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小儿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09年3月经手术治疗的2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资料、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临床表现多为腹部包块、腹痛、消化道症状;B超、CT诊断率较高。本组手术完整切除24例,随访18例,死亡2例。结论:B超、CT是早期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复发性的腹膜后肿瘤仍应争取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1996年6月至2009年6月诊断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手术治疗44例,完整切除32例,联合切除4例,部分切除8例。32例恶性肿瘤患者中平均存活率为1年,两年以上存活率有16例,其中最长一例存活达7年。12例良性肿瘤患者手术切除后随访至今无不适。结论:手术切除是大多数腹膜后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不少腹膜后肿瘤可完整地手术切除,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有的腹膜后肿瘤能否切除,需经术中探查后方能确定,是否能完整切除或部分切除及联合切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总结原发性纵膈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对收治的36例纵膈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肿瘤完整切除33例,姑息性切除3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理检查良性肿瘤30例,恶性肿瘤6例.出院随访3个月-5年,良性肿瘤术后未见复发.3例胸腺癌患者分别于术后4、7、11个月死于肿瘤复发。3例失访。结论:胸部CT、X线是原发性纵膈肿瘤诊断的重要手段,正确诊断以及根据肿瘤特点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应根据肿物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径路,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出血和喉返神经损害是术后主要并发症,重症肌无力危象是危险的并发症。可通过围术期防范措施来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对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9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各项临床指标分析手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经由手术切除后出现复发的可能性较高,同时手术切缘有残留、包膜不完整、肿瘤结节、心理因素、甲胎蛋白、血管侵犯、肝硬化及肿瘤直径等均是影响原发性肝癌手术期后再复发的高危因素。结论:原发性肝癌通常具有术后复发的生物学特性,依据对手术切除术之后早期复发因素的分析,对手术风险与治疗方案进行充分评估,同时要求患者进行定期复查及随访等工作,可对患者手术成功以及并发症的防治等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死亡2例,术后5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3个月~15 a。除2例良性胸腺瘤切除术后6个月肿瘤复发外,其余良性纵隔肿瘤患者术后均预后良好。结论原发性纵隔肿瘤不论良性还是恶性,只要无明确的远处转移和呼吸循环系统功能不全,允许胸部探查者均应及早手术,争取摘除肿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特征和临床表现 ,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34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行肿瘤扩大切除术 17例 ;乳房单纯切除术 5例 ;乳房改良根治术 4例 ;肿瘤局部切除术8例 ,同期再次扩大切除术 4例。随访 30例 ,6例局部复发 ,其中 1例根治术并腋淋巴结转移患者 2a后死于远处转移。结论 乳腺叶状肿瘤术前诊断困难 ,局部复发与是否彻底切除密切相关。良性应行区段切除术 ,交界性和恶性应行乳房切除术 ,术后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直肠平滑肌肉瘤的诊断、外科手术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007年收治的9例直肠平滑肌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和直肠前切除术。结果:9例病例全部随访,2例患者在1年内复发,3例在2年内复发。生存期超过3年者3例,6年以上者1例,现仍在继续随访中。结论:直肠平滑肌肉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预后很差,应与其他直肠肿瘤相鉴别。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力争进行广泛性根治切除。术后要随访,有局部复发可再次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1例罕见的鼻面部巨大DFSP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患者手术采用肿瘤广泛切除,随访1年肿瘤未复发。结论:DFSP局部手术切除后容易复发,广泛切除手术是降低复发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探讨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2005年间收治的8例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患者。男性5例,女性3例。发病年龄3~61岁,平均年龄为30岁。肿块发生于下肢4例;发生于上肢2侧;臀部1例;肩背部l例。8例均在外院行肿瘤局部切除,术后出现局部复发6例(复发率75%),其中2例合并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只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2例(区域淋巴结转移率为50%)。2例行高位截肢;4例行广泛性切除(2例加行区域淋巴结清扫);2例单行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后均辅助全身化疗,其中5例加放疗。结果4例于发病15个月、21个月、3年半及4年后出现肺转移、脑转移而死亡;2例于发病5年半、7年后出现肺转移而死亡;2例随访10年无局部复发及转移。5年生存率为50%,10年生存率为25%。结论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发生率低,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广泛手术切除联合术后放、化疗对于透明细胞肉瘤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症状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32例病例中,7例高危,7例低危,13例中危,5例极低危。治疗手段采用外科手术,其中8例十二指肠节段切除,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其中合并右半结肠切除2例,肿瘤局部切除16例,其中1例合并胃大部远端切除。术后随访10~36个月,3例因肿瘤复发或转移而死亡,29例获得完整随访,无肿瘤生存。结论: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的术前诊断方法仍然以内镜检查和CT最为有效,确诊则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而治疗手段仍然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要方法,但手术方案应该根据肿瘤的大小和部位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11.
缪巍  张成武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15):F0003-F0003
对于原发性腹膜后脂肪内瘤的治疗,手术完全切除肿瘤仍是最为有效的手段。肿瘤侵犯周围脏器并非手术切除的禁忌证,一般联合切除脏器以肾脏居多。只有彻底切除肿瘤以及受累的脏器和组织,才能提高疗效,减少复发。大血管受累是妨碍完全切除的最常见原因,现多行肿瘤及大血管联合切除,同步人造血管移植。手术中要注意因肿瘤压迫和推移的正常解剖结构,避免手术中损伤。手术前详细的影像学检查、输尿管插管等是明显减少副损伤发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恶性间质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外科收治的恶性间质瘤的外科手术治疗经过及长期随访结果。结果行胃大部切除12例(1例行联合脏器切除),全胃切除5例(4例行联合脏器切除),胃周淋巴结清扫11例,淋巴结转移2例。术后获得随访13例,失访4例,发现复发、转移3例,行再次手术切除。结论胃恶性间质瘤的外科治疗强调根治性切除,对于复发的患者,应争取行再次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影像资料,研究其CT表现并讨论其鉴别诊断。结果:CT均表现为腹膜后不规则肿块,全部病例均出现囊变、坏死,未见出血、钙化,肿瘤边界清楚3例(42.9%),边界不清4例(57.1%),3例(42.9%)包绕周围血管,1例(14.3%)侵犯周围骨质结构,1例(14.3%)出现远处转移。结论:cT对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段哑铃型椎管肿瘤术后复发的原因、再手术的入路、方法和效果问题。方法 :介绍颈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过程及关键点 ,分析手术结果。结果 :3例复发性肿瘤均全切除 ,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恢复正常工作生活 ,无并发症 ,随访 2年余无复发。结论 :复发性高颈段哑铃型肿瘤虽手术难度大大增加 ,但仍应积极手术 ,应用颈后外侧手术入路 ,可一次全切肿瘤 ,近期及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阑尾类癌的生物学特性、临床诊断和手术经验,提高手术治愈率。方法:对2008—2011年我们收治的5例阑尾类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中无1例术前诊断,均为术后病理确诊二次手术行右半结肠切除。获随访的4例患者中,均无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阑尾类癌少见,多表现为阑尾炎症状,难以做出术前诊断。应根据肿瘤大小、部位及浸润深度决定术式及切除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MG)的手术方式、围术期处理及疗效。方法:观察分析近12年48例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手术患者的手术方式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完整切除肿瘤36例,肿瘤大部分切除10例,仅作活检者2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12例(25.0%)。术后MG症状缓解24例(50.0%)。结论:手术是治疗胸腺肿瘤合并MG的主要方法,手术效果及预后与手术切除范围、病理分期等因素有关,围手术期处理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手术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腮腺入路切除儿童颅底巨大横纹肌肉瘤(RMS)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香港大学深圳医院2016年7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2例采用经腮腺入路切除咽旁、颞下窝、中颅底肿物手术方式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患儿均进行了咽旁、颞下窝、中颅底肿物切除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无明显面部畸形,术后进食及吞咽功能正常。随访16个月,均无肿瘤复发。结论:经腮腺入路切除咽旁、颞下窝、中颅底肿物切除治疗儿童颅底巨大肉瘤,此手术入路简单易行,至病变路径短,可最大限度的保留正常结构,大大减少手术对外貌及功能的影响,中耳功能、听力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及术后使用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18例浅表性膀胱肿瘤均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使用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一次完整切除。在随访过程中发现4例于1年内复发,1例于2年内复发。结论:TURBT联合吡柔比星即刻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手术简单,疗效好,患者痛苦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1例肾盂平滑肌肉瘤病例,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肾盂平滑肌肉瘤患者诊疗过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手术切除患肾,术后未予放、化疗及免疫治疗。2个月复查肝胆胰脾。肾B超及胸片,未见转移征象。结论平滑肌肉瘤多见于子宫及胃肠道,少见于腹膜后、大网膜、肠系膜及皮肤等。肾盂平滑肌肉瘤极罕见,低度恶性平滑肌肉瘤患者是否行放化疗尚需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10年1月期间收治诊疗的24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24例GIST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7.8岁。发病部位:胃12例(50%),回肠4例(16.7%),空肠6例(25%),十二指肠、结肠各1例(8.3%)。本组病例术前均未能确诊。24例全部行外科手术切除,病理证实良性18例(75%),恶性6例(25%)。肿瘤大小与良恶性相关(P〈0.05)。术后随访:良性GIST18例,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14例无局部复发、转移;2例术后1年内复发再手术;恶性GIST6例,平均随访26个月,3例局部复发再手术,1例肝肺转移,1例死亡。结论:GIST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肿瘤的大小是判断良恶性GIST的重要指标。目前间质瘤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应积极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