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给予肾上腺素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疗效观察。方法将206例心肺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组和外周静脉组,两组均给予肾上腺素。比较两组初期和远期心肺复苏的效果。结果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外周静脉组(P〈0.05);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组的早期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外周静脉组(P〈0.05);复苏药物肾上腺素的用量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抢救心跳呼吸骤停,进行心肺复苏时紧急中心静脉穿刺置管,通过该中心静脉通道给复苏药能迅速恢复自主循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两种深静脉置管的应用及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玉兰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9):1294-1296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和股静脉置管方法的效果。方法:68例股静脉置管,135例PICC置管,对比两组的操作成功率、操作时间及导管置入通畅程度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总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导管置入通畅程度、总并发症率比较,PICC组与股静脉组无明显差异(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PICC置管组高于股静脉置管组(P<0.05);两组在发生静脉炎、误入动脉及导管脱落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两组深静脉置管均为成熟安全的护理操作技术,在临床上各有利弊,可以互补,PICC组优于股静脉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定位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在颅脑外伤危重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14例颅脑外伤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观察组行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对照组行超声定位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治疗,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定位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应用于颅脑外伤危重患者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其穿刺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且可长期留置导管,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诊抢救危重症患者实施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6月某院收治的90例急诊抢救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穿刺方式不同将其分成两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普通外周静脉穿刺,观察组接受深静脉穿刺置管,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留置时间(37.58±11.23)h明显长于对照组的留置时间(21.37±6.12)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95.56%)和穿刺成功率(93.3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7.78%、75.56%),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4.44%)明显低于对照组(17.77%)(P<0.05)。结论对急诊抢救危重症患者实施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危重病患者急诊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抢救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危重病患者140例,将其按照静脉穿刺方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普通外周静脉穿刺,观察组患者则接受深静脉穿刺置管,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较对照组发生明显升高(P〈0.05),且该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深静脉穿刺置管操作简单,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对其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和外周静脉置管(肘前静脉)对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0月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院内发生的心脏骤停患者20例,根据2010年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进行心肺复苏,随机分为中心静脉置管组(锁骨下静脉置管)和外周静脉置管组(肘前静脉),每组各10例,分别监测静脉通路建立成功时间,患者自主循环恢复例数,28天存活率。结果中心静脉置管组(5.70±0.82min)及外周静脉置管组(2.40±0.84min)建立静脉通路所需时间有明显差异(P<0.05),中心静脉置管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5例,外周静脉置管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4例,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8天内中心静脉置管组存活3例,外周静脉置管组均死亡,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105)。结论两种静脉置管均可作为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输液通路,但中心静脉置管有改善预后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导管行脐静脉置管在新生儿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出生的、进行脐静脉窒息复苏的新生儿36例为对照组,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出生的、进行脐静脉窒息复苏的新生儿36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脐静脉注射法。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麻醉导管行脐静脉置管。观察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注射顺畅度,药液外渗率,脱出情况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硬膜外麻醉导管行脐静脉置管一次成功率100%,对照组穿刺一次成功率为66.66%(24/36)。两组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导管行脐静脉置管在新生儿复苏中的应用疗效佳,穿刺一次成功率高,注药顺畅,药液外渗少,导管脱出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张中芳 《现代医药卫生》2013,(10):1565-1566
目的探讨蟾酥注射液经深静脉置管静脉滴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30例经深静脉置管[包括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CVC)]进行静脉滴注蟾酥注射液的患者为观察组,30例采用外周浅静脉直接穿刺静脉滴注蟾酥注射液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及滴注速度。结果观察组静脉滴注过程中穿刺局部及周围无发红、肿胀、疼痛,滴注速度均匀,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蟾酥注射液经深静脉置管静脉滴注避免了药物外渗及穿刺局部红肿痛的发生,滴注过程通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方法将62例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外周浅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路,观察组采用深静脉置管建立静脉通路,两组给药方法相同。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静脉炎的发生率分别为61.3%和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19〈0.05)。结论对肿瘤患者采用经深静脉置管化疗可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刺激,提高化疗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深静脉穿刺置管及中心静脉压监测(CVP)技术。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64例CV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颈静脉穿刺置管,观察组给予股静脉穿刺置管。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置管使用效果。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平均穿刺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回血时间、搏动衰减时间、导管脱出率、并发症发生率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心静脉压监测患者给予股静脉穿刺置管技术,有效提高了一次置管的成功率,减少了穿刺次数,提高了护士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需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67例,分为观察组(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32例和对照组(按传统PICC置管)35例,比较两组患者置管静脉、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穿刺点渗血、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选择贵要静脉比例高,头静脉比例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提高了置管成功率,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用于降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4~5月在我院儿科输液治疗的80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品管圈活动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针使用率、外周静脉炎发生率、护理人员理论及操作技能水平。结果观察组护理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外渗严重程度也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针使用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外周静脉炎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用于降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有显著效果,能够提高外周静脉穿刺水平,降低外周静脉炎发生率,提升护理人员的知识及技能,提高整体输液护理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导引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盲穿置管在结核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40例需行PICC置管治疗的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0例。观察组患者实施超声导引下PICC置管,对照组患者实施盲穿PICC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1%、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7.1%,均高于对照组的81.4%、71.4%,置管时间(180±8.9)s短于对照组的(272±15.4)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3%(3/70),低于对照组的17.1%(12/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97.1%高于对照组的8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导引下PICC置管效果优于盲穿法,可提高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减轻穿刺痛苦,同时可缩短置管时间,降低置管后并发症,患者满意度升高,是结核患者输液时一种更适合的置管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颅脑外伤应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颅脑外伤患者98例设为治疗组,采用PICC穿刺的方法即经外周静脉穿刺插管至上腔静脉,为颅脑损伤重症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途径。另选取我院同期收治的98颅脑外伤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方法作为静脉输液途径。分别对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置管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等指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堵塞方面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ICC穿刺不仅可以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所带来的痛苦,而且及时的保证了药物的有效的使用,减轻了高渗性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反应,减少了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舒适度的影响,为合理选择穿刺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8月因化疗需行PICC置管的患者12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置管,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穿刺法置管。观察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舒适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8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置管操作时间低于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加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使用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舒适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穿刺术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增加患者的舒适度,但传统的穿刺方法对血管条件好的患者仍然是最适宜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抢救颅脑外伤危重患儿时股静脉留置针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抢救危重患儿使用股静脉留置针穿刺与留置的效果。方法将2005年1月~2007年6月按住院先后顺序将76例颅脑外伤患儿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采用20~24G德国贝朗公司的静脉留置针对观察组行股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行头皮静脉或四肢浅静脉穿刺置管。分别观察两组不同部位留置针置管的穿刺效果和留置效果。结果观察组一针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χ2=6.13,P<0.01),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t=9.69,P<0.01),而出现外渗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股静脉留置针,解决了颅脑外伤患儿行头皮静脉及四肢浅静脉穿刺置管的难题,提高了静脉输液的护理质量,从而达到成功救治患儿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马慧杰 《北方药学》2018,15(4):39-40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血栓应用不同给药途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78例,按照就诊编号单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行深静脉局部穿刺给药,观察组给予阻断浅静脉近端给药,比较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7.4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静脉血栓通过阻断浅静脉近端给药治疗效果更加理想,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MST)在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需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MST置入PICC导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技术置入PICC导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患者置管时疼痛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较高,疼痛程度也较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非超声引导下MST能提高PICC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9.
王晓 《中国医药指南》2014,(23):329-329
目的探讨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并行有效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行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4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对照组24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观察穿刺效果、一次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5.83%,对照组为87.50%;实验组发生并发症1例,对照组发生并发症4例,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839,P>0.05);实验组满意度为87.50%,对照组满意度为54.16%,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41,P<0.05)。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能达到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同样的效果,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在临床上患者满意度更高,考虑是穿刺位置更舒适,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s,TIAP)在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通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乳腺癌、需通过深静脉置管进行化疗的女性患者24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组(TIAP组)和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组(PICC组),每组120例。记录两组一次穿刺成功例数、总穿刺次数,操作失败例数;统计两组患者置管维护费用、导管保留时长;比较两组穿刺近期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直视手术下放置TIAP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PICC组(P0.05),总穿刺次数、置管失败率远低于PICC组(P0.05)。与PICC组比较TIAP组置管维护费用较高(P0.05),但导管保留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通过专业技术及护理团队的规范化操作,TIAP在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中应用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乳腺癌患者的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