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李文娟  王霞  刘纯红 《解剖学报》2018,49(3):361-366
目的 通过高频超声探查上肢正中神经全程并熟练掌握正中神经的超声探查手法,选取超声易于辨识的解剖位点测量正中神经的横截面积(CSA)并探讨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提供正常参考值范围并为临床诊断外周神经疾病提供依据。 方法 对240例健康志愿者沿正中神经走行进行高频超声探查,依次测量5个位点 [腕管(腕横纹处)、前臂中点、正中神经穿出旋前圆肌处、肱骨髁上处及肱骨中点处]的CSA,每个位点重复测量3次取其均值,并进行CSA与身高、体重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 高频超声显示,正常人正中神经横截面呈筛网状低回声图像,在不同部位分别显示为圆形、椭圆形或三角形,纵截面上成束状平行排列的低回声被断续的条带状高回声分割。探查得出,正中神经在上述5个位点的CSA均值以及双侧上肢之间同一位点处正中神经的C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正中神经在高频超声下全程可探及,显示率为100%;在不同部位的正常值及超声声像图略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中神经的CSA在上臂段最粗,腕管处次之,前臂段最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腕管内正中神经的超声解剖测量方法及各项指标,为临床提供正常解剖参数。方法应用高频超声检查60侧正常人腕管段正中神经,分别测量其腕管入口、中点和出口平面的横截面积,腕管中点平面正中神经的扁平率和屈肌支持带的厚度。应用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测量30侧腕管内正中神经近1/3段、中1/3段、远1/3段的硬度值。结果腕管入口、中点、出口平面正中神经截面积分别为(0.09±0.02)、(0.08±0.02)、(0.10±0.03)cm2,不同部位截面积均值无统计学差异(P<0.01);腕管中点平面正中神经的扁平率3.12±0.29;屈肌支持带厚度为(0.33±0.07)cm。正中神经腕管近段、中段、远段最高硬度的分别为(41.3±10.3)、(35.4±5.8)、(38.1±4.3)kPa,不同部位硬度均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频超声检查为临床提供了腕管内正中神经形态学解剖参数,剪切波弹性成像提供了神经硬度参数。两者结合应用为腕管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提供超声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寻求解除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新途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43例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了解痉挛性脑瘫所致上肢痉挛性屈肘,旋前和屈腕畸形的主动肌神经肌支的来源,直径,可分离长度及发出部位。结果:肱二头肌肌支平均2.72支,来源于肌皮神经(97.5%)和正中神经(2.5%),肱肌肌支平均2.74支,来源肌皮神经(80.5%),其余分别来源于桡神经(15.3%),正中神经(4.2%),肱桡肌肌支平均1.77支,来源于桡神经,旋前圆肌肌支平均2.33支,来源于正中神经;尺侧腕屈肌肌支平均1.72支,来源于尺神经,它们的可分离长度分别为:肱二头肌肌支23.94mm,肱肌肌支21.63mm,肱桡肌肌支21.38mm,旋前圆肌肌支27.27mm,尺侧腕屈肌肌支21.70mm,神经肌支的横径分别为:0.99,1.00,0.86,0.84,0.83mm,在起始与进入肌门处的横径比较(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神经肌支的横径考虑与神经所含数量有关,术中可在志始处选择性切断,切除的长度以术后不再出现神经再连续为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诊断早期腕管综合征的电生理指标,比较其敏感性。方法:对临床诊断为早期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远端运动电位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4.5ms的患者50例60侧,测定正中神经、尺神经环指-腕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潜伏期差值,正中神经、桡神经拇指-腕的SNAP潜伏期差值,以及正中神经节段检查两点间潜伏期差值,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中神经、尺神经环指-腕的SNAP潜伏期差值异常(≥0.4ms)者58侧,达96.6%;正中神经、桡神经拇指-腕的SNAP潜伏期差值异常(≥0.4ms)者40侧,达80%;正中神经节段检查两点间潜伏期差值异常(≥0.4ms)者25侧,达41.6%。结论:正中神经、尺神经环指-腕的SNAP潜伏期差值异常是早期腕管综合征最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30例腕管综合征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检测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征CTS)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征.方法:对临床症状、体征符合CTs的30例患者行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测定,以及拇短展肌、小指展肌的肌电图检测.结果:在30例患者中,双侧病变者为9例,单侧病变者2l例,共有39病变.30例CTS患者中39条正中神经感觉潜伏期均延长和感觉传导速度均减慢,30条正中神经感觉诱发波幅降低,37条正巾神经运动远端潜伏期延长,2条正中神经运动远端潜伏期和诱发波幅正常;29块正中神经支配的拇短展肌呈神经原性损害.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在CTS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腕管综合征(CTS)患者临床及神经电生理改变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方法:对47例临床症状、体征均符合CTS患者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各55条分别进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测定,其结果与正常参考值作比较;对拇短展肌和某些病例的掌长肌作针极肌电图(EMG),观察失神经电位以作鉴别诊断。结果:本组正中神经肘-腕MCV有6条未引出动作电位,41条正常,8条减慢,平均MCV较正常参考值减慢,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正中神经远端潜伏期(DML)异常率为96%,平均DML较正常参考值延长,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尺神经肘-腕MCV均在正常范围,其DML异常率为2%,与正常参考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中神经SCV异常率为98%;尺神经SCV异常率为2%;47例共55块拇短展肌EMG有49%见失神经电位。结论:结合临床及神经电生理改变特点,可对CTS作出明确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胡建秀  赵晓琼  黄慧 《医学信息》2006,19(2):349-350
肘管综合征(CTS)是临床上常见的尺神经嵌压类疾病之一,在上肢神经压迫综合征中,CTS发病率仅次于最常见的腕管综合征。CTS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前臂及手部疼痛、小指及无名指尺侧半感觉障碍以及手部小肌肉萎缩、无力等,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以明确尺神经病变部位。我们共收集150例CT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电生理检测数据,并与正常人进行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掌到腕正中神经感觉传导在早期腕管综合症(CTS)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临床体征、症状符合腕管综合症(CTS)患者进行常规神经电生理检测.对符合神经电生理腕管诊断正常的患者(即正中神经末梢运动潜伏期DML≤4.5)加做环指刺激法、拇指刺激法、掌到腕正中神经感觉传导(掌刺激法).结果:掌刺激法中的掌-腕SCV低于41.8m/s考虑诊断为轻度CTS.在三种诊断方法中,掌刺激法敏感度为67%(结合样本量大的相关专业文献中得出的统计数据为敏感度高达100%),远高于环指刺激法55%和拇指刺激法36%.结论:CTS患者正中神经损害随着病情的进展,损伤由卡压处开始逐步向神经末梢发展,累及正中神经神经末梢,直至重度CTS,导致SNAP消失.腕-掌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在腕管早期诊断往往非常敏感,掌刺激法中的掌腕SCV低于41.8 m/s考虑诊断为轻度CTS,在患者出现CTS症状,但常规法无法鉴别时,可加做掌刺激法作为常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环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测定对诊断轻度腕管综合征(CTS)的敏感性。方法:临床症状体征符合CTS,正中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正常的59例(62手)患者和50名(100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参与本研究,采用顺向SCV测定法分别测定环指(指4)正中神经和尺神经SCV,指3正中神经SCV。结果:指4尺神经SCV〉46.6m/s,指4正中神经SCV〈44.6m/s,和(或)尺神经SCV与正中神经SCV差值〉8.1m/s(x+2s),符合CTS。正中神经SCV指3测定阳性率为70%,指4测定阳性率为82%,指4正中神经与尺神经SCV差值阳性率为96%。指4刺激可在29例(48手)患者腕部正中神经处记录到双峰电位,对照组未见。结论:比较指4正中神经和尺神经SCV的差值在鉴别轻度CTS方面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方法,腕部正中神经处记录到双峰电位是CTS确诊的明确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腕管综合征(carpaltunnelsyndrome,CT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症状、体征符合CTS的60例患者进行了正中神经运动和感觉传导测定及针极肌电图(EMG)检测。结果:60例患者中,双侧病变39例,单侧病变21例。60例CTS患者99条患侧的正中神经中,15条感觉传导测定诱发波形消失,84条正中神经感觉传导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和(或)感觉传导速度减慢;伴有正中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延长或动作电位波幅下降93条,6条正中神经运动远端潜伏期和诱发波幅正常。99条患侧的正中神经支配的拇短展肌EMG检测,77块呈神经原性损害。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在CTS的定位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肘管综合征(CUTS)患者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并分析可能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CuTS患者(共73侧肢体)的临床和电生理资料。神经传导检测时,采用表面电极刺激和记录。分别于腕部、肘下5cm、肘上5cm刺激尺神经,记录小指展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腕部刺激尺神经,于小指逆向记录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测量不同节段尺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CV)和感觉传导速度(SCV)。针电极肌电图观察尺神经所支配肌肉静息状态下的异常自发电活动。结果:①前臂尺侧、小指及无名指尺侧半麻木48例(70%),上肢麻木及力弱19例(28%),肘部疼痛或活动受限5例(7%);第一骨间背侧肌萎缩28例(41%),小鱼际肌萎缩15例(22%),爪形手6例(9%);②CuTS原因不明者53例(77%);长期、频繁操作电脑所致者8例(12%);③尺神经肘上-肘下节段MCV减慢[(29.91±5.09)m/s],肘下一腕段正常[(50.88±4.63)m/s]。小指展肌CMAP波幅降低,4只上肢未引出CMAP波形;尺神经腕一小指节段SCV正常[(47.43±7.27)m/s],SNAP波幅降低,36只上肢未引出SNAP波形;肌电图显示异常自发活动者,小指展肌和第一骨间背侧肌73肢,尺侧腕屈肌29肢。结论:CuTS临床表现以前臂尺侧、小指及无名指尺侧半麻木为主,伴力弱、疼痛及尺神经支配肌肉萎缩;电生理表现以尺神经肘上、下段MCV减慢为主,伴感觉纤维受损;病因以特发性占多数,长期、频繁操作电脑为另一重要因素;神经电生理检测为诊断CuTS的可靠手段,能明确神经受损受压的部位和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肘管指数作为肘管综合征术前、术后评估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提出肘管指数的概念,即通过Hueter线(肱骨内、外髁的连线)横截面向前旋转30°行CT平扫,在CT片上测出该截面下肘管的深度和宽度,计算深度/宽度的比值,该比值即为肘管指数.对102名正常成人(志愿者)进行测量,得出的均值设为正常值,与16例肘管综合症患者术前、术后所测出的肘管指数进行比对,并据此作出病因分析及术前评估.结果:正常成人过Hueter线横截面向前旋转30°CT平扫,测得肘管的深度(3.59±0.886)mm、宽度(13.271±2.409)mm,肘管指数为0.273±0.055.16例肘管综合症患者术前肘管指数均增大,其肘管深度为4.294±0.632、宽度为9.26±2.29,肘管指数为0.485±0.098 术后肘管指数均数为0.536±0.047,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肘管指数变大,说明骨质增生、尺神经沟变窄,如压迫尺神经则可导致肘管综合征.肘管指数可作为肘管综合征的术前、术后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的临床与神经电生理特征;方法:应用肌电图仪检测和分析21例腓骨肌萎缩症患者的电生理特征,包括肌电图和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分析电生理特征与临床之间的关系;结果:16例患者肌电图出现纤颤电位和(或)正锐波,17例患者运动单位(MUP)时限延长。11例腓总神经、13例胫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未引出,1例正中神经、2例尺神经MCV未引出,3例正中神经、2例尺神经MCV正常,其余均有不同程度减慢;15例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未引出,3例正中神经、6例尺神经SCV未引出,7例正中神经、5例尺神经SCV正常,其余均有不同程度减慢。结论:CMT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征大多数呈神经原性损害,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有不同程度的受累,下肢的神经病变重于上肢,临床表现结合神经肌电图检查有助于CMT的确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肘管综合征(CuTS)早期尺神经损伤患者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Cu TS患者的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常规MCV、SCV检测,如尺神经发现异常随即加做尺神经节段检查和尺神经肘部节段检查。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0例CuTS患者患侧手与健侧手对照比较发现均存在尺神经损伤,为进一步对尺神经损伤定位,加做尺神经MCV节段及尺神经MCV肘部节段寸进法检测,发现肘段潜伏期差延长,尤以肘下3cm至肘上2cm节段潜伏期差延长较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0例CuTS患者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损伤。3.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是影响CuTS患者肌电图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采用跨肘上、肘下分段刺激尺神经可获得更高的尺神经损伤阳性率,能早期发现尺神经沟局部的异常传导,使CuTS患者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2.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肘管综合征患者的定性、定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寻找电生理指标中对肘管综合征尤其是早期肘管综合征诊断中最敏感和可靠的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通过对50例52侧经临床及电生理诊断为肘管综合征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电生理检测的指标有:前臂尺神经干电位、小指腕尺神经感觉电位、前臂段及肘段尺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针电极肌电图测定。结果:前臂尺神经干电位异常的阳性率达到98%,是所有检测指标中最敏感的。结论:前臂尺神经干电位异常是早期诊断肘管综合征最敏感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健康的日本人和韩国人的末梢神经传导以研究不同国家的国民之间的传导差异,进而探讨各国民族生活习惯对末梢神经传导指标的影响。方法:以40名日本志愿者和30名韩国志愿者为对象,检测正中、尺、胫及腓神经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和F波,比较日本人和韩国人的神经传导检测结果。结果:经比较,正中、尺、胫及腓神经CMAP的远端波幅(DAmp)平均值,日本组高于韩国组(P〈0.05);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日本组快于韩国组;F波最短潜伏期(F-Lat)日韩两组均有延长现象。腓神经D—Lat和F-Lat,日本组较韩国组延长;日本组中,腓神经DLat大于(x±s)的神经组的DAmp和F-Lat低下或延长。结论:正中、尺、胫及腓神经CMAP的DAmp,日本组高于韩国组;提示日韩两组均有腕肘部潜在性尺神经损伤;日本组中,可观察到踝前部的潜在性腓神经损伤。推测日常生活中的频繁而反复的轻微外伤以及日本人的正坐习惯是导致腕肘部及踝前部的潜在性神经损伤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肯尼迪病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提高对此病电生理的认识。方法:对经基因确诊的3例肯尼迪患者的神经电生理进行总结分析。3例患者均行神经传导和肌电图(EMG)检测。神经传导检查包括: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和腓肠神经。检测项目包括运动神经潜伏期(Lat)、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MAP)、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潜伏期(lat)、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EMG:检查双侧舌肌、胸锁乳突肌、三角肌、第一骨间肌、胸椎旁肌、股四头肌、胫前肌。检测项目包括静止时的自发电位,轻收缩时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P)的时限、波幅,重收缩时的募集相。结果:第1例患者运动神经传导正常,感觉神经SNAP波幅低和SCV正常。第2例患者双正中神经运动Lat延长、CMAP下降,NCV减慢,双正中神经感觉未测及SNAP波幅,合并腕管综合征;其余运动神经传导正常,感觉神经SNAP波幅和SCV均低。第3例运动神经传导正常,感觉SNAP波幅低和SCV下降。本组3例患者EMG多块肌肉静息时出现2处以上的纤颤波、正尖波,轻收缩时MUP时限增宽,波幅增高,部分呈巨大电位,重收缩时呈单纯相或单纯混合相。结论:KD患者EMG呈广泛神经源性改变,可累及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