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天酸模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u J  Xia ZT  Zhou GR  Zhang LL  Kong LY 《中药材》2011,34(6):893-895
目的:研究蓼科酸模属植物巴天酸模根部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分离纯化巴天酸模根部的化学成分,并通过理化性质与光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巴天酸模根部共分离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酸模素(1)、酸模素-8-O-β-D-葡萄糖苷(2)、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3)、大黄素-6-O-β-D-葡萄糖苷(4)、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5)、1,3,5-三羟基-7-甲基蒽醌(6)、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7)。结论: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巴天酸模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毛脉酸模果实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LH20柱色谱技术对毛脉酸模果实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分析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毛脉酸模果实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3-O-甲基槲皮素,2)槲皮素,3)胡萝卜苷,4)大黄素,5)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6)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7)白藜芦醇,8)大黄酚。结论:3-O-甲基槲皮素首次在酸模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槲皮素和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首次在毛脉酸模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毛脉酸模的化学成分研究(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毛脉酸模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从毛脉酸模乙醇提取物的60%乙醇洗脱部位中分离出10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酸模素(Ⅰ)、大黄素(Ⅱ)、6-羟基芦荟大黄素(Ⅲ)、6'-乙酰基-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Ⅳ)、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Ⅴ)、白藜芦醇(Ⅵ)、9,9'-双蒽酮-2,2'-二甲基-5,5'-二(β-D-吡喃葡萄糖)-9,9',10,10'-四氢-4,4'-二羟基-10,10'-二羰基(Ⅶ)、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Ⅷ)、白藜芦醇-3-O-β-D-葡萄糖苷(Ⅸ)、芦丁(Ⅹ).结论 化合物Ⅶ经文献检索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酸模苷A(rumoside A).化合物Ⅲ、Ⅳ为首次从酸模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Ⅴ、Ⅷ、Ⅹ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尼泊尔酸模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尼泊尔酸模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硅胶、葡聚糖凝胶、ODS C18反相硅胶柱色谱多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尼泊尔酸模的化学成分,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尼泊尔酸模80%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十六烷酸(3),十六烷酸-2,3-二羟基丙酯(4),没食子酸(5),没食子酸乙酯(6),大黄素甲醚(7),大黄素甲醚-8-O-β-D-吡喃葡萄糖苷(8),大黄酚(9),大黄酚-8-O-β-D-吡喃葡萄糖苷(10),大黄素(11),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12),山柰酚(13),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14),槲皮素(15)和槲皮苷(16)。结论:化合物2,4,5,6,8,13,14和16为从尼泊尔酸模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唐古特大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目的研究蓼科大黄属植物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和凝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经核磁和质谱等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酚(1)、大黄素(2)、大黄素甲醚(3)、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4)、大黄酸(5)、芦荟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6)、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7)、林氏莲花掌素(8)、4-(4′-对羟基苯基)-2-丁酮-4′-O-β-D-葡萄糖苷(9)、白黎芦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白黎芦醇4′-O-β-D-(6″-O-没食子酰)-吡喃葡萄糖苷(11)、6-羟基酸模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12)、表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13)、儿茶素(14)、对羟基苯丙烯酸葡萄糖酯(15)、对羟基苯甲酸葡萄糖酯(16)。结论化合物15、16为首次从唐古特大黄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巴天酸模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研究巴天酸模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硅胶柱层析,从巴天酸模Rumex patientix L.中分离到16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化学方法及与己知化合物对照,鉴定其结构。结果 分别鉴定为豆甾醇(I),α-细辛醚(Ⅱ),大黄素甲醚(Ⅲ),大黄素-1,6-二甲醚(IV),大黄素(V),大黄酚(VI),xanthorin-5-nethylether(Ⅶ),牛蒡子苷(Ⅷ),3-羟基牛蒡子苷(IX),3-甲氧基牛蒡子-4“-o-β-D-木糖苷(X),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XI),山奈酚(Ⅻ),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XⅢ),异鼠李素(XⅣ),山奈素-3-O-β-D-葡萄糖苷(XV),5-羟基-4‘-甲氧基黄酮-7-O-β-芸香糖苷(XVI)。结论 化合物X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掌叶大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徐庆  覃永俊  苏小建  罗伟生 《中草药》2009,40(4):533-536
目的 研究掌叶大黄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色谱和光谱分析法分离和鉴定.结果 从掌叶大黄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20个化合物,并鉴定了其中15个化合物:过氧化麦角甾醇(Ⅰ)、β-谷甾醇(Ⅱ)、大黄酚(Ⅲ)、大黄素甲醚(Ⅳ)、大黄素(Ⅴ)、芦荟大黄酸(Ⅵ)、大黄酸(Ⅶ)、反式1,2-二苯乙烯(Ⅷ)、反式桂皮酸(Ⅸ)、没食子酸(Ⅹ)、丹叶大黄素(Ⅺ)、芦荟大黄素-3-(羟甲基)-O-β-D-葡萄糖苷(Ⅻ)、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ⅩⅢ)、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ⅩⅣ)、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ⅩⅤ).结论 其中化合物Ⅰ、Ⅱ、Ⅷ、Ⅸ和Ⅺ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的化学成分。方法酸模叶蓼8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4'-二羟基-6'-甲氧基查耳酮(1)、2',6'-二羟基-4'-甲氧基查耳酮(2)、2',3'-二羟基-4',6'-二甲氧基查耳酮(3)、3-甲氧基槲皮素(4)、山柰酚(5)、槲皮素(6)、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7)、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8)、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9)、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10)、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1)、山柰酚-3-O-β-D-半乳糖苷(12)、槲皮素-3-O-(2″没食子酰基)-鼠李糖苷(13)、槲皮素-3-O-(2″-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14)、槲皮素-3-O-(6″-O-反式阿魏酰基)-β-D-半乳糖苷(15)。结论化合物3~8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紫菀中多酚类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可越  张铁军  高文远  刘海军 《中草药》2007,38(12):1793-1795
目的研究紫菀Aster tataricus的多酚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分离,通过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紫菀石油醚及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芹菜素(apigenin,Ⅰ)、大黄酚(chrysophanol,Ⅱ)、大黄素(emodin,Ⅲ)、大黄素甲醚(physcion,Ⅳ)、橙皮苷(hesperidin,Ⅴ)、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Ⅵ)、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apigenin-7-O-β-D-glu-copyranoside,Ⅶ)、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Ⅷ)。结论化合物Ⅴ~Ⅷ为首次从紫菀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连花清瘟胶囊化学成分研究(I)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毕丹  孙云波  宋联强  任晋  张创峰  沈硕 《中草药》2018,49(4):795-800
目的研究连花清瘟胶囊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方法对其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连花清瘟胶囊孔树脂70%乙醇部位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芦荟大黄素(1)、连翘脂素(2)、cepharanone B(3)、松脂醇(4)、表松脂醇(5)、松脂素单甲醚(6)、胡椒内酰胺A(7)、反式对羟基肉桂酸乙酯(8)、刺芒柄花素(9)、异甘草素(10)、柚皮素(11)、山柰酚(12)、ω-羟基大黄素(13)、大黄酸(14)、大黄素甲醚-8-O-β-D-吡喃葡萄糖苷(15)、4,5-dioxodehydroasimilobine(16)、kaempferol-3-O-α-L-ramnopyranosyl-4″-O-E-(4-hydroxy)-cinnamoyl(17)、大黄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18)、大黄酚-8-O-β-D-吡喃葡萄糖苷(19)、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20)。结论化合物2、3、5~17、19、20为首次从该复方中分离得到,为阐明连花清瘟胶囊药效物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