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病例资料及诊断患儿女性,7岁,因“家长发现其自幼眼外斜”就诊。否认早产史、外伤史、手术史,否认其他眼病史、全身疾病史、家族遗传疾病史。术前眼科检查:双眼视力1.0,眼前节(-),眼后节(-);B超:双眼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了避免上斜肌断腱术引起的上斜肌麻痹,手术不能定量,术后发生过矫,及因断端丢失造成再次手术困难等缺点,行改良的上斜肌腱缝线延长术,即能减弱上斜肌的作用,又能达到部分、定量及可逆的上斜肌减弱效果。方法 颞上象限打开球结膜及Tenon氏囊,暴露鼻上象限术野,暴露上斜肌肌腱,用小斜视钩沿上直肌腱走行方向,向后轻轻钩起白色的上斜肌肌腱,分离肌鞘,用两根非吸收线,分别在肌腱上缝两根预置缝线,相距约4mm,在两根缝线之间剪断肌腱,根据术前上斜肌亢进程度,决定两断端间缝线延长的距离。结果 20例A型斜视的上斜肌功能亢进均取得明显改善,无1例过矫。结论 上斜肌腱缝线延长术,手术效果较肯定,可预防过矫,操作较硅胶带延长术容易,较可调缝线的上斜肌腱延长术更便利,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共焦扫描激光多普勒视网膜血流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明确喹啉酸(QUIN)对哺乳类动物耳蜗螺旋神经节的毒性作用特征,以评价其作为SOM导致SNHL毒性物质的可能性.方法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梯度浓度QUIN及序列时间对5组豚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的生物效应.结果发现1.在QUIN作用下,耳蜗出现"神经兴奋毒性"的特征性病理改变;2.螺旋神经节细胞的破坏,在QUIN作用后24小时即出现,且神经元缺失数量随QUIN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多;3.在一定QUIN浓度范围内,神经毒性表现为浓度依赖特征,并在达到10nmol/μ1后,神经元损失进入"平台"期;4.QUIN对螺旋神经节细胞的损伤以变性坏死为主;5.豚鼠渗出性中耳炎的耳蜗病理改变与QUIN的神经毒性反应特征极为相似.结论QUIN是渗出性中耳炎中耳积液中引起感音神经性耳聋极可能的毒性物质,依赖浓度和时间作用特征,通过变性和凋亡两种方式,对耳蜗螺旋神经节造成渐进的神经兴奋毒性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上斜肌延长手术在Brown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对6例Brown综合征的患者施行上斜肌延长术,合并水平斜视者同时矫正水平斜视.对比观察术前术后的眼位、双眼视觉、上斜肌的功能状态及眼球运动情况.结果 术后6例患者第一眼位均正位;眼球运动明显改善,未出现上斜肌功能不足;代偿头位均消失,无A-V型斜视发生;有双眼视觉的5例,其中4例有融合功能,2例恢复立体视觉.结论 上斜肌延长手术治疗Brown综合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上斜肌延长术治疗Brown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上斜肌延长手术在Brown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对6例Brown综合征的患者施行上斜肌延长术,合并水平斜视者同时矫正水平斜视.对比观察术前术后的眼位、双眼视觉、上斜肌的功能状态及眼球运动情况.结果 术后6例患者第一眼位均正位;眼球运动明显改善,未出现上斜肌功能不足;代偿头位均消失,无A-V型斜视发生;有双眼视觉的5例,其中4例有融合功能,2例恢复立体视觉.结论 上斜肌延长手术治疗Brown综合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可调缝线的上斜肌腱延长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避免上斜肌断腱术引起的上斜肌麻痹,手术不能定量,术后发生过矫,及因断端丢失造成再次手术困难等缺点,行改良的上斜肌腱延长术,既能减弱上斜肌的作用,又能在术中及时调整,以达到部分的,可逆的上斜肌减弱效果.方法颞上象限打开球结膜及Tenon氏囊,暴露鼻上象限术野,暴露上斜肌肌腱,用小斜视钩沿上直肌腱走行方向,向后轻轻钩起白色的上斜肌肌腱,分离肌鞘,用两根非吸收线,分别在肌腱上缝两个预置缝线,相距约4mm,在两个缝线之间剪断肌腱,两根缝线互相打活结,断端相距6mm.作牵拉试验,调整两断端间距,局麻下手术,可同时观察眼位.结果 11例A型斜视的上斜肌功能亢进均取得明显改善,无1例过矫.结论可调缝线的上斜肌腱延长术,手术效果肯定,术中可调整,可预防过矫,操作较硅胶带延长术容易,可作为上斜肌减弱术的备选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实验定量研究发育中耳蜗螺旋神经节神经元耳毒性变性消失后数目和分布情况,为电子耳蜗的极阵排列提供病理依据。方法 选用出生后7天Sprague—Dawley大鼠36只,连续14天肌注新霉素150mg/(kg·d),分别于停药后l天、7天、14天、28天、3个月和6个月各处死6只。取平行蜗轴的中轴切片,通过形态学测量Rosenthal小管截面积和计数神经元,计算细胞密度,并与相应正常组对比。结果新霉素致聋的出生后大鼠耳蜗各回螺旋神经节神经元丢失以底回、中回最严重,顶回最轻,钩回次之。结论 出生后第2周是大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神经元发育的重要阶段,此阶段对药物的敏感性高,各回神经元对药物敏感性不同。设计电子耳蜗时应考虑这一因素,使电极数目和极阵排列更合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上斜肌劈开延长术治疗A型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例病例研究。收集A型斜视患者7例,均行双眼上斜肌劈开延长术联合水平斜视矫正术。随访4~10个月。手术前后分别测量患者第一眼位水平斜视度、A征程度、眼底旋转程度。上斜肌亢进分级为+1~+4。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均一次手术矫正至正位,水平斜视度在±10△之内。A征均治愈。上斜肌亢进程度由术前平均+2改善至术后平均0;眼底照相结果显示,由术前平均内旋2.5°,改善至术后平均外旋2.0°,没有患者表现为主观外旋。2例术前有代偿头位的患者,术后代偿头位消失。患者术前均无垂直斜视,术后亦未出现垂直斜视。结论上斜肌劈开延长术可有效改善A型斜视和上斜肌亢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上斜肌减弱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眼上斜肌肌腱延长手术对A型斜视的影响.方法 对11例双眼上斜肌功能亢进伴A型斜视患者施行上斜肌肌腱延长术,对术前术后的眼位、A征的矫正情况、双眼视功能等进行分析.结果 11例中,术前A征10~34,平均(19.27±7.50)△,术后上方与下方水平斜视度差-12~3△,平均差别(3.67±3.28)△,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手术对A征的矫正量15~38△平均(20.64±4.97)△;术后A-V征均消失;6例患者恢复双眼视觉,2例存在立体视觉.结论 上斜肌延长手术治疗伴上斜肌亢进的A型斜视安全有效;特别对于轻中度上斜肌亢进、A型斜视和具有双眼视功能患者,针对性较好,不易出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治疗上斜肌亢进A型斜视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研究。收集和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行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8例(14眼)患者的术前术后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根据上斜肌亢进程度行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上斜肌亢进+1者延长4~5mm,+2者延长5~6mm,+3者延长7~8mm,+4者延长8~10mm。观察手术对患者A型斜视、眼球客观旋转及立体视功能影响。正态分布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MannWhitney检验,两变量间的相关性使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结果:8例(14眼)行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同时矫正患者水平斜视。其中2例患者行单眼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6 例患者行双眼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除1例患者外,余患者术后A型斜视消失;所有患者术后上下转25°斜视度差较术前明显减小,6例双眼手术患者术后上下转25°斜视度差较术前[(22.5±9.4)PD]减小为[(3.3±10.1)PD](t=10.78,P<0.001),A型斜视矫正量为(19.2±4.4)PD;14眼术后上斜肌亢进程度[+0(0~0.2)]轻于术前[2.0(2.0~3.0)](U=6.50,P<0.001);客观旋转度使用Image-proplus 6.0软件进行测量,14眼术后旋转斜视(-0.6°±6.0°)较术前(+5.7°±5.7°)明显改善(t=6.98,P<0.001),旋转矫正量为6.3°±3.4°。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继发性上斜肌麻痹及V型斜视改变。术前所有患者原在位均无立体视,术后2例患者获得原在位周边立体视(400″),1例患者获得中心凹立体视(20″)。结论: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可明显改善上斜肌亢进A型斜视,可改善患者客观内旋及部分患者原在位立体视功能,且术后不易继发上斜肌麻痹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鼓室内注射不同药物和鼓膜置管引流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分为3组,每组40例.A组: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5 mg和盐酸氨溴索15mg;B组:鼓室内注射曲安奈德40mg和盐酸氨溴索15 mg;C组:鼓室置管引流.观察3组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结果 治疗后3个月,与A组比较,B组、C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骨导听阈的改善:B组、C组明显优于A组(P<0.05).A组、B组的耳漏、化脓性中耳炎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 鼓室内注射曲安奈德和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好,并发症少.(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1,11:153-155)  相似文献   

12.
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采用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并分析其手术适应证及并发症.方法 显微镜下采用鼓膜置管器械对2000年8月至2006年8月收治的45例(60耳)诊断明确且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行鼓膜置管术.结果 术后随访6~12个月,本组60耳中,治愈40耳(66.7%),好转15耳(25.0%),无效5耳,总有效率为91.7%.术后3~6个月取管36耳,6个月后取管16耳,自动脱管5耳,3耳引流管陷入鼓室.取管或脱管后2~3周鼓膜穿孔自行愈合.术后无一耳发生感染.结论 鼓膜置管术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切实有效的方法,应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并作综合治疗.(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8,8:364-365)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庆大霉素(gentamicin,GM)耳中毒豚鼠蜗核听神经元的变化.方法 60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GM 1 d、3 d、1 w、2 w及3 w模型组,用免疫组化方法探讨GM对蜗核P物质(Substance P,SP)免疫反应神经元的胞体截面积及细胞数的影响.结果发现GM 100 mg@kg-1@d-1腹腔注射后24 h,豚鼠蜗核SP样神经元胞体截面积立即发生了变化,并持续到连续注药第21 d;SP样神经元细胞数量的变化发生在注药3 d以后.结论①GM中毒豚鼠蜗核神经元的变化和耳蜗的病变可能同时发生或早于耳蜗病变.②临床上治疗氨基甙类抗生素所致耳聋应兼治中枢病变并尽早实施.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鼻内给药对豚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作用,为临床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奠定基础。方法豚鼠鼓室内注射灭活的流感嗜血杆菌,建立豚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听力下降、中耳积液)。50只豚鼠随机取10只作为正常组(A组),40只中31只双耳造模成功,随机分为造模组(B组)10只;生理盐水组(C组)10只;肺表面活性物质组(PS组,D组)11只。观察各组鼓膜形态,记录声导抗鼓室图和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A组鼓膜透亮,光锥形态正常;鼓室图A型;ABR阈值为(14.1±4.8)dBHL。B组鼓膜浑浊,光锥消失,鼓室积液;鼓室图为B型或C型;ABR阈值提高至(51.2±6.3)dBHL,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鼓室积液无明显变化,鼓膜浑浊;ABR阈值为(52.8±7.1)dBHL,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肺表面活性物质滴鼻7d后,D组鼓室积液减少或消失;鼓室负压降低;ABR阈值降至(27.4±8.8)dBHL,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滴鼻给药可以显著降低分泌性中耳炎豚鼠的中耳负压和ABR阈值。  相似文献   

17.
A model of herpetic keratitis with type 1 Herpesvirus hominis was established in the guinea pig. The administration of 10 mg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subconjunctivally in both eyes resulted in an amelioration of the clinical course of the disease process, whereas 40 mg injected peritoneally did not. The possible pathophysiology of these response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