的原因.结论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置管术后应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鼓膜置管是在鼓膜上留置一个通气管,维持中耳腔内外的压力平衡,是治疗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胶耳、胆固醇肉芽肿性中耳炎等中耳疾病的一种治疗手段。无论哪种中耳炎的鼓膜置管,经过一段时间,都会从鼓膜上脱落。经过长期的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采用乳突轮廓化并行鼓膜置管和单纯鼓膜置管术后,患者听力的改变及其有无差异,并对影响术后听力改变的可能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2011年6月收治的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52例(86耳),其中20例(33耳)行乳突轮廓化联合鼓膜置管治疗,32例(53耳)仅行鼓膜置管治疗,所有患者均在鼓膜置管术后3~6个月拔管。分析影响术后听力改变的可能因素,涵盖性别、年龄、鼓室黏膜、乳突轮廓化、中耳积液性质、脱管史、耳溢液史、留管时间等。结果乳突轮廓化联合鼓膜置管组术后听力提高30耳(90.9%);单纯鼓膜置管组术后听力提高38耳(71.7%)。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χ2=4.535,P=0.033)。对影响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术后听力的可能因素行多因素统计学分析,提示患耳脱管史(OR=13.425,P<0.05)、中耳CT结果(OR=0.057, P<0.05)是影响术后听力的主要因素。结论患耳脱管史和中耳CT结果是影响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术后听力的重要因素,尤其对于中耳CT提示病变范围较广时,应在鼓膜置管基础上清除中耳鼓室、鼓窦和乳突病变,扩大中耳鼓室、乳突气房容积,改善中耳腔持续负压状态,并建立乳突、鼓室至鼓膜置管通畅引流,对提高听力防止并发症有积极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综合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88耳)因鼻咽癌行放射治疗后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进行全身治疗(包括激素、神经营养和血管扩张剂,并适当应用广谱抗生素)、鼻腔及鼻咽局部定期清理、盐酸氨溴索与曲安奈德鼓室注射、鼓膜置管等综合治疗后的疗效。结果78例(88耳)鼻咽癌放疗后并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71耳治愈,6耳好转,总有效率87.5%(77/88),无效11耳(12.5%,11/88)。结论对鼻咽癌放射治疗导致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全身及局部综合治疗,尤其是鼓室注射类固醇激素或鼓膜置管,可改善患者听力,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鼓膜穿刺抽液和置管对于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将OSAHS合并分泌性中耳炎患儿202例(267耳)随机分为腺样体切除伴鼓膜穿刺组96例(145耳)和腺样体切除伴鼓膜置管组106例(122耳)。鼓膜穿刺组于术后1月和3月、鼓膜置管组通气管取出后1月复查声导抗,并对两组治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率、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鼓膜穿刺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34%和93.10%;鼓膜置管组取管1月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有效率为95.08%,两组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的复发率分别为2.0%和0.8%,再手术率均为0。结论对于OSAHS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儿,在腺样体切除的前提下行鼓膜穿刺与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分泌性中耳炎的阶梯治疗疗效。方法 对326例(397耳)患者分别采用药物治疗 鼓膜穿刺、鼓膜置管、邻近病灶治疗、手术治疗。结果 326例患者中,药物治疗 鼓膜穿刺治愈211例,占65%;36例鼓膜置管,33例治愈,占92%;2例手术,全部治愈。结论 分泌性中耳炎要能在疾病早期发现并给予适当处理,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置管治疗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分泌性中耳炎行鼓膜置管的最佳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小儿分泌性中耳炎117例,均行鼓膜置管术治疗,同时治疗伴发疾病,置管一般保留6~8个月。结果:听力均有明显改善。结论:保守治疗4周无效,伴有腺样体肥大或(和)扁桃体肥大,纯音测听提示骨导听阈改变者均应尽早行置管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咽鼓管置管术与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将71例(86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36例,44耳)与对照组(35例,42耳)。实验组在鼻内镜直视下行咽鼓管置管术,每日;中洗后鼓室注药治疗;对照组行鼓膜切开并置管。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治愈21耳(47.73%),显效19耳(43.18%),无效4耳(9.09%)。对照组治愈12耳(28.57%),显效17耳(40.48%),无效13耳(30.95%)。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0.91%,显著高于对照组69.05%(P〈0.05),实验组治疗后平均听阈为20.95dB,显著好于对照组28.25dB(P〈0.01)。结论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术疗效明显优于鼓膜置管术,联合药物管腔内注入可有效恢复咽鼓管功能,且避免了鼓膜损伤,符合微创原则,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5.
鼓膜硬化意味着鼓膜固有层的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发生了透明变性,这在慢性中耳炎及其后遗症和患分泌性中耳炎之后极为常见。多篇报道显示在对儿童各种分泌性中耳炎施用置管引流后,鼓膜硬化的发生率达25~35%。作者于1977、1978两年对224名双侧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进行了连续随访观察。最初的治疗方法包括腺样体刮除、鼓膜穿刺排液。右耳放置扣眼式通气管,左耳穿刺排液而不置管。对发生再积液、B型鼓室曲线图和听力下降3个月以上的患儿右耳再置管,左耳行二期置管。通过有对照的统计学处理研究,结果表明鼓膜硬化多由置管所致。鼓膜硬化可以发生在鼓膜的一处或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分泌性中耳炎(serous otitis media,SOM)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对56例(98耳)小儿SOM行单孔鼓膜穿刺正压注入醋酸确炎舒松-A、α-糜蛋白酶混合液,另55例(98耳)行鼓室置管术治疗,并对两种方法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行单孔鼓膜穿刺正压注药及鼓室置管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8%、90.8%,两者相仿,但前者的优点明显多于后者。结论:单孔鼓膜穿刺正压注药治疗法为安全、无痛、经济、无创性治疗,且疗效好,是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鼓膜置管对鼻咽癌(NPC)放疗后的分泌性中耳炎(SOM)的疗效。方法:对27例、39耳NPC放疗后的SOM患者进行鼓膜置管和随访。结果:随访3个月~3年,治愈9耳(23.1%),有效25耳(64.1%),总有效率87.2%。结论: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治疗SOM创伤小,有利于咽鼓管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外科手术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手术干预方式,为儿童听力筛查中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干预措施选择提供临床资料。方法总结2004-2008年我院90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接受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者45例(82耳)的年龄特点、听力下降时间、手术方式、手术前后听力状况比较。结果术前平均纯音听阈FrrA(pure-tone threshold average,500Hz,1000Hz,2000Hz,4000Hz听阈均值)从8dBHL-61dBHL,平均(34.8±12.09)dBHL。术后PTA从0dB HL-38dB HL,平均(15.9±7.88)dB HL,3耳术后听闯提高,4耳无改善,75耳听阈降低,占91.5%,平均听阈降低18.9dBHL。手术方式:鼓膜置管术9例,腺样体切除+鼓膜置管术29例,腺样体切除+扁桃体切除+鼓膜置管术7例。结论腺样体切除+鼓膜置管术是我们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基本术式;扁桃体切除术不作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常规选择;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术式选择应该个体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研究鼓膜置管联合药物灌注(地塞米松+α-糜蛋白酶)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40例(63耳),耳内镜下行鼓膜置管加地塞米松和糜蛋白酶灌注中耳治疗3周,随访1年,观察患者临床有效率。结果  40例(63耳)中,治愈32耳(50.8%),好转24耳(38.1%),无效7耳,总有效率88.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4.0%(34/63),包括初次置管后通气管脱落10耳(15.9%),均予以再次鼓膜置管;耳漏12耳(19.0%),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遗留鼓膜穿孔3耳(4.8%);通气管堵塞9耳(14.3%),耳内镜下予以3%双氧水清洗吸除后再通;术后复发8耳(12.7%)。结论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联合地塞米松及α-糜蛋白酶灌注,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有较好的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经过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耳内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技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在耳内镜下进行鼓膜切开置管手术的技法。方法探讨95例(119耳)分泌性中耳炎病例在耳内镜下进行鼓膜切开置管的技法。结果耳内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均一次完成,手术更为精确,操作更为简单。结论在耳内镜下进行鼓膜切开置管手术优于在显微镜下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