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节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章 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 第一节 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与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两方面,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又分为生理学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高半胱氨酸血症等和行为学危险因素如:吸烟、酗酒、肥胖、抑郁等(参见第一章)。  相似文献   

2.
脑血管病患病率和发病率较高且易复发,是临床病死和病残的重要原因。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众多,不可干预因素包括高龄、性别、低出生体重、种族和遗传等;可干预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及其他心脏疾病、血脂异常、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肥胖、吸烟、不健康生活方式、酗酒、代谢综合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其中高血压为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和管理,能够减少或延缓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二级预防指针对已发生脑缺血性疾病的个体通过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预防脑卒中复发的干预措施。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很多,包括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和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又可分为生理学危险因素如:"三高因素"-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以及行为学危险因素如:吸烟、酗酒、  相似文献   

4.
代谢危险因素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代谢性脑血管病概念的提出,如何通过干预代谢危险因素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代谢危险因素可相互影响并协同作用,降压、调脂、控制血糖等对传统代谢危险因素的干预可有效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复发率;抗炎、补充维生素、调节肠道菌群等对残余代谢危险因素的干预同样是影响脑血管病发病及预后的重要措施。新型代谢药物“一专多能”的特点为代谢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综述总结干预代谢危险因素对脑血管病影响的循证医学证据,旨在为代谢性脑血管病的管理提供更多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年龄和性别是两个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卒中的危险性持续增加,55岁以后每10年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倍。世界各国普遍存在性别之间的明显差异,从总体看,卒中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1~1.5∶1。此外,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还有种族和家族遗传性。可干预的一些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等。国内外几乎所有研究均证实,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上升与血压升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蛋白S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蛋白S是一种维生素K(Vit K)依赖性血浆蛋白,其作为活性蛋白C的复合因子而阻止血液凝固。近20多年来对一些原因不明的卒中患者的研究发现,蛋白S缺乏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本文对蛋白S的生理特性、影响因素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乙酰水解酶基因突变与中国人脑血管病(CVD)的关系.方法对153例脑血管病患者及100名健康对照者分别用多聚酶链式反应分析基因组DNA的突变等位基因,用Stafforini等的方法测定血浆PAF乙酰水解酶的活性.结果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突变基因型及突变等位基因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危险因素间基因突变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PAF乙酰水解酶基因突变所致的酶缺乏可能是我国脑血管病的遗传学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炎症进程已被证实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超敏C反应蛋白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且与预后呈正相关。而在脑血管病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本文对超敏C反应蛋白的生物学特点、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机制、干预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李作汉、陈光辉、王岚教授主编的《脑血管病热点与实践》一书已于2013年6月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对当前脑血管病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热点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并与实践相结合。内容包括脑血流与脑代谢的基础研究、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的干预,神经影像技术、血管超声技术、脑电活动检查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缺血性与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动物实验模型制作,各类脑血管病包括儿童脑血管病和青年脑卒中的发病机制;遗传学研究以及临床特点和干预措施。并介绍了  相似文献   

10.
<正>李作汉、陈光辉、王岚教授主编的《脑血管病热点与实践》一书已于2013年6月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对当前脑血管病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热点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并与实践相结合。内容包括脑血流与脑代谢的基础研究、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的干预,神经影像技术、血管超声技术、脑电活动检查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缺血性与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动物实验模型制作,各类脑血管病包括儿童脑血管病和青年脑卒中的发病机制;遗传学研究以及临床特点和干预措施。并介绍了  相似文献   

11.
报告1711例脑血管病(CVD),回顾性分析其危险因素及各类脑血管病发病率,结果显示高血压是CVD的最主要危险因素,血流变学紊乱、糖尿病,心脏病,咸食为主要危险因素。提示预防上述危险因素可减少CVD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社区综合性预防对人群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 1990-2000年在长沙市城区10万自然人群(按整群抽样分为干预区和对照区)中开展社区综合性预防研究,2000年、1997年、1995年和1992年分别于研究人群中抽样检查血压和血脂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经过近10年干预后,干预区居民人均甘油三酯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升高、另外女性居民还有人均舒张压降低;而对照区居民人均收缩压和舒张压以及血清总胆固醇均增高。结论 脑血管病社区综合防治有效,但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代谢性脑血管病是一个新近提出的概念,指由传统代谢危险因素和残余代谢危险因素引起的脑血管损害,通过干预代谢危险因素可有效改善其预后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代谢途径并非独立存在,脑、心脏、肝脏、肾脏和肠道等多个器官的各种代谢途径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交织成网,构成了人体的代谢网络,而代谢网络的异常导致了代谢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同时,代谢危险因素的存在可同时造成多个靶器官损害,且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可通过多种病理生理过程相互影响。因此,代谢性脑血管病未来在机制探究和疾病治疗等方面将逐渐倾向于多器官水平,并向多学科管理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摘要】 本指南对预测一个人发生首发卒中的风险的方案进行了评估。首发卒中的危险因素或者危险标识根据是否能被干预分类(不可干预的、可干预的和潜在可干预的),或者根据证据强度分类(证据充分和证据不充分)。不可干预的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低出生体重、种族和遗传易感性。证据充分并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暴露于吸烟环境、糖尿病、心房颤动和某些其他心脏疾病、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镰状细胞病、绝经后激素治疗、饮食不当、缺乏运动、肥胖和身体脂肪分布。证据不充分或者潜在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代谢综合征、酗酒、滥用药物、口服避孕药、睡眠呼吸紊乱、偏头痛、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脂蛋白(a)、高凝状态、炎症和感染。本指南还对使用阿司匹林预防首次卒中的数据进行了回顾,针对各种危险因素,提出了减少卒中风险可采取的策略。本指南综述了各种已经明确和近期明确的危险因素的证据,对2006年的指南进行了完整的修订。新版指南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2006年指南着重于缺血性卒中的预防,由于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的重叠,本指南新加了出血性卒中的预防,并将重点放在以患者为本的个体化卒中预防。  相似文献   

15.
脑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其中很高比例与代谢紊乱相关。代谢性脑血管病是指由传统代谢危险因素和残余代谢危险因素导致的脑血管损害,以血管结构受损及功能障碍为主要病理生理学表现,干预代谢危险因素可有效改善预后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代谢组学是采用高通量组学技术对所有代谢物进行鉴定和定量的手段,是未来研究代谢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抓手。本文总结了代谢组学、脂质组学在代谢性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旨在为代谢性脑血管病的代谢组学研究开展及其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三城市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干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病正日益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在我国城市居民的死亡原因中 ,脑血管病居首位。“九五”期间 ,国家把“社区人群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性干预研究”列为重点攻关课题 ,针对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进行了综合性社区干预 ,本文就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干预效果作一评价。资料和方法 :自 1997年 6月至 2 0 0 0年 6月 ,在长沙、北京、上海各选取两个地理上不相连但具可比性的社区 ,分别随机列入干预社区和对照组社区 ,每个城市约 10万人。干预前后分别在 35~ 74岁人群中进行整群随机抽样 (干预前 :干预组 2 5 86名 ,对照组 2 72 3名 ;干预后 :…  相似文献   

17.
背景和目的:本指南提供有关各种确定和潜在的卒中危险因素证据的概述,并提供降低卒中风险的推荐。方法:写作组成员由委员会主席根据每位作者先前在相关课题领域中的工作提名,并经美国心脏协会(AHA)卒中委员会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批准。写作组采用系统文献回顾(涵盖时间段为2001年最后一次回顾发表到2005年1月),参考先前已发表的指南、个人文件和专家意见来概括现有的证据,指明现有知识的差距,如果合适,则根据标准的AHA标准做出简明的推荐。写作组全体成员在撰写过程中均有很多机会对推荐进行评论并认可这份声明的最终版本。在AHA科学咨询与协调委员会批准之前,本指南已进行过广泛的同行评议。结果:对评价个体首次卒中风险的流程图进行评价。根据进行干预的可能性(不可干预、可干预或潜在可干预)和证据的强度(证据充分或证据不太充分)。对首次卒中的危险因素或风险标记物进行分类。不可干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出生体重低、人种/种族和遗传因素。证据充分的可干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主动或被动吸烟、糖尿病、心房颤动和某些其他心脏病、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镰状细胞病,绝经后激素治疗、不良饮食习惯、缺乏体力活动、肥胖和体脂分布。证据不太充分或潜在的可干预危险因素包括代谢综合征、酗酒、药物滥用、口服避孕药、睡眠呼吸障碍、偏头痛、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脂蛋白(a)升高、脂蛋白相关的磷脂酶升高、高凝状态、炎症和感染。对应用阿司匹林进行卒中一级预防的资料进行回顾。结论:有大量证据确定增加首次卒中风险的各种特殊因素和提供降低这种风险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脑血管病发病的非传统危险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1-11—2014-11脑血管病患者40例,其中初发脑出血26例,初发脑梗死14例,选取同一时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人28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维生素D、雌二醇(E2)、睾酮(T)、尿酸、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初发脑梗死组患者维生素D水平较初发脑出血组和对照组患者显著较低(P0.05);脑血管病患者尿酸、Fib、Hcy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较高(P0.05);脑血管病女性患者E2水平较对照组显著较低(P0.05);脑血管病男性患者T水平较对照组显著较低(P0.05)。结论维生素D、尿酸、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及性激素均是影响脑血管发病的非传统危险因素,对脑血管病人进行及时的危险因素干预,能大大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临床上应对脑血管发病的可干预非传统危险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队列人群血压的变化及综合预防对血压的影响。方法  1987年在长沙市按整群随机抽样的原则选取一个干预人群和一个对照人群 ,并对 35岁以上居民进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对干预组进行 14年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 35岁以上社区人群人均收缩压 (SBP)和舒张压 (DBP)及高血压患病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经过 14年干预后 ,干预组 35岁以上人群人均SBP和DBP低于对照组 ,干预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队列人群血压及高血压患病率有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 ,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是降低此种趋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43例青年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青年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特征.方法选择43例年青脑血管病患者,并选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作为对照,对两组人的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吸烟、饮酒、肥胖、脑血管畸形、颈动脉硬化等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和对照分析.结果高血压、心脏疾病、颈动脉硬化、糖尿病、吸烟、肥胖、高血脂、脑血管畸形和家族史是青年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只有脑血管畸形和家族史是年青脑血管患者相对特殊的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心脏疾病、颈动脉硬化、糖尿病、吸烟、肥胖、高血脂等是该组青年脑血管病患者的常见危险因素,应积极干预以预防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