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血栓前体蛋白在诊断血栓形成性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前体蛋白(TpP)是血栓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产物,是血栓形成性疾病诊断中的一种重要标志物,血浆TpP含量测定在诊断血栓前状态和血栓病中的重要意义已受到关注.现就TpP在急性心肌梗死、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脑梗死等血栓形成相关性疾病中的诊断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血栓前体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浆中血栓前体蛋白 (TpP)浓度变化 ,在诊断DIC或前DIC状态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技术测定 47例健康正常人 ,77例临床不同疾病血浆中TpP浓度 ,同时检测DIC相关指标 ,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各临床病例DIC组、未发生DIC组血浆中TpP浓度 (11 2 0±5 10 )mg/L均显著较正常组高 (1 2 9± 1 0 2 )mg/L(P <0 0 0 1) ;DIC组 (13 2 0± 7 96)mg/L较未发生DIC组 (8 3 3± 6 3 0 )mg/L明显增高 (P <0 0 1) ,在DIC组TpP的异常率为 10 0 % ,比其他DIC相关指标异常率高。结论 据实验结果和相关文献表明血浆中TpP浓度测定在诊断DIC或前DIC状态中较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方法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同时在诊断DIC及其病程发展、疗效评估方面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血栓前体蛋白(TpP)是血栓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产物。血浆TpP水平检测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监控有一定的价值。现就TpP在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房颤动中的诊断,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监测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血栓前体蛋白测定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探讨血栓前体蛋白 (Tp P)测定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不同发病时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 67例分别于入院后立即及行常规治疗后测定血浆血栓前体蛋白 (Tp P)、D-二聚体 (D- Dimer)含量 ,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 Tp P、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 ) ,Tp P水平在发病后 6 h内至治疗前显著升高 ,D-二聚体在发病后 1 2 h有显著升高。结论  Tp P不仅是急性脑梗死极早期诊断的可靠指标 ,它还可用于监测疾病的发展过程 ,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冠状动脉病变处于严重且不稳定状态的标志,临床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冠状动脉内急性血栓的形成对ACS的发生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及早发现血栓形成对ACS的预防及诊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恶性肿瘤血栓前体蛋白水平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恶性肿瘤与血管内血栓形成之间关系,早在120年前就已有报道。其后,人们在尸解中发现约50%的癌症患者存在血栓,临床血栓形成发生率约为10%~30%。DIC是恶性肿瘤的重要并发症之一,血液恶性肿瘤以急性DIC为多见,而实体肿瘤以亚急性和慢性DIC为多见。本研究探讨恶性肿瘤血浆血栓前体蛋白(TpP)含量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清血栓前体蛋白(TpP)、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联合检测在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5年—2014年5月于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93例,根据临床症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B组),随机选取同时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40名(C组),分别测定发作6 h内及发病24 h的血清血栓前体蛋白、心肌肌钙蛋白Ⅰ含量。结果在发病的6 h内,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血清血栓前体蛋白和心肌肌钙蛋白Ⅰ有明显升高(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心肌肌钙蛋白I有明显升高(P0.05);且心肌梗死病人心肌肌钙蛋白I升高程度高于不稳定心绞痛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24 h时,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血清血栓前体蛋白(TpP)已恢复正常;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病人心肌肌钙蛋白I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血栓前体蛋白、心肌肌钙蛋白I联合诊断有助于提高诊断速度和准确率,对于该病的临床防治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血栓前体蛋白(TpP)和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GPBB)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的潜在价值。方法 选择168例确诊或疑似AMI的患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干预前其血浆TpP和GPBB浓度,同期常规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牙和心脏肌钙蛋白I(CTnI),比较这些生化指标对AMI的诊断价值。结果 这五种生化标志物中,TpP和GPBB诊断AMI优势明显,两者灵敏度分别为100%和96.5%:特异度分别为85.5%和90.9%;真实度分别为95.2%和94.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3.4%和95.6%;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和192.6%。结论 血浆TpP和GPBB是有价值的早期诊断AMI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出现裂纹继而出血和血栓形成,引起冠脉不完全或完全阻塞所致,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或心源性猝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血栓弹力图(TEG)与常规凝血四项检测在热射病凝血功能障碍救治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选取东部战区总医院2020—2022年临床热射病患者19例,将其分为生存组(17例)和死亡组(2例),整理相关临床数据以及凝血相关检测结果,首先分析TEG检测结果;接着比较TEG检测组与常规检测组不同血液成分使用情况以及通过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评分标准和TEG评分标准判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血凝固时间(K值)时间明显延长,凝血形成速率(α角)明显减小、凝血最终强度(MA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G组患者相较常规检测组悬浮少白细胞的红细胞、冰冻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使用比例为2:2.4:1.2:2.1;应用TEG评分诊断DIC时随着评分的升高,病死率也同步上升。结论:TEG相较常规凝血检测能够更有效地指导热射病的临床治疗,避免血液浪费,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血栓前体蛋白(TPP)动态监测冠脉搭桥(CABG)术后血栓病变程度,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支持.方法 33例行CABG病例组患者在手术前、术后1、3、7d及20例对照者准确采集静脉血标本4.7ml,用日本Sysmex-2100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5项参数: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积(PCT)、大血小板比率(PLCR),Sysmex公司配套试剂;应用日本Sysmex CA-550凝血分析仪测定纤维蛋白原(Fbg),Siemens公司配套试剂;血栓前体蛋白(TPP)及D-二聚体(D-dimer)用ELISA方法测定,Adlitteram Diagnostic labo-ratories Inc产品.结果 术前病例组患者D-dimer及TPP明显升高;与其他参数相比,术后TPP与PLT的变化趋势一致,变化幅度大,在术后第7天持续升高至新水平;术后各期TPP与D-dimer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TPP、D-dimer是血栓病变的危险因子,并通过ROC曲线显示TPP对诊断CABG术后血栓病变有较高的价值;用COX回归分析9例重新人院不良事件各指标,TPP对术后不良事件无预示作用,术后ld的MPV和术后3d的PDW成为患者不良事件的预示指标.结论 TPP是CABG术后血栓病变的危险因素,TPP在诊断CABG术后各阶段血栓形成,血栓发展趋势及指导临床用药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血浆血栓前体蛋白检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将60例ACS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AMI组,30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UAP组,30例)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胸痛发作6 h内和24 h内血浆血栓前蛋白含量,肌钙蛋白T(cTnT)测定采...  相似文献   

13.
14.
为了解检测血栓前体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转归的早期诊断价值 ,5 1例临床确诊冠心病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两组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浆中血栓前体蛋白含量 ,采用干化学法同步检测患者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结果发现 ,急性心肌梗死组 2 5例患者血栓前体蛋白均值为 9.9± 3.9mg L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2 6例患者血栓前体蛋白均值为 2 .6± 1.7mg L ,前者明显升高 ,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急性心肌梗死组磷酸肌酸激酶均值为 5 95± 4 32u L ,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均值为 10 1± 74u L ,不稳定型心绞痛亚组磷酸肌酸激酶均值为 137± 4 0u L ,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均值为 10± 7u L ,前者亦明显升高 ,差别均有显著意义(分别为P <0 .0 5和P <0 .0 1)。结果提示 ,血栓前体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具有早期诊断和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栓前体蛋白的检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 (冠脉 )综合征患者血栓前体蛋白的检测意义。  方法 :将 5 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 (AMI组 ,n =2 6)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UA组 ,n =3 1) ,分别测定症状发作 6h内及 2 4h时的血栓前体蛋白 (TPP)和心肌肌钙蛋白T (cTnT) ,并和 3 0例正常的健康体检者 (对照组 )做比较。  结果 :症状发作 6h内 ,AMI组血栓前体蛋白显著高于UA组及对照组 (P <0 0 1) ,而心肌肌钙蛋白T无显著变化 ;症状发作 2 4h时 ,AMI组及UA组心肌肌钙蛋白T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AMI组心肌肌钙蛋白T显著高于UA组(P <0 0 1) ,而血栓前体蛋白无显著变化。  结论 :血栓前体蛋白为AMI的早期诊断指标 ;在排除身体其他部位有血栓的情况下 ,血栓前体蛋白可以鉴别诊断AMI与UA ,但还有待更多的病例证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血栓前体蛋白(thrombus precursor protein,TPP)定量测定对不同程度心功能障碍病人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测定入院12 h内的128例不同程度心功能障碍病人及20例健康人的HSCRP、TPP,并作分析比较.结果实验组HSCRP、TPP浓度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Ⅳ级组病人中HSCRP、TPP水平高于心功能Ⅲ级组,而心功能Ⅲ级组又高于心功能Ⅱ级组.直线相关分析表明病人体内HSCRP浓度水平与TPP浓度水平呈正相关.结论HSCRP、TPP是反映心肌损伤的灵敏性较高的生化指标,二者测值增高可作为判断心肌损伤程度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主要是因粥样斑块浸蚀或破裂所触发,其中尤以血栓形成在ACS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因此检测其凝血活性指标能对此提供重要的相关信息。而血栓前体蛋白(TpP)又为评测可溶性纤维蛋白聚合物的可靠生物指标之一,后者又为纤维蛋白形成的次末产物。现就血中TpP水平对AC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纤维蛋白原(Fg)水平,以评估不同类型冠心病病人高凝、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冠心病病人11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1例,稳定型心绞痛(SA)35例,另设20名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TPP和Fg的阳性发生率及含量,UA组和AMI组明显高于SA组及对照组(P<0.01);SA组病人的Fg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SA组病人的TPP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Fg与TPP呈正相关(r=0.61,P<0.05).结论冠心病病人TPP及Fg含量越高,越易发生AMI;UA组TPP、Fg增高者可有血栓形成.TPP和Fg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病人发生新鲜血栓形成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蛋白Z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作为蛋白Z依赖的蛋白酶抑制剂(ZPI)的辅因子,在磷脂和钙离子存在的条件下,能够抑制因子Xa,ZPI也能抑制因子Ⅺa.蛋白Z,ZPI与血栓性疾病中的关系已有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抗凝血药物在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预防血栓形成或阻止已形成血栓的发展,均应使用抗凝血药物,抗凝血药通常都是通过对凝血过程中某一关键的凝血因子(如组织因子、因子X和凝血酶)的抑制作用而阻断凝血过程的进行(图1)。临床上抗凝血药物大都围绕对凝血酶及其他凝血因子的抑制而达到抗凝血作用,根据药物对凝血酶作用方式的不同,抗凝血药可以分为间接和直接抗凝血酶药物,前者是通过抑制凝血酶的产生或通过“介质”抑制凝血酶活性,后者是直接与凝血酶作用,用药途径可有口服、皮下注射、静脉注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