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C反应蛋白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严重程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不同严重程度的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水平,评估其对UC患者临床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 对UC患者86例以及健康对照42例,采集外周血,检测血清CRP、血沉及其他生化指标(肝功能、肾功能、免疫球蛋白)水平,重点分析CRP在不同临床时期的变化,并评估其与其他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活动性UC患者血清CRP浓度明显高于健康人(P<0.01).重度UC患者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中度UC惠者(P<0.05);中度UC患者血清CRP水平也显著高于轻度UC患者(P<0.05).活动性UC患者经过有效药物治疗后,血清CRP水平呈明显下降(P<0.05).相关分析发现活动性UC患者的临床严重程度与血清CRP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91,P<0.01),而其他实验室指标(如ESR、肝功能、肾功能、免疫球蛋白)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O.05).结论 CRP水平变化可以准确地反映UC患者临床严重程度,为临床上治疗,控制病情发展,以及判断预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血沉和C反应蛋白联合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沉(ESR)和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水平,评估ESR和CRP对UC患者临床疗效的价值。方法:采集活动性UC患者20例、缓解期UC患者16例、以及健康对照21例,检测所有对象血清中ESR和CRP水平,评估它们与其他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对临床疗效的评价。结果:检测结果发现活动性UC患者血清ESR和CRP水平比缓解期UC患者和健康者明显升高(P〈0.05)。活动型UC患者ESR和CRP水平与肝功能、肾功能和免疫球蛋白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活动性UC患者经过使用糖皮质激素和美沙拉秦或柳氮磺吡啶治疗后,病情得到缓解,ESR和CRP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ESR和CRP水平可以反映UC患者的临床严重程度,是临床上判断UC病情发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沉(ESR)和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水平,评估ESR和CRP对UC患者临床疗效的价值.方法:采集活动性UC患者20例、缓解期UC患者16例、以及健康对照21例,检测所有对象血清中ESR和CRP水平,评估它们与其他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对临床疗效的评价.结果:检测结果发现活动性UC患者血清ESR和CRP水平比缓解期UC患者和健康者明显升高(P<0.05).活动型UC患者ESR和CRP水平与肝功能、肾功能和免疫球蛋白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活动性UC患者经过使用糖皮质激素和美沙拉秦或柳氮磺毗啶治疗后,病情得到缓解,ESR和CRP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ESR和CRP水平可以反映UC患者的临床严重程度,是临床上判断UC病情发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进行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和IL-10水平的检测,并分析CRP及IL-10与UC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8例活动期UC患者、13例缓解期UC患者及42例健康成人血清标本,检测CRP及IL-10水平,观察CRP及IL-10与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活动期UC患者血清CRP水平及IL-10水平比缓解期患者及正常成人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CRP和IL-10在活动性UC患者血清中显著升高,并可用于判断UC病变程度与活动度。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检测儿童UC患者中的c反应蛋白水平并观察在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其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处于活动期的儿童UC患者29例,缓解期患儿16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儿童30名作为对照,三组研究对象均取血清标本进行CRP浓度的检测。结果 活动期、缓解期、健康者不同性别问的CRP差异没有显著性。与缓解期及其健康者CRP浓度比较,活动期明显较高,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缓解期和健康者平均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和治疗前的CRP浓度平均值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活动性儿童UC患者中,CRP浓度明显较高,其能够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及其预后起到判断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降钙素原、前白蛋白、C反应蛋白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1年12月本院所收治的7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血清CRP及PCT、PA检测资料,并与同期72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CRP及PCT、PA检测资料相对照分析。结果: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CRP及PCT、PA水平与缓解期和健康体检者的上述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CRP与PA水平的高低变化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联系。结论:血清CRP及PCT、PA水平变化可以准确地反映UC患者临床严重程度,为临床上治疗,控制病情发展,以及判断预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检测分析得出结论:联合血沉及C反应蛋白水平可作为评价UC患者病情活动性及严重程度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C-反应蛋白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血清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C-反应蛋白(CRP)在溃疡性结肠炎时的(UC)作用和意义。方法:用酰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了33例UC患者及正常对照组40例血清G-CSF、C-反应蛋白(CRP)和中性粒细胞水平。结果:活动性UC患者血清中G-CSF和CRP水平明显增高,并与病情的轻重有关(P〈0.05)。结论:血清中G-CSF水平增高可能参与UC的炎症发展,G-CSF和CRP可作为UC病情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了解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凝血功能和C反应蛋白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9月~2011年10月本院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0例及10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进行D-二聚体、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结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则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液内存在高凝状态,持续的高凝状态可能与其临床进展有关.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测定可作为判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对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益生菌在溃疡性结肠炎(UC)治疗中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94例U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给予益生菌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 观察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93.62%优于对照组的72.34%,复发率6.82%低于对照组的26.47%.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RP、Baron内镜下活动度、HNP1-3表达水平、DAI等观察指标均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安全性类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生菌可多机制协同诱导UC缓解,减少复发,临床治疗中建议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3.
14.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征。方法对确诊的182例UC患者的临床症状、结肠镜、病理、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2例UC患者临床表现以黏液脓血便(77.5%)、腹泻(45.1%)、腹痛(43.4%)为主;结肠镜示黏膜充血水肿、多发糜烂及溃疡形成多见;病变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30.2%)、左半结肠(23.1%)为主;临床分型以初发型(56.0%)、程度以轻度(56.0%)为主;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T)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纤维蛋白原(FIB)临床轻度组与重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C临床表现以轻中度多见,病变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型最多见;轻度以直肠乙状结肠型为主,重度以全结肠型为主;轻度与重度之间FIB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溃疡性结肠炎应用美沙拉嗪联合灌肠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7月~2013年7月湖州市中心医院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方法 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毗啶口服治疗,研究组给予美沙拉嗪的缓释颗粒口服联合灌肠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黏膜组织变化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镜下观察,研究组黏膜组织总改善率为97.37%,高于对照组(7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26%)低于对照组(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予以美沙拉嗪的缓释颗粒口服联合灌肠治疗,能够有效提升临床疗效.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针灸结合中西药物综合干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5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结合中西药物综合治疗的观察组及常规西药治疗的对照组,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治疗时间、费用、复发以及不良情绪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为93.10%,优于对照组的75.8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治疗时间、费用、复发情况、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阳性均分、躯体因子、强迫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以及人际因子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结合中西药物干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不仅疗效佳,复发率低,而且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甲硝唑加激素联合中药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UC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5例,前组予常规治疗加甲硝唑加激素灌肠,后组予常规治疗加甲硝唑加激素联合中药灌肠,观察治疗前后血清CPR和ESR水平,以及结肠镜下表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血清CPR和ESR,以及结肠病理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远高于对照组的76%(P<0.05),两组疗效更佳(P均<0.05)。结论甲硝唑加激素联合中药灌肠能有效缓解UC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和肠道病理损伤,该疗法疗效显著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蛋白酶激活受体2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黏膜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表达和肥大细胞的变化,以及两者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32个黏膜标本取自行结肠镜检查的UC患者,对照组肠黏膜取自15名健康成人,半定量RT-PCR检测两组肠黏膜PAR-2的mRNA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AR-2蛋白表达和肥大细胞数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C肠黏膜中PAR-2mRNA和蛋白过度表达,PAR-2mRNA表达与疾病严重程度正相关(P<0.01)。UC组肠黏膜肥大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AR-2蛋白表达于UC肠黏膜表面上皮、隐窝上皮和固有层炎性细胞。病理分级Ⅲ、Ⅳ级肠黏膜PAR-2蛋白表达及肥大细胞数较病理分级Ⅰ、Ⅱ级组明显增加(P<0.05)。PAR-2与肥大细胞数量之间呈正相关(r=0.78,P<0.01)。结论UC的发生发展与PAR-2的表达、肥大细胞数量变化密切相关,PAR-2可能由肥大细胞分泌的类胰蛋白酶激活而参与UC的发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