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冬季,是我国自古以来人们进补和调养身体的最佳时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万物生长的规律,万物阴阳变化都与四季的气候有关。《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意思是说冬天的三个月,是万物养精蓄锐藏阳于内的时节。寒冷的冬季,河流结冰,大地冻裂。这个时候,人们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冬季养生观与冬季晨练的误区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红强 《陕西中医》2005,26(10):1126-1126
《素问.四气调神论篇》记载:“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忧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祛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此段经文的意思,就是顺应自然环境采取的冬季养生方法,并且告诫人们,如果逆之则会产生疾病。随着全民健身纲要的积极推广,越来越多的人们投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清晨,参加健身操、太极拳、长跑等运动项目。这样的早晨锻炼身体,却与内经“必先岁气,勿伐天和”的冬季养生之理背道而驰,也悖于现代医学的生理健康要求…  相似文献   

3.
冬天到了,中医古籍《内经》中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令之常也,人亦应之。”冬三月,正是身体养精蓄锐的大好时光,养生颐老进食补品就犹为适宜。对老年人来说,一些药、食皆宜的补品可走上饭桌,寓进补于三餐之中。下面四种药膳汤谱,恰好针对老年人易于出现的虚损环节,用于增强老年人体质,防病养生。  相似文献   

4.
王恒苍 《养生月刊》2016,(12):1116-1118
正常言道"秋冬进补,来年打虎"。按照民间的习惯,秋冬时节是给身体"进补"的大好时节,称之为"补冬"。夏天,人体耗损大,且进食较少,当天气转凉时,适当调补一下身体,是很有必要的。进入秋冬季节后,自然界的动植物均处于收藏蛰伏的状态,人也同样顺应着自然界的变化,进入冬藏季节,如《内经》所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又说:冬三月者为封藏。此时人的皮肤肌腠比较致密,汗  相似文献   

5.
<正>寒冷的冬天,朔风凛冽,冰雪交融,阳气潜藏,阴气极盛,自然界的蛰虫伏藏,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根据这一气候特点,冬季养神,主要是藏神,以使志伏。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还有,就人体而言,此时  相似文献   

6.
冬季进补宜封藏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冬天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季节,很多动物都会停止活动,准备冬眠。按照中医“顺时养生”的理论,立冬时阳气潜藏,阴气盛极,需要进补以便抵御寒冷的侵袭,养生的重点也应该由秋天时的收敛转为封藏。  相似文献   

7.
谈冬季养生     
中医经典《素问·四气调神论》上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意思是说冬天是闭藏的季节,水;东地坼,万物蛰藏。人体在冬天的时候阳气内敛,阴气在外,因此要早卧晚起,等到太阳出来的时候再出门。这就教给我们一条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闭藏”。其实,冬季养生的最高纲领是养精蓄锐、蓄势储能,以待来年。若冬季养生得当,那么体质就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强,要是调摄失宜、  相似文献   

8.
前言冬季进补,已成为民间传统习俗,中医学有"冬藏精"、"秋冬养阴"的理论,认为冬令乃是进补强身、祛病延年的大好季节。然而,冬令当如何进补呢?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保健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应用中医中药进补,特别是滋补疗疾性膏方以其独特的优点已成为冬季里备受人们青睐的宠儿。滋补膏方在上海、江浙一带,甚为流行,每每到了冬季,都会刮起一股冬季养生滋补的热风。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有关膏方的知识。  相似文献   

9.
卷首语     
时光悄悄地流逝,转眼就进入了冰天雪地的隆冬。冬令严寒之气,最易伤人体的阳气,所以冬季养生要顺应自然界万物闭藏的特点,时刻不忘固护阳气。 由于冬气通于肾,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髓,《内经》即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之说,故冬天是一年中进补的最佳时节。如果我们在冬季注意补肾填精,温补阳气,那就会为来年的健康打下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 有人认为,健康人不需要补,只要有个好胃口就行。这种观点是片面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本段原文的意思是说:冬季,自然界万物潜伏,所以称之为闭藏。  相似文献   

11.
冬令话药补     
冬季是人体吸收营养、贮存精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最佳时令。《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此谓闭藏。"其意思是:冬季是封藏的季节,是身体补充和收藏营养精华的大好时机。冬令养精蓄锐,使。肾精充足,来年体质增强,精力充沛。民间也广泛流传着冬令进补的习惯,如“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令药补不仅在于“补”,更重要的是将疗疾与养生相结合,补虚扶弱,纠正亚健康状态,防病治病,益寿延年。  相似文献   

12.
<正>冬季如何养生?《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chè),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qì)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则伤肾,春为痿厥(wěi jué)。奉生者少。"冬天草木凋落,昆虫藏入泥土不吃不动,万物生机闭歇,阳气内藏,所以叫"闭藏"。这个时候水寒冰冻,大地龟裂,不要轻易扰  相似文献   

13.
《湖南中医杂志》2014,(11):90-90
寒冬来了,此时正是进补的好时节。中医学认为,自然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天人相应",因此,到了冬季,人体也同样处于"封藏"时期,此时服用补品补药,可以使营养物质易于吸收蕴蓄,进而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冬季,朔风凛冽,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自然界的蛰虫伏藏,用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以便为来舂生机勃发作好准备。冬三月,此为闭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意思是说,人们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静,要想办法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最好能做到含而不露,好像把个人的隐私秘而不宣,又如得到渴望之珍品那样满足。  相似文献   

15.
缪晨韵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0):747-747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内经》重要的调神养生原则,对临床治疗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就此观点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探讨如下. 1 历代医家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不同见解 1.1 顺时为养:主张这一观点的代表医家主要有马莳、高士拭等人.明代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中日:"圣人于春夏而有养生长之道者,养阳气也;于秋冬而有养收藏之道者,养阴气也."高士拭《素问直解》中云:"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认为春夏宜顺应少阳、太阳之自然界气候的变化规律,顺其生长之气;秋冬要适应太阴、少阴之自然变化的规律,顺其收藏之气.  相似文献   

16.
冬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六个节气。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也当讲“藏”。《黄帝内经》上说,冬季三个月,保养有门道。  相似文献   

17.
<正>一年四季,寒来暑往,转眼炎炎夏季就要来临。今天我们来谈谈夏季养生。四季养生各有不同天地万物都有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人们想健康长寿就应该很自然地"应天顺时",遵循这个规律,不能和大自然对着干,因为人不管有多大本事,都无法改变人体的自然属性。人体和万物一样也有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运动和变化的规律。夏季阳盛养心为重夏季是自然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  相似文献   

18.
时间:2011年1月12日15时至17时地点:北京越王珠宝会所讲师:中医专家牛志刚听众:《晒·养生大世界》读者阴阳之变因时之序由于现在是冬季,我们就讲一下冬季养生需要注意和重视的问题吧,首先冬天属于比较冷的季节,传统角度上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分为两个节气,一年便有二十四节气。这个在最早的吕氏春秋里可以看得很清楚,到了冬天的时候因  相似文献   

19.
正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在每年阳历11月7日前后,太阳黄经225°。立冬,标志着秋季告终,冬季开始,万物进入收藏季节,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的病候及养生《黄帝内经》说立冬开始,大自然阴气渐长,阳气渐退,人要顺应养阳、藏阳。起居应"早卧晚起,必得日光"。  相似文献   

20.
罗静 《养生大世界》2008,(11):26-26
秋天一过,便是冬天了。冬季是一年四季中的第四季,从自然界万物生长规律来看,冬季是万物闭藏的季节,自然界是阴盛阳衰,各物都潜藏阳气,以待来春。人生于天地之间,其生命活动就要与大自然的变化保持一致,冬季早睡晚起,则是顺应了冬藏的特点,有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