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胃癌(EGC)是指癌灶仅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的胃癌,无论病灶大小或有无淋巴结转移.随着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和体检意识的增强,早期胃癌发现率逐年增加.早期胃癌根治术后总体5年生存率超过90%;其中,无淋巴结转移的5年生存率为94.2%~98.8%,而有淋巴结转移的5年生存率为84.3%~88.7%[1-4].故淋巴结转移是判断预后和决定治疗策略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对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腹部外科1994年1月至2008年12月手术治疗的518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病理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8年l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普通外科诊治的212例早期胃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等统计学方法对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等临床病理特征以及p53、Ki?67、CAM5.2等免疫组化指标与淋巴结转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肿瘤大体类型、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值为0.014、0.001,0.012,0.006,相关系数R为2.213、1.779、4.737、4.15)。免疫病理指标中p53、CAM5.2与淋巴结转移也存在明显相关(P值为0.001和0.000,相关系数R为1.922、3.632)。而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多发肿瘤及免疫病理指标中p16、TopoⅡ、Ki?67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等明显相关,可参考上述因素判断淋巴结转移风险,同时根据免疫病理指标CAM5.2、P53判断是否存在微转移可能,从而决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早期胃癌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2月186例早期胃癌在我院行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有无溃疡、大体分型、组织学分型、浸润深度、肿瘤数量等。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联合上述独立影响因素分层分析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186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1.8%(22/186)。单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P=0.020)、组织学分型(P=0.013)、有无溃疡(P=0.013)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浸润至黏膜下层(OR=3.370,95%CI:1.191~9.537,P=0.022)、未分化型(OR=3.325,95%CI:1.187~9.313,P=0.022)以及合并溃疡(OR=5.202,95%CI:1.144~23.662,P=0.033)是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溃疡是作用最强的影响因素。联合上3个独立影响因素分层分析显示,分化型且不合并溃疡的早期胃癌,无论浸润深度和肿瘤大小,均未见淋巴结转移(0/41),未分化型且不合并溃疡者中仅2例出现淋巴结转移,其余各组合并溃疡的早期胃癌均有淋巴结转移。结论早期胃癌浸润至黏膜下层、未分化型以及合并溃疡均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合并溃疡时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最大;分化型且不合并溃疡的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风险较低,可考虑行内镜下治疗,但术后需要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2005年7月手术治疗101例EGC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6例(16%)伴有淋巴结转移的EGC均为胃下部癌。黏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8%,黏膜癌为7%(P〈0.05)。微小胃癌未见淋巴结转移,小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5%。直径1.1~2.0cm及〉2.0cm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5%及28%(P〈0.05)。高分化EGC未见淋巴结转移,中分化及低分化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7%及20%。黏膜癌仅累及N1淋巴结,而黏膜下癌则可转移至N2。结论EGC淋巴结转移主要与肿瘤浸润深度、病灶大小有关。应根据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合理选择EGC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早期胃癌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规律关系。结果共89例早期胃癌病人纳入研究分析,所有病人淋巴结转移率为14.6%(13/89)。肿瘤大体类型分为隆起型、表浅型、凹陷型,其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0%、5.6%及22.0%,各型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黏膜内癌与黏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9%(2/41)及22.9%(11/48),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6);高分化良好型早期胃癌无淋巴结转移,中分化及低分化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分别为10.3%(3/29)、18.5%(1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6例病人伴有脉管癌栓,其中4例发生淋巴结转移。Logistic 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脉管癌栓对淋巴结转移具有显著性影响(P <0.05),其比值比(OR)值分别为4.7、3.2、15.1和5.7。病人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等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结论早期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率低,其转移与否同肿瘤大体类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以及脉管癌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87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直径、肿瘤数目、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大体形态、脉管浸润及局部溃疡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本组187例早期胃癌患者中,检测出淋巴结转移32例(17.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直径(OR=2.080,P=0.022)、浸润深度(OR=21.048,P=0.001)、组织学类型(OR=3.507,P=0.018)、脉管浸润(OR=2.406,P=0.009)及局部溃疡(OR=2.738,P=0.001)均有关,肿瘤直径2 cm、浸润深度达黏膜下层、组织学类型为未分化型、存在脉管浸润及存在局部溃疡者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结论肿瘤直径、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脉管浸润和局部溃疡均是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潜在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潜在危险因素,指导胃癌淋巴结清扫术(D1或D2)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3月—2010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336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性别(P=0.010)、年龄(P=0.013)、肿瘤部位(P=0.042)、有无合并溃疡(P=0.001)、浸润深度(P<0.0001)、有无脉管癌栓(P<0.0001)有关,合并有溃疡(P=0.012)、浸润至黏膜下层(P=0.008)及有脉管癌栓(P=0.001)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性危险因素;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部位(P=0.007)及大小(P=0.010)有关,肿瘤直径>20mm(P=0.041)是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合并有溃疡、浸润至黏膜下层及有脉管癌栓的早期胃癌患者进行手术时,建议行淋巴结清扫(D2)术;肿瘤直径>20mm黏膜内癌也要考虑行淋巴结清扫(D2)术。  相似文献   

9.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其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0月至2000年10月外科手术切除294例EGC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结果本组294例EGC[黏膜内癌(M癌)129例、黏膜下层癌(SM癌)165例]中,M癌、SM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3%、18.2%。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类有明显的关系(P<0.05),其中M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发生在未分化型癌(8.6%)及陷凹型癌(6.3%)中,而SM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肉眼分型则无明显的关系。结论EGC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浸润深度、组织学分型有明显的关系。对于EGC的手术要考虑癌灶的形态、分型、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  相似文献   

10.
近年,随着纤维胃镜等临床诊断新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的检出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1].所谓EGC,即指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癌肿浸润局限于胃黏膜或黏膜下层的肿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影响早期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普外科2015年1月至2018年11月220例早期胃癌病人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个人史、家族史、病变部位、病理特征。结果 病人淋巴结转移率,男性与女性病人比较(10%vs.22%,χ2=5.469,P=0.019),肿瘤最大径<2 cm与≥2 cm病人比较(7%vs.21%,χ2=8.375,P=0.004),肿瘤浸润黏膜层与浸润黏膜下层者比较(5%vs.28%,χ2=21.455,P<0.001),合并溃疡与无溃疡病人比较(20%vs.10%,χ2=4.151,P=0.042),病理学分型为分化型、混合型和未分化型3组病人比较(分别为11%、27%和12%,χ2=6.143,P=0.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可能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OR=0.115,P<0.05)。结论 女性、肿瘤最大径≥2 cm、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及病理学分型为混合型是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相关影响因素,仍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 对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01年7月至2007年7月期间手术治疗的177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本组177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3%,第一站(N1)和第二站(N2)的转移率分别为13%和3%.单因素分析发现,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3/88)和22%(20/89)(X2=14.222,P<0.01);肿瘤长径小于2cm和2cm以上的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4/117)和32%(19/60)(X2=27.992,P<0.01);分化型胃癌与未分化型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3/81)和21%(20/96)(X2=11.402,P=0.001);大体分型I型、Ⅱ型和Ⅲ型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3%(2/6)、8%(7/99)和19%(14/92)(X2=8.172,P=0.014).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肿瘤长径大于2cm(OR=8.408,P<0.01)、侵及黏膜下层(OR=5.926,P=0.009)和未分化型胃癌(OR=4.880,P=0.020)为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肿瘤长径和肿瘤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安徽省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外科于2013年2月至2017年11月期间行胃癌根治术的148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早期胃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是否有脉管神经侵犯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148例早期胃癌患者中有15例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0.14%,其中黏膜内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43%(1/70),黏膜下层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7.95%(14/7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早期胃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大体类型、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有脉管神经侵犯情况与其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浸润深度和有脉管神经侵犯是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0)。结论肿瘤浸润深度及有脉管神经侵犯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术前正确评估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早期胃癌患者的治疗方式选择及判断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8年6月间行D2手术的369例早期胃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脉管瘤栓、肿瘤大体类型和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有患者的性别、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脉管瘤栓和肿瘤分化类型,其中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是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对早期胃癌患者,手术方案的选择需综合患者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脉管瘤栓、分化程度和性别等因素来制定。  相似文献   

15.
在1963~1987年期间,日本Sapporo-Kosei医院外科曾施行了1318例早期原发性胃癌切除手术,除去多发性癌灶、非上皮性癌肿和记录不详的病例外,仅对余下的1137例进行分析,计男女之比为2:1岁,平均59.3岁,病变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肿瘤的纵位分为上、中和下1/3部,水平位分为大小弯和前后壁。肉眼外观按日本胃肠内镜学会分类,综合为隆起、凹陷和混合型三大类。病理标本按Lauren分类法分成肠型或弥漫型,淋巴结转移分14组记录,其中l~6组列为冒周淋巴结。结果:(一)肿瘤的位置、大体和镜检类型在全组1137例中,575例为粘膜型,562…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的病理及淋巴结微转移情况.方法 收集本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之间共249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中的36例早期胃癌病例,用常规病理学方法(HE染色)及免疫组化方法(CK染色)对497个淋巴结(平均每例13.8个淋巴结)标本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常规病理学方法检测发现4个病例共6枚淋巴结出现转移,而免疫组化方法发现8个病例(包括HE染色发现的4例)共20枚淋巴结出现转移,并且8例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的病例中2例癌组织位于黏膜层,6例癌组织侵及黏膜下层,提示早期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0.05),并且免疫组化方法对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高于常规HE染色(4.02%与1.21%;P<0.05).结论 免疫组化(CK染色)方法检测淋巴结微转移优于常规病理检查.肿瘤侵犯黏膜下层的早期胃癌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7.
1977年,Cubanas在对阴茎癌的研究中,首先提出了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的概念。1992年,Morton将染色剂注入黑色素瘤体后,发现染色剂从原发肿瘤经淋巴管流入第1站淋巴结。通过对恶性黑色素瘤和乳腺癌病人的研究,人们给SLN下了以下定义,即最先接受原发肿瘤淋巴引流的淋巴结和首先可能发生微转移的一个或一组淋巴结。如果SLN阴性则其他区域淋巴结也较少发生转移,因此SLN的检测结果可作为是否行淋巴结清扫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为早期胃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1年10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并经病理证实的498例黏膜内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评估影响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498例患者中有43例(8.6%)发生淋巴结转移.病灶大小(HR =1.525,95% CI:1.040~2.236)、肿瘤侵犯深度(HR=1.656,95%CI:1.158~2.368)和组织学类型(HR =8.149,95%CI:1.770~37.513)是影响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根据临床病理因素可对黏膜内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进行预测并指导治疗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19.
胃癌的发病率高居消化道肿瘤之首,严重危害着我国国民的健康。胃癌治疗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近年来,由于内窥镜和其他技术的进步,早期胃癌的发现率明显增加。目前,对早期胃癌的治疗尚无统一标准,手术方式多种多样,有内窥镜下黏膜切除和腹腔镜手术等。胃癌的淋巴结微转移是影响胃癌病人转移和复发的主要因素。通过研究淋巴结的微转移,进一步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的转移规律,了解淋巴结微转移与病灶的大小、病理类型及浸润深度的关系,为微创治疗、缩小手术范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6月至2000年6月收治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对有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与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的病理特征及5年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有关,有淋巴结转移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分别是72.4%和92.5%。淋巴结转移≥4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1~3淋巴结转移者,分别是50.0%和84.2%。结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对淋巴结转移广泛的早期胃癌应采取以根治性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