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综合治疗对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37例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7例和对照组20例.除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外,观察组对患儿双下肢进行生物反馈刺激,治疗前后进行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中的D项和E项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观察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1),但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生物反馈综合治疗可明显提高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对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25例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FES组(n=14)及对照组(n=11),两组均进行运动训练、物理疗法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步行训练30min,每天1次,每周5d,共12周。前6周FES组在此基础上应用FES对双侧腓总神经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同时进行步行训练30min,每天1次,每周5d。后6周FES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步行训练30min,每天1次,每周5d。在治疗前、治疗6周和治疗12周后,分别进行腓肠肌痉挛评分(改良Ashworth 分值,MAS)、踝关节主动背屈活动度(ROM)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评定。 结果:两组患儿治疗6周和12周后,踝关节ROM增加,GMFM之D区(站立)评分提高,与各自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FES组患儿治疗6周和12周后,对照组患儿治疗12周后,MAS评分及GMFM-88之E区分值均优于治疗前(P<0.05或0.01)。治疗6周和12周后,FES组MAS、踝关节ROM及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 结论:FES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能降低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增加踝关节活动度,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治疗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60例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按照监护人的治疗意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运动训练、物理疗法及配戴矫形器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对偏瘫侧下肢进行肌电生物反馈刺激。在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分别用综合痉挛评分量表(CSS)评定患侧下肢肌张力、关节量角器法测量患侧下肢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分值以比较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12周后下肢CSS评分及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GMFM之D区和E区评分均比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能降低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改善踝关节活动范围,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0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10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悬吊运动训练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CMFM-88)评分]、精细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评分]、肌张力[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QOL-BREF)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CMFM-88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MF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肘屈肌张力、腕屈肌张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QOL-BREF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干预痉挛型脑瘫患儿利于改善其粗大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降低肌张力,提升平衡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患有双侧脑瘫的儿童通常会出现诸如痉挛、无力等障碍.从而导致步态、功能性活动、独立生活能力等受限。本研究旨在评测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1名患有痉挛性双瘫型脑瘫的儿童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电刺激治疗痉挛型双瘫患儿疗效的表面肌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表面肌电图对脑瘫患儿电刺激前后的肌电活动进行分析。方法对20例痉挛型双瘫患儿进行功能性电刺激,并于治疗前后分别用临床方法和表面肌电仪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患儿功能位测试肱二头肌、股四头肌的肌电积分降低,而自主收缩测试的肌电积分升高。结论经电刺激治疗可使患儿肌张力降低,肌力增强。表面肌电仪可以作为电刺激治疗痉挛型双瘫患儿的疗效客观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7.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瘫患儿腕背屈功能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瘫患儿腕背屈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2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所有患儿均接受Bobath技术、作业治疗、ADL功能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AM800型神经功能重建仪,对患侧上肢腕伸肌群进行20min/d肌电触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每次治疗前后均进行测评并记录。在疗程开始与结束时,应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法(FMA)等评定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观察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0.01),但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神经肌肉电刺治疗能明显提高脑瘫患儿的伸腕功能和肌电信号,改善其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刘建彬 《临床医学》2022,42(4):70-72
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悬吊带康复训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悬吊带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悬吊带康复训练,均连续干预8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8周时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ESWT)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7岁痉挛型脑瘫患儿50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25例。两组患儿均接受肌电生物反馈和常规康复治疗,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低能量ESWT治疗。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 采用肌电设备采集两组患儿胫骨前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和均方根值(RMS), 利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Tardieu量表评定法(MTS)、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D区与E区分别评定两组患儿的下肢痉挛程度及运动能力。结果治疗前, 两组患儿胫骨前肌表面肌电iEMG和RMS, MAS、MTS、GMFM-88结果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儿胫骨前肌表面肌电iEMG和RMS, MAS、MTS中R1、MTS中R2与R1的差值、GMFM-88 D区和E区结果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实验组治疗后胫骨前肌表面肌电iEMG[(67.04±12.84)μV·s]和RMS[(69.32±12.84)μV], MAS[(1.98±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家庭康复训练配合医院门诊治疗对痉挛性双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60 例痉挛性双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运动、按摩、神经肌肉电刺激、熏蒸),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家庭康复训练,于治疗12 周后进行综合评定.结果 治疗后2 组患儿的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大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39例(年龄24—60个月)有行走能力且存在踝跖屈肌痉挛的双瘫患儿随机分为FES组(21例)及对照组(18例)。FES组采用12周康复训练治疗,前6周辅以FES;对照组仅进行12周康复训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周和12周进行腓肠肌痉挛评分(改良Ashworth分值,MAS)、踝关节关节活动度(ROM)以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定。结果:两组患儿治疗6周和12周后,MAS量化评分下降,GMFM站立及走跑跳两大功能区评分提高,与各自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FES组患儿治疗6周和12周后,对照组患儿治疗12周后,踝关节ROM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6周和12周后,FES组MAS、踝关节ROM及GMFM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结合运动训练,FES可成为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功能康复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疗法联合神经节苷脂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某院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共计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40例观察组和40例对照组,对照组患儿采用综合康复疗法,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采用神经节苷脂进行治疗,两组患儿持续治疗6周,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D区(站立)和E区(跑、跳及步行)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和治疗前后PedsQLTM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治疗显效28例、有效11例、无效1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患儿显效13例、有效1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仅为77.5%,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GMFM评分方面,观察组患儿治疗前D区、E区评分分别为(26.8±8.2)分和(33.3±12.1)分,与对照组患儿的(26.5±7.3)分及(33.4±13.0)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D区、E区评分分别为(35.3±11.9)分和(44.5±11.2)分,比对照组患儿评分上升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分别是(37.2±3.5)分和(37.4±4.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分别为(68.5±8.1)分和(60.1±7.8)分,均有显著的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儿的生活质量提升幅度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痉挛型脑瘫患儿积极提供综合康复疗法联合神经节苷脂进行治疗,有助于提升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提高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拟初步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痉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痉挛型脑瘫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rTMS治疗。2组患儿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进行Ashworth评分、踝关节活动度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小腿三头肌Ashworth分级组内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及4周后,观察组踝关节背屈活动度逐渐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踝关节活动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2周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到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才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2周与治疗前比较,GMFM-88评定中D区和E区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与治疗2周后比较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2周后,D区和E区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痉挛,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唐巧萍  何小辉  张娜 《中国康复》2022,37(11):652-655
目的:分析经腰椎旁区的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采用常规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实施常规运动疗法中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时,辅以经腰椎旁区的NMES激活脊柱深部稳定肌。治疗前及治疗4、8、12周后分别记录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步行速度、生理耗能指数(PCI)。结果:治疗前,2组GMFM评分、BBS评分、步行速度以及PCI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4周后,2组患儿上述指标与治疗前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的观察组患儿及治疗12周后的2组患儿上述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儿GMFM评分、BBS评分、步行速度以及PCI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作用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腰椎旁区的NMES可明显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提高步行速度,并有效降低步行能量消耗,疗效优于单纯常规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脑瘫患儿应用康复护理措施后的运动功能及康复效果。方法选择80例小儿脑瘫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采用康复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护理前后采用ADL和FMA评分法评价2组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情况,并比较2组患儿治疗后的疗效以及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护理前,2组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升高,自理能力、运动功能均有改善,且观察组ADL评分以及FMA评分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护理后的有效率高达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42.5%(P0.05)。结论对小儿脑瘫患儿实施康复护理措施,可明显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提高康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手术及康复训练对于脑性瘫痪(脑瘫)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肌力及肌张力的影响。方法: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 术后进行康复训练,以Bobath 法为基础,加上作业治疗。结果:手术前后的肌张力差值的统计结果有显著差异。手术后与康复训练后之间的肌力改变统计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 ;手术前、手术后与康复训练后Wee FIM测量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P< 0.05) 。结论:手术解除痉挛,降低部分肌力,能改善一定关节活动度,但必须强调康复训练,并与之协调,才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患者重返社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痉挛型双瘫的临床特征,为脑功能的全面康复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50 例痉挛型双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 例中35 例为早产儿(70%),高危因素依次为早产、低体重、缺氧、硬肿症、颅内出血;15 例为足月儿(30%),高危因素主要为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50 例患儿运动神经功能异常,全部表现为骨盆带及下肢痉挛及由此所致的姿势异常,双上肢受累较轻。平均精细运动年龄18.5 个月,粗大运动年龄8.75 个月(P< 0.01)。半数患儿同时合并斜视、语言发育迟缓和/ 或运动性构音障碍。结论:痉挛型双瘫的病因,运动神经系统表现具有特征性,对其正确的认识评价有助于康复计划的制订。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对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探索机器人康复训练能否替代人工训练。方法:将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4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4),对照组每天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次;观察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1次、上肢机器人训练1次,2组均训练8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脑瘫儿童手功能分级(MACS)、墨尔本单侧上肢功能评定量表(MUUL)进行评定,测量患侧肘关节、肩关节水平位主动活动度(ROM)。结果:与训练前比较,训练后2组MUUL评分均有显著增高(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2组MACS评分均较训练前有显著降低(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2组肩关节水平内收ROM均较训练前有显著增加(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2组肩关节水平外展及肘关节ROM较训练前均有显著增加(P<0.01),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促进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效果与人工效果相当,在某些方面要优于常规人工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