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针治疗眼外肌麻痹性斜视3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眼外肌麻痹性斜视多系后天性其他疾病的继发病变,临床上治疗比较棘手。常规针刺疗法取穴不够精细。我们自1994年以来运用自己所总结的“眼周眶内六穴”电针治疗该病,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32例,共32只眼,男22例,女10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16岁;病程最长3个月,最短3天。病因多为脑炎,腮腺炎,流感,海绵窦静脉炎,视神经炎或脑动脉硬化,外伤等,所有患者均无脑内肿瘤。2.诊断依据突然出现复视,有定位定向障碍,伴头晕,恶心或呕吐,病肌向麻痹方向运动时,完全或不完全受限,眼位偏斜。两眼向…  相似文献   

2.
超常量内直肌后徙联合上下直肌移位矫治固定性内斜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固定性内斜视手术方式。方法超常量内直肌后徙,外直肌缩短,联合上下直肌移位,治疗3例3眼固定性内科视,随访2~4 a。结果所有患者眼位基本正,眼球能转动,外观明显改善无复发。结论本术式安全有效,有一定的临床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已公开发表的有关针刺眼外直肌治疗外展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进行综合定量分析,为临床治疗外展神经麻痹的选择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国内已公开发表的关于针刺外直肌治疗外展神经麻痹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共7项,按Meta分析的要求对检索到的原始研究进行质量评估,采用Rev Man 5.3对符合条件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评价针刺外直肌对外展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结果:符合纳入标准文献共7篇,总样本量597例,与对照组相比,眼肌直刺治疗外展神经麻痹的疗效[RR=1.40,95%CI(1.29,1.53)],疗效指标复视角度[RR=-1.16,95%CI(-1.45,-0.87)],疗效指标眼球移动[RR=2.89,95%CI(2.47,3.31)]。结论:针刺眼外直肌治疗外展神经麻痹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眼球移动障碍和复视等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改良眼外肌定量调整手术治疗儿童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8例行经改良眼外肌定量调整手术治疗的斜视儿童定为观察组,2000年1月~2005年1月行传统眼外肌调整缝线术的42例患儿定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经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6例调整,37例正位,较对照组略有好转,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儿瘢痕严重情况及结膜面局部水肿明显多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经改良眼外肌定量调整手术治疗儿童斜视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和共同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过渡型斜视,发病原因为集合功能的减弱和融合功能低下,最终可发展成为固定性外斜视。对于成年人则可明显影响外观。手术治疗是防止和减轻固定性斜视的发生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产生美容效果的重要手段。通常认为手术适应证一是为功能恢复接受手术者看远和看近的斜视角应等于或  相似文献   

6.
我院2000年至2004年手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38例(52只眼),男17例31只眼,女21例21只眼。年龄13~34岁。  相似文献   

7.
复视多由于眼外肌运动不协调导致双眼物象不能落在视网膜对应点上,而将一个物体看成两个,轻者仅见视物模糊.针灸对于复视治疗效果较好,现将1例由于外直肌不全麻痹引起复视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共同性外斜视不仅影响外观,而且还影响双眼视觉的发育.通过手术不仅可以弥补外观上的缺陷,而且还可以使部分病人重建双眼视.为探讨与手术成功相关的因素及术后双眼视觉的恢复情况,将资料完整的106例连续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王勇  宫润利 《河南中医》2000,20(1):46-47
眼外肌麻痹性斜视多系后天性其他疾病的继发病变,临床上治疗比较棘手。自1994年以来运用笔者总结的电针“眼周眶内六穴”治疗该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l一册资料本组32例,共32只眼,男22例,女10例;年龄最大65岁,最’J‘16岁;病程最长3个月,最短3天;患者病因多为脑炎、腮腺炎、流行性感冒、海绵窦静脉炎、视神经炎或脑动脉硬化、外伤等,所有患者均无脑内肿瘤。1.2诊断依据突然出现复视,有定位定向障碍,伴头晕、恶心或呕吐等症,病肌向麻痹方向运动时,完全或不完全受限,眼位偏斜。两眼向麻痹肌方向转动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V型斜视的手术方法及手术矫正效果。方法对52例V型斜视患者根据引起V型斜视的病因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对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47例行下斜肌减弱术、水平肌后徙、缩短+水平肌止点垂直移位术;不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5例行水平肌后徙、缩短+水平肌止点垂直移位术。术后对无双眼单视功能的病例用同视机进行双眼单视功能的训练。结果术后48例(92.3%)V征消失,术后获得双眼单视功能者35例(70%)。结论 V型斜视是一种常见的斜视类型,发病病因以斜肌功能异常为主,根据有无下斜肌功能亢进选择术式,对有斜肌功能异常的行斜肌断腱+水平肌后徙、缩短+水平肌止点垂直移位术可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电针治疗眼外直肌麻痹35例临床观察暨南大学医学院附院针灸科吕菊梅,徐亲(510630)关键词电针,眼外直肌麻痹治疗眼外直肌麻痹,现代医学多用手术及三棱镜矫治等法。针灸治疗本病的报道约在70年代后渐多。本文35例用中医辨证分型施治取得满意疗效,兹小结于...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共同性外斜视病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对60例共同性外斜视手术后患者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术后一周正位55人,欠矫4人,过矫1人。结论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效果与年龄,双眼单视功能,手术矫正程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近期我院收治的脑桥麻痹性外斜视1例,采用中医化痰熄风活血通络法,取得良好疗效。结合病例分析讨论这一少见综合征,分享临床治疗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针刺治疗麻痹性斜视6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痹性斜视是由于神经核、神经或眼外肌本身器质性病变使单条或多条眼外肌完全或部分麻痹而引起的眼球向麻痹肌作用相反的方向偏位,它是以眼球运动受限、复视、眩晕、恶心、呕吐等为特征的眼病[1].  相似文献   

16.
祛湿法治疗眼外肌麻痹性斜视1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外肌麻痹性斜视病因比较复杂,有先天性与后天性两种。笔者自1989年以来,运用祛湿法治疗后天性眼外肌麻痹性斜视13例,获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3例,共13只眼,其中男性9例,女性4例;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11岁;病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雷火灸结合眼肌训练治疗小度数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小度数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雷火灸结合眼肌训练治疗,每日1次,疗程14天。比较治疗前后主观症状评分、斜视度、双眼单视功能及眼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经治疗,患者斜视度较前减小,融合范围较前增加,眼动脉血流速度较前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3例患者显效22例(51%),有效20例(47%),总有效率98%。结论雷火灸辨证取穴施治结合眼肌训练治疗小度数间歇性外斜视,对于改善眼部血供,促进眼肌协调,缓解病情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正容汤加减治疗眼外肌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7例(57只眼)后天性眼外肌麻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29只眼)和对照组28例(28只眼)。对照组28例(28只眼)采用复方障柳碱穴位封闭,口服维生素B1、甲钴胺、应用激素等。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正容汤加减治疗,3个月内观察两组病例复视消失时间,眼球运动状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0%,对照组有效率71.4%。(P<0.05)。结论:正容汤加减治疗眼外肌麻痹可明显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l艋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54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行斜视矫正术,随访观察3~12个月。结果54例患者,正位者47例,4~8岁年龄组正位率为96.8%,而8~12岁组为73.9%,术后完全功能治愈率为59.3%。4~8岁组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情况优于8~12岁组(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眼位及视功能等,严格掌握手术时机,愈早治疗,效果愈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在小儿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治疗中将三棱镜联合感知觉训练方法进行应用以提高视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我院展开研究工作,工作开展时间为2018年6月~2020年11月,选取人员均为小儿间歇性斜视患者,人数为110例,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分别给予单纯的感知觉学习训练和感知觉训练联合三棱镜训练治疗,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